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复习资料
无机化学复习资料

2.碳(6C)元素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x2 Py0 Pz0,违 背了( C )
A、能量最低原理
B、Pauli不相容原理
C、Hund规则
D、能量相近原理
简答题:
已知四种元素的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分别为: (1)3d24s2 (2)5d106s2 ,试指出它们在周期系中
各处于哪一周期?哪一族?哪一区?
理论要点
自旋相反的单电子靠近可配对成键; 对称性一致,原子轨道最大程度重叠。 方向性 、 饱和性
价 键
共价键类型
σ键 π键
头碰头 肩并肩
理
论
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杂化
要点: 杂化轨道与原有轨道数相等
分 子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增强
结
sp型杂化 sp3杂化、sp2杂化、sp杂化
构 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极性
AB型 Ksp = S2 AB2型Ksp = 4S3
S
S=
(
Ksp1/2
K ) sp 1/ 3
4
淀
溶 溶度积规则Qc = Ksp 饱和溶液,处于沉淀-溶解平衡;
解 平
Qc < Ksp 不饱和溶液,或沉淀溶解;
衡
Qc > Ksp 生成沉淀。
影响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弱电解质的形成:弱酸、弱碱、水、配合物 氧化还原反应
填空
1. BaSO4在纯水的溶解度为a,在0.10 mol·L-1 Na2SO4溶
液中的溶解度为b ,则a( ) b, 是由于(
)引
起的。
2. 难溶盐Ag2CrO4,室温下其溶解度S和溶度积常数 Ksp之间的关系为 ( )。
3.在含有固体AgCl的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对AgCl的 溶解度有什么影响,并解释之: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无机化学 部分知识点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
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如:用CCl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
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注:不用酒精萃取。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基准(N A):以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 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2.摩尔质量(M)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
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的质量为12g。
同理可推出1 mol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n=特别提醒: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如1mol麦粒、1mol电荷、1mol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水(不正确)和1molH2O(正确);1mol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3.语言过于绝对。
无机化学下册复习提纲

一、单质主要反应
1. 单质与单质的反应 s 区元素单质: 还原性强。 可与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单质作用形成阳离子, 金属之间彼此形成合金。 p 区元素单质:金属 还原性较强,可与多数非金属元素单质作用呈显不同的正氧化态。金属之 间彼此间易形成合金。 非金属 与电负性大的非金属元素单质作用呈还原性,与金属或电负性小的非金 属作用呈氧化性 2. 单质与水的作用 活泼金属(s 区单质、Al 等) : M(s)+nH2O(l) M(OH)+ n 2 H2(g) 锡、硅: E(s)+ 2H2O(g) EO2(s)+ 2H2(g), 碳:C(s)+ H2O(g)CO(g)+ H2(g) 氟(F2): F2(g)+H2O(l) 2HF(g)+ 1 2 O2(g) X2(F2 除外): X2+H2O(l) HX+HOX 3. 单质与非氧化性的酸作用: 活泼金属、两性金属溶解并置换出氢气,非金属单质不反应。 4. 单质与强碱作用: 两性金属、准金属溶解,分别生成氢氧化物和含氧酸,并置换出氢气;P、S、Se、X2(F2 除外) 歧化;活泼金属不反应。 5. 单质与氧化性的酸(浓 HNO3、浓 H2SO4、王水)作用: 单质分别生成金属阳离子、氧化物、含氧酸,HNO3 可被还原为 NO2、NO、N2、或 NH4+; H2 Ca2+
不分解
(3) 氧化还原性: ①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性随溶液酸度的升高而增强。 3②从左向右, 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增强, 同族变化不规则, NO3-的氧化性较 PO4 强, H2AsO4 的氧化性较 PO43-强,而比 NO3 差,NaBiO3 的氧化性又强于 NO3 。 ③从高氧化态到低氧化态 卤素、N 氧化性增强 P、S 还原性增强
西南大学中级无机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化学>>学习单元1 酸碱概念1、NH4+的共轭碱是(B)。
(A) OH-(B) NH3(C)NH2-(D) NH2-提示:由质子理论定义: NH4+(酸)H++NH3(碱),故选B。
2、在反应BF3+ NH3F3BNH3中,BF3为(D)。
(A) Arrhenius碱(B) Br nsted酸(C) Lewis碱(D) Lewis 酸提示:B具有缺电子性,可以接受孤对电子,故为Lewis酸。
3、根据酸碱的溶剂理论,在液态 SO2体系中的碱是( B )。
(A) SOCl2(B) Na2SO3(C) Na2SO4(D) PCl3提示:2SO2SO2+SO32-,能生成溶剂阴离子的是Na2SO3,故选B。
为什么Fe3+与F-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Fe3+与Cl-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酸碱定义:电负性较小的路易斯碱称为软碱;与软碱形成稳定配合物的路易斯酸为软酸。
电负性较大的路易斯碱称为硬碱硬”对应的是小的、高氧化态的粒子,这些粒子都很难被极化。
相反,“软”是指大的,低氧化态的粒子,很容易被极化。
软-软和硬-硬之间的酸碱反应最为稳定。
这个理论在有机化学和无;与硬碱形成稳定配合物的路易斯酸为硬酸。
硬”对应的是小的、高氧化态的粒子,这些粒子硬”对应的是小的、高氧化态的粒子,这些粒子都很难被极化。
相反,“软”是指大的,低氧化态的粒子,很容易被极化。
软-软和硬-硬之间的酸碱反应最为稳定。
这个理论在有机化学和无都很难被极化。
相反,“软”是指大的,低氧化态的粒子,很容易被极化。
软-软和硬-硬之间的酸碱反应最为稳定。
这个理论在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均有应用。
酸碱反应实质:硬酸倾向于与硬碱反应(硬亲硬),软酸倾向于软碱反应(软亲软)。
Fe3++6F–=[FeF6]3-(硬-硬)Hg2++4I-=[HgI4]2-(软-软)Fe4++4:Cl–=[FeCl4]–(硬-软),故[FeCl4]–不稳定第一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化学>>学习单元2 酸碱强度一、填空题1、判断相对Lewis碱性(1)(H3Si)2O和(H3C)2O;(2)(H3Si)3N和(H3C)3N ;其中较强的是(1)__(H3C)2O __,(2)__(H3C)3N___。
超实用高考化学复习:无机化学实验整合——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无机化学实验整合——铁及其化合物性质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实验一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1)胶体的制备1.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2.步骤:往沸水中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直到溶液呈现红褐色,停止加热。
3.注意事项:(1)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离子(如Cl-),会使胶体发生聚沉;(2)不能搅拌或长时间持续加热,因为会使胶粒运动加快,从而克服胶粒间的排斥力发生聚沉;(3)为了制得浓度较大的Fe(OH)3胶体,使现象更明显,需要用FeCl3的饱和溶液。
(2)丁达尔效应①实验探究:操作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现象原因分析一条光亮的“通路”胶粒的直径为1~100nm,能对光线散射无明显现象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3)胶体的性质1.电泳胶体分散质微粒细小,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具有的表面积),能较强地吸附电性相同的离子,从而形成带电微粒(胶粒)。
这些微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如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荷,在通电的情况下胶体微粒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2.聚沉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聚沉。
可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酸、碱、盐的溶液;②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
【实验二铁离子的检验】Fe2+、Fe3+的检验1.观察法溶液呈棕黄色,证明含有Fe3+;溶液呈浅绿色,证明含有Fe2+。
2.化学法盐溶液添加试剂Fe2+Fe3+ NaOH产生白色絮状沉淀,且沉淀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产生红褐色沉淀KSCN无明显现象Fe3++3SCN-===Fe(SCN)3溶液变血红色KMnO 4(H +)紫色褪去无明显现象淀粉-KI 无明显现象2Fe 3++2I -===2Fe 2++I 2溶液变蓝Cu 无明显现象2Fe 3++Cu===2Fe 2++Cu 2+铜片溶解且溶液变为蓝色【实验三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1.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如下图所示:①图甲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 3++3OH -===Fe(OH)3↓。
大学无机化学大一理论部分总复习

第1章 化学基础知识 一、理想气体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体积可以忽略(具有质量的几何点)。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产生偏差原因: ①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 ②分子间力实际气体在低压和高温的条件下,接近理想气体。
计算:pV = nRT ;注意单位kPa(Pa)、m 3(L)、mol 、8.314、K 标准条件(standard condition,或标准状况) 101.325kPa 和273K (即0℃)--STp 二、气体分压定律分压: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单独占有混合气体的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强。
分压定律:p B = x B p 总p 总=p 1+p 2+p 3+…p B 三、稀溶液的依数性前提:难挥发 非电解质 稀溶液 溶液蒸气压降低:△p = k b 沸点升高:△T b = k b b 凝固点降低:△T f = k f b 渗透压:Π = cRT依数性……仅与溶液中溶质的质点数有关,而与溶质的特性无关。
b:1000g 溶剂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沸点:0.1mol·L -1NaCl 和蔗糖水溶液?第3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状态函数的特征 :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决定于过程的始态和终态,与变化所经历的途径无关。
热: 规定:体系吸热 Q >0 体系放热 Q <0功: 规定:体系对环境做功 W< 0;环境对体系做功 W>0 功有多种形式,若不注明,一般只讨论气体的体积功 W=F·△L =p·S·(-△V/S) = - p·△V (理想气体任意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 △U= Q + WK 97.271K 033.1-K 273(葡)△-K 273)葡(K 033.1kg mol 95mol kg K 86.1(葡)(葡)△得根据:△kg mol 95g 100g 1000mol g 180g 10)水()葡((葡)解:水中,求溶液凝固点g 100葡萄糖溶于g 10.152f 1111====⋅⨯⋅⋅===⋅=⨯⋅==-----f f f f f T T b k T b k T m n b【W,Q不是状态函数,U,H,G,S等是状态函数】3-2 热化学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热:反应物与生成物温度相同时体系发生化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内容提要一、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进度若系统发生有限化学反应,则nB()-nB(0)=B(-0)或△nB=B△式中nB(),nB(0)分别代表反应进度为和0时的物质B的物质的量;为反应起始的反应进度,一般为0,则有△nB=B即化学反应进度为=B-1△nB2、系统和环境人们把研究的对象称之为系统,而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相关的部分则称之为环境。
系统可分为:①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可以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②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可以有能量的交换,但无物质交换③隔离系统——也称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的交换,也无能量的交换,是一种理想系统。
3、状态和状态函数系统的状态是指系统所处的状况。
热力学中用系统的宏观性质如压力()、温度(T)、密度()、体积(V)、物质的量()及热力学能(U)、焓(H)、熵(S)、吉布斯函数(G)等来描述系统的状态。
这些描述系统宏观性质的物理量称之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数值仅仅取决于系统的状态,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数值也随之改变。
但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增量)只取决于系统的始态与终态,而与系统变化的途径无关。
4、过程与途径当系统发生一个任意的变化时,我们说系统经历了一个过程。
系统状态变化的不同条件,我们称之为不同的途径。
如系统有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等容过程等。
5、热和功热和功是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与环境之间的两种能量交换形式。
系统与环境之间因存在温度差异而发生的能量交换形式称为热(或热量),量符号为Q;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的其他各种能量交换形式统称为功,量符号为W。
热力学规定:系统向环境吸热,Q取正值;系统向环境放热,Q取负值。
环境对系统做功,W取正值;系统对环境做功,W取负值。
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产生的功称体积功,用-△V表示;除体积功(也叫有用功)。
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功都称为非体积功WfW=-△V+Wf热和功都不是系统的状态函数,除了与系统的始态、终态有关以外,还与系统状态变化的具体途径有关。
无机化学复习资料

无机化学复习资料第十三章氢稀有气体一.是非题1.氢有三种同位素氕(H),氘(D),氚(T),其中主要是H. ……………………………(√)2.希有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它们间的作用力只有色散力. ……………………(√)3.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XeF4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Χ)4.希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这是由于它们的第一电离能在同周期中最大. …………………………………………………………………………………(Χ)二.选择题1.氢分子在常温下不太活泼的原因是……………………………………………(A)A.常温下有较高的离解能;B.氢的电负性较小;C.氢的电子亲合能较小;D.以上原因都有.2.希有气体…………………………………………………………………………(B)A.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B.常温下都是气态C.常温下密度都较大D.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3.1962年英国化学家巴特列首次合成出的第一个希有气体化合物是…………(B)A.XeF6B.XePtF6C.XeF4D.XeOF4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不适用于解释……………………………………………(C)A.中心原子缺电子的结构B.中心原子非八隅体结构C.平面四方形结构D.对称性差(如氨)的分子结构三.填空题:1.完成下列反应式A.2XeF2 + 2H2O → 4HF + 2Xe + O2B.3XeF4 + 6H2O → 2Xe + 3/2O2 + 12HF + XeO32.氢的三种同位素的名称和符号是氕(H)、氘(D)、氚(T),其中氚是氢弹的原料.3.氢可能为未来的二级能源,这是由于地球上原料水初储量丰富、燃烧热大、不污染环境等特点所决定.四.简答题:1.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成键形式?答:有以下几种成键形式:A.氢原子失去1S电子成为H+,除气态的质子流外H+常与其它原子或分子结合;B.氢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H-离子,如与碱金属,碱土金属所形成的离子型化合物; C.氢原子和其它电负性不大的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形成共价型氢化物;D.与电负性极强的元素(如F O 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易与另外电负性极强的原子形成氢键;E.氢原子在缺电子化合物中(如B2H6)形成氢桥键.2.希有气体为什么不形成双原子分子?答:希有气体原子的价层均为饱和的8电子稳定结构(He为2电子),电子亲和能都接近于零, 而且均具有很高的电离能,因此希有气体原子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得失电子而形成化学键. 即希有气体在一般条件下以单原子分子形式存在.第十四章卤素一、是非题.1 除氟外,各种卤素都可以生成几种含氧酸根,例如:ClO4-、ClO3-、ClO2-、ClO-在这些酸根中,卤素的氧化态越高,它的氧化能力就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管部无机化学复习资料
1.(本题10分)称取某混合碱试样(NaOH和Na2CO3或NaHCO3和Na2CO3)0.6021g,溶于水,加酚酞指示剂,用0.2012mol·L-1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了32.00mL 。
然后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滴加HCl溶液至终点,又耗去10.00mLHCl溶液,问试样中含有何种组分,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已知NaOH、NaHCO3、Na2CO3的摩尔质量分别为40.0、84.0、106.0g·mol-1)
2.(本题10分)在1mol·L-1CuSO4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3+杂质,pH值控制在什么范围才能除去Fe3+ ?已知K spӨ [ Fe(OH)3]= 2.6×10-39,K spӨ[Cu(OH)2]= 5.6×10-20
3.(本题10分)已知:Cr2O72-+14H++6 e-→2Cr3++7H2O ;EӨ=1.33V
Fe3++e-→Fe2+;EӨ=0.771V
(1)判断下列反应的方向:
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2)将这两个半电池组成一个原电池,请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池符号,标明正负极。
计算其标准电动势。
(3)当c(H+)=10mol·L-1,其它离子浓度均为1mol·L-1时,计算该电池的电动势。
4.(本题10分)若使0.1mol AgI(s)溶解于1L KCN 溶液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KCN 的浓度至少为多少?(已知K spӨ(AgI)=8.52×10-17,KӨ([Ag(CN)2]-)=1.3×1021)
5.(本题10分)已知下列反应H2O(g) + C(石墨) = CO2(g) + H2(g)的∆r H mӨ=131.3 kJ·mol-1,∆r S mӨ= 133.9 J·K-1·mol-1 ,求298K和1374K的∆r G mӨ,并判断反应的自发性。
1、(本题8分)已知H2(g) +1/2O2(g) =H2O(g)
ΔHºf298(KJ•molˉ¹) 0 0 –241.8
Sº298 (J•molˉ¹•Kˉ¹) 130.6 205.0 188.7
试分别计算反应在298K和373K时的Δr G mº和K0。
2.(本题8分)某溶液中Zn2+、Fe3+的浓度分别为0.10和0.010mol·L-1,欲用NaOH使Fe3+沉淀完全,而Zn2+留在溶液中,请计算溶液的pH值应控制在何范围?{已知Zn(OH)2和Fe(OH)3的K sp 3.0×10-17和2.79×10-39}。
3.(本题8分)称取混合碱试样(NaOH和Na2CO3或NaHCO3和Na2CO3)1.200g,溶于水,加酚酞指示剂,用0.5000mol·L-1 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了30.00mL 。
然后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滴加HCl溶液至终点,又耗去5.00mLHCl溶液,问试样中含有何种组分,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已知NaOH、NaHCO3、Na2CO3的摩尔质量分别为40.01、84.0、106.0g·mol-1)
4.(本题8分)在298.15时,两电对++23Fe Fe 和Cu Cu +2组成原电池,其中 c(Fe 3+)=c(Fe 2+)=c(Cu 2+)=0.10 mol·L -1
已知 θϕ++23Fe Fe =0.771 V θϕCu Cu +2=0.337 V 求:
(1)写出原电池的电池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2) 计算电池电动势
(3) 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
5.(本题8分) 要使0.05 mol 的AgCl (S) 溶解在500ml 氨水中,NH 3的浓度至少应为多大?
已知: 7)(10123⨯=+NH Ag MY K 10102-⨯=AgCI sp K
1.(本题10分)称取某混合碱试样(NaOH 和Na 2CO 3或NaHCO 3和Na 2CO 3)0.6021g ,
溶于水,加酚酞指示剂,用0.2012mol ·L -1HCl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了32.00mL 。
然后
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滴加HCl 溶液至终点,又耗去10.00mLHCl 溶液,问试样中含有何种组分,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已知NaOH 、NaHCO 3、Na 2CO 3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40.0、84.0、106.0g ·mol -1)
2.(本题10分)在1mol·L -1CuSO 4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 3+杂质,pH 值控制在什么范围才能除去Fe 3+ ?已知 K sp Ө [ Fe(OH)3]= 2.6×10-39 , K sp Ө [Cu(OH)2]= 5.6×10-20
3.(本题10分)已知:Cr 2O 72-+14H ++6 e - → 2Cr 3++7H 2O ;E Ө=1.33V
Fe 3++e -→ Fe 2+ ;E Ө=0.771V
(4) 判断下列反应的方向:
Cr 2O 72-+ 6Fe 2++ 14H + ─→ 2Cr 3++ 6Fe 3++ 7H 2O
(5) 将这两个半电池组成一个原电池,请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池符号,标明正负极。
计
算其标准电动势。
(6) 当c (H +)=10mol ·L -1,其它离子浓度均为1mol ·L -1时,计算该电池的电动势。
4.(本题10分)若使 0.1mol AgI (s )溶解于1L KCN 溶液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KCN
的浓度至少为多少?(已知K sp Ө(AgI )=8.52×10-17,K Ө([Ag(CN)2]-)=1.3×1021)
5.(本题10分)已知下列反应H 2O(g) + C(石墨) = CO 2(g) + H 2(g)的∆r H m Ө =131.3 kJ·mol -1 ,∆r S m Ө = 133.9 J·K -1·mol -1 ,求298K 和1374K 的∆r G m Ө,并判断反应的自发性。
1.(本题10分)已知反应N 2O 4(g )→ 2NO 2(g )在总压为101.3 kPa 和温度为325 K 时达平衡,N 2O 4(g )的转化率为50.2% 。
试求:
(1)该反应的k0值;
(2)相同温度、压力为5×101.3 kPa 时N 2O 4(g )的平衡转化率α。
2.(本题10分)今有三种酸(CH 3)2AsO 2H ,ClCH 2COOH ,CH 3COOH ,它们的标准解离常数分别为6.4×10−7,1.4×10−5,1.76×10−5。
试问:
(1)欲配制pH = 6.50缓冲溶液,用哪种酸最好?
(2)需要多少克这种酸和多少克NaOH 以配制1.00 L 缓冲溶液?其中酸和它的共轭碱
的总浓度等于1.00 mol⋅L−1。
(M((CH3)2AsO2H) = 138 g⋅mol−1)
3.(本题10分)某溶液中Zn2+和Mn2+的浓度都为0.10 mol⋅L−1。
向溶液中通入H2S气体,使溶液中的H2S始终处于饱和状态,溶液pH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可以使这两种离子完全分离?(已知K SP (ZnS)=1.6⨯10-24,K SP(MnS)=2.5⨯10-13,pKa1(H2S)= 6.97,pKa2(H2S)=12.90)
4.(本题10分)计算下列反应:
Ag+(aq)十Fe2+(aq)→ Ag(s) 十Fe3+(aq)
⑴在298.15K时的平衡常数k0;
⑵反应开始时,c(Ag+)=1.0 mol⋅L−1,c(Fe2+)=0.10 mol⋅L−1,求达到平衡时的Fe3+浓度。
(已知:E0(Ag+/Ag)= 0.799V,E0(Fe3+/ Fe2+)= 0.771V)
5.(本题10分)0.2mo l·L-1AgNO3溶液lmL中,加入0.2mol·L-1的KCI溶液lmL,产生AgCl沉淀。
加入足够的氨水可使沉淀溶解,问氨水的最初浓度应该是多少?
(已知k0[Ag(NH3)2]+ = 1.12×107,k0sp(AgCl)= 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