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磷酸化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再脱氨基,放出的氨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

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股将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2.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是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或光合细菌的载色体在光下催化腺二磷(ADP)与磷酸(Pi)形成腺三磷(ATP)的反应。

3.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 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4.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侧链基团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共价结合或解离,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调节酶的活性的方式成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5.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

进食糖类物质也不会导致酮体增多。

6.P/O比值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T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克分子数7.脂肪酸的β-氧化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入β氧化要经过四步反应,即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的新的脂酰CoA。

8.暗反应暗反应是激发分子的热力学的缓和过程,是电荷的分离、电子的传递、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间体形成等多种基本过程。

9.光反应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photosythenic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

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

10.转氨基作用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的过程。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糖类化合物: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其衍生物。

差向异构体:仅一个手性碳原子构型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

旋光异构体:由于不对称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布对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不同影响所产生的异构体。

αβ异头物:异头碳的羟基与最末的羟甲基是反式的异构体称α-异头物,具有相同取向的称β-异头物。

单糖:简单的多羟基醛或酮的化合物。

成脎反应:单糖的醛基或酮基与苯肼作用生成糖脎。

寡糖:由少数几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缩醛衍生物。

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单位构成的糖类物质。

血糖:是血液中的糖份,绝大多数为葡萄糖。

糖原:动物体内的储存多糖,相当于植物体内的淀粉。

脂质:脂肪酸与醇脱水反应形成的酯及其衍生物。

反式脂肪酸:不饱和的有机羧酸存在顺式和反式。

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KOH的毫克数。

碘值:100g油脂卤化时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抗氧化剂:具有还原性、能抑制靶分子自动氧化的物质。

兼性离子:同时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离子。

等电点: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层析: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

蒽酮反应:蒽酮可以与游离的已糖或多糖中的已糖基、戊糖基及已糖醛酸起反应,反应后溶液呈蓝绿色,在620nm处有最大吸收。

谷胱甘肽:由L-谷氨酸、L-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

简单蛋白:仅由氨基酸组成。

结(缀)合蛋白:由简单蛋白与其它非蛋白成分结合而成。

蛋白质一级结构:以肽键连接而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二级结构: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蛋白质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按照一定规律有规则地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在空间构象上可彼此区别的二级结构组合单位。

结构域:二级、超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介于超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局部折叠区,是一个特定区域。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羧基与另一个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由许多氨基酸借助肽键连接 肽键中的C-N 键具有部分不能旋转,因此,肽键中的C 、O 、N、H 四个原子处于一个平是指构成蛋称pH 值溶液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等于零,此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蛋白的等电位。

双螺旋解开,变成无规则的线团,此种作用称核酸的DNA 在适链又可重新通过氨键连接,形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并恢复其原有的理化性DNA 的复性。

DNA ,DNA ,一条RNA ,只是它们有大部分互补的碱基顺序,也可以复此过程称杂交。

DNA变性时,A 260 DNA 热变性时,通常将%时的温度叫融解温度,DNA 链中,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辅基,与酶蛋白的结合比较牢固,不易于酶的必需基团空间结构,直接参与了将作用物转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个区域较酶的活性理化性质及免疫学丧失,但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将抑制去抑制剂,故酶活力难以恢复。

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缺氧条是指由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又叫Cori 循环。

肌肉糖酵解产生乳酸入血,再至肝合成肝糖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到肌肉,再酵解成乳酸,此反应循环进行,叫乳酸循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 第五章 脂类代谢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连同合成及吸收的磷脂,胆固醇,加上载体蛋白等形成乳糜微粒(CM ),CM 入血后,因其直径大,因其血浆混浊,但数小时后便有澄清,这种现象称为脂肪的廓清。

这是因为CM 在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脂蛋白脂肪酶(LPL )的催化下,使CM 中的甘油三酯逐步水解, CM 颗粒逐渐变小。

人们称LPL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以供其他组织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脂肪酸在肝脏可分解并生成酮只能将酮体经血循环运至肝外组织利用。

在糖尿病等病理情况下,体内大量幼用脂肪,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量时,可引起酮症。

此时血中酮体升高,是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目前认为必需脂肪酸有三种,即亚油酸,亚麻酸及脂类是脂肪与类脂的总类脂:是一类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有磷脂、糖脂、胆固醇及胆固醇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组分。

化学磷酸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化学磷酸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化学磷酸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化学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个层次和组织中。

磷酸化作为一种常见的蛋白质修饰方式,通过添加磷酸基团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参与调控细胞内各种生物过程。

它在调节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增殖和分化、新陈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多种疾病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化学磷酸化的名词进行解释,介绍其概念以及作用机制。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在磷酸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参与者,包括激酶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磷酸化位点选择性以及修饰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之后,本文将概述磷酸化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包括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功能角色、与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以及利用磷酸化修饰调控生物过程的潜在应用领域。

最后,通过总结回顾本文内容,并对未来的磷酸化研究展望,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和探讨化学磷酸化这一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

通过解释概念、阐述作用机制、说明关键步骤和参与者以及概述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旨在加深读者对化学磷酸化这一主题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和启示。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更多科学家和医学界人士的兴趣,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2. 化学磷酸化名词解释2.1 磷酸化的概念磷酸化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指的是在细胞中添加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PO4)到分子中的过程。

这种修饰通常发生在蛋白质分子上,也可在DNA和RNA等其他生物大分子上发生。

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后转录修饰形式,通过改变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来影响它们的活性、互作和位置。

2.2 磷酸化的作用机制磷酸化作用通过激酶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激酶是一类能催化将磷酸基团转移至底物分子上的蛋白质酶,而底物则是接受磷酸基团的分子。

这个过程需消耗能量,并且一般由ATP(三磷酸腺苷)提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端粒主要有两大生理功能:A.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合。B.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的难题。)
61病毒癌基因:存在于病毒(大多是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中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它不编码病毒结构成分,对病毒无复制作用,但是当受到外界的条件激活时可产生诱导肿瘤发生的作用。
62RFLP: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个体之间DNA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称为DNA多态性。若因此而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则可导致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和数量发生变化,称为RFLP。
55原位PCR:以组织固定处理细胞内的DNA或RNA作为靶序列,进行PCR反应的过程。
56定量PCR:基因表达涉及的转录水平的研究常需要对mRNA进行定量测定,对此采用的PCR技术就叫定量PCR。
57错义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码子发生变化,由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的氨基酸顺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的突变。
23: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24基因打靶:是指通过DNA定点同源重组,改变基因组中的某一特定基因,从而在生物活体内研究此基因的功能。
25基因敲除: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用体外合成的无效基因或突变基因取代相应正常基因,再应用转基因方法孵育出转基因动物,即为基因敲除动物。
8分子克隆概念:是指一个细胞经过无性繁殖以后所形成的子代群体。纯化繁殖DNA就称DNA克隆(分子克隆);制备DNA片段,在体外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结合成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子、重组体),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拷贝。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结构域:指一些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其三级结构中具有的两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明显区别的局部区域。

2.模体:指由多肽链中相邻的几个二级结构单元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的有规律的二级结构集合。

3.等电点:指在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电离成为电中性的兼性粒子时的溶液PH。

4.蛋白质变性:指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5.反密码环:tRNA上含有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的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的部位。

6.Km值:米氏常数,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7.必需基团: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须的集团。

8.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的必需集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集中形成的一个特定空间结构区域,可以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

9.酶的竞争性抑制:指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抑制剂可以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和底物结合形成的中间产物。

10.变构酶:指受别构效应调节的酶,含有别构位点。

别构位点在结合别构效应物以后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活性中心的构象,最后影响酶的活性。

11.酶的化学修饰:酶蛋白上的一些基团在特定酶的催化下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共价结合而被修饰或酶蛋白身上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脱落进而引起酶活性改变的现象。

12.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反应但结构和理化性质等不同的酶。

13.氧化磷酸化:指代谢物氧化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呼吸链传给氧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14.底物水平磷酸化:指代谢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使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键传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15.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并合成ATP的过程。

16.糖异生:由非糖物质生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7.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生成核糖-5-磷酸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变成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6-磷酸的反应过程。

生化名词解释 (2)

生化名词解释 (2)

糖类:是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或聚合物。

单糖:是指最简单的糖,即在温和条件下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单体糖,如葡萄糖、果糖等。

按碳原子的数目单糖又可分为三碳(丙)糖、四碳(丁)糖、五碳(戊)糖、六碳(已)糖、七碳(庚)糖等1基序:又称超二级结构,模体,指在多肽内顺序上相邻的二级结构常常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够辨认的二级结构聚合体。

2结构域:是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通常都是几个基序结构的单元的组合,是三级结构的一部分。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二级结构,基序或结构域的一条多肽链,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范围更广泛的盘曲与折叠,这种在一条多肽链中所有原子或集团在三维空间的整体排布称为三级结构。

4亚基:又称亚单位,原聚体或单体。

亚基一般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具有一二三级结构。

5寡聚体:由2~10个亚基组成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

6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以非共价键相连而形成更复杂的构象7蛋白质的变构效应:一些蛋白质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其一级结构不变而空间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导致其生物学功能的改变,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8蛋白质构象病:因蛋白质折叠错误或折叠导致构象异常变化引起的疾病。

9蛋白质的变性作用:由于某些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或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的丧失和一些物理性质的改变。

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10等电点:蛋白质的带电情况主要取决于溶液的PH。

使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11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几种营养价值低的蛋白质混合使用,互相补充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2酶:酶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和特定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

13酶原: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中维系其空间结构的次级键(甚至二硫键)断裂,使其空间结构遭受破坏,造成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蛋白质一级结构:氨基酸数目及排列顺序及共价连接二级:多肽链骨架中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三级:具有二级结构的蛋白质的一条多肽链再进一步盘曲或折叠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的三维空间结构四级: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核小体——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组蛋白和DNA所构成。

DNA变性——DNA受到某些理化因素,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相邻碱基之间的堆积力受到破坏,DNA解开成单链,逐步形成无规则线团构象的过程。

增色效应——将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时,双螺旋结构即发生解体,两条链分开,形成无规线团,理化性质改变→260nm区紫外吸光度值升高的现象,由双螺旋内侧的碱基发色基团因变性而暴露所引起。

复性——变性的DNA去除变性因素后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结合恢复天然的双螺旋结构。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复性的过程。

Tm值——加热变性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破坏一半时的温度称为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表示。

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基因分化的产物。

变构酶——亦称别构酶,其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一部位可以与体内一些代谢物可逆地结合,使酶发生变构而改变其催化活性(变构调节)。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

酶原——指有些酶在细胞合成或初分泌时,或在其发挥催化功能前尚无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激活——指在一定条件下,无催化活性的酶原向有催化活性的酶的转变过程。

其实质是酶活性中心的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磷酸化的名词解释
蛋白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它在调控蛋白功能、细胞生理和
病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磷酸化是一种化学修饰,通过在蛋白质分子上加上磷酸基团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一、蛋白磷酸化的基本概念
蛋白磷酸化是指将磷酸基团(PO4)连接到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上。

磷酸化可
以发生在多种氨基酸残基上,包括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

这个化学修饰过程由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和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这两类酶催化进行。

二、蛋白磷酸化的功能
蛋白磷酸化在调控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调节蛋白质的
酶活性、亚细胞定位、特异性结合以及稳定性。

这种化学修饰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电荷分布和构象,从而调控它们与其他蛋白质、DNA或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1. 调节酶活性:许多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来激活或抑制底物的酶活性。

例如,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可以磷酸化肌球蛋白,进而改变细胞
骨架的结构和细胞形态。

另外,酪氨酸激酶可以磷酸化细胞表面受体,从而触发细胞信号通路。

2. 调节亚细胞定位:磷酸化可以改变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影响它们在细胞内
的分布。

例如,磷酸化可以使特定的核转录因子转入或转出细胞核,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

此外,它还可以调节细胞骨架的动态重组,参与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迁移。

3. 调节特异性结合:蛋白磷酸化可以改变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结合能力。

例如,磷酸化可以促使某些蛋白质与DNA结合或解离,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此外,它
还可以调节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信号转导。

4. 调节蛋白稳定性:磷酸化可以影响蛋白质的降解速率。

一些磷酸化位点的出现或消失可以增加或降低蛋白质的稳定性。

这种调控方式在一些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三、蛋白磷酸化与人类疾病
蛋白磷酸化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相关。

在许多疾病中,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异常表达或活性改变导致了蛋白磷酸化的紊乱。

这些紊乱进而导致了细胞信号传导的异常,从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 癌症:在癌症中,蛋白激酶的异常活性常常造成细胞增殖、生存和迁移的紊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举例来说,激酶BRAF的突变或过度表达引起了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等肿瘤。

2. 神经系统疾病:蛋白质磷酸化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相关。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磷酸化增加,导致tau蛋白聚集成纤维缠结体,干扰神经元正常功能。

3. 心血管疾病:蛋白磷酸化在心血管系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磷酸酶PTEN的缺失导致蛋白激酶Akt的过度磷酸化,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

四、蛋白磷酸化的研究方法
研究蛋白磷酸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质谱分析、免疫印迹、活细胞成像和结构生物学等。

质谱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蛋白质磷酸化分析方法,它可以对磷酸化位点进行高通量检测和鉴定。

免疫印迹则可以分析特定蛋白质磷酸化的状态变化。

活细胞成像可以对蛋白质磷酸化的动态调控进行实时观察。

结构生物学可以通过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来揭示磷酸化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机制。

结语
蛋白磷酸化作为一种常见的细胞信号调控方式,对维持细胞功能和机体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蛋白磷酸化不仅有助于理解细胞信号传导的调控机制,还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