【精品】燃煤锅炉烟气双碱法脱硫技术

合集下载

双碱脱硫法

双碱脱硫法

双碱脱硫法双碱脱硫法是一种常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应用于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等设备中。

本文将从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等方面对双碱脱硫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理双碱脱硫法是利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两种碱性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来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反应式如下:Ca(OH)2 + NaOH + SO2 → CaCO3 + Na2SO3 + H2O二、工艺流程1. 石灰石粉料制备:将石灰石经过粉碎、筛分等处理得到符合要求的粉末。

2. 双碱混合液制备:将适量的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烟道进口喷雾:将双碱混合液通过喷雾器喷入烟道进口处,与烟气充分混合。

4. 反应吸收:在高温下,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双碱混合液中的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5. 烟道出口除尘:经过反应吸收后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物和水分,需要通过除尘器进行处理。

6. 双碱混合液循环:将经过除尘处理后的烟气中所含有的双碱混合液回收,并通过循环泵送回烟道进口处,循环使用。

三、优缺点1. 优点:(1)适用范围广:双碱脱硫法适用于高硫燃料的脱硫,包括燃煤电厂、工业锅炉等设备。

(2)脱硫效率高:双碱脱硫法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率较高,可以达到90%以上。

(3)操作简便:双碱脱硫法的操作比较简单,易于控制。

2. 缺点:(1)产生大量废水:在反应吸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需要进行处理。

(2)成本较高:双碱脱硫法需要使用大量的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成本较高。

(3)对设备腐蚀性大:双碱混合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容易对设备产生损坏。

四、总结双碱脱硫法是一种常用的烟气脱硫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两种碱性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来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该技术适用范围广、脱硫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存在产生大量废水、成本较高、对设备腐蚀性大等缺点。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完整版)双碱法脱硫

完整版)双碱法脱硫

完整版)双碱法脱硫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是为了解决传统石灰石/石灰—石膏法容易结垢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传统工艺使用钙基脱硫剂吸收二氧化硫后生成的亚硫酸钙、硫酸钙,易在脱硫塔内及管道内形成结垢、堵塞现象。

为避免这些问题,钙法脱硫工艺需要配备强制氧化系统,增加了初投资及运行费用。

而单纯采用钠基脱硫剂则费用过高且脱硫产物难以处理。

因此,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双碱法脱硫技术采用钠基脱硫剂进行塔内脱硫。

由于钠基脱硫剂碱性强,吸收二氧化硫后反应产物溶解度大,不会造成过饱和结晶,避免了结垢堵塞问题。

脱硫产物经脱硫剂再生池还原成氢氧化钠再打回脱硫塔内循环使用。

双碱法脱硫工艺降低了投资及运行费用,比较适用于中小型锅炉进行脱硫改造。

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主要包括吸收剂制备与补充、吸收剂浆液喷淋、塔内雾滴与烟气接触混合、再生池浆液还原钠基碱和石膏脱水处理五个部分。

工艺类似于石灰石/石灰等其他湿法脱硫反应机理,主要反应为烟气中的SO2先溶解于吸收液中,然后离解成H+和HSO3-。

使用Na2CO3或NaOH液吸收烟气中的SO2,生成HSO32-、SO32-与SO42-。

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钠基脱硫剂,避免了结垢堵塞问题,降低了投资及运行费用,比较适用于中小型锅炉进行脱硫改造。

双碱法脱硫是一种成熟的技术,适合中小型锅炉烟气的脱硫。

该技术使用石灰浆液作为主脱硫剂,只需少量添加钠碱。

在吸收过程中,钠碱作为吸收液,不会出现结垢等问题,运行安全可靠。

钠碱吸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速率快,能够在较小的液气比条件下,达到较高的二氧化硫脱除率。

双碱法脱硫的优点包括:循环水基本上是NaOH的水溶液,不会对设备造成腐蚀和堵塞现象;吸收剂的再生和脱硫渣的沉淀发生在塔外,避免了塔内堵塞和磨损,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降低了操作费用;钠基吸收液吸收SO2速度快,故可用较小的液气比,达到较高的脱硫效率;对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而言,可提高石灰的利用率。

双碱法脱硫技术方案

双碱法脱硫技术方案

双碱法脱硫技术方案一、技术原理双碱法脱硫技术是指通过两种不同的碱性溶液进行喷淋吸收,分别是强碱溶液和弱碱溶液。

在煤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气体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然后与弱碱溶液进行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

通过这种连续喷淋吸收的方法,可以实现高效的脱硫效果。

二、技术步骤1.煤燃烧产生的烟气进入预处理系统,经过除尘处理后,进入脱硫吸收塔。

2.在脱硫吸收塔中,将强碱溶液喷淋到烟气中,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盐。

3.经过强碱溶液的吸收后的烟气,接着喷入弱碱溶液中进一步吸收。

4.吸收后的烟气经过除雾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出去。

5.产生的硫酸盐和硫酸钙沉淀通过后续处理,可以再生利用或者进行安全处理。

三、优势和应用1.高效去除二氧化硫:双碱法脱硫技术通过连续喷淋吸收的方式,能够实现对烟气中二氧化硫的高效去除,脱硫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

2.适应性广:该技术适应性强,可以适用于各类燃煤锅炉和燃烧设备,对烟气中的硫化物都能够有效去除。

3.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相对于其他脱硫技术,双碱法脱硫技术的投资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同时还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4.对环境友好:该技术在脱硫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物,处理后的废水和废渣可以进行合理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双碱法脱硫技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燃煤脱硫技术之一,具有高效去除二氧化硫,适应性广,投资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在煤燃烧过程中,使用双碱法脱硫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硫排放,保护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矿山、化工和冶金等行业的气体脱硫处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完整版)双碱法脱硫

(完整版)双碱法脱硫

双碱法脱硫技术介绍碱法 , 脱硫 , 技术(一)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介绍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是为了克服石灰石—石灰法容易结垢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

传统的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采用钙基脱硫剂吸收二氧化硫后生成的亚硫酸钙、硫酸钙,由于其溶解度较小,极易在脱硫塔内及管道内形成结垢、堵塞现象。

结垢堵塞问题严重影响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更甚者严重影响锅炉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了尽量避免用钙基脱硫剂的不利因素,钙法脱硫工艺大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强制氧化系统(曝气系统),从而增加初投资及运行费用,用廉价的脱硫剂而易造成结垢堵塞问题,单纯采用钠基脱硫剂运行费用太高而且脱硫产物不易处理,二者矛盾相互凸现,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应运而生,该工艺较好的解决了上述矛盾问题。

(二)双碱法脱硫技术工艺基本原理双碱法是采用钠基脱硫剂进行塔内脱硫,由于钠基脱硫剂碱性强,吸收二氧化硫后反应产物溶解度大,不会造成过饱和结晶,造成结垢堵塞问题。

另一方面脱硫产物被排入再生池内用氢氧化钙进行还原再生,再生出的钠基脱硫剂再被打回脱硫塔循环使用。

双碱法脱硫工艺降低了投资及运行费用,比较适用于中小型锅炉进行脱硫改造。

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启动脱硫剂,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打入脱硫塔洗涤脱除烟气中 SO2 来达到烟气脱硫的目的,然后脱硫产物经脱硫剂再生池还原成氢氧化钠再打回脱硫塔内循环使用。

脱硫工艺主要包括 5 个部分:(1)吸收剂制备与补充;(2)吸收剂浆液喷淋;(3)塔内雾滴与烟气接触混合;(4)再生池浆液还原钠基碱;(5)石膏脱水处理。

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同石灰石 /石灰等其他湿法脱硫反应机理类似,主要反应为烟气中的 SO2 先溶解于吸收液中,然后离解成 H+和 HSO3- ;使用 Na2CO3 或 NaOH 液吸收烟气中的 SO2,生成HSO32- 、 SO32-与 SO42-,反应方程式如下:一、脱硫反应:Na2SO3 + SO2 → NaSO3 + CO2 ↑ (1)2NaOH + SO2 → Na2SO3 + H2O ( 2) Na2SO3 + SO2 + H2O → 2NaHSO3 ( 3)其中:式( 1)为启动阶段 Na2CO3 溶液吸收 SO2的反应;式( 2)为再生液pH 值较高时(高于 9 时),溶液吸收 SO2 的主反应;式( 3)为溶液 pH值较低( 5~9)时的主反应。

双碱法脱硫设计方案

双碱法脱硫设计方案

双碱法脱硫设计方案双碱法脱硫是一种常用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废气中添加适量的碱性物质与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易于处理的硫化物。

下面是一个关于双碱法脱硫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工艺流程:1. 烟气进口:将烟气引入脱硫设备。

2. 碱液预处理:将碱液通过预处理装置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悬浮物,提高其纯度。

3. 喷射塔:在喷射塔中,将预处理后的碱液通过喷射系统均匀喷洒到废气中,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化物。

4. 脱硫剂再生:硫化物生成后,需要进行脱硫剂再生。

将反应产物通过旋流分离器分离出固体硫化物,然后用溶液将固体硫化物溶解,得到含有高浓度硫化物的溶液。

5. 乳化器:将溶液通过乳化器进行乳化处理,使其浓度更加均匀,便于后续处理。

6. 氧化装置:将乳化后的溶液通过氧化装置进行氧化处理,使其中的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

7. 分离器:氧化后的溶液通过分离器进行分离,将产生的固体硫酸盐与液相分离。

8. 脱硫后烟气:脱硫后的烟气排放到大气中,达到环境排放标准。

二、设备选型:1. 喷射塔:喷射塔采用玻璃钢材质,具有耐腐蚀和耐高温的特性。

2. 旋流分离器:旋流分离器选用耐腐蚀性能好的材料制作,如不锈钢。

3. 乳化器:乳化器采用不锈钢材质,能够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正常工作。

4. 氧化装置:氧化装置采用耐酸碱、耐高温的材料,如陶瓷。

5. 分离器:分离器选用不锈钢材质,能够保证分离效果。

三、控制系统:1. 根据脱硫装置的工作状态和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通过测量仪表对碱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保证喷射量的稳定。

2. 根据溶液中硫酸盐的浓度,通过采集数据进行反馈,调整氧化装置中的氧化剂供给量,控制氧化反应的效果。

3. 根据分离效果,通过控制固体硫酸盐与液相的分离时间和速度,调整分离器中的操作参数,保证固液分离效果的最优化。

以上是关于双碱法脱硫设计方案的内容,该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去除燃煤电厂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达到环境排放标准,同时设备选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够保证脱硫装置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双碱法脱硫操作手册

双碱法脱硫操作手册

双碱法脱硫操作手册引言:双碱法脱硫作为一种常用的烟气脱硫技术,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中,用于减少大气污染物SO2的排放。

本文将介绍双碱法脱硫的操作手册,包括工艺原理、设备介绍、操作步骤以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等内容,旨在为操作人员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指南。

一、工艺原理:双碱法脱硫是通过使用氢氧根以及二氧化硫等碱性物质来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从而实现脱硫效果。

该工艺通常采用钙基吸收剂和二氧化硫气相反应生成硫酸盐的方式进行脱硫。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a(OH)2 + SO2 → CaSO3 + H2O二、设备介绍:1. 反应器:双碱法脱硫的核心设备,用于进行二氧化硫与吸收剂的反应。

2. 吸收塔:用于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并与吸收剂进行接触。

3. 除尘器:用于去除烟气中的颗粒物。

4. 净气系统:用于处理已脱硫过的烟气,确保其达到排放标准。

5. 液循环系统:用于将饱和吸收液回收,同时通过再循环新鲜吸收液来实现脱硫效果。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a. 检查设备及管路是否正常,并确保所有仪表均工作正常。

b. 确保吸收塔内无任何杂质,如需清理,需提前停车维护。

2. 吸收剂的配制:a. 根据实际需求,按照配比要求将吸收剂溶解在水中,并进行充分搅拌。

b. 检查吸收液的浓度,确保其符合操作要求。

3. 开始脱硫操作:a. 打开进气阀门,启动鼓风机,使烟气进入吸收塔。

b. 通过控制喷淋装置,将吸收液均匀喷洒到吸收塔内,与烟气进行接触反应。

c. 监测吸收液的流量、温度和浓度等参数,确保脱硫效果达到要求。

d. 根据需要进行吸收塔内液位的调节,保持液位恒定。

4. 监测与维护:a. 定期监测吸收液中的浓度、pH值以及温度,及时调节和补充吸收剂。

b. 检查设备及管路是否泄漏,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c. 定期清理和维护设备,如吸收塔、除尘器等。

5. 停车与检修:a. 停车前,逐步减少吸收剂供应量并关闭进气阀门,确保设备内的吸收液和烟气完全排空。

双碱法脱硫技术方案

双碱法脱硫技术方案

双碱法脱硫技术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案头,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陪伴着我,思绪开始飘散。

10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双碱法脱硫技术方案。

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

二氧化硫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改善大气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脱硫技术进行治理。

双碱法脱硫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脱硫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技术原理双碱法脱硫技术是一种湿式脱硫方法,主要利用碱液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具体原理如下:1.吸收剂的选择:采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作为吸收剂,具有较强的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

2.吸收过程: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亚硫酸钠和硫酸钠。

3.脱硫效果:通过调整吸收剂的浓度、循环量和喷淋方式,实现高效的脱硫效果。

三、技术方案1.脱硫系统设计(1)烟气预处理:对烟气进行除尘、降温、除湿等预处理,以满足脱硫系统的要求。

(2)吸收塔设计:采用逆流喷淋塔,提高吸收效率。

塔内设置多层喷淋层,确保烟气与吸收剂充分接触。

(3)循环泵设计:选用高效、节能的循环泵,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4)吸收剂制备: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精确控制吸收剂的配比,保证脱硫效果。

2.脱硫工艺参数(1)吸收剂浓度:根据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调整吸收剂浓度,确保脱硫效果。

(2)循环量:根据烟气量、吸收剂浓度和脱硫效率要求,确定循环量。

(3)喷淋方式:采用分段喷淋,使烟气与吸收剂充分接触。

3.自动化控制系统(1)数据采集:实时监测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吸收剂浓度等参数。

(2)控制策略: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吸收剂浓度、循环量和喷淋方式。

(3)报警系统:当系统运行异常时,及时发出报警,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四、效益分析1.环境效益:采用双碱法脱硫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改善大气环境。

2.经济效益:双碱法脱硫技术运行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双碱法脱硫工艺流程

双碱法脱硫工艺流程

双碱法脱硫工艺流程
《双碱法脱硫工艺流程》
双碱法脱硫工艺是一种常用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通过使用石灰石和苏打灰作为脱硫剂,能够有效地减少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

脱硫工艺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石灰石的破碎和制粉、苏打灰的调配和储存、脱硫剂的喷射和烟气处理等。

首先,石灰石经过破碎、制粉后与水混合形成石灰浆,而苏打灰则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和储存。

然后,将制备好的石灰浆和苏打灰通过喷射系统喷入烟道烟气中,形成脱硫反应。

在脱硫反应中,二氧化硫与石灰石和苏打灰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钙和硫酸钠,最终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

最后,经过脱硫处理后的烟气经过除尘设备进行粉尘的除理,最终排放出清洁的烟气。

双碱法脱硫工艺流程具有脱硫效率高、操作稳定、处理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燃煤电厂。

同时,脱硫剂石灰石和苏打灰相对比较便宜,成本低,因此受到了燃煤电厂的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双碱法脱硫工艺流程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烟气脱硫技术,将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精品
燃煤锅炉烟气双碱法脱硫技术
1国内锅炉烟气除尘脱硫技术现状
燃煤锅炉有大型和中小型之分。

大型锅炉多为火电厂应用,中小型锅炉多为工业和民用。

各类燃煤锅炉烟气之中SO2控制技术见表1。

本文主要研究中小型锅炉烟气除尘脱硫技术。

从表1看,目前国内中小型燃煤锅炉除尘脱硫多选用湿法处理工艺。

表1各类燃煤污染源控制SO2污染适用技术
目前除尘脱硫设备主要分两类:一是干法除尘(多管旋风除尘器)与湿法脱硫(湿法脱硫器)相结合的组合设备。

二是湿法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

发展趋势是向着一体化过度。

当前小型设备比较多,主要为10蒸t/h(7WK)以下的小型锅炉配套使用,而20蒸t/h以上的中型锅炉配套使用的除尘脱硫设备还很少,是急需开发生产的设备。

2湿式脱硫
湿式脱硫是化学法脱硫,烟气中含有的SO2与碱性循环水相互接触混合发生化学反应。

使烟气中的SO2与循环水中的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反应,生成亚硫酸盐或少量硫酸盐,这样SO2就从烟气中脱出以盐的形式加入循环水中,达到脱硫目的,使烟气得到净化。

常用的碱性物质有:石灰(氧化钙,消化后为氢氧化钙)、氨水(氢氧化铵)、氢氧化钠及锅炉炉渣中渣水、工厂中的碱性废水等。

3湿式脱硫中脱硫剂的选择
采用湿式脱硫法治理锅炉烟气中SO2的关键主要有两个方面:(1)脱硫设备——保证化学反应完全,要求烟气与循环水(脱硫液)能在设备中充分混合,促使化学反应顺利进行,反应后又可使烟气与循环水相互分离,使排放的烟气保持合理湿度但烟气不带水。

同时要求设备防腐蚀性能好,保证设备能长期稳定运行。

(2)脱硫剂——选择合适的脱硫剂,水溶性好、不易挥发,可方便操作提高脱硫效率,无二次污染,经济合理。

3.1NaOH做脱硫剂
NaOH水溶性好,可以配制成任意浓度的脱硫液,保证脱硫化学反应中NaOH过量,促使反应完全,保证脱硫效率高,在运行管理中易于操作,由于NaOH价格较高而造成运行费用高。

采用NaOH脱硫还有二次污染问题。

特别是加入农田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地板结,使农作物减产。

燃烧1万t含硫量1.5%的煤如果采用NaOH脱硫(脱硫效率按80%计)需消耗NaOH 150t,产生的无机盐按硫酸钠计将有266t。

由于运行费用高及二次污染问题,在实际中很少使用。

3.2氨水做脱硫剂
氨水与烟气中的SO2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硫酸铵,采用氨水脱硫效率高,易操作。

由于氨水的特性在与烟气混合接触中,除与SO2发生反应外还能与CO2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氨,在高温烟气的作用下,易挥发的碳酸氢氨可随烟气排放,并放出氨气对空气造成污染。

在脱硫过程中,为保证化学反应趋于完全,一般情况要控制氨过量,否则脱硫效率会降低,因为有过量的氨水,就会有易挥发的氨气从循环水中脱出而随烟气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在实际中也很少应用。

3.3石灰做脱硫剂
石灰用水化浆变成石灰乳,在静置情况下由石灰经水消化生成的氢氧化钙很快就会沉淀,上清液含氢氧化钙浓度很低。

在脱硫过程中是SO2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反应生成物是亚硫酸钙和硫酸钙。

这两种钙盐属难溶于水的无机盐易于沉淀分离,所以基本不产生二次污染。

而且石灰价格便宜,运行费用低。

但由于氢氧化钙难溶于水的特点,用石灰乳脱硫,给脱硫运行操作带来不便。

一般情况脱硫液(循环水)池不设搅拌器,只是向循环池内定期投加石灰,这样不能形成石灰乳,在操作中也只是氢氧化钙含量很小的清水在循环,造成脱硫剂缺量,脱硫效率低。

含硫量1.5%的煤在燃烧后可产SO2量的计算如下(以10蒸t/h锅炉为例):
燃煤消耗量1400kg/h,含硫量21kg,硫燃烧后氧化生成SO2为42kg,要从烟气中脱除42kg SO2,最少需要氢氧化钙48.5kg
10t/h锅炉烟气量为30000M3/h,一般脱硫设备在运行中控制气液比不大于1,按0.5计算,每小时脱硫液循环水为:15000L
循环水中氢氧化钙如不能通过搅拌等措施悬浮起来,而是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进行循环,15M3/h的循环水只能提供氢氧化钙0.0285kg
氢氧化钙缺量为48.4715kg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管理不善,不能及时补加碱性脱硫剂,只是水在设备中循环,则脱硫效率不断下降,循环水酸度不断增加,pH值不断降低甚至降为1,使酸性循环水对设备及水泵管道等造成严重腐蚀,致使设备损坏不能使用。

在煤的燃烧过程中不但能产生消耗碱的SO2,还产生大量的CO2同样耗碱,而且消耗碱量要大于SO2。

煤的含炭量按60%、燃烧率70%计,1t煤可产生二氧化碳量为;
1000kg×60%÷27.2%×70%=1544kg
在脱硫实际操作中除SO2以外,CO2还消耗氢氧化钙。

计算以10t/h锅炉为例
CO2产生量(按小时计)
1400kg×60%÷27.2%×70%=2161kg
需要氢氧化钙量为3634(kg)
在脱硫反应中生成的亚硫酸钙、硫酸钙及碳酸钙均难溶于水,形成沉淀物将从脱硫液(循环水)中分离出去,所以造成氢氧化钙消耗量多,排渣量大。

实际运行中,往往是缺碱(石灰补加不及时)。

所以脱硫效率低,设备腐蚀损坏严重,给运行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4双碱法脱硫技术改进
双碱法脱硫是指采用NaOH和石灰(氢氧化钙)两种碱性物质做脱硫剂的脱硫方法。

双碱法脱硫一般只有一个循环水池,NaOH、石灰与除尘脱硫过程中捕集下来的烟灰同在一个循环池内混合,在清除循环水池内的灰渣时烟灰、反应生成物亚硫酸钙、硫酸钙及石灰渣和未完全反应的石灰同时被清除,清出的灰渣是一种混合物不易被利用而形成废渣。

为克服传统双碱法的缺点对双碱法工艺进行改进,工艺改进情况见图1。

图1双碱法脱硫工艺流程
主要工艺过程是:清水池一次性加入氢氧化钠溶剂制成氢氧化钠脱硫液(循环水),用泵打入脱硫除尘器进行脱硫。

3种生成物均溶于水。

在脱硫过程中,烟气夹杂的烟道灰同时被循环水湿润而捕集加入循环水,从脱硫除尘器排出的循环水变为灰水(稀灰浆)。

一起流入沉淀池,烟道灰经沉淀定期清除,回收利用,如制内燃砖等。

上清液溢流加入反应池与投加的石灰进行反应,置换出的氢氧化钠溶解在循环水中,同时生成难溶解的亚硫酸钙、硫酸钙和碳酸钙等,可通过沉淀清除;可以回收,是制水泥的良好原料。

因此可做到废物综合利用,降低运行费用。

用NaOH脱硫,循环水基本上是NaOH的水溶液。

在循环过程中对水泵、管道、设备均无腐蚀与堵塞现象,便于设备运行与保养。

为保证脱硫除尘器正常运行,烟气排放稳定达标,确保脱硫剂有足够使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脱硫剂用量计算如下:
脱硫反应中,NaOH的消耗量是SO2和CO2与其反应的消耗量。

用量需要过量5%以上(按5%计算)。

前面计算的10t/h锅炉烟气中SO2排放量为/h,CO2排放是为2161kg/h。

SO2和CO2中和反应用氢氧化钠量为:
(80×42÷64+80×2161÷44)×105%
=4180kg
脱硫过程由于NaOH的转换实际消耗是石灰。

折算成生石灰消耗量56×4180÷80=2926 kg
生石灰日消耗量为70224kg
综上所述,脱硫过程的碱消耗量是很大的。

但要保证脱硫效率,就必须要保证碱的用量,
通过比较双碱法脱硫可以实现脱硫效率高,运行费用相对比较低,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废渣可综合利用。

所以改进后的双碱法脱硫工艺是值得推荐和推广应用的。

作者简介:马连元男,60岁,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工作,从事科普工作。

马连元(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天津300191)
参考文献
[1]脱硫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2]燃煤烟气脱硫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论文集,1998
[3]环境保护综合利用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汇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998
[5]实用化学手册.国际工业出版社,1986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