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合集下载

用爱打开学生心灵,用爱滋润学生心田

用爱打开学生心灵,用爱滋润学生心田

用爱打开学生的心灵,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摘要:班主任工作如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我认为班主任要与学生相互沟通,走进学生心灵;爱心教育,塑造心灵基石;讲究策略,净化学生心灵;注重细节,完善学生心灵;善待学生,发挥心灵力量;评价激励,赢百倍信心,使班主任与学生的情感达成心灵的默契,展现素质教育的风采。

关键词:沟通爱心策略细节善待评价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75-01班主任是平时教学过程中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享有民主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1 相互沟通——走进学生心灵沟通师生情感是重要的。

无数实践证明:“情感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总以为沟通就是平时多和学生聊聊,多与学生谈话。

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要想全面的了解学生,我们应该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家访、问卷等等。

除了了解学生,我们也要试着向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相关情况。

这样才能让大家站在平等的位置,让学生感觉亲近了,了解学生就事半功倍了。

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最容易做到的是肯花时间与学生谈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该是沟通的艺术家。

”有了沟通的艺术,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化麻烦为简便,化困难为轻松,化冰山为河流。

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全身心地、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不同语言的点拨、指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记得前些日子,有几位男生在给几位女生写情书,闹得班级沸沸扬扬的。

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采用极端的做法惩罚他们,而是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喜欢女生是可以的,同学之间就要这样充满着爱,但不能理解为成人所谓的爱情,现在不懂这东西,而且更不能模仿着去谈这东西,等学好知识,成年了,会有更美好的爱情等着大家。

让爱的甘甜流进学生的心田

让爱的甘甜流进学生的心田

让爱的甘甜流进学生的心田爱,是一种浸润心灵的美好情感,它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安慰和力量。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爱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种子,让他们茁壮成长。

如何让爱的甘甜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教师是学生心田的园丁,他们需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爱的种子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在言行举止中传递出爱的力量。

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给予理解和关怀;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关怀和支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单和迷茫。

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爱的力量。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它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价值观念。

在校园里,不应该有欺凌、歧视和孤立,而应该有尊重、理解和关爱。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感受到爱的甘甜。

家庭也是学生心田的滋养者,家长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要给予理解和鼓励;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要给予肯定和赞美。

家庭中的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归属和安全感,让他们在成长中拥有坚实的后盾。

社会也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爱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青少年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也可以设置各种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

让爱的甘甜流进学生的心田,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为此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我的育人故事”德育案例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我的育人故事”德育案例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我的育人故事”德育案例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高县实验一小:何敏最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

教育是爱,爱就是教育。

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我班上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多年又长期不在身边,这无疑使他从小缺少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以至性格叛逆、行为怪僻、性情执拗、多染坏习。

父亲曾言放弃,八旬高龄的爷爷奶奶更是束手无策。

可我没有放弃他,我相信,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一颗上进的心,多给这些学生笑脸和耐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安慰和希望!我多次在他饿肚子的时候给他买东西吃;在他偷了高年级同学的钱面对挨打时帮他化解;在他过生日时买书籍赠送给他;在他想念母亲落泪时给他安慰;在他遇到难题时耐心给他讲解……去年运动会上,他趁别的同学不在教室,偷偷拿走了别人的钱。

我知道后找他谈心,了解到其行为是由于其父母离异,缺乏关爱,身上没有零花钱,看到别的孩子吃零食可自身有没钱购买而造成的,我就对他说:“孩子,你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如果不改正长大以后再拿别人的东西就是违法行为了,那时要进监狱的。

不要这样做了,以后你想吃什么,想买什么学习用品,就告诉肖老师,肖老师帮你。

”孩子听了以后,泪流满面。

天已傍晚,我把孩子送回家,虽然已经疲惫不堪、嗓音嘶哑,但我仍然坚持着。

也许是这一家人听着我嘶哑的嗓音真切感受到了我对孩子真心的关爱,孩子哭了,父亲哽咽了,爷爷奶奶也老泪纵横。

用爱滋润学生心田

用爱滋润学生心田

用爱滋润学生心田有一句话平淡却真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三尺讲台无限爱”,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

用爱架起师生间的心桥,能及时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能使教师转变后进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坚信,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

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面就如何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教育学生成长,结合本人当班主任的经历和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谈谈体会。

一、关爱学生,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形象威严,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主观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制,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影响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影响了教育质量。

而学生需要的不再是讲台上居高临下的教师,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他们融洽相处的朋友,他们希望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并能与他们平等相处。

这也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要逐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建立这种师生间能互尊互重,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互相尊重,人格平等”,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面对学生,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朋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倾听,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要真心关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还记得2013年教六年级的时候,有个男学生在日记本上留言给我说:“杨老师,我很不开心!我恨爸爸,他总因为一点小事对我又打又骂。

用"爱"的甘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用"爱"的甘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用"爱"的甘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教育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触碰,,班主任就是要用那温柔而灵巧的心灵去触摸学生稚嫩的心灵,以期许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一个班级是否团结、和谐,是否有活力,和班主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教育艺术是否高超,教育方法是否恰当,组织管理能力是否较强。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

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情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呢?关爱学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的爱学生。

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

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今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

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什么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热爱儿童。

”对!教育的源泉乃应为:“师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热爱儿童,不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就谈不上教育。

爱,是教育儿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是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和精神生活上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远大志向和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

我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对学生有一种自觉和纯真的、持久和普通的爱。

我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深厚的教育的爱,爱生如子,爱生胜子,能为人之师,作人之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切都以爱为出发点。

因为我记得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所以,我时刻有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

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所以,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会用我的一生为教育事业贡献终身。

我要用我的汗水,我的聪明才智,用我这一颗跳动的火热的心!去面对一群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我要用我的爱去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在这17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以诚挚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老师的心,老师的爱”昨天,梁巧智同学听方卉同学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她就连夜自己制作一张生日卡送给我,我非常喜欢,也非常感谢她这么有心。

她还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老师的心像妈妈的心,一样慈祥一样亲;老师的爱像妈妈的爱,一样温暖一样真------”这是我们音乐课本上的歌,名字叫《老师的心,老师的爱》。

我从这首歌的歌词想到我的班主任——王老师。

正如这首所唱的一样,老师的心像妈妈的心,又慈祥又亲,老师的爱像妈妈的爱,有温暖又真。

王老师对我也一样,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就是您才让我爱上作文的。

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爱是教育事业的主旋律,教师的爱是孩子们心中的雨露。

假如没有了爱,没有了责任感,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也会黯然失色.然而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只有用自己对学生的爱,才能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虹。

教师是平凡的,但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彰显其不平凡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总结近几年教育教学工作,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的前提就是从责任出发,从使命出发,归根到底就是从爱出发。

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生根、萌芽、直至结出智慧的果实,才能使教育生命力繁衍生息。

一、尽职尽责,让爱专一持久尽职尽责简单地讲就要热爱教育,教书育人,爱岗敬业。

这话说起来容易,可一旦做起来,却需要默默地付出许多许多……由于师资紧张,去年秋天开学初,学校安排我代五年级的语文、品德还有英语,对于一位年轻的教师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可对于刚做母亲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仅仅意味着多代了一门课吗?这仅仅意味着每周多上几节课吗?这仅仅意味着多改几次作业吗?我不敢多想,咬咬牙默默地接受了。

从此,多少个黎明的慌乱,忙完孩子匆匆赶往学校;多少个午间的困乏,洗洗脸继续坚持;多少个夜晚的忙碌,丢下孩子一人在床上玩耍,而我则坐在桌前奋笔疾书。

偶尔,我会对孩子笑一笑,孩子哪懂这笑的沉重?夜深了,望着独自睡去的孩子,鼻子一酸,无限愧意涌上心头。

然而第二天,一切照旧。

如今,一个学期过去了,又一个学期来临了,慌乱在继续,困乏在继续,忙碌也在继续。

有时候会忍不住问自己,这么辛苦,为了什么?这一切只为了两个字——责任!为了尽一位老师的责任,为了完成每一位母亲的心愿——让孩子成才!因此,我不敢懈怠。

尽管忙碌,但我感觉每天的生活总是那么丰富多彩。

早晨起床,迎着一路朝霞,听着孩子们甜甜地问候,美好的一天从此开始;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奥妙,一次又一次被学生的天真无邪所感动;课间,和学生一起嬉戏,领略孩童时无穷无尽的乐趣;晚上,在宁静的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教师的责任感又一次次占据心灵深处。

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发表时间:2009-06-10T13:09:52.920Z 来源:《教育大视野》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刁龙中[导读] 用爱滋润的心田必将充满活力,让我们去体验教育的成功!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刁龙中(兴宁市第一小学广东兴宁 514500)【摘要】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呵护。

教育是站在爱的基石上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与成长。

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必须有爱心,要能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真诚地结交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相信学生,使他们心灵受到爱的呵护,思想求上进,达到育人的目的。

用爱滋润的心田必将充满活力,让我们去体验教育的成功!【关键词】爱心滋润;真诚结交;关心爱护;尊重相信Use the heart that the benevolence moisten a studentDiao long-zhong【Abstract】The love is a kind of responsibility, is 1 kind to cation is station at love of sill top concern each life individual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The teacher want to think with student establishment democracy, harmony of relation, have to be good-hearted, can squat down body and let go of a shelf, honestly become friends with a student, concern good care student, respect believe a student, make their mind be subjected to love of protect, thought beg to go forward, attain a purpose of teach the person.The heart used to love to moisten necessarily will vibrant, let we go to experience education of success!【Key words】The benevolence moisten;The sincerity become friends with;Concern good care;The respect believe 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呵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回想从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一些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一、给学生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更多的也是真情的回报。

二十几年来,我努力地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付出时,收获的必定是学生更多的爱!感受学生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比如,我们班有一个比较调皮的男生小宋,有一次,不知吃了什么呕吐了,弄得满身都是,同学们都嫌脏,更有的学生用手把鼻子捂住,加上他平常经常欺负同学,因此没一个同学主动帮助他。

见到这种情况,我没有要求其他学生做什么,而是立刻放下教科书,走下讲台,帮他清洗干净,然后请其他老师上课,自己亲自把他送到医院找医生给他看病。

后来这位同学被我的做法感动了,上课也认真起来了。

喜欢捣乱的他,上课捣乱的现象在他身上慢慢减少了。

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道理。

班主任本身良好的行为就胜过千言万语,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效果。

我在对孩子们付出的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真心回报。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次在学校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中,在返回途中,我从摩托车上摔了下来,把脚摔伤了,同学们纷纷到医院来看我,有的撅起小嘴在我伤口处不停地吹着,嘴里不停地问:“朱老师,还疼吗?”“朱老师,好些了吗?”我笑着告诉孩子们:“老师
没关系,不要紧。

”孩子们看到我的笑脸,似乎也放宽了心。

第二天,我一瘸一拐地走到教室,来到讲台前,我惊讶地看见讲台上放着许多学生给我写的卡片,我手捧着孩子们写的卡片,一张一张地读着:
“老师,愿您早日康复!”
“老师,原谅我们的无知,以前我们不知道惹您生过多少气,在这里给您说声:对不起”
“您一定要坚强些,我给您讲个笑话,有一只大象……”
祝福是那样的真挚,呼声是那样的真切,情感是那样的清纯我的心震撼了,我的视线模糊了。

这些虽然都只是些小事,但在师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很深的。

第二、情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以前我在课堂教学中,总喜欢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

有时候心里一着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

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

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就感到十分失望。

特别是当看到有的学生麻木的表情,任你怎么启发,他就是不动,真是又气又急,恨铁不成钢。

我试图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但总找不到感觉。

一天,刚上完《华山的险》一课,我走出教室,班长叶珍同学从后面追上来说:“老师,我发现你今天心情挺好,从上课一直面带微笑到下课,老师,您笑得真好看。

同学们都说,您每节课都这样
该多好。

”我一听,不由得停下脚步,问她:“难道我平时上课不笑吗?”她歪着脑袋,慢慢地说:“老师,您要不生气,我就给您说。

”这鬼丫头!我摸摸她的头,说:“你今天实话实说,老师不怪你。

我也感觉最近有些不大对劲,请你帮老师指点迷津,我会诚心接受你的意见的。

”她马上说:“我们发现您上课经常板着脸,看着您严肃的表情,同学们都大气不敢出,偶尔起来回答问题,您还不太满意,
所以我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听完她说的话,我仔细回想:这节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思维活跃……
哦,原来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我找到感觉了!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在迷茫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清新如流的空气洗涤着我的大脑,使我思绪万千:学生在课堂上分神是他们的错吗?他们是无辜的。

那么长的时间,我竟然很少带着微笑和他们一起上课,再加上我过分“周到”地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僵硬的面孔,苍白的语言,怎么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室是冰凉的,书本是生硬的,教师是无情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被吸引?怎能不走神?学生人虽小,却用心的观察着老师的情绪变化,看来,老师的脸的确是一张晴雨表啊!
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
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

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

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语文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和表演课本剧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每节语文课下来,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

因为我总是被孩子们的一句“老师,等一等---”给拽住脚步。

有时候是为个别辅导留下的,有时候是被待批的作业给绊住了,有时候是找某个课堂上有心事而没认真听课的学生谈心,诸如此类。

有趣的是,经常被重重包围的我反而乐滋滋地享受着师生之间的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

第三、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我们做老师的既要欣赏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

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该遗忘的角落!做教师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

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途,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
个永远的遗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对学生有一种自觉和纯真的、持久和普通的爱;爱生如子,爱生胜子,能为人之师,作人之表。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时刻应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

因为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所以只能用我们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才智、一颗火热的心,去面对一群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