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2小题)读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1-2题。
1.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日出前后B.14时左右C.正午D.日落2.这一天的日较差约为()A.5℃B.7℃C.9℃D.10℃某岛屿在每年的6月22日前后都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地理现象。
如图为该岛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所占的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3-6题。
3.该岛位于()℃北半球℃极圈附近℃低纬度地区℃东半球A.℃℃B.℃℃C.℃℃D.℃℃4.该岛全年的气温特征是()A.全年高温B.冬冷夏热C.四季如春D.终年寒冷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该岛国的颜色大部分为()A.白色B.黄色C.褐色D.绿色6.从地形类型看,该岛屿()A.平原占比大B.以丘陵为主C.山地广布D.高原分布广下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7-9题。
7.据图可知,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A.从北半球向南半球递增B.从内陆地区向沿海递减C.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增D.从低纬向南北两极递减8.图中A地的1月平均气温是()A.0℃—10℃B.10℃—20℃C.20℃—30℃D.20℃9.影响A、B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D.植被下图为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10-12题。
10.有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月平均气温判断正确的是()A.甲地为0℃B.全部在0℃以下C.北部地区差异大D.由北向南逐渐降低11.造成甲、乙两地1月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海陆分布D.河流12.下列关于丙地1月平均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A.丙地位于该半岛66.5°N以北,受纬度位置影响,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B.西部地势高,受地形因素影响,丙地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C.因为丙地1月为夏季,所以平均气温在0℃以上D.沿海有洋流流经,受暖流增温的影响,丙地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二、解答题(共3大题)13.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同步习题(含答案)

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单选题1.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A. -4℃B. -8℃C. -12℃D. -14℃【答案】B【解析】解: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8)+(-4)+(-9)+(-11)}÷4=-8℃.故选:B.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本题考查气温的测定,据表中的数据解答即可.2.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2时B. 北半球一年中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C.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D.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世界气温已经在迅速降低【答案】C【解析】解: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故A错误;北半球一年中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故B错误;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故C 正确;人类的活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故D错误.故选:C.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本题考查气温分布的规律,牢记即可.3.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和海洋的平均气温最高月分别是()A. 1月和7月B. 7月和8月C. 8月和2月D. 1月和2月【答案】B【解析】解: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属基础题.读图“福州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年级上册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解析版) 含答案

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梳理(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A. 0.6℃B. 0.06℃C. 6℃D. 60℃2.如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3.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的地区是()A. 高山上B. 高原地区C. 沿海地区D. 内陆地区4.暑假期间,一野外考察组对右侧等高线地形图所示的济宁市某区域考察。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B.①地位于王庄的正东方C.小河②河段比③河段流速快D.图中陡崖高度超过200米(2)下列四地中,最适宜考察组野外宿营的是()A.①地B.②地C.④地D.⑤地5.读“等温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温度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C.该图表示南半球冬季D.该图表示南半球夏季6.当海拔500米的地方气温为28 ℃时,海拔4 500米的地方气温是( )A. 0 ℃B. 2 ℃C. 4 ℃D. 8 ℃7. 下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练习1(含解析)新人教版(new)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单项选择1.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4次气温观测时间各部相同.如图所示是某观测结果,②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时间的观察结果()A.2时 B.8时 C.14时 D.20时2.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是气温年变化图B.该图是气温日变化图C.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12时D.气温年较差大约是7℃3. 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B.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C.纬度越高气温越高 D.同纬度夏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4。
下列有关气温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出现B .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大C.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D.随着纬度位置升高气温逐渐降低5。
下列对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南半球7月等温线B.是南半球1月等温线C.是北半球7月等温线D.是北半球1月等温线6.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
中午12时 B.上午10时 C.午后2时 D.午后4时7.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时刻814202气温718154(℃)AD。
13℃8。
南半球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A。
一月B。
二月C。
七月D。
八月9.下图是某气象观测站一天中四次气温的观测记录,其中正确反映14时气温状况的是()10.上课铃响了,几个同学满头大汗跑进教室,老师说:通常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要注意防暑。
这节课上课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10点 B.12点 C.14点 D.16点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问题:(1)A地各月气温都在℃以上,气温年较差最 ,属于带。
(2)B地七月气温约在℃,一月气温约为℃,年温差为℃。
(3)A、B、C三地都位于半球。
(南半球北半球)12。
读图 3。
2—17回答:(1)图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同五带中带的范围大体一致。
(2)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位于洲,最冷的地方位于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选择题1.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气温2℃出现在一天中()A. 午夜B. 日出前后C. 日落之后D. 早晨8时【答案】B【解析】【分析】题中气温为2~8℃,2℃为该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8℃为该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日变化,了解一天中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
难度一般。
需要学生识记。
2.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A. 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B. 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C. 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D. 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答案】D【解析】【分析】A、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南半球地形单一,以海洋为主,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世界上平均最高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
3.下图为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海岸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乙地代表陆地B. 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代表陆地C. 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代表海洋D. 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乙地代表海洋【答案】B【解析】【分析】A.该区域气温由南向北降低,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为海洋.故不符合题意;B.该区域气温由南向北降低,位于北半球,甲地7月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为陆地.故符合题意;C.该区域气温由南向北降低,位于北半球,甲地7月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为陆地.故不符合题意;D.该区域气温由南向北降低,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为海洋.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4.一天中最高气温应出现于()A. 日出前后B. 正午时分C. 日落前后D. 午后2时【答案】D【解析】【分析】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1.“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 )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答案】A【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多晴天,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很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生活现象是昼夜温差大,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下列关于等温线的认识,正确的是()A.等温线就是海拔相等点的连线B.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都相等C.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D.北半球7月份的等温线比南半球的等温线稀疏【答案】B【解析】等温线就是把气温相等的点连接起来的线,故A错误;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都相等,故B正确;等温线大致是东西走向,影响气温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因素,故C错误;北半球7月份的等温线比南半球的等温线密集,故D错误。
【考点】该题考查等温线的特点。
3.读下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 亚热带【答案】B【解析】该图所示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位于温带地区,以地中海周边地区最为典型,故选B.【2】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 )A.全年高温多南B.全年低温少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知,该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及其应用.4.影响气温高低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A.纬度因素B.地形因素C.洋流因素D.海陆因素【答案】A【解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地势因素等.相同纬度地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海拔高处和海拔低处气温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所以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的因素是纬度位置,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5.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他带A.春装B.夏装C.秋装D.冬装【答案】B【解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现在我们这里为夏季,南非在南半球所以是冬季,因此应建议爸爸带冬装。
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

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1.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因素B 地形因素C 海陆因素D 洋流因素【答案】C【解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和地形因素,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虽然北戴河在北方,但是气温也应该比较高,排除A,导致北戴河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北戴河地处丘陵地区,海拔较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较低,成为夏季避暑胜地,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2.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A.午后14时左右B.中午12时左右C.日出前后D.午后13时【答案】A【解析】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考点】该题考查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3.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共8分)(1)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判断,随纬度增高,气温逐渐____________。
甲乙丙三地中,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___________地,位于热带地区的是____________地。
(2)图中甲地气温比周围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所示的民居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甲乙丙三地中的________地。
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你认为该民居建筑设计的主要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等温线________(平直、弯曲),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一分,共8分)(1)降低乙丙(2)海拔高(3)丙防潮、通风、透气(意思对即可)(4)平直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温差别小(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解析:(1)根据气温的分布规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因为纬度越高,接受的太阳光热少。
乙地年平均气温最低,是因为处于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
位于热带的事丙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甲地区气温比周围地区低,以为甲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

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1.当黑龙江冰天雪地时,海南岛上却鲜花盛开。
造成我国南北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答案】A【解析】由于我国跨纬度广,因此冬季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黑龙江纬度较高,所以气温低,冰天雪地,海南岛纬度低,所以气温高,鲜花盛开。
【考点】我国的纬度2.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最可能出现在A.正午12点B.午后2点C.午后1点D.午后3点【答案】B【解析】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是,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总共只有14%左右,而有43%左右被地面吸收了.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热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热再释放出去烘热空气,所以地面受热以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气温升高.在中午以后,地面放出的热量,仍少于太阳供给的热量时,直到下午二、三点钟,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气温也才是最高.【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考查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可通过实际的生活体验理解记忆.3.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状况B.一年之中,世界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七月,南半球出现在一月C.气温的观察者通常是看百叶箱中的温度计D.一个地方气温年较差是指该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答案】D【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气温的含义、测定以及气温变化等的理解。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南半球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一月。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通过气温年较差,可以反映出气温年变化的幅度。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气温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气温年较差,陆地最高气温所在月份点评:本题综合考查,题目涉及知识点较多,可利用直选法或排除法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因素B 地形因素C 海陆因素D 洋流因素【答案】C【解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和地形因素,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虽然北戴河在北方,但是气温也应该比较高,排除A,导致北戴河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北戴河地处丘陵地区,海拔较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较低,成为夏季避暑胜地,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2.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A.7月B.1月C.8月D.2月【答案】D【解析】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海洋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应该比陆地晚一个月,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海洋出现在8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那么南半球海洋最高温出现在2月,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半球最热月的时间。
3.有关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温线密集,温差小B.等温线稀疏,温差大C.北半球等温线较南半球平直D.等温线稀疏,温差小【答案】D【解析】等温线密集的区域,气温差别大,A错,等温线稀疏的区域,气温差别小,B错,D对,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C错,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温线的判读。
4.读哈尔滨、广州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从两地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填“大于”或“小于”)广州的气温年较差。
(2分)(2)哈尔滨与广州两地中,降水量多,其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多雨月有个月。
降水量少,其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多雨月有个月。
(每空1分)(3)哈尔滨与广州两地中,纬度位置较高的是,做出判断的依据是(每空2分)(4)从两地气温变化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中可以看出,哈尔滨与广州月气温最高,降水多集中在、两季,、两季比较少。
(每空1分)【答案】(1)大于(2)广州 6 哈尔滨 1(3)哈尔滨哈尔滨气温低(4)7 夏、秋;春、冬【解析】(1)在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中,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从两地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于广州的气温年较差。
(2)从哈尔滨与广州两地的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广州降水量多,其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多雨月有6个月;哈尔滨降水量少,其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多雨月有1个月。
(3)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越来越低,读图可知,哈尔滨气温较广州低,因此可判断,纬度位置较高的是哈尔滨。
(4)从两地气温变化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中可以看出,哈尔滨与广州都是7月气温最高,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冬两季比较少。
【考点】该题考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5.下图是某地气候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当地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是_____℃,出现在_____月。
(2)该地_____月和_____月降水较多,从图中可知,降水集中在_____季。
(3)根据图可判断此地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答案】(1)25 7(2)7 8 夏(3)D【解析】(1)观察气候资料图时,可以先看横坐标轴,它表示月份,再看左侧纵坐标轴表示气温,最后根据气温曲线上的点估出各月气温值,从该地气温曲线图看出,该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是25℃.(2)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一样,只不过降水是估算各月长方形柱状的数值,从该地降水柱状图看出,该地7月、8月降水较多,由此可见,该地降水集中在夏季.(3)从该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看出,该地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为温带季风气候.【考点】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6.读两地的气温、降水图,完成下列问题。
(22分)(1)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地,年降水量多的是。
(2)甲地的气温特点是,甲地降水特点是,因此可以判断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性气候(3)乙地的气温最高气温月份在月份,气温最低月份在月份,乙降水特点,由此可判断乙地位于半球(南、北),乙地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答案】(1)乙甲(2)终年高温全年多雨 B(3) 1月 7月冬季多雨南 C【解析】(1)从两地的气温曲线图看出,甲地气温各月都在15℃以上,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从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看出,A地终年多雨,故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乙地,年降水量多的是甲地.(2)甲地的气温特点是终年高温,可判断甲地地处热带;同时甲地的降水特点是全年多雨.因此,甲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3)乙地气温最高的月份在1月,此时降水的特点是降水少;气温最低的月份是7月,此时降水的特点是降水多,属于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考点】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及其应用.7.小明同学对于生活中的感受特别细心,他发现一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在A.10时B.正午12时C.2时D.14时【答案】D【解析】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考点】该题考查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8.下列漫画最能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是【答案】D【解析】A图表达的是草地在利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过度放牧现象,而不是反映的气候变化;B 图反映的是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森林资源破坏,小鸟失去栖息地,与气候变化无关;C图反映的是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无关;D图反映的是由于工业发展,过多的排放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反映的气候变化。
【考点】该题考查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9.某山山脚下气温为22℃,山顶气温为10℃,则这座山的相对高度是 ( )A.3600米B.2000米C.600米.D.200米【答案】B【解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我们先计算出两地的气温差22℃-10℃=12℃,用气温差除以0.6℃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两地的海拔高度差,12℃÷0.6℃×100m=2000m,则这座山的相对高度是2000米。
【考点】该题考查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10.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A.日出前后B.2时左右C.12时左右D.午后2时左右【答案】D【解析】世界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考点】该题考查气温的变化规律。
11.观察右图,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答案】B【解析】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由于海陆性质的不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吸热快,气温高,海洋吸热慢,气温低;冬季陆地散热快,气温低,海洋散热慢,气温高.读图可知,A处气温高于B处,由于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所以此时为夏季,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2.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你的解释是。
【答案】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下降,导致气候寒冷。
【解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据此分析青藏高原应该是地势高导致气温下降而寒冷。
【考点】本题考察影响气温的因素。
13.读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能反映出上海市气候特征的气候资料是A.a B.bC.c D.d【答案】D【解析】上海市是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A图7月低温,是南半球的气候;B图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C图冬季气温低于0摄氏度,是温带季风气候,所以ABC不对,选择D答案。
【2】 a、b、c、d四地中,纬度最低的是A.a B.bC.c D.d【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AD是亚热带气候,B是热带气候,D是温带气候,所以纬度最低的应该是B气候,在赤道附近地区。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和识别。
14.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A.中午12点B.子夜C.午后2点D.日出前后【答案】D【解析】夜晚,大气主要以逆辐射的形式和大气辐射的形式散失热量,只有到次日日出时才有太阳辐射的补充热量,所以一天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相关知识。
15.赤道与两极地区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人为因素【答案】B【解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总体有三条: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赤道地区纬度低,获得的热量多,终年炎热,而两极地区纬度高,获得的热量少,因此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相关知识。
16.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A.8点B.2点C.14点D.20点【答案】C【解析】大气的热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地面得到热量后,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热量绝大多数被大气吸收。
这样大气的温度就会上升。
中午12点是一天当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但热量被大气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地面大约到13点时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把这些热量向大气传输,时间大约也要1个小时,因此,14点时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相关知识。
17.贝贝去年暑假爬了华山(海拔2155米)。
当他到山顶时,不由感叹:“这里可比山脚下凉快多了!”这是因为A.海拔高,气温低B.离海远,气温低C.纬度高,气温低D.出汗多,风吹而凉【答案】A【解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海拔高、气温低,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8.下列气候现象中,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的是A.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稀少B.两极地区终年寒冷干燥C.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D.台湾山脉东侧降水丰富【答案】A【解析】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台湾山脉西侧位于山地迎风坡,多降地形雨,且降雨量极大,被称为“雨极”.台湾山脉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9.我国新疆地区种植的花蜜瓜特别甜,主要的原因是( )A.新疆地区人们勤劳B.水热条件优越C.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D.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例如化肥的使用【答案】C【解析】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水汽难以到达,所以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合成,因此,哈密瓜特别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