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娇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故事:金屋藏娇

[键入文字]
成语故事: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的意思
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
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
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
也指取妾。
金屋藏娇的典故
核心人物是两个:一个是‘想要藏娇’的汉武帝刘彻,另一个是‘被藏娇的陈阿
娇’。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大汉
孝武陈皇后。
陈氏的小名叫‘阿娇’,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
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有后宫美人王娡生子刘彘(后改名刘彻),排行第十。
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宠妃栗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长子——刘荣。
景帝把无出的薄皇后废黜后,最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长公主打算将女儿陈阿娇许配太子刘荣,以期日后成为皇后。
她使人问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恼怒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荐美女分宠,竟然断然拒绝。
馆陶长公主震怒,遂与栗姬不睦。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
”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
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此典故载于汉·班固《汉武故事》。
1。
金屋藏娇的典故

金屋藏娇的典故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
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
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
之后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
但刘彻的母亲因为不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儿子按照封建时期的规定不能继承皇位,但是,之后他最后如愿地当上了太子,最终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
之后,武帝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忙。
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
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公主十分生气,从此与栗姬作对。
这使武帝成了获利的”渔翁”。
长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平时也很喜欢的武帝,但武帝的父亲景帝不太支持。
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
”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相关阅读】金屋藏娇的故事汉武帝幼时,他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姣许配给他,便半开玩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见,童稚的刘彻当场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长公主大悦,遂力劝景帝促成这了桩婚事。
这就是“金屋藏娇”一词的来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小刘彻这极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从此赢得了长公主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注定了西汉王朝未来几十年的奢靡。
但可怜的阿娇并没有等来刘彻许诺给她的“金屋”,贵为皇后的她根本无法让刘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使有司赐皇后书,以“惑于巫祝”为由夺其玺授。
一场以阿娇终身幸福为筹码的赌博式的政治婚姻结束了。
几年后,阿娇郁郁而终。
汉武帝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
金屋藏娇的故事与哪一位皇帝有关

金屋藏娇的故事与哪一位皇帝有关金屋藏娇”的故事与汉武帝有关“金屋藏娇”的著名故事,最早见于《汉武故事》:“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
指其女:‘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说胶东王刘彻几岁的时候,姑姑长公主刘嫖把他抱在膝上,问道:你想娶媳妇吗?又指着身边一百多名女官和宫女一一询问,刘彻都说不要。
又指着自己的女儿说:娶阿娇好不好?刘彻说:好!如果真的能够娶阿娇作媳妇的话,我愿意造一座金房子让她住。
长公主于是反复央求汉景帝,终于说服了他,使得刘彻和阿娇得以成婚。
后来,因为汉武帝阿娇故事,“金屋”成为富贵和情爱的象征。
《隋书列女传》说贵族女子生活形式,就包括“坐金屋,乘玉辇”。
《旧唐书音乐志》里的皇家庙堂乐章,有“瑶台荐祉,金屋延祥”的句子,《贞观政要》里说:“金屋瑶台,骄主之为丽。
”“金屋”和“瑶台”相对应。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还以金屋贵,留兹宝席尊”的诗句,“宝席”与“金屋”对仗。
宋人文同《王昭君》诗写道:“绝艳生殊域,芳年入内庭。
谁知金屋宠,只是信丹青。
”明代孟称舜《娇红记会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感叹:“蓦遇着这金屋娇娘,蓦遇着这金屋娇娘,猛回头何方故乡?”《醒世恒言》中《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又有如下的文字:“相府请亲,老夫岂敢不从。
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以当金屋之选。
”看来,无论对于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金屋”都代表着一种生活理想,似乎这“金屋子”中所收贮的,全是美好。
其实,对于后宫女子来说,“金屋”所深藏的,往往是情感的悲剧。
“内庭”人们迷信的“金屋宠”,有多少可以实现?又有多少可以长久?这位阿娇,史书上称为“陈皇后”,后来被汉武帝冷落,在后宫幽哀地独居。
电视剧《汉武大帝》告诉我们的,似乎是阿娇有些简单化的不免过分的表演所显示的骄横无理,导致了刘彻与她感情不能相合。
剧中双方厮打的场面,和村野男女也差不多。
历史典故(金屋藏娇)

汉武帝(刘彻)幼时,他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想把自己 的女儿阿姣许配给他,便半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见, 童稚的刘彻当场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 贮之也。”长公主大悦,遂力劝景帝促成这了桩婚事。 这就是“金屋藏娇”一词的来历。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小刘彻这次极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从此赢 得了长公主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注定了西汉 王朝未来几十年的奢糜。 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共历经410年)汉朝开国 皇帝汉高祖刘邦。东汉末年,由於土地兼并越加尖锐, 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 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 局面。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
陈阿娇的故事

陈阿娇的故事陈阿娇,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个皇后,成语“金屋藏娇”讲述的就是汉武帝和陈阿娇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陈阿娇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阿娇的故事刘彻四岁时,姑姑馆陶公主问他愿不愿意娶自己的女儿陈阿娇为妻。
刘彻回答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那么自己就会建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馆陶公主听后,立马决定将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彻为妻。
汉武帝陈阿娇的婚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政治联姻。
李夫人答应这门婚事,是因为她深知馆陶公主能帮助刘彻登上太子之位。
后来,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废掉了刘荣太子之位,立刘彻之母王夫人为皇后,并立刘彻为太子,这一年刘彻年仅7岁。
刘彻身为太子后,馆陶公主将女儿陈阿娇嫁给了太子刘彻,并成为太子妃。
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去世,刘彻登基为帝,汉武帝登基后,封太子妃陈阿娇为皇后。
当初,刘彻被立为太子,少不了馆陶公主从中的帮忙,陈阿娇身为后宫之首后,行为更加蛮横无理。
汉武帝念在陈阿娇母女曾帮助自己登基称帝的份上,便处处容忍陈阿娇的娇蛮行径。
陈阿娇和汉武帝成婚十年之久,但是一直未怀上汉武帝的子嗣,这让馆陶公主非常担心。
馆陶公主曾花费重金为陈阿娇治病,但是陈阿娇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
后来,汉武帝对陈阿娇的感情转移到了卫子夫身上,陈阿娇得知卫子夫怀有身孕后,经常在后宫大吵大闹。
慢慢地,汉武帝对陈阿娇没有了感情,陈阿娇巫蛊之术被揭发后,汉武帝废掉陈阿娇皇后之位。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陈阿娇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
陈阿娇失败的原因陈阿娇的美丽梦幻以浪漫的“金屋藏娇”揭幕,最终却以悲剧“长门之怨”收场。
其实很大程度上都跟阿娇的性格有关,是她自己导致了这场悲剧,当然还包括政治考虑。
一是骄横。
阿娇的母亲长公主为汉武帝由皇十子登基为帝立下了不世之功。
这一背景使陈阿娇成为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也使她多了几分骄横,少了几许谦恭。
汉武帝霸道、专横,这是帝王的通病。
只是,他既有才能,又有大志,加上张扬的个性,表现得更为严重。
金屋藏娇的故事

金屋藏娇的故事
西汉时期,在汉武帝刘彻四岁时,当时做太子是刘彻的哥哥刘荣。
刘彻被景帝封为胶东王。
刘彻的姑姑长公主刘嫖,有一个女儿小名阿娇,世人称其为陈阿娇。
她出身高贵,从小便被做为皇后娇惯着,和汉武帝也是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
长公主刘嫖常陪窦太后,并且她做为姐姐,又常给景帝进献美女,景帝对姐姐也是十分爱戴,所以长公主能倚仗母亲的宠爱和弟弟的纵容出入宫闱,其权势为宫中皇后及诸嫔妃所不及。
有一天,长公主带阿娇去王娡的住处玩,她抱着还不到十岁的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
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
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长公主又问:“如果你能娶阿娇做妻子,那么你怎么对待她呢?”
刘彻说:“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长公主听了也非常满意,便与皇后商量将阿娇嫁给刘彻,先让两人定婚,皇后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汉景帝见儿子有这样的气魄,也同意了这门亲事。
后来,刘彻做了皇帝也娶了阿娇,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实践了小时候的诺言。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金屋藏娇”的婚约也是当时政治的一个转折点。
因为女儿的定婚,长公主转而全面支持刘彻,朝廷局势为之大变。
经长公主一番经
营,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忧死。
不久,皇帝正式册立刘彻为太子。
等阿娇和刘彻两人成年后,汉景帝和长公主为他们举行了大婚,二人结发成夫妻,“金屋藏娇”便也成为一个传诵千年的婚姻传奇。
后来,刘彻做了皇帝也娶了阿娇,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实践了小时候的诺言。
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整理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汉武帝刘彻(原名刘彘)约四岁时,大姑妈刘嫖抱他坐在腿上,逗他:“你想娶妻子?”刘彻说:“想。
”刘嫖指着身旁的很多宫女,问他中意谁,刘彻的小脑袋瓜子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刘嫖又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对刘彻说:“将阿娇嫁给你好不好?”小家伙立即兴奋起来,拍着小手说:“好啊好啊,假如能娶表姐为妻,我肯定造个金屋子给她住。
”这是班固写的历史故事,流传极广,地球人都知道,后人以此炮制出典故“金屋藏娇”。
然而,《汉武故事》究竟只是故事,漂亮悦耳才是它所追求的底线,是不是靠谱,不重要。
故事所依据的.历史细节大致也没错:馆陶长公主刘嫖是个有野心的女人,期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皇后,以稳固在朝廷里的政治地位。
他原先期望把女儿许给皇太子刘荣,但被刘荣生母栗姬没来由的拒绝了。
于是,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皇太子之心。
刘彘的生母王娡是景帝后宫里一个比较得宠的夫人,且王夫人聪敏世故,一发觉有机可乘立即曲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为自己既非嫡子又非长子的儿子谋夺太子之位。
双方一拍即合,联姻遂成。
陈阿娇的婚姻为何难幸福当时的阿娇十四岁,据说容貌特别秀美。
但四岁的小家伙是不是具备了审美力量,得画个大大的问号;四岁的孩子娶十四岁的老婆,这婚姻会幸福吗?刘彻十六岁登基,这时候的阿娇二十六岁,倒也琴瑟和谐了几年,但是太皇太后窦氏(窦漪房)去世后,状况即发生了变化,刘彻其时约21岁,阿娇年过三十了,却没有生育,夫妻裂痕渐生,以至不再见面。
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写到:“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有丈夫却不知道丈夫在何处,一个人在长门宫里来回走动,以排解心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的愁怅与孤独,自闲居长门宫后,汉武帝再不曾召见过她,有一次间或想起她来,约好城南宫相见,本是君无戏言,她却左等右等不见人影。
当阿娇“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刘彻阅后深为感动,阿娇复得宠幸,然这个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金屋藏娇的故事与哪一位皇帝有关

金屋藏娇的故事与哪一位皇帝有关"金屋藏娇"的故事通常与中国古代的汉武帝刘彻有关。
刘彻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时发生了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了"金屋藏娇"的传说。
故事中说,刘彻的宠妃王儿君被囚禁在一座金屋之中,以保护她免受其他后宫嫉妒者的侵害。
据说,刘彻为了安抚王儿君的愤怒,特地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金屋,并在其中供奉了各种奢侈品和美玉。
然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后来的文人创作的一种虚构,用来表达对皇帝专宠妃嫔的想象和想要宠爱自己妻妾的愿望。
在历史记录中,有关"金屋藏娇"的传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屋藏娇的主人公是谁?
篇一: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南柯一梦()东施效颦()
江郎才尽()赴汤蹈火()
投笔从戎()鹤立鸡群()负荆请罪()杀妻求将()完璧归赵()凿壁借光()
指鹿为马()纸上谈兵()精忠报国()
入木三分()
卧薪尝胆()
乐不思蜀()
三顾茅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l抱薪救火——
l势如破竹——
l高山流水——
l望洋兴叹——
l对牛谈琴——
l滥竽充数——
l叶公好龙——
l退避三舍——
l洛阳纸贵——
l草木皆兵——
l按图索骥——
l后来居上——
l邯郸学步——
l如火如荼——
l望梅止渴——
l请君入瓮——
l胸有成竹——
l唇亡齿寒——
l鸡鸣狗盗——
l枕戈待旦——
l精卫填海——
l不学无术——
l不寒而栗——闻鸡起舞(鞠躬尽瘁(破釜沉舟(图穷匕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行不义必自毙())))))战国: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秦朝:
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穷图匕见()
悬梁刺股()
汉朝:
一饭千金()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萧规曹随()无颜见江东父老()
三国:
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初出茅庐()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宝刀不老()才高八斗()一身是胆()封金挂印()单刀赴会()望梅止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晋:
入木三分()闻鸡起舞()东山再起()洛阳纸贵()草木皆兵()凿壁偷光()狗尾续貂()
南北朝:
画龙点睛()江郎才尽()
宋朝:
精忠报国()东窗事发()胸有成竹()成语与人物
四面楚歌:约法三章:项庄舞剑:
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运筹帷幄:
借箸代寿:才高八斗:煮豆燃萁:
断虀画粥:韦编三绝:一字千金:
东床快婿:学富五车:一毛不拔:
一箭双雕:小时了了:不求甚解:
如鱼得水:刮目相看:家徒壁立:
杀彘教子:割席绝交:呕心沥血:
扑朔迷离:举案齐眉:咏絮之才:
引锥刺股:目不窥园:
1凿壁偷光2南柯一梦3东施效颦
4江郎才尽 5赴汤蹈火 6投笔从戎
7负荆请罪 8杀妻求将 9完璧归赵
10指鹿为马 11纸上谈兵 12精忠报国
13入木三分14鞠躬尽瘁 15卧薪尝胆16破釜沉舟 17乐不思蜀18三顾茅庐1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1多行不义必自毙
四面楚歌
初出茅庐
入木三分
煮豆燃萁
破釜沉舟
纸上谈兵
背水一战
指鹿为马
闻魏救赵
草船借箭
完璧归赵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毛遂自荐
闻鸡起舞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图穷匕见
篇二:历史成语中的主人公
历史成语中的主人公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
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风声鹤唳(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篇三:成语主人公
围魏救赵()卧薪尝胆()闻鸡起舞()破釜沉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望梅止渴()煮豆燃萁()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草船借箭()鞠躬尽瘁()乐不思蜀()孺
子可教()宝刀不老()东窗事发()图穷匕见()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一诺千金()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多多益善()班门弄斧()指鹿为马()草木皆兵()毛遂自荐()入木三分()韦编三绝()精忠报国()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手不释卷()无颜见江东父老()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投笔从戎()金屋藏娇()约法三章()马革裹尸()老当益壮()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孙膑)卧薪尝胆(勾践)闻鸡起舞(祖狄)破釜沉舟(项羽)十面埋伏(项羽)四面楚歌(项羽)望梅止渴(曹操)煮豆燃萁(曹植)三顾茅庐(刘备)初出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孺子可教(张良)宝刀不老(黄忠)东窗事发(秦桧)图穷匕见(荆柯)纸上谈兵(赵括)背水一战(韩信)暗渡陈仓(韩信)一诺千金(韩信)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多多益善(韩信)班门弄斧(鲁班)指鹿为马(赵高)草木皆兵(苻坚)毛遂自荐(毛遂)入木三分(王羲之)韦编三绝(孔子)精忠报国(岳飞)凿壁偷光(匡衡)程门立雪(杨时)手不释卷(刘秀)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投笔从戎(班超)金屋藏娇(刘彻)约法三章(刘邦)
马革裹尸(马援)老当益壮(马援)退避三舍(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