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创新发展

合集下载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刘三姐》是一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歌元素的彩调剧,流传于贵州、湖南、四川等地。

该剧以刘三姐为主角,讲述她在抗倭战争中,带领村民抵御倭寇入侵的故事,是中国戏曲中一部深受民众喜爱的地方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原版《刘三姐》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和改编,形成了新版《刘三姐》,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国家话语下的《刘三姐》《刘三姐》最早源于民间流传,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演出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一种综合了歌唱、舞蹈、音乐、表演和说唱等元素的戏曲剧种,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国家话语的影响下,这部戏剧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官方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范畴中。

民间书写的彩调剧《刘三姐》由于《刘三姐》是一部源自民间的戏曲剧种,因此它的表演和演出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民间特色。

在民间书写的过程中,这部剧在改编和演出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更加注重角色扮演和表演技巧的传承和发展。

彩调剧《刘三姐》一直以来都在贵州、湖南、四川等地方流行,它的舞蹈、音乐和表演形式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这部戏曲剧种在民间的演出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这也是它能够在民间长时间传承和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民间书写的彩调剧《刘三姐》中,人们更加注重舞台表演的技巧和形式,更加注重对传统戏曲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这使得《刘三姐》在被民间书写的过程中,更加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的特点,使其能够在民间戏曲市场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创编演变的《新刘三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原版《刘三姐》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和改编,形成了新版《刘三姐》,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新版《刘三姐》在传承了原版剧情和人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舞台表演的技巧和形式,更加突出了传统戏曲元素和当代审美的结合。

新版《刘三姐》不仅在演出形式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还在剧情设置和人物性格上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创新。

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三姐文化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三姐文化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三姐文化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提到桂林文化,相信不少人会脱口而出刘三姐。

从1961电影《刘三姐》上映一炮而红后,桂林人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强化刘三姐的形象,直到慢慢将它变成一个成熟的旅游IP。

这样的刘三姐每年为桂林旅游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和财富,极大的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而今的“刘三姐系”产品可以说非常丰富了,从一开始的电影,到民间各种三姐题材的舞台剧,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每天常规演出,就连最近民族歌剧《刘三姐》也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

那么,刘三姐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呢?一.抓住机遇,抢占市场60年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个时候的电影还不像现在这么多,人们的娱乐方式匮乏,看电影更是个新鲜事儿,电影《刘三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加上演员导演也十分给力,把这样一个敢爱敢反抗的女性角色,塑造的栩栩如生,在当时革命浪潮中,自然是圈粉无数,影响了很多人,至今豆瓣评分还有8.1分之高呢。

电影火了后,桂林人巧妙地抓住了各种借势宣传的机会。

例如,因为《刘三姐》是在阳朔拍的,至今有很多著名景点都设立在当年的取景地,阳朔十里画廊内的大榕树景区,就是因为曾经作为这部电影中的场景而出名的。

刘三姐属于桂林的印象,通过文化、旅游的途径,深深地植根在当地以及全国人民心中,传承至今。

现在,人们提起刘三姐就会首先想到桂林。

在不断强化和传承中,刘三姐经过这几十年的洗礼,已经变成一个流传甚远的本土民族IP。

二.敢于突破和创新2003年《印象刘三姐》由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总策划梅帅元共同创作,拉开了中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序幕,成为第一部在演出构造、内容、舞美方面都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佳作。

所谓山水实景演出,即突破传统舞台搭建,脱离室内外置景概念,而是将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书童山为首的十二座背景山峰作为舞台,构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

不仅仅是以天为盖地为庐,远山、近水、环绕的竹林与繁星高悬的夜空,提供360度纯自然、大露天观景舞台和原生态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话剧《刘三姐》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它讲述了明代广西区域的民间故事。

从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再到彩调剧的演变,再到现代的改编,《刘三姐》一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着创编演变。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刘三姐》的历史变迁,对其创编演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国家话语对于话剧《刘三姐》的影响。

《刘三姐》最早见于明代,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故事。

这个故事源于明代广西地区,讲述了一个勇敢、智慧的女孩刘三姐在保卫家园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明清时期风行一时,人们从它的传说故事当中激励了很多人,也使人们对于这个故事有了更多的理解。

从明清至民国,话剧《刘三姐》开始受到国家话语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它被重新梳理变成话剧的形式,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以期更好地传达人们对于英雄的向往和对于正义的追求。

在国家话语的引导之下,话剧《刘三姐》逐渐成为了一个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作品,受到了普遍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话剧《刘三姐》的形式和内容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地方。

于是,在民间书写中,出现了对话剧《刘三姐》的创新。

在这一阶段,人们重新审视故事的内涵和价值,以传统的形式为基础,加入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改编和创新。

这一过程不仅使《刘三姐》有了更多的生气和活力,而且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更好地契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追求。

而后,彩调剧《刘三姐》的出现则是这种创编演变的又一次重要里程碑。

彩调剧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戏曲,它以其独特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大众化的演出形式,在中国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喜爱。

在彩调剧中,刘三姐的故事被表现得更加生动和传神,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使得这个故事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近年来出现的《新刘三姐》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

《新刘三姐》对原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演绎,让人们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收获了更多新的视角和情感共鸣。

《刘三姐》的音乐叙事及其时代价值

《刘三姐》的音乐叙事及其时代价值

“刘三姐”来源于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的故事往往与当地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经过了千百年时间的演绎,往往能够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心向往之。

“刘三姐”的故事就是如此,以刘三姐为题材改编的戏剧又增添了许多神秘的剧情,内容丰富多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型舞剧《宝莲灯》、民族歌剧《江姐》等经典作品相继涌现,中国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许多艺术工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民族传统文化题材,希望从中获取素材,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在这过程中,发现“刘三姐”的民间传说深受民众的喜爱,从而被艺术工作者选中作为戏剧题材。

艺术工作者经过整理加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最终形成歌舞剧《刘三姐》[1]。

一、歌舞剧《刘三姐》简介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提出了戏曲界要进行“剧本改革、人员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2]。

中国戏剧界由此开启了全面革新,在继承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民族化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更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继创作了《江姐》《罗汉钱》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创作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新歌剧”由此应运而生[3]。

“新歌剧”的潮流再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要求对彩调剧《刘三姐》做进一步改编的要求,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刘三姐”是广西民间传说中一位生活于唐代岭南地区的民女,擅长唱歌,被人尊称“歌仙”。

“刘三姐”的传说在广东、广西等地区代代相承,明末诗人屈大均所作《刘三妹》、民国初年编纂的广西宜山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宜山县志》中均记载刘三姐“解音律”“性爱唱歌”,“刘三姐”逐渐发展为岭南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成为各种民间戏曲作品中的角色。

1958年柳州彩调剧团将“刘三姐”编入到彩调剧《刘三姐》当中,演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而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而成[4]。

196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领导下,由柳州《刘三姐》剧本创作小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郑天健任导演、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负责排演、傅锦华主演的歌舞剧《刘三姐》公演后大获成功,曾“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成为中国歌舞剧的经典之作[5]。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刘三姐歌谣最早是由贫困农民在农闲时创作和演唱的一种娱乐方式。

起初,刘三姐歌谣只在农村间流传,它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这些歌谣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悠扬动听,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并开始逐渐传唱到城市和其他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三姐歌谣逐渐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开始扩展到其他地方。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土地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当地人以各种方式将刘三姐歌谣带到外地,例如在移民和贸易活动中传唱。

同时,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逐渐了解和接受了刘三姐歌谣,将其带回自己的家乡进行传唱。

另外一个促进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因素是媒体的发展。

随着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刘三姐歌谣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受众。

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平台为刘三姐歌谣提供了更大的曝光度和传播范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听到、学习和传唱这些歌谣。

除了媒体的推动,刘三姐歌谣还受到了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使着刘三姐歌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群体中传唱。

比如,在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会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加入到刘三姐歌谣中进行演唱,使得刘三姐歌谣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承得到了延续。

此外,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还受到了国外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和合作日益深化,刘三姐歌谣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国外的舞台。

在一些国际活动和文化交流中,中国艺术家会演唱刘三姐歌谣,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同时,在中国海外留学生和移民中,刘三姐歌谣也成为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总体来说,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得益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它的鲜明特色、温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旋律,使得它能够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并被更广泛的人群欣赏和传唱。

刘三姐歌谣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跨文化传唱,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新时代、新媒体、新传播--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新媒体、新传播--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新媒体、新传播——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黄佐黎藜(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08)摘要:壮族山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壮族山歌正遭受着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利用新时代的传播媒体实现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使得壮族山歌更具全面性和开放性,也使得世人更加了解壮族山歌文化,实现壮族山歌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壮族山歌文化;传播媒体;传承与发展;现代化1《刘三姐》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1600万。

但在学者的研究中,壮族的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缺少了一个明显的特征。

在壮学界亦有这样的说法:“没有特色就是壮族(文化)特色”[1],也就是说,壮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缺乏自己独特的符号、形象,这也成了阻碍壮族文化顺利传播的重要因素。

1961年,由苏里执导的音乐电影《刘三姐》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先后在50多个国家上映,全世界认识了刘三姐。

壮女刘三姐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壮族文化及山歌文化的传播符号,也使得学界研究甚久、难以总结的具有模糊性的壮族文化聚焦在刘三姐这一立体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上来。

法国人鲍德里亚认为:“人们对物品的占有,主要不是因为它的功能,而是因为它的意义,即一套抽象而具有联系的符号价值”[2]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传承和发展壮族山歌文化,必须建立一个或者一套鲜明的文化符号,这是实现文化消费的大前提和重要关键点。

总而言之,刘三姐让世界认识了壮族山歌文化,也让壮学界界定了壮族文化特色,也让刘三姐成为了壮族山歌文化的“形象大使”,但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必须具备一套抽象而又具有联系的符号,仅仅只有一个刘三姐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媒体,我们仍旧需要许多现代因素去弥补和填充。

2壮族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大了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2014年将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定为法定节假日;百色靖西市发展和壮大绣球产业等,在大力保护和传承民间技艺的同时,增强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自信,提高了壮乡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刘三姐》是中国话剧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源于民间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再到彩调剧,再到《新刘三姐》,这一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我们来看一下《刘三姐》的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的过程。

《刘三姐》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的《刘三姐》戏曲剧本,自此之后就在中国大地上演不断传承,但在此期间也曾多次被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文化官方话语的干预所左右。

在民国时期,随着现代戏曲的兴起,《刘三姐》逐渐成为了话剧剧种,并在全国范围内传承演出。

《刘三姐》在话剧舞台上的表现也是受到了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多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刘三姐》的作品也出现了许多改编和不同版本的演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三姐》的演变并没有止步于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刘三姐》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最初的《刘三姐》剧本中,角色设定和情节属于传统民间戏曲的范畴,而到了现代话剧舞台上,《刘三姐》经过了一系列的改编和重新演绎,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现代化的处理,也在剧情和台词方面进行了调整。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现代话剧版《新刘三姐》,它不仅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全新的创新,还对故事情节进行了重新演绎,赋予了剧中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为现代的价值意义。

《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可以说是对传统《刘三姐》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国家话语的影响,更多地是回归到了民间书写的体现。

在《新刘三姐》中,人物形象和情节被赋予了更加现代化的元素,以反映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

在舞台表演上,《新刘三姐》也尝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通过舞台设计、音乐演奏等形式来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戏剧效果。

《国家话语到民间书写彩调剧《刘三姐》到《新刘三姐》的创编演变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从最初的民间戏曲剧本,到现代话剧舞台上的演出,再到彩调剧和《新刘三姐》的创作,每一次的演变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演变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诠释和赋予,更是对当代社会和观众需求的一种回应和满足。

山歌传统的再造与群众文艺经典的生成——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中心

山歌传统的再造与群众文艺经典的生成——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中心

山歌传统的再造与群众文艺经典的生成——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中心引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大众文艺开始追求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迅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广大的欢迎。

其再造山歌传统的艺术形式,重新定义了大众文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刘三姐》为中心,探讨其如何再造山歌传统,以及如何成为群众文艺的经典。

一、《刘三姐》对山歌传统的再造1.彩调与山歌传统的融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成为了中国大众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简单易懂的表演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广大的观众。

而彩调的基础正是山歌传统。

《刘三姐》巧妙地将彩调与山歌传统融合,充分展现了山歌的艺术魅力与彩调的舞台效果。

这种再造打破了单一的山歌形式,使山歌传统得到了新的生命。

2.戏曲与山歌的交融《刘三姐》在呈现山歌传统的同时,还融入了戏曲的元素。

在剧中,作者采用了戏曲表演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和唱腔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这种戏曲与山歌的交融加深了剧情的表达,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它也为戏曲和山歌传统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式。

二、《刘三姐》的主题和内容1.女性意识的崛起《刘三姐》的主角刘三姐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种女性意识的崛起与当时社会主义理念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三姐》通过刘三姐的形象,展示了一种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引导了观众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认识。

2.劳动者的英雄形象《刘三姐》中的男性角色多是劳动者,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展示了一种劳动者的英雄形象。

这种英雄形象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劳动的追求是一致的。

《刘三姐》在表现这些英雄形象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尊严。

三、《刘三姐》的影响与经典地位1.群众的热烈反响《刘三姐》上演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回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7B082)。

[作者简介]刘亲荣(1974-),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民间文学、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创新发展刘亲荣(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广西柳州545004)[摘 要]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壮族山歌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与时俱进,在文化特质、文化功能以及文化载体等方面不断地创新发展,使之在不同时代中都能在活态中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18)09 0081 04 [收稿日期]2018-06-12 党的十九大报告给中国的发展以新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族民众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广西以山歌美誉四方,“歌仙”刘三姐作为广西的文化名片早已驰名于世。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生发于传统农耕文明之上的刘三姐歌谣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境危机和转型挑战。

在国家立法、当地政府及民间等多方的努力之下,刘三姐歌谣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中与时俱进,在文化特质、文化功能以及文化载体等方面不断地创新发展。

一、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特质在创新发展所谓“歌谣”是指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由民歌、民谣两部分构成。

[1]178广西是一个多民族集居之地,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汉、壮、瑶、苗、侗、毛南、仫佬、仡佬、京、回、水、彝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中以壮族人口最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广西境内积淀了浓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刘三姐歌谣即是广西各族民众千百年来在歌圩、节庆及日常生活等场合上演唱的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壮族“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的集中体现,也有“民歌”“民谣”及“山歌”之称。

无论何种称呼,刘三姐歌谣都与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或“刘三妹”有关。

至今,在广西各地还流传着“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不少地方还有刘三姐庙,且每创作一本山歌,必先在她的塑像前供奉。

因此,刘三姐被尊为充满智慧、善唱能歌的“歌仙”或“歌祖”。

近几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特质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即它的内涵在发展中延伸和扩充,它的表现形式及语言风格在不断发展。

(一)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来源、种类及内涵壮族是中国南方农耕稻作的民族,在漫长的农耕稻作历史长河中,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稻作文化,原始的刘三姐歌谣就是伴随着壮族人民的劳动产生的,它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是与音乐、舞蹈以及劳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壮族复杂文化形态,也是壮族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刘三姐歌谣文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壮族民众的形象、壮族的历史变迁及其独特的生活风情。

从思想内容上分,主要有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爱情歌、时政歌、儿歌等等。

1.劳动歌刘三姐歌谣中的劳动歌非常丰富,主要是劳动者在实践过程中为配合生产劳动而唱的歌。

他们以诗性思维,辅以和谐的韵律演唱形式,直接描写生产劳动的场面,赞美劳动创造精神,具有知识性和抒情性的特点。

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劳动过程中,用歌谣呼喊号令、统一节奏的歌,如抬木头时所唱的号令“嗬嘿、嗬嘿”之歌;划船时所唱的号令“嗬嘿,咿呀,咿呀嗬嘿”之歌,等等。

以此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

二是用歌谣总结生产经验,传授劳动知识。

如《农家四季歌》就是壮族先民用歌的形式来描绘壮族民众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图景:春天来到桃花开,/摘锄拿铲背犁耙,/指望丰收得两造,/人人温饱笑哈哈。

/夏天时节晴似火,/耕田耙地汗淋漓,/有饭有肉咽不下,/馊粥酸菜倒好吃。

/秋天天气早晚凉,/满田满垌稻谷黄,/家家欢喜谷丰收,/收了芝麻榨蔗糖。

/冬天霜雪落纷纷,/养猪养鸡样样成,/吃得饱来穿得暖,/过年过节大把吃。

[1]194第34卷 第9期Vol.34No.9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2018年9月Sept.20182.仪式歌主要是在节庆、禳福、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吟唱的歌谣,多为传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神灵等内容,如田阳县的《十拜布洛陀》是这样唱的:一拜玉皇和雷神,/二拜管天下的布洛陀,/三拜龙王和河海,/四拜北辰星星亮,/五拜管坡土地公,/六拜光寅在社庙,/七拜我们地方永安宁,/十拜天地给真心。

/布洛陀尽管吩咐,/布洛陀教天下人……[1]203仪式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壮族民众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也是壮族民众智慧和文明的历史见证。

3.生活歌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歌谣,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及壮族民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如:难了难,/一筒米糠煮九餐,/一筒米糠煮九餐,/何曾吃饱哪一餐?/阿哥烧炭苦连连,/北风刺骨无衣穿,/无衣也愿天更冷,/无冷木炭更值钱。

[2]384.爱情歌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万首山歌总是情。

在壮族民众的歌谣中,“倚歌传情”的情歌浩如烟海,如:哥为妹来妹为哥,/鸟为青山鱼为河;/鸟为青山死在岭,/鱼为清水死在河。

[1]41俗话说,“山歌无本句句真”,这首歌即是男女双方坚贞的爱情宣言,是男女双方真实情感的写照,其风格刚健、泼辣、朴实自然。

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还有感于政治压迫所创作的时政歌及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儿歌,等等。

从刘三姐歌谣可以看出,歌谣是劳动者心声的强烈抒发,从侧面反映了壮族当时的社会状况及民众的真实生活,是壮族民众的一种精神文化,表现了壮乡人民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及向往自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壮族社会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

(二)它的内涵在发展中延伸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广西各族民间文学的搜集、翻译、整理、研究等工作,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本世纪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开始后,广西多彩灿烂的民族文化得以拯救和传承发展,刘三姐歌谣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歌仙刘三姐”“歌海广西”和“壮族山歌”等美称也享誉全国,“刘三姐”也成了壮族的标志性的民间人物形象,刘三姐歌谣文化也在挖掘中华丽转身,成为了壮族及至广西的一张优秀的民族文化名片。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文化、旅游、商业”为主的文化品牌产业链。

有代表性的项目有50、60年代的彩调、歌舞剧及电影作品《刘三姐》,随着影视作品在国内外的传播,刘三姐的故事及其歌谣传至大江南北及至海内外。

“刘三姐”已成为壮族文化的民间形象使者,而广西则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刘三姐的魅力故乡。

本世纪初,由梅帅元任总策划、张艺谋主导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在表现形式上更是大胆创新,它以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以漓江渔火实景,同时融入了侗、苗、汉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于其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刘三姐歌谣文化。

此外,还有《爬山担担草》《壮欢唱响一片天》《月亮》等一些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以刘三姐歌谣文化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因此,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升华和扩展,它已由在田间地头、山脚岭顶演唱的原生态歌谣,转化成了复合型的抽象意义的再生态歌谣,刘三姐歌谣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

(三)它的风格在民族文化交融中发展壮族是我国当前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1.6千万人口。

在我国,壮族分布相对集中,除少数壮族分布在云南文山、广东连山及黔东南等地外,有90%以上壮族都居住在广西,广西的南宁、百色、柳州、河池、来宾、崇左等市及所辖县是壮族的主要居住区,尤以桂西一带分布较多,壮族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的90%以上。

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壮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及相互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现象。

刘三姐的传说诞生在壮族地区,在壮乡素有“三姐骑鱼飞上天,/留下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歌谣传诵,刘三姐也被壮乡人尊为“歌祖”,壮族地区的歌谣也就是刘三姐传唱的歌谣。

在壮族地区,因语言和地域的差异,歌谣在称谓上有“欢”“诗”“加”“比”“伦”等名称;形式上主要有押脚韵和押腰韵两种;体例上主要有短歌式、勒脚式、排歌式和长歌式等四种形式。

[3]在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中,刘三姐歌谣文化既保留了壮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使之融入了多民族文化元素。

因汉族人口较多,分布全国各地,汉民族文化历史也悠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融中,壮汉文化交流较为密切,壮族刘三姐的传说辐射到了汉族地区,壮族歌谣文化也受汉文化的影响,如,受汉诗的影响,从体例上来看,如今的刘三姐歌谣多为五言或七言四句短歌体,押韵脚形式,与汉诗中的绝句特点相似;从语言风格来看,壮族民众的语言变得更为丰富,他们可用官话、桂柳话和壮28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34卷 话等语言演唱,在柳州、河池、来宾等壮汉杂居地区,尤以桂柳方言的四句体歌谣最为普遍,例如:妹你生得乖又乖,/白衣蓝裤红花鞋;/双眼好比青铜镜,/抬头照亮九条街。

[1]181这是一首七言四句体的歌谣。

从句式上看,与汉诗的绝句相同;从语言风格来说,此歌受桂柳话山歌歌韵的影响,采用的是桂柳一带的语言风格,因它用壮话和普通话歌韵来唱,都是不押韵的,但用桂柳方言的歌韵来唱“乖”“鞋”“街”等字,即用了“海(来)”韵。

如今的山歌虽保留了刘三姐歌谣“以歌代言”的习俗,但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创作时也融入了汉诗中近体诗的风格,除好用汉诗绝句的句式外,它们还像汉诗绝句一样,讲究平仄和用韵规则,如首句末尾字可平可仄,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二、四句末字需用平声字,用同一韵,即押韵脚;第三句末字需用仄声,等等。

例如:唱歌不怕爹娘骂,/爹娘做过十七八;/扁担做过嫩竹笋,/老人做过后生家。

[4]6此歌“骂”“八”“家”等字押了“大(花)”韵。

这些歌谣外在形式的变化是壮汉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也是刘三姐歌谣风格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如今,刘三姐歌谣已不仅限于壮族民众传唱,它在广西各地乃至全国各民族中传唱,刘三姐已成为了广西各民族的“歌仙”,广西各地政府(或民间)经常在节庆日举办民歌会(或以桂柳话、壮话演唱形式的山歌)擂台赛。

刘三姐歌谣文化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精神实质在升华,也体现了广西各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和谐发展的健康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