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中医药经典伤寒论白话精解

中医药经典伤寒论白话精解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全书以伤寒病为主题,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病是一种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热病范畴。
《伤寒论》以十二篇的形式,详细地描述了伤寒病的病因、发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内容,是中医诊治伤寒病的重要参考书籍。
《伤寒论》白话精解是对《伤寒论》的一种解读版本,旨在将原书的文言文内容用现代白话语言进行解释和阐述,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白话精解的《伤寒论》通常会进行一些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一些古代医学术语、疾病名称和药物方剂等内容。
此外,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一些评述和补充,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医学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伤寒论》白话精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提高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范文(3篇)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范文(3篇)第1篇: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

这句话描述了人参汤的组成及其功效,说明了各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
“黄芩苦寒,主诸热黄胆,破症瘕积聚。大黄苦寒,主下瘀血,除寒热。黄 连苦寒,主心腹中热,治目痛。”
这句话列举了几种常见中药的功效及其应用范围。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虽然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但作者采用了白话解的 方式,将深奥的中医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还注重临床应用。书中不仅介绍了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还通过大量的 临床案例,让我了解到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这让我更加明白中药的实际应用价 值,也让我对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句话说明了中药的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治病之要在于明理识性,用药之道在于辨症识因。如以清补凉泻、寒热温 凉而施之,无不获效。”
这句话强调了临床用药要明理识性、辨症识因的重要性。
以上是《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中的一些精彩摘录。这些摘录 涵盖了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等方面,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 意义。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目录分析
《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是一本关于中医中药的经典著作,通 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以及它所涵盖的 中药药性和临床应用。
这本书的目录按照中药的药性分类进行编排,包括寒性药、热性药、温性药、 凉性药等。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中药的药性特点,为临床应用提 供指导。
每个药性的分类下,都列出了相应的中药,并对这些中药的药性、功效、用 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采用了白话解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轻松地 理解中药的药性和应用。
中医白话 Word 文档

中医122句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序言1、上中下三品药:上品药:属于君药,主养命而应天,没有毒性,多服久服对人体无害,多具有轻便身体、增益气力、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中品药:属于臣药,主养性而应人,无毒或有效毒,宜斟酌使用,大多能够遏制病邪、补益虚弱的身体。
下品药:属于佐、使药,主要是治病而对应于地,毒性大不可久服,多用于治疗大寒大热、邪气积聚,形成症结肿块坚硬之类的病症。
2、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君、臣、佐、使,根据实际情况,组方配伍在突出君药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加减臣药和佐使药以辅助药效,达到相互宣、摄、合、和的作用。
药物之间还有阴阳属性的配合关系、子母兄弟的依赖关系,使用植物的根、茎、花、实各种草、石及动物的骨、肉入药,为了发挥药物的作用,必须注意“七情”单行:即用单味药治病相须:即配合应用性质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相使:即配合应用某种共性的药物,一主一辅相畏:即一种药物的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者消除相恶:即所合用的药物功效被抵消相反:即所合用的药物能产生毒副作用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般来说,使用不同的药物组方,应当选用相须、相使作用的药物,以提高疗效,不要选取有相恶,相反的药物,如果药物有毒性,为了制伏毒性,可以选取有相畏、相杀作用的药物,否则千万不要滥用有毒的药物3、药物的四气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的药物有毒,有的药物无毒,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4、掌握各类药物出产的土地,辨别药物的真伪,是陈久的还是新鲜的药物,均有一定的方法,而且药物的特性不同,有适宜于做丸药的,有适宜于做散剂的,或水煮,或酒浸,或煎作膏剂,也有一种药物同时可采用不同的剂型,或者只能用作丸散,不可兼入汤酒,在药物制剂时不得违背。
5、治疗疾病必先察其病源,找出病机,若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未至虚竭,血脉不乱,精神也没有散失的现象,再给病人用药必能使其康复;若病势已成,病情深重,此时用药就;不能指望速愈,病人可慢慢康复;倘若病人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虚竭,血脉精神散乱,病势已过,即使用药也难有回天之力,性命将难以保全。
中医文言文翻译白话版

夫医者,乃国之宝也。
古之圣人,皆以养生为本,故其道深奥,非一日之功。
是以,医者须博学多才,明理识病,方能济世救人。
然中医之道,尤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宗,考其源流,历久弥新。
【翻译白话版】医生啊,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古代的圣人,都将养生作为根本,因此他们的医道深不可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
所以,医生必须博学多才,明白道理,认识疾病,才能救世救人。
然而,中医的学问,特别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作为根本,追溯其起源和传承,历经久远,却更加新鲜。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人生而有疾,无不与阴阳失衡有关。
故医者,必先调其阴阳,使之归于平和,而后方可论及病之所在。
【翻译白话版】阴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世间万物的总纲。
人生而有疾病,无不与阴阳失衡有关。
所以,医生必须首先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使之恢复到平和的状态,然后才能讨论疾病的具体位置。
【原文】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相生相克,循环不息。
脏腑者,心肝脾肺肾也,各司其职,相互协调。
经络者,如沟渠,通贯全身,运行气血。
故医者,当察其五行之盛衰,脏腑之强弱,经络之通塞,以定治法。
【翻译白话版】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克制,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相互协调。
经络,如同沟渠,贯穿全身,运行气血。
因此,医生应当观察五行的盛衰,脏腑的强弱,经络的通畅与否,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原文】夫脉者,血气之宗也。
诊脉者,察其阴阳之盛衰,脏腑之虚实,经络之通塞,以断病之所在。
故脉诊,为医之本,不可不精。
【翻译白话版】脉象,是血气的根本。
诊脉的人,通过观察脉象的阴阳盛衰,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通畅与否,来判断疾病的位置。
所以,脉诊是医生的基石,不可不精通。
【原文】夫药者,草木之精华也。
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各有其用。
故医者,必先明药性,而后方敢投药。
【翻译白话版】药物,是草木的精华。
药物有四气五味,有上升、下降、浮沉等特性,各有其用途。
黄帝内经灵枢篇白话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白话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是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共计81篇,包含了中医经典学说、
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内容。
以下是对其中的一部分篇章的白话解读:
第一篇《阴阳之理》:阐述了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阴阳相对而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平衡调和才能维持健康。
第二篇《五脏生成》:介绍了五脏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指出五脏相互协调,相互联络,共同维护人体的生理功能。
第三篇《藏气法时病定》:通过观察天气和四时变化,分析人体生理变化和病症发生的规律,指导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第四篇《本神》:讲述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关系,精神活动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重视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影响。
第五篇《胃腑》:论述了胃脏和肠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强调饮食和消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第六篇《五藏别论》:详细介绍了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灵枢篇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观察和总结,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疾病诊疗的原则,对中医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cang lin)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
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未成定见的意念活动,叫做意;在保存意念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了较为明晰的概念,叫做志;根据志向进行反复的推敲,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叫做思。
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并加以推理、预测。
称之为虑;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
如果阴阳双方不调和,就好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
所以调和阴阳,就是最好的养生法度。
因此阳气过亢而不能固密,阴气就会衰竭。
阴阳平和协调,精神才能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精气也就竭绝了。
素问•举痛论【原文】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译文】我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
大怒则气上逆,报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气消弱,恐惧则气下沉,寒冷则气收敛,火热则气耗泄,受惊则气逆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
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译文】5种过劳对人体的损伤:长久地用眼则伤血,长久地睡卧则伤气,长久地静坐则伤肉,长久地站立则伤骨,长久地行走则伤筋,这就叫五劳所伤。
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原文】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次参伍,决死生之分。
【译文】诊脉通常在清晨时分,因为此时人体阴阳之气未被扰动耗散,还未进饮食,经脉中的气血未亢盛,络脉中的气血调匀,气血运行未被扰乱,所以容易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象变化的同时,要视察病人的眼神、审查其面色,了解五脏之气得虚实、六腑的功能强弱。
形体的盛衰,将这些资料彼此参验互证,用来判断疾病预后的吉凶。
【原文】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译文】五脏是保持身体强健的根本。
头为眼睛所居之处,如见头部低垂无力,目光深陷无神,是精神将要衰败;背是胸中心肺所悬之所,如出现脊背弯曲,两肩下垂,是心肺之气将要败坏;腰是肾所居之地,如腰脊转摇不利,是肾的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脉聚汇者处,膝关节屈伸不利,行步时身体弯曲不能直立,必须附物而行的,是筋将衰惫;骨是髓的汇聚之处,若不能长久站立,行走时振摇颤抖,是骨将衰惫。
五脏精气旺盛,则形体强健,即使有病,预后亦良好;五脏精气衰败,则形体失去强健,预后凶险。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躁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译文】寒病用温热药治疗,热病用寒凉药治疗,病势轻浅的用逆治法,病势较重且显假象的用从治法,病邪坚实的要削弱它,外邪侵袭的要祛除它,劳伤的要温补它,郁结的要疏散它,邪气留滞的要攻逐它,津伤干燥的要濡润它,筋脉拘急的要舒缓它,精气耗散的要收敛它,亏损虚弱的要温补它,安逸留滞的要通行它,惊悸不安的要平定它。
病在上的要使之上越,病在下的要使之下泄,或用按摩,或用药浴,或用敷贴消蚀;或用峻猛劫夺,或开泄法,或发散法,以适合病情为原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脉浮,头痛,后颈部强硬,转动不够自如,而且必定恶寒。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出汗,恶风,脉浮而缓的,就称之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暂未发热,但必定恶寒,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寸关尺3部脉都呈紧象的,就称之为“伤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译文】伤寒病,心下有水饮之邪气,而导致咳嗽,轻微气喘,发热,口不渴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这是寒饮渐去,病欲解除的缘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译文】伤寒7~8日,皮肤黄染如橘子的颜色,小便不通利,腹部微有胀满的,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译文】太阴病证侯表现是腹部胀满而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很甚,时时腹部作痛。
如误用攻下法,必定会出现胃脘部痞结胀硬的表现。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译文】厥阴病所表现的证侯特征是饮水多而渴仍不解,有逆气上冲心胸部位,胃脘部疼热,感觉饥饿却又不想吃东西,进食后会吐出蛔虫。
误用下法治疗就会腹泻不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问道:高明的医生治未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所谓治未病,如在肝病的情况下,因知肝病会传脾,故在脾病出现之先,即应予顾脾。
但若是素体脾气健旺之人,则可暂缓考虑。
不甚高明的医生,因不懂这种传变,治肝病时不知要顾脾,而唯知见肝治肝。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译文】邪中络脉,则见肌肤不仁;邪中经脉,,则见肢体沉重,不易举动;邪中脏腑,则见神志昏迷,言语不清,口角流涎。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必读【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译文】外在的温热之邪大多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往往是首先侵犯肺,而表现为肺卫的病证。
其中有时可以直接传到心包而致神昏肢厥,即为逆传心包。
肺主一身之气而统管卫气,心则主全身之气而统管营气。
在对温热病的辩证方面,《伤寒论》和温病分别运用六经辩证理论和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其临床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但说到伤寒和温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卷一•上焦篇【原文】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译文】白虎汤的作用是使气分的邪热外达于表而得解。
如见到病人脉象浮、或弦、或细,就不能用白虎汤;如见到沉脉,也不能用白虎汤;如病人没有口渴的表现,不能用白虎汤;如身体无汗的,也不能用白虎汤。
医生在临床上必须牢记使用白虎汤的这几点禁忌,不要误用白虎汤。
卷四•杂说•治病法论【原文】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