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1、通过大屏幕出示古代西域范围示意图,学生解释清楚何谓“西域”。
2、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
课题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时
1
主备人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域的概念。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3、“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课后思”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4、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
第二:历史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课题是一节课最浓缩的精华,看了课题就知道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告诉老师,这节课学习几个内容?
生回答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汉通西域”,汉分为。。。生答:西汉;东汉。
那我们看看西汉是派谁去通西域的?
生:张骞
师:张骞通西域,我们先来看一下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答,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师生互动。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打开课本,明确学习任务。
师生谈话,探讨标题。
看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二、
讲授新课
二、
讲授新课
二、
讲授新课
二、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师: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西去的使节》。
然后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1)汉朝初期的西域情况是如何?
(2)为什么要派张骞去西域?
(3)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
b.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c.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d.大秦指古代罗马;
e.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中国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三、丝绸之路
教师:这样,通过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就开通了一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指导学生看课本。
师提问: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
个别回答,师总结:把古老的中西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word教案(6)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word教案(6)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3、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以喜多郎的作品《丝绸之路》为背景音乐)(1)成语填空(2)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伴配乐诗)(3)丝路风光图片(4)丝路上传播的物产(5)丝路上的文化交流(6)视频:"丝路集锦"(影视作品的剪辑片段)(7)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图(8)戈壁荒漠中的铁路和公路(9)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闻报道(扫描制作)教学设计一、导入课件:成语填空:千万缕锦前程牛郎女衣还乡入扣花拳腿讲述: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

高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过程与
方 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预期回答:略
预期回答:想
预期回答:人们把…..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预期回答:匈奴
预期回答:张骞
思考:先后几次出使西域?
回答:两次
阅读82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幻灯片上的表格,
个小组争相发言
预期回答:设西域都护
观看几幅收集的图片
学生完成题篇
想一想
小组合作(1、怎么形成的;2、为什么?3、艰难吗?4、对汉朝的影响)
讲述:在西域有茫茫的戈壁,沙漠,自然条件恶劣,在加上西域距离中原路途遥远,所以汉武帝以前很少有人去,那么,根据《汉书》记载,谁最早开通了汉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
[幻灯片5]
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出使西域
[幻灯片6、7、8、9]展示两次出使的经过、结果等
过渡:之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但由于西域各国离汉朝统治中心长安较远,所以不善管理,那西汉政府是怎么做的?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巩固已学的知识
板 书 设 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出使西域
2、西域都护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反 思
1、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实物没有展示出来。
2、学生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3、整体设计好。
提问:想不想知道确切的答案呢?

最新版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版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新人教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一、自主学习⑴阅读教材:第一框题“张骞出使西域”,(阅读课本第82-83页)完成导学。

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_,总管西域事物。

从此,今天的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⑵阅读教材:第二框题“丝绸之路”,(阅读课本第83-84页)完成导学。

1、陆上“丝绸之路”从_______往西,经过______今______地区,运往______,再转运到欧洲。

2、汉武帝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

⑶阅读教材:第三框题“班超经营西域,(阅读课本84-85页)完成导学。

1、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公元____年,东汉政府派______出使西域。

2、东汉时期,班超派部下______出使大秦。

3、______年,大秦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简述丝绸之路的路线。

探究点二: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三、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A、大秦B、匈奴C、大宛D、楼兰3、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4、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二)能力提升。

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且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方面:知道西域的含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力方面: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2)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3)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4)通过思考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我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2)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的学习,认识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人教新课标)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X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评价汉武帝(∨∨∨)【知识梳理】1、X骞通西域时间:影响:2、丝绸之路含义:线路:地位:3、评价汉武帝(总评)总评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减小诸侯国与的对抗。

2、思想上:他还接受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上:他还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以儒家的为主要教材。

4、经济上:将地方的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

5、军事上:派大将反击匈奴。

解除了北方的边患。

6、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

(总结)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对多民族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时期。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A.班超B.X骞C.汉武帝D.甘英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某某3、小明在网上看到2008年6月17日这一天发表的题为《奥运火炬感受西域风情》的报道。

通过报道的题目,你可以判断,2008年火炬在6月17日可能传递的地点是()A.某某B.某某C.某某 D某某4、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的发生?()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X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5、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拓展视野】1.(某某某某卷)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最早是在中国的()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2.(08某某某某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1 新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1 新人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通过影视作品、课外阅读等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影视资料、图片资源、故事等,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较好地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内容。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史料、角色扮演、合作交流,采用影片欣赏、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情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多媒体影音资料、ppt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一)导入新课播放一组蔬菜、水果图片,有葡萄、石榴、黄瓜、核桃等,然后提问这些东西的原产地在哪里呢?又是怎样传入我国的呢?以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图片回答图中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由此作为导入,学生易于接受(二)复习旧课1、西汉初年对于匈奴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呢?这时候的和亲有什么特点,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么?那为什么西汉还要跟匈奴和亲呢?2、到了汉武帝时,通过文景之治强大起来的西汉对匈奴实行什么政策呢?派了谁去反击匈奴?3、为了配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汉武帝又采取怎样的措施呢?结果是如何,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讲授新课先让学生快速浏览82到84页,第一、第二个子目的内容,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填空题,在书本上把答案划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教材正文张骞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

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

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资料补充1、课本剧:《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大殿上(教室前半部分),“汉武帝”正在批阅奏折,“信使”飞报:匈奴南侵,又将威胁长安!“汉武帝”气恼、焦虑,思考对策;一“大臣”献策:听说汉王朝西边的西域地区有个大月氏,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派使者出使,以联合抗击匈奴。

旁白介绍“神秘”的西域和大月氏的有关情况后,“汉武帝”采纳建议,决心抗击匈奴。

“汉武帝”担心:西域与西汉相距遥远,路途艰险,朝臣与百姓都心存畏惧,谁愿意去呢?“大臣2”献计道:“陛下可下昭招募。

”于是,“汉武帝”颁布昭书,招募出使人才;“张骞”主动请缨,向“武帝”推荐自己;“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

长安城外,“汉武帝”和随从送别张骞一行……《张骞不失汉节》历史老人:公元前138年,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随从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抓住。

堂邑父:张大人,现在已经到了匈奴人的地盘,我们可要处处小心啊!张骞:是啊。

匈奴士兵:快看,前面有好多汉人,把他们抓起来。

历史老人:匈奴人把张骞等人抓到单于面前。

匈奴士兵:跪下!单于:你们可是汉朝派来的奸细吗?张骞:我们是汉朝的使臣,并不是奸细。

单于:那你可愿归顺我们匈奴?张骞:我是汉朝百姓,岂能投降于你?单于大怒:把一行人等关起来,等到他们屈服为止。

历史老人:匈奴每天逼迫张骞等人干重活,放羊、牧马,严格看押。

后又逼迫他娶妻生子,以消磨他的意志,渐渐很多人都屈服了,但张骞始终持汉节而不失。

就这样过了10年。

直到有一天。

匈奴士兵1:我们去喝酒吧。

匈奴士兵2:不行,万一张骞逃跑了怎么办?匈奴士兵1:不会的,都这么多年了,给他机会都不会逃的,我们走吧。

张骞:现在没有人看着,我们赶紧逃吧。

堂邑父:算了吧,都这么多年了,再说我们就算逃了出去,又往哪走呢?张骞:继续出使西域。

没有完成我的使命,我是不会回去的。

历史老人:张骞逃脱后,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来到大月氏(今哈萨克斯坦),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

张骞逗留了一年多,仍没有能说服国王,只好返回。

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关押一年多,直到匈奴发生内讧,才逃回汉朝,这是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历经13年之久,百余名随从只剩下一人,但是他临走时汉武帝赐给他的汉节,他却一直带在身边。

“丝绸之路”“导游”词各位游客,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个人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度过这丝绸之旅。

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别号西京。

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

到敦煌,艺术宝库的壁画要观赏: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

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

新疆有三宝:牛粪、马粪、芨芨草。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

万古荒原塔里木,蕴藏着丰富的气和油。

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猴哥取经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间的沙漠拉玛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绵延。

楼兰遗址在眼前,出土的干尸“木乃伊”,黄金分割的身段,面容俏丽天下属第一,它的名字叫“楼兰女”。

戈壁滩,风蚀地形到处见,野骆驼、野马、野驴子跑得欢。

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远从西域传入中原。

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大秦)。

三、相关插图四、精选习题1、狭义的西域是指()A.今西藏地区B.河西走廊C.今西北地区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答案D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使命是()A.开通陆上丝绸之路B.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统治C.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联络西域乌孙国王,夹击匈奴答案C3、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答案C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B.加强与匈奴的友好相往C.联络乌孙国王,进攻匈奴 D.为了加强与乌孙国的友好交往答案C5、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①汗血马②葡萄③核桃④小麦⑤打井技术⑥西域魔术A.①②③⑥B.①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⑤⑥答案A6、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就开始管辖今新疆地区。

西汉政府管理新疆的地方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西域都护C.北庭都护府D.伊犁将军答案B(点拨:掌握各朝代对新疆的管理机构,如,汉——西域都护;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伊犁将军。

)7、东汉初年,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派遣了一位人物出使西域,该人物是()张骞班超甘英卫青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注意题目提示时间是“东汉末年”和提示地点是“西域”,结合课本的“史海拾贝”,可确认该人物为班超。

答案B8、某同学到新疆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在当时出土的中原丝织品。

他结合所学的知识推测出: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始于()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高祖统治时期C.汉武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答案C(点拨: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开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后,而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本题答案为C。

)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点是()A.都与匈奴与关 B.都是为了联络大月氏C.都是为了加强与西域的友好交往 D.都从此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答案D10、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B.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C.了解了沿途亚洲国家的风土人情D.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11、有关西域都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班超经营西域后设置B.管理西域事物,保护商旅往来C.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D.标志着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答案A(点拨:西域都护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而非班超经营西域后设置。

)1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一事件最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A.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从此匈奴再也不敢进犯西汉C.汉朝与匈奴的贸易活动加强D.西域各国的首领不断来汉朝进贡答案A13、下面有关班超的叙述,正确的是()A.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交往B.首次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C.与“投笔从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成语典故有关D.出使过大秦答案D(点拨:“出使过大秦”的是甘英,而不是班超。

)14、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相同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B.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C.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为欧洲同我国进行直接友好交往创造了条件答案A(点拨:A项是班超出使的历史作用。

)15、秦汉时期,以下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云贵地区②广东地区③西域地区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答案D(点拨:以上三地区分别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时间分别是:广东地区在秦朝;云贵地区在汉武帝时期;西域地区在汉武帝以后。

故正确答案为D。

)1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班超出使西域相距多少年()A.209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和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

解题的关键首先搞清张骞第一次出使的时间是前138年,班超出使的时间是73年。

然后根据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公元前+公元后-1即可(注:由于没有公元零年,所以减一)。

因此相距时间为:73+138-1=210.答案B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A. 长安 B.成都 C.洛阳 D. 西域都护府答案A17、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18.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A.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B. 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C. 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答案A19、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答案A(点拨: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故张骞功劳最大。

)20、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是()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C.张骞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答案D(点拨:“西域道”即丝绸之路。

)21、19世纪德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意到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他把这条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对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与中亚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B.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C.丝绸之路的名称源于以丝绸贸易为媒介D.李希霍芬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答案D(点拨:李希霍芬只是为这条贸易通道起名而已,与丝绸之路开通没有关系。

)22、“丝绸之路长跑之旅”是由世界著名儿科专家仁志田博士发起的一项以“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支持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为宗旨的活动。

如果让你选择这条长跑路线,则应该包括下面的()①西安②敦煌③新疆④北京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点拨:注意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向西,故不经过北京,所以有④的选项都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