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_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勘查地球化学

勘查地球化学

勘查地球化学
勘查地球化学是指通过对矿床、岩石以及水土样品进行化学分析
和测试,发现其中的矿物元素、有机物、无机盐等成分,从而为资源
勘查提供重要的数据与参考。

下面针对勘查地球化学的几个步骤进行
分析。

1、采样:采样是勘查地球化学的关键步骤。

采样必须在严格的
质量控制下进行,在采样过程中应当对样品的来源、位置、深度、外形、色泽、纹理进行记录,以保证采集的样品符合要求。

采样后应当
进行标记,并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2、制样:制样也是勘查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步骤。

制样的方法
多种多样,一般需要将样品打碎、研磨、均化,以获得适当的试样。

制样过程中要谨防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水分的损失,避免其对结果的影响。

3、检验:检验是勘查地球化学的核心步骤,有选择地测定关键
元素或组分,并采用准确、稳定、灵敏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

常用的
检验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等。

对于复杂的样品,还需采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检验手段进行分析。

4、评估:评估是勘查地球化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分析结果评估
矿产资源的含量、品位、分布规律等特点,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
科学依据。

评估过程中应当考虑样品的地质背景和成因,以避免对勘
探和开发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勘查地球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有利于推动矿产资
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

在勘查地球化学的整个过程中,采样、制样、
检验、评估都十分重要,需要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基础科学理论的渗透和现代测试技术的充分应用。

地质样品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主要考量三个方面:准确度、精确度和仪器检测限。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确度是指分析测试的可靠性,也即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检测限是指能够被所使用测试方法检测到的最低浓度。

事实上,尽管可以参考标准样品的推荐值来检测分析样品的值,但确定样品的真实值非常困难。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确度比准确度更为重要,因为对于一套由同一实验室分析的数据,成分的相对差异可以用来推断地球化学过程。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析测试方法。

(一)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XRF)的原理是基于用X射线激发样品,使之产生二次x射线,而每个元素都有特征二次x射线波长,因此,加入校正标准,通过测不同元素特征二次X射线的强度就可以用来确定元素的浓度。

典型岩石样品的XRF分析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样品制备方法。

一种是将均匀的样品粉末压片来分析微量元素;另外一种是由岩石粉末与亚硼酸锂或者四方硼酸盐混合并熔融制成玻璃片来分析主量元素。

XRF分析是目前用于分析硅酸盐全岩样品最常用的方法,在微量元素分析上也有应用。

该方法的适用性广、分析快速,能够分析80多种元素,检测限可以达到几个ppm。

XRF分析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能分析比钠(原子序数一11)轻的元素。

(二)电子探针分析电子探针分析(EMPA)的原理与XRF十分相似,只是前者用的是电子束而不是X射线来激发样品而已。

通过分析激发的二次x射线的波长,相对于标样记录峰的面积,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校正,可以将峰的强度转化为浓度。

电子探针主要用于矿物的主量元素分析,也可扩大束斑直径对隐晶质岩石或岩石熔融而成的玻璃进行主量元素分析。

另外,利用长的计数时间和精确的背景测量,电子探针的检测限也可延伸到微量元素的范围,满足分析部分微量元素的要求。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PPT课件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PPT课件

计算参数 (1)储层岩石含油气总量ST(mg烃/g岩石):
ST=S′0+S′1-1+S′2-1+S′2-2+S′2-3+(10RC′/0.9)
(2)凝析油指数P1: (3)轻质原油指数P2: (4)中质原油指数P3: (5)重质原油指数P4:
(6)原油轻重烃比指数LHI: (7)含气率GR(%): (8)含汽油率GSR(%): (9)含煤油柴油率KDR(%): (10)含蜡重油率WHR(%): (11)含沥青率AR(%): (12)含残余油率ROR(%):
薄层色谱:将吸付剂研成粉末,再压成或涂成 薄膜。然后将样品溶液在其上展开以达到分离 的目的。 3.按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吸付色谱:用固体吸付剂作固定相,利用它对 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吸付性差异达到分离目的。 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在给定的两相中有不 同的分配系数使之分离。
油气地化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可对混合物进行多组分定性、定量
二、分离和纯化 抽提出来的沥青是十分复杂的混合物,视
研究目的进一步进行组分的分离和纯化。 柱色层法:利用硅胶和氢化钻作吸付剂。使混 合物分离以满足分析需要。柱色层重复性好, 可以定量,但流柱长。如碳即用此方法测定。 薄层色谱法:对于分离量少,多组分的混合物 十分方便。能检出0.1-0.005μg物质。
2
B.主峰碳 指相对百分含量最高值的正烷烃碳数。
•藻类为主,nC15~nC21;陆源高等植物nC25~ nC39;双峰型的谱图是多物源有机质或差异成 熟的反应。 C.轻重烃比值(∑nC-21/∑nC+22)
水生生物为主的母质类型,一般轻重烃比 值较高;反之,则与陆源高等植物有关。
D.(nC21+nC22)/(nC28+nC29) •陆源有机质为主,比值为0.6-1; •海洋有机质为主,比值为1.5-5.0; 湖生低等生物为主,比值1.5-5.0。 E.奇偶优势(CPI ,OEP值)

地球化学与地质调查解析地质调查中的化学方法

地球化学与地质调查解析地质调查中的化学方法

地球化学与地质调查解析地质调查中的化学方法地质调查是研究地质特征和地质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

地球化学则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在地质调查中,地球化学方法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解析地质现象。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一、地球化学概述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和地球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通过分析地球和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地球化学过程,地球化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成分。

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岩石和矿石化学分析、元素流行规律研究、同位素分析等。

二、地质调查中的化学方法地质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质结构、研究地质历史和解析地质现象。

化学方法在地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分析地球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帮助研究人员揭示地质现象背后的机制。

1. 岩石和矿石化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仪器可以对岩石和矿石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通过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可以了解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而推断出岩石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此外,岩石和矿石的化学分析可以揭示它们的成分和性质,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2. 元素流行规律研究地质调查中的化学方法还可以通过研究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不同元素的富集和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地质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地质事件的发生。

例如,锆石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铀和钍的测定可以用于确定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时代和地壳演化历史。

3. 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是地球化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地质样品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中原子核的不同形式,其相对丰度和比值可以用于确定样品的年代和过程。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测定可以用于确定有机物或古生物的年龄,而氢氧同位素比值则可以揭示水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三、地球化学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案例地球化学方法在地质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为几个典型案例:1. 水质调查地球化学方法可以用于分析水体中的溶解物质、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从而评估水质的好坏。

谈勘查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

谈勘查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

1 6・
科 技 论 坛
谈勘查地球化学样 品的采集
蔡婷婷 摘 ( 黑龙 江省地球物理勘 察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要: 样 品的采集和处理是环境地球化 学勘 查的重要 工作 , 也是获得环境地球化 学信 息的基础 , 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样 品的处理
情况 , 直接 关系到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本文对地表水、 大气 、 土壤和生物样品的采 集和 处理方法进行 简要 的分析。 关键词 : 勘查; 地球; 化 学; 样品; 采集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是环境呦求 的重要工作,也是获得环境 样时会遇到一些如等速采样、 重力沉积等特殊问题 , 在实际工作 中可查 阅 地球化学信息的基础, 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样品的处理 隋况 , 直接关系到 专门文献。 2 3 分子状态污染物( 气体诹 样 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1 地表水样品的采集 由于气体污染物多呈分子状态, 如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 氯等。 因此 , 气
1 . 1 布点原则 体样品的采集方法主要有: 吸附、 吸收、 冷样品而浓集痕量成分, 常用吸附剂 河床宽 ,水深流急的河段, 在与水流垂直的断面上,在河床宽度为 1 / 4 、 1 / 2 、 3 4点处岛蚌 , / 也可以在上 、 中、 下游三个断面取样 ; 而河床窄、 水量 有活f 炭、 硅胶、 氧化铝和各 色普 匡 咻等 。 小、 无沙洲的河段, 可在河流中心—点取样 , 或在一断面上取数点, 然后混 2 _ 3 2吸收: 是使气体分子溶于特定的溶剂中的采样方法。气体被吸收 合为—个样。在污染源下游大的河 沙洲取样时, 可在沙洲前取一点, 沙 的效率在很大程度 I 二 取决于气 和液体之f 司接触面的大小。 洲两侧各取一点。 若有多个污染源和有支流的阿段, 要在多 移 面 布点取 2 3 3冷凝:是冷冻空气使其达到所收集的气体 或分的沸点或凝固点 样, 以了解污染前后和混合前后的 兄。 以下的采样方法 2 3 4捕辅 去: 是i 刍 河 渗透的容器中直接果粜女 : 气样品。它只 噪 1 2地表水样品的采集 1 2 - 1 水样容器要求 : 盛水样的容器以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瓶为宜, 事 集小体积样品, 故多用于采集高浓度成分的大气样品。 这种采样法的优 再用蒸馏水冲净沥干备用。 取样前用 是可以不测量采样体积, 但必须测定采样时的大气温度和压力 , 以便进行 所取水样振荡清洗 2 - 3 次。 换算。 此外, 该方法所用装置简单、 使用面广、 且所采集的样品都是采自 瞬 1 2 2 水单样体积要求 : 采样体积按分析项 目的多少和方法的灵敏度 间。 而陡 , — 俄 取2 — 3 L o 3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不象大气和水样那样均匀性好,土壤本身在物质成分和颜色上 1 . 2 3 水样的类型: 可分为瞬时水样 、 混合水样和综合水样。 若污染物 分布均匀, 浓度水平变化缓慢的水体, 样品可在几分钟内取完 , 该水样称 般都具有层状结构。由于土壤的不均勾性 , 通常采取多点取样、 然后混 为瞬时水样 ;混合水样是指在同—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 合均匀的方法。 3 . 1 对角线布点法 的混合, 搠 j 于浓度和流量变化大的废水和污水; 综合水样是把不同采 样点同样采集的瞬间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当在 几条废水河、 渠处建立 该方法适用于面积小、 但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被废水污染的田块 , 由进水 口到出水 口引对角线 , 将此对角线均勾三等分, 每等分的中间设置 综合处理厂时常用这种水样获取参数。 田块面积和地 1 2 . 4 取样深度: 取河、 湖表面水样时, 采样瓶直侵 ^ 水面下 3 0 — 5 0 e m, 个采样点,即每一田块设置三个采 。根据勘查 目的、 离岸 1 — 2 m; 哉 水 男 样, 署 f 羊 瓶口离底至少 1 0 ~ 1 5 c m ; 租 水体中取 形等条件, 可作调整多划分 『 1 等 分, 适当增加采 。 样, 还要考虑到久旱、 久雨、 暴雨、 大冈等特殊气象条件。 3 2梅花形布点法 这种布点法适宜于面积较小、 地势平坦 目土质均匀的田块 , 中心点设 1 . 2 . 5 底质取样 : 根据勘查目的, 对底质的取样应尽可能与水样品取样 在两对角线相交处, —般设 5 ~ 1 0 个采样点。 相对应, —般采用挖式采样器或锥式采样器采集, 前者适用于采样量较大 的f 靓 , 后者适用于采样量少自 勺 情况。样品重—般为 1 - 2 k g 。 3 3棋盘形布点法 1 . 3 水样保存 该法适宜于中等面积 、 地势平坦 、 地形完整开阔、 但土壤较不均匀的 —般设 1 0 个以E 采样点。l H : } 差 地适 用于受 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 但由 各种水质的水样品, 从采集到分析测定这段时间内, 由于环境条件的 块, 改变 、 微生物新陈代i 射 活动和化学作用的影响, 会引起某些物理参数和化 于固体废物分布不均匀 应设 2 0 个采样点以上。 学组分发 生变化 , 为将这些变化降低到最低程度, 水样保存的时间, 原则 4生物样品的采集 是越短越好, 清洁水和轻度污染水保存时间可稍长—些, 而污染严重的水 由于污染物或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各部分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所 1 2 , J 、 时以内。 以对个体大的生物常需要分部位采样;对个体细小的生物常用碾磨为匀 2大气样品的采集 浆的方式取样。 4 . 1 槽_ 物样品的采集 大气稳定度、 风速 、 风向和降水等大气现象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很 取全植株样品时要注意根系完整,大的植株可采取按对称轴分取的 大。 大气稳定度直接影响大气的垂直混合; 风速和风向则影响污染物的水 龆排辣滴样品。样品外部所沾的泥土, 要用纱布蘸蒸馏水擦洗 , 不可随 平运动和扩散, 大气污染物浓度与风速呈反比; 雨、 雪、 霜、 雹等降水现象的 力 便用水洗。 清洁干净的样品, 例如, 蔬菜类茎叶柔嫩, 可捣碎 , 捣碎时可加人 净化作用则是清除空气中的尘粒和污染气体。 在环晓凼求 学 勘查中, 大 适量的去离子水; 树叶 、 树枝 、 草杆等较坚韧的样品可用不锈钢剪刀剪碎 , 气采样时! 虑气象因素的影响。 Z 1 采位位置和采样频率 或烘干在布袋内 揉碎; 谷物等籽 粒可用谷物粉碎机或硬质 球磨机磨碎, 其 布置采样点时一般需要满足下列原则:采样器人 口一般在距地面 粒度以可通过 4 0目 尼龙筛为宜。植物样品, 除谷物籽粒可在较高温度烘 1 5 m以上 ; 在污染源£ 匕 较集中、 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 , 应将污染源 干外, —般均在 6 0 ~ 6 5 ℃以下供干。 样品重量里 翻涮 成千样至少有 3 0 g , 新 0 %的水来计算所需要重量。 的下风向作为重要监测范围, 布置较多的采样点 , 上风向布设少量作为对 鲜样品重量可按含 9 4 . 2 动物样品的采集 照; 采样点的 周围应开阔, 取样点应离开高大建筑物、 大树等一定距离, 使 采样点至周围建筑物顶点 的连线和采样点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不大于 ^ 体样品—般指血液 、 头发样品。 —般不用抗凝剂 , 必要时可用柠檬酸 3 0  ̄。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要设在距 ^ 、 行道边缘至 ! > 1 5 m处。各采榉 钠抗凝, 6 m g 柠 可抗凝 l m l 血液。 人发佯品—般 2 ~ 5 g 为宜, 要求取 %的洗净剂浸泡, 再用—般蒸馏水冲洗干净, 的没置条件和采样要求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勘查数据具有 同—部位的头发。发样先经 1 可E 匕 陛。 最后用去离子水清洗三次, 在6 0 %下烘干。 2 2 粒 污染物( 气灌 . 胶) 取洋 参考文献 粒子状态污染物是指分散于大气中的微小液态或固态微粒,这些微 [ 1 德义撤∥勘探她质 学『 Ml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 1 9 9 0 . 粒和气体分子相 比, 质量较大 , 受 贤性和重力作用的影响较大 , 这样在取 张本仁. 地球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Ⅱ l 地球科学, 1 9 9 2 , 1 7 , 1 8 _ 2 5 .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FHZDZDQHX0001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F-HZ-DZ-DQHX-0001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地球化学是研究化学元素在矿物、岩石、土壤、水和大气圈中的分布和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自然界的转移规律。

勘查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目前地球化学调查已成为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采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化学、生物(植被)、气体等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当前广泛应用的是岩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三种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除内地和沿海地区外,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内地和沿海地区除冲积平原和黄土覆盖区外,一般水系较发育,因此采用水系沉积物调查方法,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扫视大面积范围内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情况,从而发现潜在的矿化异常,取得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和地质勘查效果。

边远地区由于地质条件较复杂,常根据不同地球化学景观,综合应用相适应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便于资料对比和元素地球化学拼图,常使用水系沉积物为主,岩石和土壤为辅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我国勘查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五十年代开始以土壤的1/20万金属量测量方式开展,由于剖面间距大(2km),对矿床的遥测能力差,而且元素受雨淋流失严重,再加上当时分析技术水平不高,因此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1978年地质矿产部确定在全国开展水系沉积物的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化探扫面),由于水系沉积物采样点的均匀布置及其形成特征,调查方式较能适应地质和表生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反映上游汇水盆地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再加上分析化学技术的进步,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有较大提高,因此地质效果较显著,特别是包含潜水的运移,对寻找隐伏矿体有明显效果。

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全国发现了大量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通过筛选,选择有利地段开展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普查化探),缩小靶区,对异常进行验证和检查,直接取得地质找矿效果。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FHZDZDQHX0001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F-HZ-DZ-DQHX-0001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地球化学是研究化学元素在矿物、岩石、土壤、水和大气圈中的分布和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自然界的转移规律。

勘查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目前地球化学调查已成为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采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化学、生物(植被)、气体等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当前广泛应用的是岩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三种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除内地和沿海地区外,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内地和沿海地区除冲积平原和黄土覆盖区外,一般水系较发育,因此采用水系沉积物调查方法,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扫视大面积范围内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情况,从而发现潜在的矿化异常,取得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和地质勘查效果。

边远地区由于地质条件较复杂,常根据不同地球化学景观,综合应用相适应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便于资料对比和元素地球化学拼图,常使用水系沉积物为主,岩石和土壤为辅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我国勘查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五十年代开始以土壤的1/20万金属量测量方式开展,由于剖面间距大(2km),对矿床的遥测能力差,而且元素受雨淋流失严重,再加上当时分析技术水平不高,因此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1978年地质矿产部确定在全国开展水系沉积物的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化探扫面),由于水系沉积物采样点的均匀布置及其形成特征,调查方式较能适应地质和表生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反映上游汇水盆地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再加上分析化学技术的进步,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有较大提高,因此地质效果较显著,特别是包含潜水的运移,对寻找隐伏矿体有明显效果。

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全国发现了大量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通过筛选,选择有利地段开展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普查化探),缩小靶区,对异常进行验证和检查,直接取得地质找矿效果。

化探方法

化探方法

地球化学找矿应用方法简介1.偏提取法→深穿透法金→属活动态测量法→水提取法:1.1.超微细粒金:在勘查地球化学中,通常的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只能检测到单体粒径为75μm 粒径(200目)的金。

粒径<5μm的超微细粒金又分成微粒金和粒径<1μm的胶体金,胶体金再进一步细分为亚微米金和粒径<0.1μm(100nm)纳米金。

当自然金单体粒径<0.000144μm(0.144nm)时则称之为离子金。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岩石、土壤还是水系沉积物中,其<5μm的超微细金约占30%~90%之多。

并且,胶体金有很强的活动性,极易与其它物质结合,特别是纳米金已经具有了非同寻常的类气体等性质。

这一发现为化探样品采集、分析方法改进以及金由深部向地表迁移机制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粗粒金在化学上的稳定性与粒径<74μm的细粒金特别是超微细粒金在物理和化学上的活动性是导致金的表生存在形式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

1.2.金的表生存在形式:金在表生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自然金颗粒、水溶形式金、胶体金、不溶有机物结合金、吸附和可交换金、氧化物包裹金、硫化物包裹金、碳酸盐包裹金、石英硅酸盐晶格中的金、水中悬浮物金、气体中或气溶胶体金、微生物中的金以及各种动物、植物中的金。

其中,超微细金、水溶性盐类、胶体金、络合物金、不溶有机物结合金或吸附金、铁锰氧化物膜吸附金、黏土矿物表面吸附金或黏土矿物层间可交换金等表生存在形式在土壤中表现了很强的活动性。

金的表生存在形式有赖于地球化学景观。

王学求等(1996)在川西北若尔盖草原覆盖区的A 层土壤中发现了大部分金以有机质保护的胶体形式存在。

在以上诸多存在形式中,除铁锰氧化物膜吸附金、黏土矿物表面吸附或黏土矿物层间可交换金等外,其余形式金均可用水提取方法将金提取出来。

1.3.偏提取法:传统的偏提取技术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其基本原理是用弱的溶剂去提取特定的相态,并通过测定赋存在该相态中呈离子态或化合态的金属元素含量来达到强化异常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分析方法24种主、次元素量的测定 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法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地球化学勘查试样中Al 2O 3、CaO 、Fe 2O 3、K 2O 、 MgO 、Na 2O 、SiO 2、Ce 、Cr 、Ga 、La 、Mn 、Nb 、P 、Pb 、Rb 、Sc 、Sr 、Th 、Ti 、V 、Y 、Zn 、Zr 等24种元素及氧化物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及土壤试样中以上各元素及氧化物量的测定。

本方法检出限:见表1。

表1 元素检出限 计量单位(μg/g )方法检出限按下式计算:L D =TI m23B式中:L D ——检出限;m ——1μg/g 元素含量的计数率; I B ——背景的计数率;T ——峰值和背景的总计数时间。

本方法测定范围:见表2。

表2 测定范围 计量单位(%)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方法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下列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GB/T 20001.4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505 岩石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总则及一般规定。

GB 6379 测试方法的精密度通过实验室间试验确定标准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GB/T 14496—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3 方法提要样品经粉碎后,采用粉末压片法制样。

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直接进行测量。

各分析元素采用经验系数法与散射线内标法校正元素间的基体效应。

4 试剂4.1 微晶纤维素:在105℃烘2h~4h。

5 仪器及材料5.1 压力机:压力不低于12.5MPa。

5.2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端窗铑靶X射线管(功率不低于3kW),仪器必须采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定规程(JJG810—93)》检定合格。

5.3 氩甲烷(Ar/CH4)混合气体,混合比为9∶1。

5.4 低压聚乙烯塑料环,壁厚5 mm,环高 5 mm,内径φ30 mm, 外径φ40mm。

6 分析步骤6.1 试料6.1.1 试料粒径应小于0.074mm。

6.1.2 试料应在105℃烘6 h~8h,冷却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6.2 试料片制备称取试料(6.1)4g,均匀放入低压聚乙烯塑料环中(5.4),置于压力机(5.1)上,缓缓升压至10MPa,停留5s,减压取出。

试料片表面应光滑,无裂纹。

若试料不易成型,应用微晶纤维素(4.1)衬底,按上述步骤重新压制,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使用微晶纤维素衬底和镶边的方法制备成试料片。

压制完成的试料片在非测量面贴上标签或用记号笔编写样号,放入干燥器内保存,防止吸潮和污染。

测量时,只能拿试料片的边缘,避免测量面被沾污。

6.3 标准化样片的制备选择某些分析元素含量适中的,还应含有所有要求待测元素量的国家Ⅰ级标准物质,按(6.1)~(6.2)的步骤制备成标准化样片。

6.4 测定6.4.1 测量条件X射线管电压为50kV、电流为40mA(或50mA)。

光栏直径为30mm,粗准直器,真空光路(﹤16Pa)。

试料面罩直径为30mm。

各分析元素的测量条件见表3,若仪器配置的分析晶体不同时,可选用其它晶体,但必须对最佳条件进行选定。

若分析元素含量过高,计数强度超过仪器计数率线性范围,产生漏计数时,应使用衰减器。

表3 分析元素测量条件* 表中所列分析元素测量条件为日本理学3080E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最佳条件,可供其它仪器选择条件时参考。

6.4.2 背景校正采用一点法或两点法扣背景。

6.4.2.1 采用一点法扣背景I N=I P-I B (1)式中:I N——扣除背景后的分析线强度;I P——分析线峰值强度;I B——分析线背景强度。

6.4.2.2 采用两点法扣背景I N=I p-[I B1+(P-B1)×(I B2-I B1)/(B2-B1)] (2)式中:I N——扣除背景后的分析线强度;I p——分析线峰值强度;I B1——在背景1处测得的背景强度;P——峰位的2θ角;B1——背景1的2θ角;I B2——在背景2处测得的背景强度;B2——背景2的2θ角。

6.4.3 仪器漂移校正通过测量标准化样片(6.4.5.2)校正仪器漂移。

6.4.4 工作曲线的绘制6.4.4.1 标准物质样片的制备选用组份与区域地球化学样品的组分大致相同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7301~GBW07312(水系沉积物)、GBW07401~GBW07408(土壤)、GBW07103~GBW07114(岩石)及其它部分岩石,湖积物标准物质作为标准物质样片。

按(6.2)的步骤制备样片,按(6.4)分析步骤测定并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物质样片的测量要在一次开机时间内完成。

测量前,仪器要充分预热8h~12h,以保证仪器稳定运行。

标准系列中,每个元素都应有足够的含量范围和适当的含量浓度。

6.4.4.2 校准与校正校准、谱线重叠干扰系数采用数学方法回归,求出含量Xi ,计算公式为:X i=(aI i2+bI i+c)+ ∑D j I j (3)式中:X i——标准物质中分析元素i的标准值或未知样品中分析元素i的含量(未作基体校正);a、b、c——校准曲线常数;I i、I j——校准物质(或未知样品)中元素i、j 的X 射线强度D j——干扰元素j对分析元素i的谱线重叠干扰系数。

为消除共存元素的影响,采用综合数学校正模式作基体校正;W i=X i(1+KC+∑A j Q j+∑B ijk Q j Q k )+ ∑D ij Q j+∑E ijk Q j Q k +C (4)式中:W i——基体效应校正后的浓度;X i——未校正基体效应的浓度;A j——共存元素j对分析元素i的影响系数;Q j——共存元素j的浓度或强度;Q k——共存元素k的浓度或强度;B ijk——共存元素j.k对分析元素i的交叉影响系数;D ij——共存元素j对分析元素i的重叠干扰系数;E ijk——共存元素j.k对分析元素i 的交叉重叠干扰系数;K、C——校正常数。

本方法对Na2O、MgO、Al2O3、SiO2、V、Cr、K2O、CaO、Fe2O3、Ti等组分,采用公式(4)作基体校正。

其余元素则用散射内标法校正元素间效应。

6.4.5 操作步骤6.4.5.1 输入分析元素的有关参数输入分析元素的测量条件(表3)及Ⅰ级标准物质中要求待测元素的标准值。

6.4.5.2 测量标准化样片设置标准化样片名,测量标准化样片(6.3)中各分析元素的X射线强度。

标准化样片(6.3)中各分析元素的参考强度必须与标准物质在一次开机中同时测量,以保证仪器漂移校正的有效性。

6.4.5.3 测量Ⅰ级标准物质输入Ⅰ级标准物质名称,测量该样品中各分析元素的X射线强度。

6.4.5.4 回归分析用公式(3),对Ⅰ级标准物质中各元素的X射线强度与标准值的对应关系进行回归曲线计算,求出校准曲线常数a、b、c和谱线重叠校正系数D j;用公式(4),求出共存元素的影响系数(A j、B ijk、D ij、E ijk、K、C等),全部保存在计算机的定量分析软件中。

6.4.5.5 测量未知样品6.4.5.5.1 在测量未知样品前,应对PHA进行调节。

PC探测器可选用Al作为调节元素,SC探测器可选Cu作为调节元素。

6.4.5.5.2 启动定量分析程序,测量标准化样片(6.4.5.2),进行仪器漂移校正。

6.4.5.5.3 测量与未知样品同批制备的已知含量的监控样品(或其它的Ⅰ级标准物质),观察这些监控样品中各元素的分析结果是否满足误差(准确度)要求。

6.4.5.5.4 输入试料(6.1)样号后并进行测量。

7 分析结果的计算7.1 分析结果计算和保存根据试料(6.1)样号的X射线测量强度,由计算机软件按公式(3)、(4)计算含量并自动打印出测定结果,并将原始数据存盘保存。

(注:该计算机软件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XRFIAS提供)。

7.2 分析结果报告在主机终端,由打印机打印出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报告,报出各元素的分析值及置信范围。

置信度选用95%。

8精密度24个元素的精密度见表4至表27。

2-6-6-6-6-6-6-6-6-6-6-6-6-6-6-6-6表27 精密度w Zr(10-6)附录A(资料性附录)A.1 从实验室间试验结果得到的统计数据和其它数据如表A.1至表A.24。

本方法精密度协作试验数据是由多个实验室进行方法合作研究所提供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

表A.1至A.24中不需要将各浓度的数据全部列出,但至少列出3个或3个以上浓度所统计的参数。

A.1.1 列出了试验结果可接受的实验室个数(即除了经平均值及方差检验后,属界外值而被舍弃的实验室数据)。

A.1.2 列出了方法的相对误差参数,计算公式为RE%=(X i-X0)/X0×100%,公式中X i 为多个实验室测量平均值;X0为Ⅰ级标准物质的标准值。

A.1.3 列出了方法的精密度参数,计算公式为RSD%=S r /X i×100%,公式中S r为重复性标准差;S R为再现性标准差。

为了与GB/T 20001.4所列参数的命名一致,本方法精密度表列称谓为:“重复性变异系数”及“再现性变异系数”。

A.1.4 列出了方法的相对准确度参数。

相对准确度是指测定值(平均值)占真值的百分数。

附加说明本方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方法由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技术归口。

本方法由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负责起草。

本方法主要起草人:严志远。

本方法精密度协作试验由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叶家瑜、江宝林组织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