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建构(一)
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建构张建伟摘要:知识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背景会参与到这种相互作用中来,影响到知识的建构。
根据新信息的来源的不同,知识建构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途径: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和符号性学习,而这三种学习都是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陈琦、张建伟,1998a)。
那这种相互作用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它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是怎样的?本文就来谈一谈我对知识建构的一些理解。
一、影响新知识获得的知识背景学习新知识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每个教师都知道的常识,然而,影响新知识形成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不这么简单,它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含义。
首先,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知识基础,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及更一般的经验背景。
为学习新知识,学习者需要具备与此相应的基础知识,即准备性知识,加涅主张在设计教学时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各个知识点的基础和前提,这实际上主要就是针对这种知识基础而言的。
但是,不仅这些直接的基础知识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习者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乃至更一般的经验背景都会对新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比如,学习者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很可能会影响到他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以及语文知识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等等。
其次,这种知识背景不仅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正式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
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固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而学生的日常经验也常常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多少、相等的观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水、动、植物以及各种机械的观察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
知识建构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先前知识: 相关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建构新知识速度快,
产生意义学习,有利于新知识的保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 和稳定性影响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保持 解决问题和提取知识的速度和准确性
3.学习动机和态度
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使用符号来代表一类 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
(1)例—规法:是先给学生一个定义,然后 要求他们识别正例和反例,然后分析这些例子 是如何代表这一定义的
例子——规则
(2)规例法:
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 求他们总结归纳,推出一个定义,再呈现例子 以巩固学到的概念
(1)洞察学生原有的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学生自己发现错
误,自己澄清概念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模式识别学习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
种结构, 模式识别是指将输入的刺激信息与长时记
忆中有关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认出该 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2)概念的应用
概念一旦获得之后,就能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 用,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已经获得 的概念,可以在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运用。
知觉水平上应用:获得概念以后,可以识别实 物例子
思维水平上应用:新概念归属于原有的概括层 次高的概念;识别一个新类属成员
海豚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概念转变
概念转变的研究是从顺应的侧面来研 究知识建构的过程,揭示学生的错误 概念及其转变的规律。
1.错误概念与概念转变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与当前科 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违背的概念就是错 误概念。
第八章_知识的建构

(二)认知冲突的引发
所谓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指人在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出现 对立性矛盾时,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对立性矛盾时,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认知冲突主要包括: 认知冲突主要包括: (1)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与间接经验 中的认知冲突 (2)现实概念的冲突与潜在概念的冲突 (3)针锋相对的认知冲突与可兼容的认 知冲突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 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 概念形成,例规法, 概念形成,例规法,适用学前和小学低 年级儿童 概念同化,规例法, 概念同化,规例法,适用年龄较大的儿 童和成人 3、命题学习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二)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 上位学习、 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讨论:削去果皮可以解决农药问题? 讨论:削去果皮可以解决农药问题?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一)什么是概念转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 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概念转变的过程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 概念转变的过程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
第四节 知识整合与学习迁移
(一)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要素, 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 条件之一。这些共同要素主要包括学习内容、 条件之一。这些共同要素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共同要素。 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共同要素。 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 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 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 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能力 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 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 时就容易产生正迁移。又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之间共 时就容易产生正迁移。又如平面几何、 同要素比较多,学习时也有正迁移。 同要素比较多,学习时也有正迁移。但有的研究结果也 表明,两种学习间存在着共同要素, 表明,两种学习间存在着共同要素,还会成为产生干扰 的原因, 的原因,而且两种学习间的相似程度愈高则干扰的影响 愈大。 愈大。
10-11周盼盼:第五章《知识的建构》教案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第一节知识及知识建构一、知识及其类型(一)知识(最常用却最难界定。
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或按照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阐述)1.哲学认识论中反映论观点:感性知识VS理性知识2.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结构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是储存在个体长时记忆中有一定组织结构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通过主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而进行建构的结果。
3.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不同学者定义差别较大)布卢姆: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
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把某种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后所要做的就是回忆这些信息。
知识这一类别所涉及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记忆。
加涅:知识是言语信息,即用言语符号来标志某种事物或表述某些事实。
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
(二)知识的分类1. 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来划分(代表人物:安德森)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即传统上所说的狭义的知识)(1)定义: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般可用口头和书面言语进行陈述。
“两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等规则和事实;“活到老,学到老”、“生命在于运动”、“知识就是力量”等观点、信念。
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方法性知识)(1)定义: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例:骑自行车、管理课堂、操作电脑2.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的划分(代表人物:布卢姆)1)具体知识(1)定义:具体知识是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
知识建构的机制:同化与顺应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和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
4.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学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观念;第二,引发认知冲突;第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观念。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让学习者意识到与原有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观点,这是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这是引发认知冲突的重要条件。
4)鼓励学生交Hale Waihona Puke 讨论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1.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知识的整合:
(1)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
斯皮罗等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该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规则和确定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反之 则是不确定的。
(2) 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
斯皮罗(R.J.Spiro)等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的不同,学习可分为两阶段: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初级知识获得是某一知识的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高级知识获得,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
3.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以“责任”知识学习为例陈红李翠君张明杰摘要:责任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非常重要的内容。
有意义的学习,指的是学习内容引发人的一种内心需要,唤起其生命体验,最终达到知识、情感、态度的融通,成为指导个体生活的准则。
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意义的教学应该给学生还原其生命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给定的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以便准确把握自身生活经验中的困惑与智慧。
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澄清、纠正、发展对道德的认识、判断、情感,最终形成对某一道德规范完整的认识、合乎逻辑的判断以及理性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责任意义情境作者简介:陈红,女,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副教授;李翠君,女,北京二中分校,中学高级教师;张明杰,女,北京二中分校,中学一级教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人文性”。
该课程的人文性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理念则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显然,责任教育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
那么,初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责任教育?笔者认为,它应与其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够直面其生活的复杂性以及行为选择的复杂性。
1.责任知识建构需要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反思中完成。
意义,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的需求及需求的满足相关。
有意义的学习,指的是学习内容引发了学习者的一种内心需要,唤起他对生命的体验,即个体在亲身经历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及道德品质。
人的内在需求是在其经验世界中不断得到满足的。
因此,思想品德课中的有意义教学应该给学生还原其生命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给定的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不断澄清、纠正、发展对道德的认识、判断、情感。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认知心理学课件

概念的涵义在人脑中是如 何存储的是符号-网络模
父节点
型理论假设的核心。概念
通常是用“节点”来表示,
A
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一条带
有箭头的连线连接起来。
节点和连线表明了概念之
子节点
间的可能联系以及它们之
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N
M
H
人脑中知识的存储、组织 或呈现,都是在符号网络 节点之间进行检索的,是 以系列的认知加工方式进 行的,一直到最近的节点
看 (李四、电视)
(关系项) (变元)
陈述句是命题最基本的语言形式。
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无所谓真假,因而 不是命题的语言形式。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谁创造的呢?”“多么 崇高的理想啊!”都不是命题。“今天天晴”“她笑了”是命题。
• 老李年龄是40岁。
• (Li,Age,40)
在有学时习,“新三概角念形与”原这有一观概念念之时间,存学在生一必定须的将偏这差一,名此词时 与新他观们念看的到进过入的会各使种原形有状观的念三发角生形一物定体的联调系整起。来比;如在,学在习学 “习直“角定三滑角轮形””作时为,“学杠生杆必”须的联特系例自同己化有到关认“知直结角构”中和时“,三 角学形生”对的杠知杆识的以理及解生会活发中生的一一些些改实变际:经杠验杆。不如一果定个是体细没长有的这, 些也相可关以的是知一识个经轮验子,。这些名词就成了没有意义的符号。
脚本是由塞克(Schank)和艾贝尔森(Abelson)提 出的,并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事件 序列,以及人类行为的某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因 此,脚本是用来表征某个典型系列事件的图式, 如乘飞机、饭店用餐和看电影。
• 老李、老张是朋友的可能性不大。
• (Friend,Li,Zhang,0.1)联 想 记 忆 ” ( Human Associative Memory ) 模 型 是 Anderson 和Bower(1973)提出来的。 它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 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 概念本身。依照这个模型,一个命题是由 一小集联想构成的,每个联想则将两个概 念结合在一起或联系起来。
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

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整理、创新和应用已成为决定个人和组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为了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提升知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深入探讨了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
文章首先对知识建构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明确了知识建构的内涵和目标。
随后,文章详细阐述了知识建构的核心原理,包括知识的分类、组织、创新和传播等方面,为知识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方法层面,文章介绍了一系列实用的知识建构工具和技术,如知识地图、知识库、知识社区等,以及它们在知识建构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知识建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从而更好地应对知识管理挑战,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知识竞争力。
二、知识建构的基本原理知识建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多个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知识建构基于认知原理,即知识是如何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存储和运用的。
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这些都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通过感知,人们获取外部信息;通过记忆,人们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大脑中;通过思维和想象,人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
知识建构遵循社会建构原理,即知识是在社会互动和交流中形成的。
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文化等媒介,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它受到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再次,知识建构还基于系统原理,即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知识系统由多个知识点、知识领域和知识网络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知识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随着新知识的产生和旧知识的淘汰,知识系统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优化。
知识建构还遵循方法论原理,即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知识的建构。
这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的建构(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把知识分为: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和普遍原理的知识
A.加涅
B.阿尔金森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C
[解答] 布卢姆的分类: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和普遍原理的知识。
2. 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遍原理知识
答案:A
[解答] 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3. 以下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袋鼠的定义
B.某明星的个人档案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答案:D
[解答]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原因,主要指是什么、怎么样,也称描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
4. 根据布卢姆的分类,下面属于“普遍原理知识”的是
A.日期
B.中学生守则
C.牛顿第一定律
D.家庭地址
答案:C
[解答] 普遍原理知识,是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
符合题意的只有C。
5.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旧知识由于新知识的加入发生一定的调整和改组,这叫做
A.知识的顺应
B.知识的改组
C.知识的同化
D.知识的变革
答案:A
[解答]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
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6. 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对立性
B.改造性
C.累积性
D.矛盾性
答案:C
[解答] 同上。
7. 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
B.相互独立
C.二者没有区别
D.截然对立
答案:A
[解答]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8. 掌握知识的三个阶段是
A.应用—练习—巩固
B.学习—分析—应用
C.领会—巩固—应用
D.习得—巩固—运用
答案:C
[解答] 掌握知识的领会、巩固、应用三阶段。
9. 以下几项属于概念转变的是
A.对某种知识的举一反三
B.原来认为“天圆地方”,经学习知道“地球是圆的”
C.从知道“苹果是水果”到知道“苹果是富含维生素的水果”
D.“鲸长得很像鱼”到“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答案:B
[解答] 概念转变,就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这里的“概念”是指某种观念,指个体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比如,“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就是一个概念(观念)。
10. “那个人长什么样我不记得了,但是在见面时我能认得出来”,这种能力属于
A.回忆
B.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