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论文
传统与创新的议论文600字5篇

传统与创新的议论文600字5篇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地方的风俗中,一些大有不同,也有一些事大同小异的。
广东保留着很多传统风俗。
在乡村,这些风俗保留得更为完好。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传统的议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传统与创新的议论文1过年了,每家每户都喜气洋洋。
年三十一大早,早起的小伙伴们就把爆竹放得“呯啪”直响,也把我从好梦中叫醒了。
我起床后飞快地来到了姥姥家,过年了,我也得为这个家出点力,你说是吧?我帮着大人贴春联、切菜、准备年夜饭。
我家的八哥和嘹哥似乎也被这喜庆的气氛给感染了,不住嘴地叫着“你好!你好!”。
今天每人都有分工的,爸炒菜,妈洗菜,姥姥准备碗筷,我的任务――是做一个水果大拼盘。
我先从果篮里挑选出了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大橙子,又去买来了一串红提和几个猕猴桃。
我把苹果和橙子削去皮后切开放在盘子中间围成梅花形,接着把红提从枝条上摘下用冷水洗干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放在盘子外围形成波浪形的花边,最后把猕猴桃剥去皮,横着切成片,叠起来放在果盘中央。
现在,一个由我设计制作、用红色的提子绿色的猕猴桃黄色的橙子白色的苹果组成的水果拼盘已经完成了,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营养丰富。
爸看了忍不住伸出了他的手,我赶紧把拼盘藏进了冰箱。
太阳渐渐西沉,大家团聚在一起,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愉快地聊着这一年的收获,真是开心啊!饭桌上爷爷还乐呵呵地给了我一个大红包。
等大人们酒足饭饱,我迫不及待地端上了水果拼盘让大家品尝,大家都夸我做得美观有好吃呢!晚饭过后,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春节晚会,赵本山的《不差钱》、马东的《五官争功》……把我们逗得开怀大笑,舞蹈《蝶恋花》等节目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随着“当当”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满天的烟花带着我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飞上了云霄……传统与创新的议论文2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
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考作文_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中生作文10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考作文_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中生作文10篇人们爱上了传统文化,想去了解我们中华的历史和文化,这就是商机啊,于是就有了许多导演编剧开头写历史小说,拍历史电视剧。
一起来看看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考作文_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中生作文,欢迎大家查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考作文相关内容推举(↓↓↓)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高考作文文化传承与创新谈论文800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考满分作文爱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谈论文高考高中创新作文五篇精选有关传统文化的范文1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爱的就要属过年了。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喧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奇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狠无比。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损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损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预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整理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
”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假如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肯定能把‘年兽赶走。
”老婆婆连续劝告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觉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
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饮茶文化。
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
人们在饮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
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
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
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
这个工序比较难,如果没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断钢,做成的剪刀片上会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断了。
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纯钢尖,没有韧性,剪到硬一点的东西就会断。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二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我们的继承,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创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1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样,便难以成功。
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
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
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着《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
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
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传统文化议论文现代化

传统文化议论文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议论文现代化,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传统文化议论文现代化篇1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地道中国人,一生只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一个是可亲可敬的祖国母亲。
我的祖国母亲,从古至今“养”成了许多“习惯”。
这些习惯说的俗一点,就是她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历时悠久,其中“祁红”算是出名的了。
***爷爷曾为它夸赞:“你们祁红世界有名。
”的话,可见祁门红茶的名、醇、香和地道。
饮祁门红茶的人骨骼强壮,红茶中的多酚类(绿茶中也有)有抑制破坏骨细胞物质的活力,可见“祁红”是名不虚传呀。
食品文化更是繁多,就拿各位最熟悉的粽子说吧。
粽子是因为屈原的故事而流传的。
那你们知道粽子为什么要用艾叶包吗?告诉你们吧,因为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所以嘛,现在同学们都只能看到妈妈们准备艾叶和肉、米包粽子了。
不同的国家,服装也不同。
中国的服装文化最早就有清淡平易、宽抱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的特点。
祖国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许多,我写一天也写不完。
不过,只要我们心中知道它,遵守这种传统,那我们就是一名优秀的中国人!传统文化议论文现代化篇2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传统文化与创新议论文5篇

传统文化与创新议论文5篇传统文化与创新议论文篇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的这句关于追求创新的名言,形象地映衬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创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革的时代,特别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社会一直在不断创新,创新带来改变,改变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创新给生活带来便捷!以前每次出门,打车总是很麻烦。
可现在,只要在你出门前打开手机打车软件,很快就能预约到附近最快的出租车,省时便捷。
与曾经的排队等候出租车或公交车相比,这不就是创新带来的便捷生活吗?创新给生活带来舒适!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宅在家里,吹着空调,要是再能吃上自己喜欢的美食,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呀。
足不出户即能享用美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手机订餐软件就能实现你的美食梦,还有专门的“跑腿”为你送餐到家;上班劳累了一天的你,回到家里是否为地板卫生清洁苦恼?机器人扫地机将“竭诚”为你服务……这不就是创新带来的舒适生活吗?创新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变“小”!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比如写信,长途电话,已经被创新的社交软件所颠覆,所取代,发达的网络让即时沟通变成现实。
无论是大陆还是海岛,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通过这些网络社交软件,面对面即时语音或视频沟通,发送信息,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近在眼前。
而且还能实现多方通话或视频,让日常生活变得更顺畅,精彩。
这不就是创新带来的美好生活吗?创新让生活更加美好,创新让生活更加快乐。
正因为持续不断地创新和改变,才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精彩!传统文化与创新议论文篇2作为华夏儿女,中国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
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国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饮食文化可大有讲究。
首先是人们对食材的讲究。
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认识,梳理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传统的现实和坚持现代化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创新;价值观念;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2-0041-04文化是人的创造物,是特定群体为适应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制度规范等等。千百年来,华夏先民基于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机缘,创造、发展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与魅力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思想资源,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源泉。 然而,中国有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不等于就拥有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现代转型的问题,其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还需要通过发展、创新,彰显现代价值,才能满足今人的精神需要,获得生机与活力。为了考察中国文化向现代转型的问题,首先必须检视近代以来的诸多中西文化观。一、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 殷海光在20世纪60年代谈到,“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论争,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论争了。从理学名臣倭仁于1867年反对士人接受西学的言论算起,这个论争的延续将近百年了”[1]。而今,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年来,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知识界,一直使中国知识界处于分歧之中。迄今为止,尚无广泛的共识。余英时指出,“大体上可以分为2个相反的倾向:一方面是主张全盘拥抱西方文化,认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阻碍,必须首先加以清除。另一方面是极力维护传统文化,视来自西方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的祸乱之源,破坏了传统的道德秩序和社会安定,另外,在这种极端态度之间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程度不同的西化论与本土论以及模式各异的调和论”[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 学术界对上述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观点已经有了详细、深刻的论述,也历来为学者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现代学人的多数中西文化观都可以视为这3种观点的延续和发明,没有根本的、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异。二、近代以来对文化路向、全盘西化论和“中体西用论”的反思 反思,一方面来自于时人的论争,因为抛弃偏见的反面立论无疑是最好的反思;另一方面来自于后进学者的省察,而在这一方面最为有力的无疑是殷海光的著作[1]。本文即以此为线索、以文化路向说和全盘西化论为实例,力图勾勒出近代以来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反思概况。“中体西用”曾经风靡一时,但这种调停、折衷的办法至今尚无学理上的支撑,故而此处不再展开讨论。 第一,就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而言,胡适、张东荪、严既澄、陈序经都有过专门的批评,这些批评汇集起来主要有以下2点。 (1)梁漱溟没能真正把握文化的定义,不明了文化的内涵。其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只是从哲学上观察文化,而没有从全体上研究文化。张东荪说:“所以我对于梁书的最浅的批评是只认他专是从哲学方面而观察文化的,不认他是从全体上研究文化。”[3]另外,梁漱溟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孔子思想有失偏颇。“须知一个民族的文化,断断乎不是一个人领着路便可以把全人类带入那一路去的”[4],故而“无论中国文化(依梁君定义即中国人的生活样法)与孔子思想有多大的关系然而总是2个东西”[3]。同时,梁漱溟对孔制的理解不够客观。梁漱溟以儒家的性善论为立论的基础,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意回避了孔制的弊端。“梁先生难道不睁眼看看古往今来的多妻制度,娼妓制度,整千整万的提倡醉酒的诗……这种东西是不是代表一个知足安分寡欲摄生的民族文化?”[5] (2)梁漱溟对文化路向的划分根本不能成立,其对文化走势的判断根本没有依据。梁漱溟将文化分为物质的文化、社会的文化、宗教的文化3种,然而就全体而言,没有文化不包含这3方面的内容的。陈序经认为,“然而他忘记了所谓文化本身上,是包括这3方面以及一切的言语种种。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可寻出这各方面,而各方都有 切连带的关系”[6]。至于梁漱溟对西方、中国、印度3种文化先后顺序的理解,众多著作都指出其不过是不明就里的臆断。 第二,就全盘西化论而言,现代新儒家一直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而对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进行反思的其他学者也不在少数。新儒家往往从民族感情、本土文化立论,这已为大家所熟知。而建立在现代理性之上的批判则首推自由主义者殷海光。殷海光对胡适西化的主张和陈序经全盘西化的主张进行了批判[2]。殷海光从全盘西化有否必要和全盘西化有否可能2个方面阐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全盘西化没有必要。殷海光指出,全盘西化的必要条件是“西方文化百分之百的‘好’,而中国文化百分之百的‘坏’”[1]。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西方现代文化具有众多里层的病况,其在“精神内容”上逐步走向空漠、在社会生活上逐步“货化”、技术化和自动化[1],其对人性的戕害不一而足。因而,西方不是天堂,中国不是地狱。(2)全盘西化不太可能。殷海光认为,“一个文化分子有它的基本性格结构。一群文化分子有它的基本模式性格结构”[1]。如果一种文化要全盘接受另一种文化,则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性格结构,这当然是极其困难的。“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士不明了文化的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特征的吸收也不是说要吸收就能吸收的。”[1]这其中有其内在的连续性,正如余英时所说:“文化虽然永远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2] 由此可知,极力维护传统文化和彻底主张西化的观点都不可取。但是中国文化的重建却刻不容缓,那么中国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呢?这一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断然不是只言片语、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笔者断然不敢企望能够给出解决的方案,只是想就中国文化的出路提供些许浅薄的意见。这些意见归结为一点,就是要重视文化创新。这种创新不是要推倒一切,另起炉灶,而是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创新的必要、核心与原则 人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文化也是需要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的。环境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有所创新。那么中国文化到底该如何更新与发展呢?也许这个问题过于宏大,以至于我们难以找到入手处和突破口,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也是见仁见智、意见纷纭。抛开具体细节不论,在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则上却急需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只有这样,文化创新才能在纷争之中不断前行。(一)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必要 中西交会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趋势,中西文明必然在接触和竞争之中相互融合。“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1]的观念早已为历史所抛弃,与时俱进是变迁之中的内外环境对中国文化自身发展所提出的最高要求。 第一,我们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到世界格局,时代日新月异,世界正在以加速的形式发生着巨变。急剧变化的时代、日新月异的世界正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这需要我们加以回应,更新文化形态,形成有效指导我们行为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不至于在新的环境中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要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继续为人们提供认知世界、进行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第二,文化创新,也是中国文化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各种不同的文化都需要彼此分享历史经验与生存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中显现自身的价值与魅力,获得理解与认同,就必须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各国种种问题提供思想资源,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进行文化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资源充分发掘,服务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二)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 余英时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指出:“30年前克罗伯和克拉孔两位人类学家便检讨了160多个关于‘文化’的界说。他们最后的结论是把文化看作成套的行为系统,而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2]这其实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念的更新。 近代以来,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 面,现代化已经在不断地深入。但这种现代化不等同于西化,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的现代化更是如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珍视的、富有特色的价值观念,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人和天地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对于自我的态度、对生死的看法等等[2]。它们维系着古老文明的成长与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提供了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理念与制度安排,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的理念,对于消弭当今世界各种对立与纷争具有重要意义。又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处。这与西方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具有互补性[7]。(三)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至关重要而又宏大无比。面对这一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急需确立能够为当代学者所广泛认可和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殷海光曾就研究中国文化提出了三大主导条件:第一,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第二,自休谟以降的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用之结合;第三,必要时的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价值观念[1],即必须充分运用理性的力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辅以价值观念的判断。然而,当代学者在价值观念上的纷争实在不亚于在中西文化上的纷争,故而本文不过多地阐述价值观念的原则。除此之外,必须坚持理性的思维,必须坚持现实的问题导向。 坚持理性的思维就是坚持科学的思考方法。而“就中国文化重建的方向而言,民主与科学确代表现代文明的主要趋势”[2],“一方面肯定‘五四’的启蒙精神,另一方面超越‘五四’的思想境界”[2]。“五四”高举着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但时人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都流于表面。就科学而言,时人只看到了器用层面的技术,而没有注意到其背后的理性思维。殷海光指出:“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在器用方面许许多多人欢迎科学的产品,特别是美式事物,例如电冰箱、电唱机、自来水笔、尼龙丝袜等等;可是,同时却拒绝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思考方法。”[8]这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和消化的“科学的思考方法”就是理性。邓晓芒认为,中国当代启蒙的任务之一就是从“科学”深入到“理性”[9]。由此可知,惟有当理性之光普照神州大地时,我们现代化的深入才真正开始。 坚持现实的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发展与更新文化,应当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问题出发,清醒地分析我们的现实处境,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深刻了解社会的需要,善于从现实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围绕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我们必须彻底打破古、今、中、外的界限,一切以现实为根据。“我们运思在求通,求通在求解决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只要想通的就行,管它古、今、中、外、乐观、悲观做什么呢?”[1]对于我们文化传统中已有的资源,我们需要认真地梳理、继承、利用,把握其精神实质,服务、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离开现实问题导向的文化继承是抽象空洞的,也是难以成功的,围绕现实问题的解决,文化继承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同时,对于我们已有的文化传统之中缺乏的、薄弱的内容,我们要勇于承认缺陷,努力弥补,以兼容开放的心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之为我所用,促成我们现实问题的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只要我们提升文化创新的能力,建立鼓励文化创新的机制,数量众多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就一定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从而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价值观念的更新为核心问题、以理性的思维方式、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基本原则,我们一定能成功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结语 通过梳理和检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研究可知,文化传统的现实和现代化的方向是确定无疑的。全盘西化、极端保守和折衷中西都无法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而其真正的出路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经过现代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真实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参考文献:[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r>[2]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3]张东荪.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合肥:黄山书社,2008:84-96.[4]严既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合肥:黄山书社,2008:96-107.[5]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合肥:黄山书社,2008:108-122.[6]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0(5):6-10.[8]殷海光.思想与方法:殷海光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9]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modern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xiao yong-ming,dai shu-hong(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china )abstract: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ademic views about the outlet of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times,and then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with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innova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 modern the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this value should be taken as the core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rational thinking and problem-oriented manner should be taken a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respecting the reality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persis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are key to innovation.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odern innovation;value;problem-ori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