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湖南省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过程】【晨读感悟】(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梁惠王上》)(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梁惠王下》)(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离娄上》)(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离娄下》)(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新人教版必修3福建省泉州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称赞周初古公禀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梁惠王下》)(8)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3.《孟子》名言名句集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学习流程】(3课时)•预习案一.重点字、词、句的掌握1.字音粟米()兵刃()弃甲曳兵()数罟()孝悌()庠序() 衣帛食肉()王好()战谷不可胜()食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2.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
⑷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没有希望,是一个词。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2、梳理第一二段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
3.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限时20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父名激,母仉氏。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① 民本思想的核心
- 重点知识点:民为贵,君为轻
- 词句阐述:孟子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② 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
- 重点知识点:民有恒产、民有恒心、王道
- 词句阐述:
- “民有恒产”和“民有恒心”: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保障百姓的财产和思想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稳定。
- 学术数据库和期刊文章,用于拓展阅读
4. 教学手段:
-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创建
- 写作练习和口头报告
- 互动式白板和投影演示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行“王道”,即以德服人,以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3. 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寡人”、“国也”、“民为贵”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孟子在文章中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通过对比“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2024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语文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使学生能够:
新人教版必修3黑龙江省高中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研读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2 能力目标: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3 德育目标: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4 教学重点与难点:孟子对治国得失的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作者作品】孟子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
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
《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文题解读】《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孟子》第一课时(总34课时)一、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8课。
二、设计思想:本课属古代议论性散文。
对于这类文言文,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
另外还要通过指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能力目标:朗读文章,突破语言障碍,形成语感,初步读通文章。
3.情感目标:从孟子的成长过程获得一些启示。
(成长与环境)四、教学重点: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订正一些常见错误。
(纠正学生预习时的误读)五、教学难点:1.试理解文章,并当堂背诵。
六、教法选择: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七、学法指导:朗读-体会-背诵八、教学准备:九、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1.试背诵孟子的名句、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孟子的典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典故成语如:孟母择邻、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挺身而出、舍我其谁)㈡作者及背景1.作者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一、实词1.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凶⎩⎪⎨⎪⎧ 河内凶. 凶.多吉少 汉初匈奴凶.黠 甫闻凶.讯 缉拿元凶.②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③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愿得补黑衣之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亦量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3.古今异义①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请.以战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鉴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论辩技巧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探究法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法孟子及其主要著作: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古代文献: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寡人(梁惠王)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孟子)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检查字音:移其粟()于河内王好()战弃甲曳()兵衣()帛()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饿莩()2、推断字义文句划线词释义推断方法河东凶亦然兵刃既接王无罪岁请以战喻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文言文推断字义的方法:1字形本义推断法:如“凶”,“既”本义即“荒年”“已经”的意思。
2语法分析法:如“罪岁”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归罪”。
3联系旧知法:我们学过“臣请入”“请”是“请允许我”的意思,那么这里也是同样。
4联系成语法: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奔走相告”“走”是“跑”的意思。
那么“是亦走也”中的意思即是“逃跑”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王好战,请以战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养生丧死无憾,王之道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
2、下列语句中,加黑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申之以孝悌之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
3、对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移其民于河内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
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寡人之于国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兵也 B养生丧死,王道之始也 C是亦走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默写(8分)
1、填然鼓之,,。
2、或百步而后止,。
,?
3、谨庠序之教,,。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5分)
1、默写题的第3句
2、默写题的第4句
四、积累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22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数罟不入洿池()
百发百中()非我也,兵也()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穷兵黩武()
3、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野芳发而幽香()草木皆兵()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填然鼓之()
5、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日出江花红胜火()五亩之宅()
予观夫巴陵胜状()申之以孝悌之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