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走进京剧》教学设计教案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按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已降低音乐教学知识性的难度,但重要的基础知识不能丢,应突出音乐的本质教学。
即通过旋律、节奏、音程、力度、速度、调式等表现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渗透的教,顺带着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感受京剧艺术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仿来体验和感受京剧的表演形式,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欣赏和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2.通过听唱、模仿来体验和感受京剧的表演形式,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钢琴、教学PPT、课本、鼓锣乐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随一首戏歌《画脸谱》音乐进教室导入新课。
1.师:这段音乐是一首什么歌曲呢?生:京剧。
2.师:这是一首京歌。
京歌是对京剧的改良与创新,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二、讲授新课1、京剧的起源:清代乾隆年间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演出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2、京剧四大行当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
走进京剧教案

走进京剧教案教案标题:走进京剧教案目标:1. 了解京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 掌握京剧的基本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对京剧的欣赏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了解京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学习基本的京剧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京剧的理解和接受程度;2. 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京剧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2. 京剧服饰和道具;3. 录制或邀请京剧表演者进行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京剧,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2.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京剧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二、了解京剧的历史与特点(15分钟)1. 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京剧的历史背景;2. 分享京剧的特点,如唱腔、表演形式和戏曲角色等。
三、学习京剧的基本表演技巧(30分钟)1. 分组进行基本的身体训练,包括站姿、走位和手势等;2. 引导学生学习京剧的唱腔和音调,进行简单的声乐训练;3. 分角色进行小组表演,让学生体验京剧表演的过程。
四、观看京剧表演(15分钟)1. 播放精选的京剧片段,让学生欣赏京剧的精彩表演;2. 分析表演中的技巧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京剧的艺术魅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分享对京剧的理解和感受;2.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3.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京剧技巧运用到其他文化艺术活动中。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京剧演出或邀请专业表演者来校进行指导;2. 设计京剧创作活动,让学生进行编剧、舞台设计等创作工作;3. 开展京剧角色扮演比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对京剧的接受程度,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2.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表演技巧;3. 进一步挖掘京剧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课题:走进京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脸谱,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对京剧中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模仿不同行当的人物动作等,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京剧。
(3)欣赏不同的京剧片段,引导学生乐于了解脸谱的相关知识。
(4)通过练习“锣鼓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京剧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与感受京剧。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体验实践法、观察比较法、分析归纳法学法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围绕新课标的内容,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通过模仿、对比、体验、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录音机、C D、脸谱、小锣、钹、镲、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室四周悬挂京剧的相关图片,座位上有脸谱的面具。
学生听《京调》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首关于介绍京剧审美特征的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诵并且模仿其中的动作)(《京调》做背景音乐)三、走进京剧京剧知识:(1)京剧的服饰——也叫“行头”(播放图片,自由讨论。
)(2)京剧的场面——文场面、武场面。
(欣赏视频,学习锣鼓经。
)(3)京剧的唱腔——西皮、二黄。
(欣赏视频,尝试模仿。
)(4)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
(播放相应图片,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再做简单的分辨。
)(5)京剧的基本功——唱、念、做、打。
(通过欣赏视频、模仿等方式来学习京剧的唱、念、做、打,让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愉快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6)京剧的脸谱——色彩含义,性格特征四.“锣鼓经”京剧分为文场和武场,武场主要包含打击乐。
《走近京剧》的教案

《走近京剧》的教案
教案主题:走近京剧
教案目标:
1. 了解京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京剧的基本表演形式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京剧的欣赏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资源:
1. 《走近京剧》的视频或音频材料;
2. 京剧表演的录像或录音;
3. 京剧服饰、道具等相关文化实物。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用京剧的音乐或视频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背景知识(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包括京剧的地位、剧目、表演形式等。
第三步:基本动作与造型(20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京剧的基本动作和造型,如扇子、拐子、坐步、挑脚等,学生跟随模仿。
第四步:角色扮演(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京剧角色,分别表演一段经典的京剧台词或乐段。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表演指导和技巧。
第五步:作品欣赏(15分钟)
播放一段京剧的录像或录音,让学生欣赏京剧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以及表演中所
体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结,谈谈自己对京剧的认识和感受,可以分组展示自己的表演作品。
教学延伸:
1. 借助相关文化实物,向学生展示京剧的服饰、道具等,深化学生对京剧文化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京剧演出,亲身体验京剧的魅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如豫剧、越剧等。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走近京剧》教案共4页

欣赏《走近京剧》教学设计课题:《走近京剧》之人教版小学音乐欣赏《唱脸谱》教材分析:《唱脸谱》是一首戏歌题材的歌曲,也是整个单元中比较独特的一首,它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以及伴奏首发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在旋律中。
教学目标:1、欣赏《唱脸谱》,了解相关的京剧知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3、感受京剧的艺术美,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通俗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兴趣以及爱国情感。
4、激发学生探究地方戏曲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京剧的艺术美,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创造性的表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脸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一组艺术图片,初步进行热爱民族艺术即爱国的思想教育,自然导入课题。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可爱的图片当礼物,请欣赏(多媒体展示用脸谱设计的艺术风景,背景音乐《京调》,调动学生的兴趣)!看一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设计都巧妙的融入了京剧脸谱艺术!知道为什么吗?(脸谱艺术是京剧艺术里面的一种,京剧是我们的国粹,热爱京剧也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你们都知道关于京剧的哪些知识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二、欣赏戏歌:《唱脸谱》(一)、完整聆听感受,了解戏歌体裁放音乐,引导学生完整聆听!(丰富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新的体裁,叫戏歌,是在通俗歌曲里面融入了京剧的元素,大家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现在的电视剧主题歌经常用到,比如《中华功夫》(领学生唱和表演几句,师生互动,拉近距离)《包青天》《康熙》等(二)、欣赏第一段,从旋律和动作上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之美!了解相关的京剧知识并感受其表现的赞美之情!1、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中所表现的自豪和赞美之情!2、从旋律和动作上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之美!3、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北京Opera和四击头。
走进京剧教案

走进京剧教案第一篇:走进京剧教案走进京剧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2、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
教学难点:京剧行当的辨认。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一段戏曲片段,让学生回答剧种名称(学生答:京剧)。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京剧。
3、播放投影,引出课题:《走近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我国的戏剧非常丰富,不同的剧种有几百种之多。
京剧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很多人都称之为“国剧”。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有关京剧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京剧的形成、京剧行当的划分和京剧的表演形式。
1、京剧的形成: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一位官员邀请了安徽地区很受群众喜爱的徽戏班子进京演出,不想在北京一炮打响,轰动了戏剧舞台。
后来,徽班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经过努力,把徽调、汉调衍化为京调,逐步形成现在的京剧。
2、京剧行当的划分:行当,是根据戏曲中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而划分的人物类型。
京剧形成后,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
虽然称作“五大行”,但因为扮演中年男子的“末”行,早已归入“生”行之中了,所以实际现今已成为“生、旦、净、丑”四行。
京剧行当的划分,是随着京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1)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生行:在京剧中扮演男性人物的,称为“生”。
“生”,常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所以,京剧行当以“生”为首。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
老生,就是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小生,就是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男性人物,如《长坂坡》中的赵云。
《走近京剧》的教案

《走近京剧》的教案教案:走近京剧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京剧的基本表演艺术特点。
3.学习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京剧的表演艺术特点。
2.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京剧基本动作和唱腔的学习和表演。
2.学生对于京剧表演艺术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京剧音乐和视频资源。
2.京剧服饰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京剧了解多少?你们最喜欢的京剧剧目是什么?为什么?2.了解京剧(20分钟)a.介绍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四大宗师”的传统,以及现代京剧的发展。
b.介绍京剧的表演艺术特点,如唱、念、做、打的结合,以及脸谱和服饰的意义。
3.学习京剧基本动作(30分钟)a.示范和讲解京剧的基本动作,如站立、跌倒、扭转身体等。
b.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模仿练习基本动作。
4.学习京剧唱腔(30分钟)a.老师播放一段京剧唱腔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
b.老师教授一段京剧唱腔的歌词和发音,让学生跟着唱。
c.学生分组进行小练习,互相演唱一段京剧唱腔。
5.观看京剧表演(20分钟)a.老师播放一段京剧表演的视频。
b.学生观看京剧表演,注意观察演员的表演艺术特点。
c.讨论学生对于京剧表演的理解和感受。
6.表演京剧小片段(30分钟)a.学生自由选择一段京剧剧目,分组进行排练和表演。
b.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进行评价。
七、拓展练习:1.学生可以选择深入研究一个京剧剧目,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表演。
2.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京剧起源和发展的小论文。
八、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体会,鼓励学生对京剧进行深入学习和表演。
九、课后作业:1.回家观看一段京剧表演,写下你的观感和感受。
2.自选一段京剧唱腔进行练习,下节课准备进行展示。
教案结束。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高年级小学生及中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年级和能力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走进京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我国的国粹──京剧的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体验到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宏扬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
2、欣赏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角色分配,了解其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在艺术活动中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的兴趣。
2、模仿戏曲的唱腔和动作。
3、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京剧脸谱、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学生聆听《京调》进教室二、聆听四首戏曲片段。
聆听四个戏曲片段,豫剧、京剧、越剧、黄梅戏,并进行辨别。
试试看,你还能说出多少剧种?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京剧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京剧。
三、走进京剧1、京剧的起源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
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
“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2、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常用“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3、京剧的四大行当:生: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唱工花脸做工花脸丑:小花脸4、师: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脸谱?请你将自己知道的脸谱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展示汇报,同时加进有关脸谱的课件内容。
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是塑造、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在京剧中有其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我们继续看看还有哪些京剧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把它全部讲完,因此,本课以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京韵》一课为基点加入创新与改编,在第一课时学生上网了解京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感受与体验京剧名曲片段的学习。
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欣赏与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使
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在欣赏与体验中学习京剧的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对象:五年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主要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整个教室营造京剧氛围,并充分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京剧的表演过程,让课堂便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身临其境。
2、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感受京剧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唱脸谱》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步入京剧的殿堂。
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脸谱。
)
生:京剧脸谱
师:对。
那有一首歌叫《唱脸谱》,你们听过吗?
生:……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唱一唱。
(播放flash课件)(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又喜爱的京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烘托了课堂的气氛。
)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那么,歌中所唱的外国人把我们的京剧叫做什么?……就是“北京歌剧”的意思。
那么连外国人都这么喜欢我们的京剧,甚至都远道而来学习我们的京剧,那么你们对我们的国粹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京剧。
(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课题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进教室时的浓郁京剧氛围到《唱脸谱》参与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很浓。
为后面的学习京剧很好的做了一个铺垫。
)
二、新授: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的京剧知识,那么京剧既然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魅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体验京剧。
(课件)
师:有一个片段叫《苏三起解》,“起解”就是“提审”的意思。
“苏三起解”就是“苏三提审”。
由于苏三被人冤枉,所以他在提审的
路上向官差诉说自己的冤情。
1、欣赏京剧《苏三起解》片段,思考几个问题:
A剧中是那个角色在演唱?
B 她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C那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1)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模拟表演
A进行到问题“唱腔有什么特点时?”学唱一两句“苏三”的唱腔。
B学做戏曲中的“苏三”走圆场、小台步动作。
C全体跟着音乐一起来学一学,做一做;找出班里的“四大
名旦”学一学,做一做。
d学完走小台步时教师总结这是旦角在京剧表演中的一个基
本步伐。
但是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一般就不走小台步了,他们
走的是官步(教师示范)。
学生学一学,练一练(框才七才……)过渡语:同学们表现真棒,男性角色的官步我们也学会了,现在我们就来欣赏男性角色在京剧中的演唱与表演
2、欣赏京剧《铡美案》片段,思考两个问题:
A有哪几个角色在表演?
B他们的唱腔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
京剧中把“唱”作为重要的表演手段,但他并不是单独运用,而是经常与“念”配合,互为补充
3、欣赏三段念白,思考问题:
师:念白有什么特点,跟我们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能学一学吗?(铁梅的念白……)
师:具有韵律和节奏感,念白全凭演唱的“口舌之功”,一起来学一学。
再看一遍,加上亮相的动作。
(找几个学生学一学)4、武场的片段《三岔口》欣赏
师:以上我们欣赏的都是一些文场的片段,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个武场的片段,看一看武生与旦角的精彩表演,请欣赏片段。
师:同学们,他们表演的精彩吗?,这么精彩的表演我们能不能做到?能……不能……
过渡语: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想做到这么出神入化的表演,我们还得需要刻苦的努力才行,是不是呀?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表演都这么难,像我们刚才学的京剧中的走圆场、台步、亮相也是很简单的,是吗?我们把刚才学的动作连起来,好不好?请同学们轻轻的起立。
5、师:有一首京歌《我是中国人》,歌词是这样的:
(说歌词做动作,师生共同,教师说做,学生学一遍,学生
边说边做第二遍,可以多做几遍。
)
师:加上音乐一起表演一遍(边唱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表演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本节课进入尾声时,掀起最高潮。
)
三、总结与归纳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同学们,京剧不愧为国之瑰宝,他实
在是博大精深。
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他的民族精髓足以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
我们都是中国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要继承祖国的灿烂文明,将京剧发扬光大。
下课!
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
与之前的教案相比,在教授环节又充实了新的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使得内容等方面更完善、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