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 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 克。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 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 门水肿而窒息死亡。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 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 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 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氢氟酸又称氟化氢(HF),俗名氟酸、白骨酸、化骨水、洗钻水、除锈 剂、酸洗等,具有刺激气味及剧毒性,属于中等强度偏弱的酸,具腐蚀 性。 最小的口服致死剂量为1.5gm (或20mg/kg)。病患口服氢氟酸后,可在数 十分钟内,在没有明显前兆的状况下,突然心脏停止,因此予以积极的 治疗,在这类病患就易发显得重要。口服氢氟酸除可产生口咽刺痛、灼 伤、肠胃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吐血等局部症状外,亦可造成全 身性症状如头晕、倦怠、抽搐、躁动、意识混乱、昏迷、心律不整、甚 至心脏停止。 呼吸道吸入氢氟酸可产生咳嗽、局部刺痛、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 管或支气管出血、肺出血、肺塌陷、及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 严重病患可在吸入30分钟内快速死亡。
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高浓度氨气,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惊厥、抽搐、嗜睡和昏迷。吸入极高浓度的氨可以反射性引起心搏骤停 、呼吸停止。
接触氨后会嗅到强烈刺激气味,眼流泪、刺痛。过浓的氨水溅入眼内可 损伤角膜,引起角膜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角膜穿孔、晶体混浊、虹膜炎 症等,可导致失明。 甲醇又称木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烧的液体,容易挥发,气味与乙 醇相似,多用作化学助剂,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而致中毒。 甲醇的中毒病因和途径,主要是误服甲醇或吸入甲醇蒸汽。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职业性甲醇中毒多是由于生产中吸入甲醇蒸气 所致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 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 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 、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 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 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 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1~72小时,也有96小时的。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 刺激症状。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痛、倦睡、昏迷甚至死亡。长期皮 肤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其中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危害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和温度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预防噪声危害可以采取隔音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体防护措施。
震动是指机器设备造成的振动,长期接触震动会引起手臂、脊柱和内脏等方面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加装减震装置、改进工作技术、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
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如X射线、紫外线、粒子辐射等。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辐射源的封闭和屏蔽、规范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设备等。
高温、低温和高压等极端温度和压力也会造成人体伤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改善工作环境等。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畸。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识、加强通风换气、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和动植物等。
职业性感染是生物因素的主要危害。
接触病人、动物、垃圾处理等工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等。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工作环境、推行工作休息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引言职业病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上长期暴露于某种有害因素下导致的健康问题。
职业病危害不仅对工作者自身健康带来重大风险,也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职业病危害类型1.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听力、骨骼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以下是具体的物理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噪声: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为了预防噪声伤害,工作者应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并控制噪声源的音量。
•振动: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臂、手指和背部问题。
工作者应使用带有减振装置的工具,并定期休息以缓解振动造成的负面效应。
•辐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等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工作者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
1.2. 化学因素许多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毒性气体和蒸汽:工作者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并戴上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
•有害液体和固体: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手套、工作服和防护眼镜,以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
•腐蚀性物质:接触腐蚀性物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
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并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1.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
以下是常见的生物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病原体:在与病原体接触时,工作者应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
•有害生物:在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与有害生物接触是常见的。
工作者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和面具。
2. 防护措施为了防范职业病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改善: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如增加通风设备、减少噪音等,来最大程度减少危害因素的影响。
不同职业病的防护知识

不同职业病的防护知识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由于工作所造成的对工作者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疾病。
不同职业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因此,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重要的。
以下是针对一些常见职业病的防护知识,帮助职场人士维护自身的健康。
1. 肺病在许多职业中,工作者会长时间接触一些有害的粉尘、气体或化学物质,容易患上肺病。
例如,矿工、焊工、农民和油漆工等要注意以下防护措施:- 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如N95口罩,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 使用抽风设备和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使用防护手套和其他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通过X光和其他检查方式及早发现潜在的肺病问题。
2. 噪音性聋噪音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害。
例如,建筑工人、机械操作工和航空工作人员等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佩戴耳塞或耳罩,有效减少噪音的进入;- 远离噪音源,尽量减少在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时间;-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早发现聋听问题。
3. 职业皮肤病长时间接触刺激性物质可能导致职业皮肤病,如湿疹、皮肤过敏等。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使用合适的防护手套和防护服,减少皮肤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洗手,避免有害物质残留在皮肤上;- 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产品,不使用刺激性或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产品;- 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刺激。
4. 职业性疲劳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职业性疲劳。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 学会放松自己,使用各种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寻求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工作压力。
5. 职业性应激综合征长时间的心理应激和高压工作环境可能导致职业性应激综合征。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学会管理时间和任务,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如参加心理咨询、学习放松技巧等;-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冲突和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1. 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如在制造业中,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对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长期暴露于高噪音和振动环境中易患聋等疾病。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粉尘、毒物等,例如化工企业生产中,接触或吸入有害化学品可能导致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等。
3. 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例如医疗机构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可能使医护人员感染疾病。
4. 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领导方式不当、工作安排不合理等,这些因素易导致员工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5. 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工作、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等,这些因素会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等。
1. 适当选择工艺和设备,降低物理因素对员工的危害。
在建筑施工中,使用隔音设备、减振装置,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传递,保护工人的听力和身体健康。
2. 加强化学品管理,采取防护措施来减少有害化学因素的危害。
在化工企业中,应进行封闭操作,戴好防护面具、手套等,避免有害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3. 建立健全的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在接触病原微生物时进行有效防护。
4. 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和心理咨询服务。
企业可以提供员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正确处理工作压力,增强抵抗力。
5.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健康促进活动。
企业应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等,鼓励员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
6. 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
企业应定期组织职业病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掌握防护方法,加强职业病防治的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提高员工的工作安全和生活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高湿度等。
可导致听力损害、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通过加装隔音设备、进行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耳塞、护目镜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粉尘、有害物质等。
可导致中毒、损害肝脏、肺部等。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换气、隔离有害物质、佩戴防护装备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可导致传染病。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卫生管理、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做好职业暴露监测等。
4. 人体姿势和劳动强度: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当、高度重复工作等。
可导致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作姿势、配备辅助设备、定期休息等。
5. 精神压力和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大、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可导致心理疾病、身心疲惫等。
控制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心理辅导、提供健康的员工关系等。
在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病的危害、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个人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面具、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佩戴并正确使用。
3. 加强作业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定期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职业病。
5. 优化工作流程和设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减少职工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劳动,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6. 加强职业病预防控制: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与监测等。
7. 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对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什么是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引起职业病或不适的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具体如下:1.化学因素:有害化学物质包括有毒、致癌、致畸形、致变异等物质。
例如:化学品、重金属、毒气等。
2.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压、电离等。
3.生物因素:各种微生物、昆虫、病菌、致病因子、病毒等。
4.粉尘和纤维:包括矽尘、石棉、化纤等,可以引起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等。
职业病的危害健康是人类生命最重要的财富,而职业病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威胁不可小觑。
根据《中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职业病都在7万例以上,工人残疾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职业病不仅伤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还会产生影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后遗症,给工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也给企业带来了工业生产的不稳定和不可预估的风险。
职业病的防治措施职业病防治是确保工人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家及企业应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职业病的防治。
1.掌握职业危害因素:根据现有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及时更新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检测,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风险。
2.职业卫生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职业健康档案。
严格操作规范,实施工程防护、人身防护等措施。
督促工人每天佩戴防护设备,减少工业危害。
3.健康体检:企业应该按照国家标准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体检,依据检查结果,对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就行预警、或者提出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建议,及早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4.职业健康教育:要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人对职业卫生的认识和逐步了解职业病的相关知识,让工人自觉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培养工人自觉抵御职业危害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职业病防治已经成为了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现有的职业病种类和本行业实际情况,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实验室及现场检测、规范操作以及督促工人佩戴防护措施等方法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对减少工业危害和维持工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一、硫化氢主要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属高毒类。
急性中毒:轻者表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咽部烧灼感。
中度中毒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头痛、头晕、乏力、呕吐、轻度意识障碍。
咳嗽、胸闷呈现化学性支气管和肺炎肺水肿征象。
重度中毒者可在数秒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样死亡。
长期高浓度接触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炎症,重者角膜溃疡、视力模糊。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GBZ31)职业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伴肺功能损害的呼吸系统疾病;3、器质性心脏病。
预防措施:1、提高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加强通风排毒;2、穿静电工作服,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3、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4、进入密闭空间或高浓度作业区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过滤防毒面罩和面具。
二、苯主要危害:属高毒类。
急性中毒: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苯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
初起粘膜刺激症状,随后表现兴奋及醉酒征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重者可出现震颤、谵妄、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慢性中毒者:最常见的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和造血系统损害。
早期白细胞持续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可同时有血小板下降,皮肤粘膜出血等。
晚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少数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变得干燥、脱屑、皲裂、过敏性湿疹和毛囊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病:1、职业性慢性苯中毒(GBZ68);2、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GBZ94)。
职业禁忌证:1、上岗前检查血象,检查结果低于正常参考值(白细胞计数低于4.5×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女性低于3.5×1012/L或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2、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的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血液肿瘤以及凝血障碍疾病等;3、脾功能亢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硫化氢主要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属高毒类。
急性中毒:轻者表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咽部烧灼感。
中度中毒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头痛、头晕、乏力、呕吐、轻度意识障碍。
咳嗽、胸闷呈现化学性支气管和肺炎肺水肿征象。
重度中毒者可在数秒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样死亡。
长期高浓度接触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炎症,重者角膜溃疡、视力模糊。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GBZ31)职业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伴肺功能损害的呼吸系统疾病;3、器质性心脏病。
预防措施:1、提高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加强通风排毒;2、穿静电工作服,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3、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4、进入密闭空间或高浓度作业区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过滤防毒面罩和面具。
(二)氨气主要危害:属高毒物。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的征象。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表现肺炎或间质肺炎等症候。
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呼吸窘迫综合征、谵妄、昏迷、休克等。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眼、皮肤灼伤。
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慢性阻塞性肺病;2、支气管哮喘;3、慢性间质性肺病;4、支气管扩张。
预防措施:1、避免直接接触液态氨;2、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3、提供冲淋设施、洗眼设备;4、穿静电工作服,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5、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6、远离火种、热源,现场禁止使用明火操作。
(三)苯主要危害:属高毒类。
急性中毒: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苯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
初起粘膜刺激症状,随后表现兴奋及醉酒征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重者可出现震颤、谵妄、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慢性中毒者:最常见的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和造血系统损害。
早期白细胞持续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可同时有血小板下降,皮肤粘膜出血等。
晚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少数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变得干燥、脱屑、皲裂、过敏性湿疹和毛囊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病:1、职业性慢性苯中毒(GBZ68);2、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GBZ94)。
职业禁忌证:1、上岗前检查血象,检查结果低于正常参考值(白细胞计数低于4.5×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女性低于3.5×1012/L或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2、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的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血液肿瘤以及凝血障碍疾病等;3、脾功能亢进。
预防措施:1、可用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代替苯做原料或溶剂;2、改良工艺,防止跑、冒、滴、漏,做好通风排毒;3、严禁用苯洗手,接触高浓度苯蒸汽应戴合适的防毒面具;4、坚持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及工作场所苯的检测工作。
(四)甲苯、二甲苯主要危害:属低毒类,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重者恶心、呕吐、幻觉、谵妄、抽搐、甚至神志不清,有的出现癔病样症状,慢性中毒者可有头昏、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长期作用可引起脑病、肝、肾功能损害。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较小。
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红斑、干燥、脱脂、皲裂及皮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上岗前检查血象,检查结果低于正常参考值(白细胞计数低于4.5×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女性低于3.5×1012/L或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2、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的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血液肿瘤以及凝血障碍疾病等;3、脾功能亢进。
预防措施:1、可用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代替苯做原料或溶剂;2、改良工艺,防止跑、冒、滴、漏,做好通风排毒;3、严禁用苯洗手,接触高浓度苯蒸汽应戴合适的防毒面具;4、坚持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及工作场所苯的检测工作。
(五)氟化氢主要危害:属高毒类。
急性中毒:吸入较高浓度氟化氢时,鼻、喉、胸骨后烧灼感。
嗅觉丧失、咳嗽、声嘶。
严重时眼结膜、鼻粘膜、口腔黏膜顽固性溃疡、鼻衄、鼻中隔穿孔、角膜穿孔、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甚至发生反射性窒息、呼吸循环衰竭等。
氟化氢皮肤灼伤初起皮肤潮红、干燥。
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现紫黑色或灰黑色。
深部灼伤如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
本品灼伤疼痛剧烈。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氟化氢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牙龈出血、干燥性鼻炎、鼻衄、嗅觉减退、咽喉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目标疾病职业病:工业性氟病(GBZ5)职业禁忌证:1、地方性氟病;2、骨关节疾病。
预防措施:1、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2、操作时按规定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3、氟化氢应放臵于铅衬罐或其它耐腐蚀材料罐内密封贮存和运送,运送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4、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六)二氧化硫主要危害:属中等毒类。
急性中毒:主要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胸痛、胸闷、呕吐、腹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
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
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恶心、胃部不适、肺气肿等。
目标疾病职业病:1、急性二氧化硫中毒(GBZ58);2、化学性眼部灼伤(GBZ54)。
职业禁忌证:1、慢性阻塞性肺病;2、支气管哮喘;3、支气管扩张;4、慢性间质性肺病。
预防措施:1、密闭设备,加强设备检修和安全操作;2、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3、操作时按规定戴橡胶手套、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穿聚乙烯防毒服;4、工作前后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佩戴口罩应夹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及1%甘油湿润纱布数层;5、有明显眼、鼻、喉及呼吸道疾病、手、面部湿疹、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病者不适宜接触二氧化硫。
(七)甲醇主要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视网膜及视神经病。
预防措施:1、密闭操作,加强通风;2、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3、认真执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4、严格保管制度,防止误服;5、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提供冲淋设施、洗眼设备。
(八)苯酚主要危害:苯酚为细胞原浆毒,低浓度能使蛋白质变性,高浓度使蛋白质沉淀,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
有特殊的略带令人作呕的辛辣芳香气味,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及皮肤均可侵入人体。
急性中毒可发生头痛、头昏、乏力、视力模糊,体温、血压、脉搏均下降。
严重者很快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及肺水肿症状,最后出现呼吸衰竭。
慢性影响为头痛、头晕、晕厥发作、失眠、易激动、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食欲不振、流涎和腹泻,甚至发生精神障碍,少数人伴有贫血,严重者合并肝、肾损害。
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慢性肾炎;2、血液系统疾病。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苯酚生产操作、贮藏、运输等安全制度;2、酚也是大气和水的重要污染物,在排放前应严格处理;3、坚持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检查及工作场所苯酚的检测工作。
(九)一氧化碳主要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黏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可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对时间距离的估计能力减退;心血管系统可产生心肌损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
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心肌病。
预防措施:1、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2、经常测定车间空气一氧化碳浓度,配备一氧化碳自动报警器;3、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4、普及一氧化碳中毒急救知识,加强自救、互救和使用防毒面具的训练;5、坚持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工作,有职业禁忌证者不宜从事接触一氧化碳作业。
(十)汽油主要危害:属低毒物,主要组分是四碳至十二碳烃类。
依其成分、品种不同,毒性不同。
汽油在加入有些添加剂后毒性增加,在气温升高或其蒸气与一氧化碳同时吸入时毒性增强。
主要作用是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
急性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与一般麻醉毒物相似,如头晕、剧烈头痛、心悸、四肢无力、视物模糊、步态不稳、易激动和四肢震颤等,有时有晕厥现象,重度中毒很少见。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昏、精神不振、记忆力降低、睡眠障碍、心悸等,少数有嗅觉障碍、结膜炎、支气管炎、“汽油性癔症”等,客观表现有手、眼、舌震颤、共济失调、感觉障碍、视野缩小、嗅觉迟钝等,长期接触还可以引起急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病变。
目标疾病职业病:1、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慢性)(GBZ27);2、汽油致职业性皮肤病(GBZ18)。
职业禁忌证:1、过敏性皮肤疾病;2、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预防措施:1、敞口的汽油盛器需加盖;2、将有汽油蒸发的半成品应臵入排气罩内;3、进入有高浓度汽油蒸汽环境时应佩戴送风式防毒面罩;4、不要用口吸堵塞的油管;5、含铅汽油应作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