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为学 》(人教版五四学制)
《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

《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学》优秀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学》优秀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
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见教学步骤)3.疑点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为学》综合实践教案

《为学》综合实践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2、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认识社会现象,分析问题;4、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2、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社会现象的认知及问题分析;4、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掘社会现象,认识社会问题;3、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开篇导入(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这门课程的主旨和目的。
通过介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的来源和影响。
二、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30分钟)以《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为指导,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
通过介绍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并可以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
三、社会问题分析与解决(40分钟)引入农村环境污染这一社会问题,要求学生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检验学生对社会问题认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
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方案和见解。
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40分钟)通过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包括创意构思、实践实现等过程,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包括丰富创意、扩大视野、提高动手能力等。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交流和分享,增加学生自信心和认识能力。
五、作业布置(10分钟)针对学生所在的班级、学校实际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在下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旨在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挥学科的实用性。
六、课程总结(10分钟)总结本堂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回顾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要求学生提出对本堂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以供后续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教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为学》一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运用新学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及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画,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创设学习的氛围,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2. 预知(10分钟)请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推测文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展开推测。
然后从不同小组中选取几位同学展示他们的猜测结果。
3. 阅读(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为学》,并标记不理解的单词或短语。
2) 分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互相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4. 分析与讲解(15分钟)指导学生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及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主题和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就现代学生如何理解并践行“为学”这一精神进行讨论。
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组织学生用英文或中文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6. 总结反思(5分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体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四、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扩展延伸部分的讨论或写作任务,并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五、板书设计《为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新学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运用新学词汇和短语。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为学》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为学》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包括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
2.2 教学资源教材、PPT、教学视频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为学》的内容和要点。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学生能够运用《为学》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总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
5.2 反馈意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进行改进。
5.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进行改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确保教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准备相关的教辅材料。
6.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施。
6.3 教学资源准备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案例、练习题等资源。
第七章:教学实施7.1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步骤二: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步骤三: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步骤四: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五: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2 教学时间安排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的控制。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相关的拓展内容和案例。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为学》全文;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为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读;文中观点和思想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观点和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引出《为学》这篇文章,并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让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或者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并解释其意义。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观点和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5. 总结与拓展: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发言质量。
2. 文本理解与分析:评估学生对《为学》全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读能力。
3. 应用与拓展:评估学生对文中观点和思想的运用和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为学》文本;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文章、评论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卡片等。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能力。
《为学》教学设计(合集5篇)

《为学》教学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为学》教学设计《为学》彭端淑一教材说明《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
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
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
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中既有城区学生,也有农村留守儿童。
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一致,况且这又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较有难度。
宜细细引导,详加辅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八教学课时二课时九教学过程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或白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导入课文。
让学生初步体会先天资质和后天努力的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
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
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
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课文中所阐述的学习方法和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2)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品质;(3)懂得学无止境,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学习方法和道理的掌握;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如何将课文中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学习方法;4. 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学习方法和道理;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5.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学习方法;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课堂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5.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教学内容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引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详细解读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总结和归纳。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文章:《为学》文本。
参考资料:关于《为学》的背景资料和相关论文。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章和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手册:包含文章和相关问题。
写作纸张:用于学生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2 教学反馈学生评价: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写作练习和课堂表现。
改进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见解。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扩展知识面。
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探索。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和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
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准确地直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中借事说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学到了很多,懂得了理想的重要,明白了奉献的美好,知道了人生要有目标,那在学习上又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就让我们来通过一篇古文一起探索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将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2)学生默读,借助书下的注释,理解文章大概意思。
2.作者介绍。
彭端淑:字乐鑫,号仪一。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著有《白鹤堂文集》,议论小品文《为学——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即出于本书。
3.生字学习。
师范写,生仿写,并组词。
鄙:边鄙,鄙人;
曰:子曰,美其名曰;
恃:自恃,恃才傲物;
乎:傻乎乎,忘乎所以;
僧:僧门,僧侣;
吾:吾辈,支支吾吾。
4.词语理解。
(1)为学:做学问。
(2)去:距离。
(3)鄙:边界。
(4)语:对……说。
(5)何恃:凭什么。
(6)钵: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
(7)之:到……去。
(8)犹:仍然,还。
三、精读领悟
1.再次朗诵课文,思考从文章的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了做学问的难易是由做与不做来区分的。
)
2.如果把这一段的两句话换一下位置,先讲“为学”,再讲“天下事”好不好?请你说一说理由。
(“天下事”是大范围,而“为学”是小范围,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说;另外在作文时重点往往放在后面,所以不好。
)
3.在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两个和尚的故事,借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只要亲自去做,就会成功,如果不去做,那么在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
4. 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两次“子何恃而往”,这两次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前一个是普通的发问,富和尚询问穷和尚要怎么去,而后一个是一种轻蔑的语气,在说我这么富有都去不了,你仅仅有一瓶一钵凭什么去!)
5. 同桌讨论,这篇文章中的两个和尚并不是去求学的,而是要做什么?
(去南海。
)
6.小组讨论:他们去南海的事情跟求学有关系吗?相通之处又表现在哪里呢?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外在的条件,这一点跟求学是一样的。
)
7.最后一段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文中例举的故事做一个总结,同时起到了呼应开头的作用。
)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合作简单的了解了文言文,并理解了本文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学习的道路上仅仅立下目标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为之奋斗、努力,这样才能将难的事情变成简单的事情,最终才会获得成功。
五、课堂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鄙()恃()
墙()诗()
2.解释词语。
(1)去:()
(2)鄙:()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