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1-10课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期中复习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期中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期中复习题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_________”。

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

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_________”。

本文是他被贬到永州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是备受称道的名篇。

2.重点字解释。

(1)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___(2)蒙络.摇缀络:______________(3)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4)日光下澈.澈:______________(5)佁然..不动佁然:______________(6)往来翕忽..翕忽:______________(7)俶尔..远逝俶尔:______________(8)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______________(9)悄怆..幽邃.悄怆:______________ 邃:______________(10)以.其境过清.以:______________ 清: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⑵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⑶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________________)⑷斗.折蛇.行(斗:_________________蛇:_________________)⑸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⑹凄.神寒.骨(凄:_________________寒: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

(1)清:①水尤清.冽(清:_________________)②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______)(2)乐:①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②似与游者相乐.(乐:_________________)(3)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__)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_________________)(4)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_________________)②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__)5.翻译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后作业设计(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后作业设计(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后作业设计(附答案)●作业导航 1.把握课文的顺序; 2.品味写景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翕.忽(xī)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_______ ()_______(坻抵⎩⎨⎧)_______ ()_______(嵁湛 ⎩⎨⎧)_______ ()_______(冽洌⎩⎨⎧)_______ ()_______(怡佁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6.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8.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2)

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 (2)

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单元一:古代文化第一课:《大禹治水》1.根据课文内容,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水患诱因、治水方法和治理成果。

请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

答案:水患诱因:洪水频繁,水患严重,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治水方法:大禹采用了分天下、各司其职、修坝盖堰等方法治理洪水。

治理成果:大禹成功治理了洪水,使水患消除,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2.大禹治理洪水的方法包括分天下、各司其职、修坝盖堰等,请简要解释这些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分天下指将洪水分隔成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人负责治理。

各司其职是指让有能力的人负责相应的工作,发挥其专长。

修坝盖堰是指修建堤坝和挖掘渠道等工程,以阻止洪水的蔓延和泛滥。

第二课:《凤求凰》1.诗歌《凤求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爱情的经典之作,请解释诗中的几个关键词及其含义:凤、凰、飞天、才子佳人。

答案:凤是凤凰的简称,象征着美丽和圣洁;凰指凤凰的雌性,代表着高尚和纯洁。

飞天指凤凰高飞的形象,寓意着追求卓越和超越凡俗。

才子佳人则表示了男女间的情感和默契。

2.诗歌《凤求凰》中蕴含着怎样的爱情观?答案:诗歌《凤求凰》中表达了一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观。

凤凰和才子佳人都是追求真爱和精神共鸣的象征,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坚定而真挚的,它超越了物质和时间的限制。

单元二:现代文化第三课:《小草》1.课文《小草》通过描写小草的成长,给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答案:课文《小草》通过描述小草坚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成长,传达了人生要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迎来成功。

2.小草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列举并简单描述一下。

答案:小草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缺少阳光、缺少水分、遭受风雨侵袭等。

这些困难给小草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但小草依然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摆脱困境,茁壮成长。

第四课:《游园惊梦》1.课文中,游园主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描述一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课社戏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行辈(háng)絮叨(wēn)船橹(lǔ)撺掇(chuàn)B. 怠慢(dài)不惮(dàn)家眷(juàn)归省(shěng)C. 凫水(fú)旺相(xiāng)屹立(yì)潺潺(chan)D. 竹篙(gāo)晌午(shǎng)松懈(xiè)舀水(yǎo)【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D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絮”应读xù“,撺”应读cuān。

B项“省”应读xǐng。

C项“相”应读xià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C.叛徒诚肯鉴别宛转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A项,“脑怒”应写作“恼怒”。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归省: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

行辈:辈分。

B.委实:实在。

弥散:向四外扩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

依稀:模模糊糊。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

旺相:茂盛。

【答案】B【解析】A项“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C项“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D项“絮叨”:指来回地说。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借代)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夸张)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三峡》一文中用“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三峡》中以他物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

(3)间接描写三峡两岸山高的句子:,。

(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使我们想到李白的诗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缕晨曦,悄然向广袤的大地走来。

不远处的高山挺直了脊梁,隐忍着心中的激动,准备拥抱那份期待已久的温暖;一条小溪,像一位仙人自阆苑瑶台中款步而来,不染一丝尘埃;无湍急的水流,无交横的藻荇,朔流而上,山高林密,一道瀑布飞漱其间……朦胧的晓雾正不遗余力地打扮着这人间仙境。

当淡然的恬静充溢心头,你所追求的豁达与悠闲不就降临了吗?(1)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2)“不遗余力”的“遗”意思是()A.丢失B.漏掉C.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D.余,留(3)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你所追求的豁达与悠闲不就降临了吗?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处()襄陵()沿溯()素湍()属引()沾裳()4.解释下列加点词。

(1)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亭午夜分:(4)或王命急宣:(5)虽乘奔御风:(6)素湍绿潭:(7)飞漱其间:(8)良多趣味:(9)属引凄异: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沿溯阻绝哀转久绝C.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朝发白帝晴初霜旦6.用“/”标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示一处)(1)或王命急宣(2)其间千二百里(3)每至晴初霜旦二、课内阅读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后习题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后习题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后习题精选(附答案)基础训练1.指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有错误的一个,并改正在括号内。

(1)A.桕树(jiù)B.凫水(fú)C.蕴藻(yùn)D.不惮(dān)()(2)A.怠慢(dài)B.潺潺(chán)C.行辈(xínɡ)D.家眷(quàn)()(3)A.旺相(xiànɡ)B.弥散(mí)C.纠葛(jiū)D.撺掇(duo)()(4)A.归省(shěnɡ)B.喝采(hè)C.舟楫(jí)D.漂渺(miǎo)()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①皎__________________狡__________________②篙__________________蒿__________________③楫__________________揖__________________④絮__________________恕__________________3.为下列句中加黑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但在我是乐土()A.供人游乐的场所B.快乐自由的地方C.胜地D.好玩的地方(2)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A.冷淡B.待客态度冷淡而招待不周C.懒惰、松懈D.争先恐后(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A.欢腾B.情绪热烈、积极C.跳跃D.争先恐后(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A.自己很悲伤、惆怅B.自己失掉了C.听得出神而忘掉了自己D.若有所失4.根据语意,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答案(1-10课)1《社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点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平桥——伙伴游玩——看戏遇阻——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回程吃豆——深夜返家——再谈吃豆(以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还可以有其他的层次划分和短语表述。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点拨: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在叙述看社戏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如在写月夜行船前去赵庄的途中,作者做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比如视觉上所见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朝船尾跑去了”,嗅觉上所闻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听觉上所听到的“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这些景物描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灵秀。

同时,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抒发作者对农村的热爱。

此外,再比如课文结尾处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含蓄点题,表达了那夜看戏给“我”留下的记忆之深,以及“我” 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点拨:学会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最后说“好豆”“好戏”,并不是在于豆本身、戏本身好,而是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一起参与看戏、吃豆的过程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

平桥村热情好客的村民、诗情画意的美景、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使“我”怀念,这种对平桥村的怀念、喜爱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记忆也变得美好、珍贵,因此作者才说是“好豆”“好戏”。

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点拨:结合语境品味课文语句,理解作品的儿童叙述视角。

参考答案:1.“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买豆浆喝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沮丧、失落的情绪。

2.“忽而”“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我”的愉悦心情。

3.“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4.戏并不好看,但“我支撑着仍然看”,表现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写出了“我”的困倦。

5.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这样的比喻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

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参考答案:“我”成年后在北京看的两段戏的观看体验都不好。

第一次是初到北京时去戏园看戏,结果因为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座位而“毛骨悚然”地走出;第二次是看因募捐湖北水灾而演的戏,结果既没看到戏前宣传的名角,又因“我”询问正唱的名角是谁而被看戏的“绅士”“看不起”。

通过“我”在北京看京剧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情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点拨: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学习提纲”。

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点拨: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此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参考答案:1.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ɑ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ɑ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2.语言上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使用了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参考答案:1.“千声万声呼唤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强烈的思念之情,“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现出延安在诗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养育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物人的动作,好像延安的一切都有了生命,都在欢迎自己回家,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诗人重回故地的无限欣喜之情。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延安的巨大的喜人的变化。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浓厚感情和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由衷歌颂。

五、背诵这首诗。

点拨:先认真把握本诗的节奏停顿、韵律语气,了解“信天游”的民歌风格,领悟诗人的情感,再加以背诵。

六、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还可以对照这首诗,延伸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点拨:“延安精神”主要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等。

总结延安精神时,可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参考答案: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①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②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

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主次关系如何。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举列子。

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