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知识点整合
话剧基础知识ppt课件

02
接受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话剧的接受度 也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观众对话剧 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话剧艺术的认同感。
谢谢
汇报人:XXX
话剧的基本构成要素
剧本
话剧的基本构成要素
剧本是话剧的基础,包含了对话、动作、舞台指示等元素,是演员表演的依据。
话剧的基本构成要素
导演是话剧的创作者和组织者,负责确定剧本、选择 演员、指导排练和监督演出等全过程。
导演
演员
演员
演员是话剧的表演主体,通过台词、动作、表情等手段来塑造角色形象,展现剧情。
话剧起源
剧场设施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戏剧
中世纪教会与宫 廷文化背景
话剧在中世纪欧洲教会与宫廷的支持下,逐步 发展壮大。
文艺复兴与人文 主义思潮的推动
人文主义思潮促使话剧逐渐摆脱宗教色彩,更 加注重人性和情感表达。
19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戏剧革新
话剧的起源和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戏剧经历了许多革新,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 荒诞派等流派的兴起,这些流派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评价一部话剧的好坏
剧本质量
剧本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语言是否吸
引人,是否有深度。 01
舞台设计
舞台设计是否与剧本的主题和情节相
符合,是否能够营造出所需的氛围。
03
演员表现
演员的表演是否真实、生动,能否表
达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0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反应与接受度
01
观众反应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在观赏话剧时会 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受到观众
喜剧通常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生 活,通过幽默元素来引发观众的笑 声。
话剧基础知识

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 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 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或景。也常有 不分幕而把全剧分为若干场的。舞台撒谎那个的 幕布,如大幕和天幕亦称幕。
尾声:指某些多幕剧在末一幕后的一场戏, 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或表现 作者的一些思想愿望。后泛指某些叙事性文学作 品
话剧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 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是便 于演员表演剧情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 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 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 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 貌特征。
经典话剧鉴赏
十大不可错过的经典剧目
谢 谢 观 赏
江 苏 天 华 文 化 传 媒 有 限 公 司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 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 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 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 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剧本
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指戏剧艺 术的文学部分,亦称戏剧文学。它 直接规定了戏剧的题材、主题、人 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戏剧演 出的基础和依据。
台词: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 是剧作家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表达主题的主 要手段。
对白:戏剧中角色互相的对话,是剧本台词 的主要部分。
独白:戏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词,多 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
内心独白:指演员借 以表达角色思想感情 活动的内部无声言语 过程。演员在角色沉 默、思考以及同时对 手交流时应充分运用 内心独白在形体上所 引发的反应,将这种 思想感情传达给观众。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戏曲的知识点总结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戏曲起源较早,据考证主要源于先秦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歌舞。
它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等方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一种戏剧形式。
戏曲通过不断的改变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文化。
2. 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元素。
其中“唱”是戏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它是通过唱歌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情感的。
而“念”则是通过念白来表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而“做”则是通过身段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最后,“打”则是通过武术或舞蹈来表达剧情和人物形象。
3. 戏曲的角色类型戏曲的角色类型主要包括净角、生角、丑角、旦角、末角等。
其中净角是正面的英雄人物,生角是贤良淑德的人物,丑角是幽默可爱的人物,旦角则是女性的角色,末角则是临近太监的角色。
4. 戏曲的服装和化妆戏曲的服装和化妆也是戏曲艺术的一大特色。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服饰和精致繁复的化妆来表现角色的特点和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生动和鲜明。
5. 戏曲的剧目和流派中国的戏曲剧目广泛丰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流派。
如京剧的《红楼梦》、昆曲的《牡丹亭》、越剧的《红娘》等,都是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
二、话剧的知识点总结1. 话剧的起源和发展话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一种现代戏剧形式。
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脱离了古代戏曲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表现。
2. 话剧的表演形式话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它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表现。
3. 话剧的剧情和人物话剧的剧情和人物主要是以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的描写。
4. 话剧的舞台和布景话剧的舞台和布景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简洁而真实的布景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环境。
话剧的文学常识

话剧的文学常识话剧的文学常识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话剧的文学常识,欢迎参考!话剧的文学常识1、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总称百戏,汉代又称角抵戏。
2、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3、中国南北朝的乐舞节目《踏谣娘》反映了妇女的痛苦生活。
4、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渊源于秦汉时的俳优.5、宋元时南方的曲调统称南曲,盛行于元明。
6、我国民间出现的最早的剧场是宋代的勾栏,大者可容数千人。
7、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的地方,后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8、元曲是杂剧和散区的合称,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0、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其中为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是红娘。
11、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12、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戏剧是《赵氏孤儿》、其作者是纪君祥。
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版《赵氏孤儿》颠覆了古典戏剧的故事,融动作、爱情、梦幻于一身。
13、我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的临川四梦是《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14、《牡丹亭》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杜丽娘和柳梦梅。
15、清代最为著名的戏剧作家是洪升和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品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16、我国近代以来的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是京剧,他主要是西皮和二簧的结合、并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而形成。
17、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进北京,后逐渐发展成京剧。
18、京剧中的主要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19、旧时称非职业演员、乐师的戏曲爱好者为票友,他们转为职业艺人为下海。
20、旧时艺人偶尔饰演原来所属行当以外的角色称为反串,非职业演员或非本班社演员临时参加演出称客串。
话剧基础知识ppt课件

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THANKS
感谢观看
观众在观看话剧前,往往对话剧有一 定的期待,包括对话剧类型、情节、 演员表演等方面的预期。
观众的心理反应
观众的接受度
观众的接受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 文化背景、审美习惯、个人经历等。 因此,同一部话剧在不同观众群体中 可能产生不同的接受度。
在观看话剧过程中,观众会产生不同 的心理反应,如共鸣、感动、思考等。
话剧基础知识ppt课件
目录
• 话剧概述 • 话剧表演艺术 • 话剧舞台美术 • 话剧导演艺术 • 观众欣赏与评论 • 话剧在当代社会影响和价值
01
话剧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话剧是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 现手段的戏剧形式,通过演员在舞 台上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
特点
话剧注重语言和动作的表演力,通 过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展 现故事情节,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和感染力。
02
03
渲染气氛
通过音响设备播放背景音 乐、音效等,营造出与剧 情相适应的气氛。
强化情感表达
利用音响效果增强演员的 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深 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配合舞台动作
根据舞台动作的需要,运 用音响效果增强舞台表现 力,使观众获得更加全面 的艺术享受。
服装道具搭配及角色形象塑造
符合时代背景
观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提高观众欣赏水平途径
加强话剧知识普及
通过媒体、教育等多种途径普及 话剧知识,提高观众对话剧的认
知和了解。
引导观众深入思考
鼓励观众在观看话剧后进行思考和 讨论,引导观众从更深层次上理解 话剧的内涵和意义。
拓展观众审美视野
话剧常识~~

一.什么是话剧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二.话剧分类1.按剧中所选择的题材的不同而分类: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纪实剧、民间传说剧、神话剧、科幻剧、科学剧、侦探剧、惊险剧、儿童剧等2.按戏剧作品的物理长度区分:独幕剧、短剧、多幕剧3.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等4.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成为戏剧三大体裁悲剧:起源于人类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来自人类对自身生存困境的反思.A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B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C个体与他人的悲剧性冲突.D人与自我的悲剧性冲突.喜剧:A轻松活泼的情调.B豁达乐观的胸怀.C追求自由的精神.喜剧手法有:夸张、变形、巧合、错位、误会、乖讹、戏访、重复等.正剧:A更生活化,在形态上更接近客观事物原生态的话剧.B题材来源更广阔的戏剧.C更个性化更人化的戏剧.三.话剧特点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四.话剧中的几个关键词<一>.三一律"三整一律":戏剧创作法则.要求剧作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须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于一天内完成.<二>.第四堵墙"演员必须表演得好象在家里生活一样,不要去理会他在观众中所激起的感情;观众鼓掌也好,反感也好,都不要管;舞台前面必须有一面第四堵墙,这堵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让·柔琏"对着你们的敞开的一面不是房子的第四堵墙.世界在这儿不需要剖开","我们不做得仿佛你们不在场似的.你们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阵风.你们对于我们是生命攸关的,因为你们是存在的.我们正是为了你们的在场而谈话.没有你们在场,我们的话将是无的放矢.你们不是事先假定是沉默的.你们没有假定为在墙后的沉默无言的窃听者.你们没有透过钥匙孔窥视.我们不做得仿佛只有我们自己在世界上".彼得·汉特克谩骂观众<三>.幻觉演出系统中的幻觉,通俗讲来,就是使观众把舞台上演出的事件当成真的,亦即以假乱真.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当中,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1.对象逼真幻觉即舞台上的人、事、物与现实生活相似2.关系趋同现象:观众将自己与正面人物混同,将舞台生活与现实生活混同.<四>.假定性广义假定性:假定性是所有艺术的固有的本质.它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达成的"真"和"假"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契约".以假当真.狭义假定性:即戏剧演出中的消除幻觉的假定性手法,与制造幻觉的逼真性手法相对.以真为假--这里的"真"指戏剧演出的逼真.演技和场景逼真,但必须知道是假的.创作者直言其假.<五>.间离效果亦称"陌生化"、"离情作用".德国布莱希特用语.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目的:观众在剧院里被作为伟大的改造者受到接待,他能够插手干预自然界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他不再仅仅忍受世界的一切,而是要主宰这个世界.剧院不再企图使观众如醉如痴,让他陷入幻觉中,忘掉现实世界,屈服于命运.剧院现在把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干预它.使观众或演员、与剧中人或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具有理性判断力.<六>.戏剧情境戏剧创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戏剧性”.由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情况——事件、有定性的人物关系等三部分构成.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又是戏剧情节的基础.戏剧场面:指在舞台上直接呈现的有着活生生实体内容的、流动的生活画面.是戏剧作品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戏剧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一幕戏中,它随人物的上下场、随时间地点的变化不断转换.人物的动作构成场面,场面的转换连接构成一场戏,若干场戏构成全剧.<七>.潜台词未说出的话就是潜台词,包括两方面1特定戏剧情境下的停顿,这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上,这些语言就是“潜台词”2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话语与深层含义完全不同.五.话剧术语介绍<1>.剧本:是戏剧的书面形式.剧本基本格式:1.剧本题目2.剧中人物:关系3.地点:4.第一幕5.第一场地点6.正文舞台提示<2>.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而划分,往往有时间、地点、情节的重大变化.<3>.场:幕可进一步划分为几场.有时间、地点的变化.明场:凡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过视觉形象可供直观的戏统称明场,暗场: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现视觉形象,由人物在台词中叙述交代,或通过幕后的音响效果,基本上诉之于听觉形象的戏,称为暗场,也即虚写.剧中的主要场面,一般都作明场处理,次要场面或有碍于舞台表演的情节场面,则作暗场处理.上场下场:舞台上情节要集中,与情节无关的人,站在台上,无戏可演,与情节有关的人,不能不在场.要从剧情出发,想个充分的理由让人物合乎情理地上场下场,自然而然地上场下场.<4>.人物:人物表简介及关系通常按出场顺序列出.恩格斯说:"一个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鲜明些,基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收到损害的."致斐迪南·拉萨尔在一切文学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动都是刻画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戏剧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动作特别适宜舞台艺术.人物的行动可分为大的行动,小的行动和细节行动.一般说来,在一出戏中,每一个人物重大行动只有一二个,跟主题有关.细节行动用于刻画人物性格.<5>.对白:戏剧几乎完全是通过对话,即两个或多个演员之间的谈话这种形式写出来的.戏剧中,对话不用引号,每个讲话者的话都另起一行.<6>.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有时会有其他人物在场,如果是这种情况,他们这时如同聋子.它从古典悲剧发展而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使用十分广泛,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生存,还是毁灭"<7>.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内容主要是对对方的评价和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8>.道具:是演员表演戏剧需要的物品.如花盆,菩萨像,手机,轮椅等.关键道具:产生情节冲突,推动情节重大进展.辅助道具: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情节.<9>.舞台布景:即舞台装饰,有助于展示戏剧的背景.写实主义布景非写实布景<10>.舞台指示:是指剧本中对演员、制作和导演所做的解说,指导他们如何表演和设计舞台.舞台指示一般包含在剧本的正文中,往往写在括号内或改变字体.描述演员的讲话方式,穿着的服装,使用的舞台景等.<11>.主题:重复出现的元素包括中心思想.主题的问题:如何持续发展是否健康主题的多元性:鲜明、集中.六.戏剧的语言风格1.诗意的语言:一般偏向历史的,悲壮,雄壮的修辞,而且经常在内容上牵涉到祖先、伟人、神灵、命运等重要因素和历史、神话典故,包括新诗语言在“小剧场的”运用.2.极简的语言:剧中人讲话简单,说话时没有情绪起伏,可是这样的人物对白,往往必须配合激烈的协作或骇人听闻的情节发展.3.诙谐的语言:有严肃企图的幽默语言,透露剧作者对整体社会生活的审视与批评.设定适当的剧中情境时空情境的共通点,好让剧中人物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要素之一.七.戏剧结构的类型<一>.锁闭式结构“内省式”或“回顾式”古典戏剧对戏剧的创作有“三一律”的要求,使剧作家产生锁闭式戏剧结构的创作倾向.三一律:要在一昼夜内、一个地点展现一个行动.涵义:从事件接近高潮的地方写起,之前所涉及的人物、所发生的事件则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回顾来补充交代.典型: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群鬼易卜生、雷雨曹禺<二>.开放式结构“线性式”涵义:将事件按照发生发展的顺序的从头写到尾,作平反映事件的始末.倾向于突破“三一律”的限制,较为洒脱.典型:奥赛罗莎士比亚<三>.人像展览式结构涵义:以人物呈现为中心的结构,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时代的社会风貌,剧情往往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点展开,作为一个平台.典型:茶馆老舍、日出曹禺。
话剧知识点整合

1.话剧: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欧洲各国通称戏剧(英文drama)。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居或文明戏。
新居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
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后,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所喜爱的剧种。
它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活动家、戏剧教育家。
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艺术才华,共同培育了话剧艺术的鲜花,推动了话剧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话剧以特有的光彩独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2、话剧特点: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是便于演员表演剧情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3、剧本: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
指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亦称戏剧文学。
它直接规定了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剧中人物自己的语言(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唱词;叙述人的语言(舞台指示),包括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上下场和动作的说明,以及对灯光、布景、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
经过导演处理,在排演过程中使用的剧本,通称脚本;经过导演处理和演出实践后定下来的剧本,通称演出本。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和话剧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和西方现代戏剧艺术的两大门类。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而话剧则是西方的戏剧形式,两者在表现形式、发展历史、演出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下面将针对戏曲和话剧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这两大戏剧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戏曲(一)戏曲的定义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其特点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包括京剧、越剧、粤剧、评剧、黄梅戏等。
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有武戏、文戏、净戏等不同的表演形式。
戏曲通常是由一些固定的剧本、角色和唱段构成,其表演方式有严格的要求。
(二)戏曲的历史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明清时期,戏曲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曲剧作家和表演家,戏曲在中国社会中影响力日益扩大。
(三)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唱戏、念白、做戏、打斗等。
唱戏是戏曲的主要表演形式,分为花脸、青衣、老生、小生和丑角等不同的角色类型。
念白是表演者通过朗诵或说唱的方式来表达文学意境,做戏则是通过动作来表演角色的情感和个性,打斗则是通过武打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四)戏曲的音乐戏曲的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器乐、唱腔、曲调等。
器乐是戏曲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包括琴、鼓、板、弦等乐器,其作用是为表演者提供音乐伴奏。
唱腔是戏曲表演中的主要歌唱形式,分为慢板、快板、滚拍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曲调是戏曲音乐的基本节奏,一般由快板、中板、慢板三个部分组成。
(五)戏曲的剧本戏曲的剧本是戏曲表演的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台词、唱词、曲牌等。
戏曲的剧本通常分为正剧和闲剧两种类型,正剧以历史题材或传统故事为主题,闲剧以民间传说或戏曲艺术为主题。
戏曲的剧本多由专业的剧作家编写,内容丰富、人物鲜明、情节紧凑。
二、话剧(一)话剧的定义话剧是西方的一种戏剧形式,是现代戏剧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演手段,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史诗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话剧: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欧洲各国通称戏剧(英文drama)。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居或文明戏。
新居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
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后,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所喜爱的剧种。
它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活动家、戏剧教育家。
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艺术才华,共同培育了话剧艺术的鲜花,推动了话剧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话剧以特有的光彩独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2、话剧特点: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是便于演员表演剧情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3、剧本: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
指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亦称戏剧文学。
它直接规定了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剧中人物自己的语言(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唱词;叙述人的语言(舞台指示),包括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上下场和动作的说明,以及对灯光、布景、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
经过导演处理,在排演过程中使用的剧本,通称脚本;经过导演处理和演出实践后定下来的剧本,通称演出本。
4、台词:剧中人物所说的话。
包括对白、独白。
是剧作家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表达主题的主要手段。
5、对白:戏剧中角色互相的对话,是剧本台词的主要部分。
6、独白:戏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词,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
7、内心独白:指演员借以表达角色思想感情活动的内部无声言语过程。
演员在角色沉默、思考以及同时对手交流时应充分运用内心独白在形体上所引发的反应,将这种思想感情传达给观众。
8、旁白:剧情进展中,角色在一旁评价对手言行或表达本人内心活动的台词。
一般假设为同台其他角色未曾听见,或作为直接同观众的交谈,戏曲中称“打背供”。
9、潜台词:指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
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演员虽未说出,但观众可以意会。
10、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
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
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或景。
也常有不分幕而把全剧分为若干场的。
舞台撒谎那个的幕布,如大幕和天幕亦称幕。
11、尾声:指某些多幕剧在末一幕后的一场戏,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或表现作者的一些思想愿望。
后泛指某些叙事性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在结局后面所写的最后一部分。
尾声经常同序幕相呼应。
我国古代戏曲里大多数套曲中的最末一曲也称尾声。
12、人物造型: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即以化妆、服装等体现角色的外部特征,或再现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的原型。
13、舞台动作:演员扮演角色时,依据剧情的发展而进行的言语、思考、听、看以及行走坐卧等心理和形体活动的统称,是演员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要手段。
舞台美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
其任务是根据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14、舞台灯光:简称“灯光”。
舞台演出时,根据导演的构思、布景气氛设计图的要求和剧情需要等,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照明灯具、特技效果灯光、幻灯及控制系统)和技术手段等,结合布景和其他舞台美术造型手段及音响效果、音乐伴奏等,创造舞台环境的空间感、时间感,渲染舞台气氛,突出中心人物,提供灯光效果(如跑云、下雨、水波、闪电)等。
舞台灯光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承担演出时的舞台普通照明,故也叫“舞台照明”。
负责舞台上灯光布置设计者,称为“灯光设计”。
15、音响效果:简称音效。
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创作手段之一。
即在舞台演出时运用多种专用器具和技法,模拟或再现各种动物及其他物体造成的响声,并常常结合其他舞台美术手段,增强舞台环境的生动感和真实感,以烘托舞台气氛,加强演出的艺术感染力。
音响效果的创作和创作者称为“音响效果设计”。
16、舞台气氛:指舞台演出中能烘托戏剧情境和角色内心的生活气息和心理氛围。
如肃穆气氛、紧张气氛、悲壮气氛、童话气氛、原始气氛等。
通过导演处理,由演员的表演(如声调的高低、动作的快慢)和舞台调动、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因素合成,是加强舞台生活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排演:也叫“排练”,是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作品在演出前的主要准备工作。
内容包括演员和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导演的领导下分析研究剧本,确定演出目的;探索和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段,逐渐创造出人物形象,体现出整个导演艺术构思,构成完整的演出等过程。
一般分初排、连排、总排和彩排等阶段。
17、导演:戏剧、电影等艺术创作工作中,演出、制作的总负责人。
职责是根据剧本进行艺术构思,拟订艺术处理方案和导演计划,组织和指导所有演员、职员排练演出和拍摄,协调各种艺术因素的组合关系,把剧本的内容体现为具体而统一的舞台、银幕形象,以达到预定的演出目的。
18、场记:戏剧排练、演出和电影摄制时,专门记录进展状况的一种职务,是导演排练的助手。
如在分幕分场排练时,对演员动作及地位的调度、台词的修改、导演的艺术处理要求等及时做好记录,使之有助于排练工作,提高艺术质量,做好艺术总结。
此外,如需要复排而导演不在时,场记可根据需要代为指导排练。
19、保留剧目:剧团或主要演员所保留并经常演出的优秀剧目。
优秀剧目的保留有助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提高艺术质量。
20、喜剧:戏剧的一种类型。
一般以讽刺或嘲笑假恶丑的社会现象,从而肯定和赞扬真善美的社会现象为其主要内容。
西方传统喜剧中,大部分主人公是品质恶劣、行为乖谬的人物,他们随着冲突的开展而彻底暴露出丑恶嘴脸和肮脏灵魂,从而引起人们的笑声。
这种否定性喜剧,正如鲁迅所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中国传统喜剧中,很多主人公则是品德高尚、机智幽默的人物,他们常常在对坏人的戏弄中引起人们的笑声,被称为肯定性喜剧。
喜剧的构成依靠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并以此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喜剧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滑稽喜剧和闹剧等样式。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好人的缺点、谬误得到克服为结局。
21、悲剧:戏剧的一种类型。
一般反映作为真善美因素一方的主人公与作为假恶丑因素一方的势力之间的严重冲突,主人公大部分是正面人物,甚至是英雄人物,他们所进行的事业和追求的理想,通常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的过错等主客观原因,往往遭致失败、挫折,直至灭亡。
其目的在于肯定和歌颂真善美,否定和批判假恶丑,激起人们对作为真善美因素一方的主人公的失败、挫折和灭亡的悲痛和同情,从而崇敬和追求真善美。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也有些悲剧作品,主人公不是正面人物,甚至有严重缺点,但他们的要求和希望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因此,在假恶丑努力摧残下,他们的悲惨结局也能激起人们为之惋叹和悲愤。
22、正剧:戏剧的一种类型。
一般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是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的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所以也叫悲喜剧。
西方曾把它称作“严肃的喜剧”和“严肃的悲剧”。
它以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多种社会矛盾为基础来构成戏剧冲突,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赞扬,也有对反面人物的讽刺批判,最后往往以正面力量取胜,或预示其必然胜利的前景为结局。
较之悲剧和喜剧,正剧更便于反应社会日常生活,描绘普通人的命运和像性格,增强戏剧的现实性和群众性,所以为近代以来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23、多幕剧:根据时间的间隔、地点的转换或人物关系的变化而将全部剧情分为若干段进行表演的大型戏剧。
它篇幅大、容量大、人物多、情节复杂,宜于反映广阔的生活。
剧情发展的的一个段落称为“幕”,一幕之内又可以分若干场,现今很多戏剧已将场幕合一,统称为“场”,甚至出现了一批无场次大型戏剧。
幕与幕、场于场之间必须互相连贯,使全局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
24、独幕剧:全部剧情只用一幕演完的戏剧。
由于篇幅较短、容量较小、剧情的展示受到时间和情景的严格限制,因此要求人物更加集中,情节更加精简,结构更加严谨,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
25、课本剧:一般是以中、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为内容,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运用话剧、歌剧、戏曲、木偶、皮影等多种戏曲形式,改编而成的小型戏剧。
课本剧目1986年以来在中国的兴起,是教育要改革,戏剧要发展两种趋势相遇的产物,是一种熔课本教学和戏剧演出于一炉,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新鲜活泼的教学辅导形式。
26、爱美剧:“爱美”原系法语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爱美剧”指业余的演剧。
五四时期在新文学社团和流派迭起的同时,以些进步青年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激荡,在较系统地移植易卜生、史特林堡、萧伯纳等的剧作的同时,为适应文学革命的要求,反对中国传统戏剧和已经商业化了的文明新戏,便以提倡“爱美剧”为口号,组成了而许多西湖研究机构和业余剧团体,掀起爱美剧运动。
爱美剧运动最早也最活跃的学校爱美剧剧团。
天津的南开新剧团最为著名。
它于1914年正式成立,本来也是文明戏团体,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化。
五四前后最为活跃。
他们演出的剧目如《一元钱》、《一念差》、以及《新村正》等,多为自编自演的剧本,多数为集体创作,由一二人执笔。
1921年后,爱美剧运动有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各地纷纷建立爱美的戏剧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
27、幕表剧:又叫幕表戏,辛亥革命前后早期话剧采用的一种形式。
因为当时话剧才从国外传到国内,在各方面都相当幼稚,不知道创作剧本,所以采用这一形式。
其特点是:演出时,在后台挂一张表,写明戏分几幕,每幕出场人数、主要情节,然后各个角色根据情节上台即兴编台词演出,故台词不统一、不固定,剧情常有变动。
戏的演出全靠演员临场发挥。
当时一些进步戏剧社团均演出这种幕表戏以宣传革命,如进化团在长江中下游各地演出的多种幕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