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为今后的考古工作和文化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探索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还能够为促进地方文化振兴和民族精神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意义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作为广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化标志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广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岩画和骆越稻作为古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它们可以揭示古代广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的研究对于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研究这些文化标志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认知和理解,有利于丰富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对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对于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概述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左江花山岩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岩画之一,被誉为“世界岩画艺术的明珠”。

岩画上的图案多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题,展现了古代骆越族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而骆越稻作为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左江花山岩画中有着丰富的描绘。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古代骆越族人在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貌。

岩画中所描绘的骆越族人种稻、耕作、祭祀的场景,展现了古代骆越族人对稻作文化的崇敬和热爱。

南宁市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调查

南宁市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调查

南宁市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调查作者:庞洁覃季东磨漫淇莫海妮李钰莹谢雨桃来源:《卷宗》2019年第07期摘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属性,每座城市其独有的文化是该城市的人文精神象征。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博物馆类、广场和公园、火车站及地铁站、街道等各类基础设施中的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进行调查,总结其应用方式,旨在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壮族文化,更加凸显壮乡首府的特色。

关键词:壮族文化元素;调查;南宁市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治区级,壮族文化元素在南宁市景观中的应用调查(项目编号:201811548107)壮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几千年来,在长期的劳动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族元素取自于壮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既包括精神元素,如语言、生产、信仰、民俗以及传说故事、图腾崇拜等元素,也包括物质元素,包括干栏式建筑、服饰、铜鼓、绣球、岩画等元素。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壮族文化元素展示方式,本文对南宁市博物馆类、广场和公园、火车站及地铁站、街道等各类基础设施中的壮族文化元素的展示进行调查,总结其应用方式,旨在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壮族文化,更加凸显壮乡首府的特色。

1 博物馆类——陈列与展示陈列就是把壮族元素通过精心设计、有秩序的摆放,直接展示出来。

陈列是壮族元素表达的一种常规手法,可以在博物馆等室内空间进行设计与展示,也可以在室外园林空间进行设计与展示。

在南宁市区,最能将壮族文化元素进行集中展示、并且展示得较为全面、准确无误的地方当属各类博物馆了。

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向国内外观众陈列和展览四个主题各异、规模不同的广西各民族民俗文化,是广西“经典”民族文物陈列。

广西民族博物馆从外观造型上,民族博物馆就融入的壮族文化中最为典型的铜鼓元素。

从外看,博物馆是一个大铜鼓,给人庄重气派之感。

从壮族传统文化符号浅析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从壮族传统文化符号浅析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美术界艺术设计TEXT/杨广明从壮族传统文化符号浅析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

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一种形式和符号,而且蕴含了传统精神的各种载体。

壮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她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在我们国家56个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之林中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

壮文化符号主要包括:壮族人文始祖米洛甲和布洛陀、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铜鼓文化、绣球文化、歌圩文化、山歌文化、彩调文化、山水文化和歌仙刘三姐及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柔情长诗《嘹歌》等。

形成“山、水、歌、鼓、球”的经典的广西文化。

而在众多的文化符号类型中,比较典型的壮民族符号元素有壮锦、花山岩画、绣球、铜鼓、青蛙、风雨桥等。

壮族铜鼓文化的载体———铜鼓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

铜鼓文化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

广西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广西的铜鼓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利,鼓面有浮雕和壮族的图腾崇拜。

在广西,不仅有关铜鼓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而且至今所发现的铜鼓,种类繁多,数量逾千而居全球第一。

广西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充分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

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50周年大庆徽标(见图1):“丹凤朝阳蛟龙出海”以丹凤起舞的形态构成数字“5”的艺术变形与数字“0”演变成令人联想丰富的广西铜鼓。

铜鼓传音,象征宣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取得的伟大胜利,擂响新的发展乐章。

同时“铜鼓”作为壮族特色艺术珍品,象征广西厚重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内嵌12角星代表广西12个世居民族团结一心,开创伟业的寓意。

广西文化

广西文化

广西形象之我所见学院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学生姓名2011年 1月正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

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

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

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

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1. 地理位置广西地处中国南部。

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

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

[1]2. 气候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

[1]3. 民族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

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

[2]二、历史文化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

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

广西文化符号调查120401

广西文化符号调查120401

广西文化符号调查:桂林山水认知度最高(2012-3-30 9:47:00 来源: 广西日报作者:张俊显)核心提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学研究团队“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及研究”课题组近日在南宁公布了《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发布了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该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桂林山水和刘三姐成为认知度高度一致的“最广西”文化符号。

提到广西文化符号,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山歌还是绣球?以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学研究团队“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及研究”课题组近日在南宁公布了《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发布了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该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桂林山水和刘三姐成为认知度高度一致的“最广西”文化符号。

此次调查主要有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两种方式。

抽样调查有城市抽样调查和高校抽样调查两个阶段。

城市抽样调查于2011年7~8月进行,主要在14个广西城市及部分非广西城市进行。

高校抽样调查于2011年10~12月进行,主要在安徽、广东、海南、湖北、江苏、辽宁等13个省(区)的22所大学进行。

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37份,数据作为研究分析的主题数据。

典型调查于2011年11月~2012年1月之间进行,选取27名广西文化专家为个案,进行案例调查。

典型调查数据不计入调查统计主体数据,但作为辅助分析依据。

课题组表示,在长期的广西文化研究中,不少专家都获得许多有关广西文化的认知,但是这些认知往往存在过多主观的想象,缺乏量化数据的支撑,容易落入人云亦云、想当然的窠臼。

此次调查正是试图改变过去主观认知文化的方法,通过实地的调研,建立一种客观的、量化的文化认知方式。

具体说来,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盘点文化家底,认知广西文化。

征集文化符号和文化符号的调查过程也是一次全面认知广西文化的过程。

通过调查可以获得客观、量化的认知广西文化的数据结果,了解广西文化的大众认知状况和心理定势,形成对广西文化的总体认知。

传统与变异壮族“百鸟衣”神话的叙事重构

传统与变异壮族“百鸟衣”神话的叙事重构

广西壮族神话“百鸟衣”,与壮族布洛陀文化关系密切,是重要的壮族民间文化视窗。

其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壮族青年古卡在土司的威胁下上山猎兽,救下化身为小鸟的神女依娌,后来二人结为夫妻。

土司贪恋依娌美色,故意设各种关卡刁难古卡,却一一失败,恼羞之下强抢依娌。

随后,古卡在依娌的帮助下制成百鸟衣,巧与土司衣装互换,利用百鸟衣杀死土司,接着骑上骏马与依娌腾云而去。

他俩在人间呆腻了后,就变成了天上两颗星[1]。

其所塑造的英勇机智、不畏强暴的主人公形象蕴藏着壮族儿女的文化身份认同感乃至民族自豪感。

但在2012年《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中,“百鸟衣”神话的各项得票数与同为民族传说的“刘三姐”符号相比,后者有将近十倍的断层式得票优势[2],可见其所面临的边缘化危机。

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不断在“百鸟衣”神话的继承与弘扬上施力。

“百鸟衣”神话的起源地广西南宁横县在2014年成功将“百鸟衣”民族神话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横县文化馆建立了专门的“百鸟衣”神话场馆,还多次举行“百鸟衣”神话宣传活动[3]。

同时,这个壮族神话也被陆续改编为诗歌、邕剧、粤剧、壮剧、歌舞剧、电影、壮语动画乃至魔幻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一个互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艺术作品系列。

在此过程中“百鸟衣”神话不断发生叙事重构,其载体、形式乃至情节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发生了意义深刻的改变。

这个与壮文化中的仪式、宗教、习俗关系极为密切的民族神话的重构过程不是单纯的“再造神话”,而是借助于“百鸟衣”神话这个蓝本在现代社会中构筑出广西壮族形象的影响焦虑[4]。

一、人类学的观照:“百鸟衣”系列的“传统”与“变异”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远古神话帮助人们以某种方式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日常生活的准则与规范拉开距离,从而唤醒具有批判精神的主体意识,从而以某种方式获得精神解放[5]184。

这一论点在揭示出远古神话当代价值的同时,也暗示了神话流传过程中社会语境的历时变迁。

关于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色彩视觉符号的探讨

关于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色彩视觉符号的探讨

关于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色彩视觉符号的探讨
广西壮族民间艺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富含独特的色彩视觉符号。


些符号不仅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理念。

本文将
探讨广西壮族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视觉符号。

一、红色符号
红色是广西壮族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色彩符号之一。

在壮族传统习俗中,红
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人们喜欢在婚庆、生育等重要和欢乐的场合中使用红色。

在壮族织锦、刺绣等工艺品中,红色常被用来绣制或点缀。

红色龙凤绣制的锦袍是壮族新娘的传统
婚礼装束,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祝福。

黑色在壮族民间艺术中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壮族的古代祭祀活动和葬礼中,黑
色被视为神圣和庄重的颜色。

人们往往会在祭祀仪式和丧葬仪式中使用黑色的纸钱和布料,以表达对祖先和亲人的敬意和哀思。

绿色是广西壮族民间艺术中常见的色彩符号之一。

在壮族传统的杂技、舞蹈和织锦中,人们常常使用绿色的布料和鲜艳的绿色装饰品。

绿色象征着希望和生机,表达了壮族人民
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金黄色在壮族民间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壮族织锦中,金黄色常被用作背景和
装饰,代表着富贵和权势。

金黄色的花纹和图案通过复杂的编织和绣制技艺展示,使得织
锦更加华丽庄重。

广西壮族民间艺术中以彩色为主的图案和装饰在各种工艺品中广泛应用。

壮族人民倾
向于使用鲜艳多彩的颜色,以表达他们对美丽和欢乐的追求。

彩色符号在壮族织锦、壁画
和陶艺等领域中十分常见,使得艺术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广西文化符号

广西文化符号

广西文化符号---绣球
在广西“绣球之乡”的靖西旧州和“山水甲天下”的壮乡桂林,都流传着关于绣球的美丽传说。

这些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绣球慢慢地变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

绣球呈花状球形,一方面是受大自然鸟语花香的陶冶,另一方面与花婆崇拜不无关系。

壮族绣球多以红、黄、绿等暖色调做底及面料,先用布制成花瓣状,并在每瓣上用色线或加上色布绣成壮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各种图案,然后按6、8或12瓣等合成花球状,在下端系一条五彩的丝坠或重穗子。

托物言志,抒发情感,是绣球的重要功能。

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区挖掘整理出了“抛绣球”这个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

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刘三姐》的重演是绣球由“私密性”物品转变为公共物品的另一个推手,电影播出后,绣球被公认为壮族的标志物。

改革开放后,绣球被开发成为民族手工艺品,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
桂学研究团队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组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8)004
【摘要】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学研究团队在半年时间中对广西14个城市、全国13个省(区)22所高校以及30位广西文化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在3 000多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获得了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的多种数据.调查及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广西文化主要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其特色,具有鲜明的多元互补、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富有代表性、影响力且具推广价值的广西文化符号呈现城市集中、类型集中态势,一些重要文化符号区内热闹、区外落寞.概括而言,广西文化资源丰富,但在中华文化整体格局中影响力相对较弱.如何提高广西文化影响力,促使“广西文化走出去”,是广西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页数】10页(P35-44)
【作者】桂学研究团队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刘三姐:广西民族文化互动之符号——文化社会学符号理论之视角 [J], 陈钰文
2.伊斯兰文化影响沙特人对不同文化符号的喜爱度——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
查之二 [J], 权珐廷;
3.中华文化符号更受俄罗斯精英群体喜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三[J], 李玮;熊悠竹;
4.近五年印度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喜爱度大幅攀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六 [J], 游国龙;林伦敏;;;
5.广西本土文化公众影响力分析——基于广西公众的文化认同感调查 [J], 陆礼娟;邓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