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元献公为童子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殊初仕》原文及译文

《晏殊初仕》原文及译文《晏殊初仕》原文及译文《晏殊初仕》原文及翻译原文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宴饮(通假字:寮通僚,燕通宴),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
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卷九)译文晏殊是童生时,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希望能另选试题。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瞒。
在史馆任职时,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通假字:寮通僚),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地方。
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门游玩宴饮,独自居住家中,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一天皇帝给太子选讲官,忽然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给晏殊的御批。
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第二天进见回禀,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就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
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罢了。
”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
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原文及翻译(二)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原文及翻译(二)11、晏殊不隐私情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於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
”执政莫谕所因。
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梦溪笔谈》)【译文】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
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
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一天皇宫中给太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
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宴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
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
”皇上因此更饮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
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12、阎应元杀贼护家室应元起椽史,官京仓大使。
(文言文阅读题)晏殊诚实阅读答案

晏殊诚实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晏殊诚实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
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
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⑾,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⑿,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⒀,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⒁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宋o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阙(qu)下:此指朝廷。
阙,宫门处的望楼。
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④赋:此指诗词。
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
⑥燕:同宴。
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
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
⑨肆:店铺。
⑩除:授官。
⑾复进:再次请示(皇上)。
⑿弥日继夕:日以继夜。
⒀质野:朴实。
⒁须:会。
?[文化常识]东宫及其他。
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
也叫青宫、春宫。
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
晏殊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所以被皇帝选中。
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
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隐_______②胜_______③昆_______④谕_______⑤杜_______⑥既_______⑦但_______2.选择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_______(A)前往(B)马上(C)就要(D)一定。
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B)讨一个好题目;(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D)请另外命令(他人)出颢。
中考专项复习知识点——文言文模块及详细答案解析(6)

中考专项复习知识点——文言文模块及详细答案解析(6)一.文言文阅读(共50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
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③黄武:年号。
④皖:地名。
下文“建业”也是地名。
⑤进达:举荐人才。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既然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跟从,跟随C.权遂.舍之遂:于是D.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2)断句两处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3)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4)请把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②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
部编初中中考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A. 嫉恶如仇B. 左右逢源C. 春风化雨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2)王安石为人怎样?(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D【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
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2014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届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12分)2013年9月28日是孔子dàn chén ()之日,首届“全球华人中华经典诵读日”活动正式启动。
本届活动zōngzhǐ()为 A 祭拜圣贤, B 文脉;hóng yáng( )美德,传承文明;诵读经典,提升素养; C 力量,共筑梦想。
12.在横线A 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1分) A3. 根据文意,分别填入B 处和C 处横线上的两个词语是 和 。
(备选词语:凝聚、承继)(2分)4. 光明中学准备举行“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请你参加。
(6分) (1)请结合活动主题拟写一则标语悬挂在活动现场。
(2分)(2)学校“青苗文学社”准备邀请著名古典文学教授吴锦先生于5月4日上午9点来校作一场关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讲座。
请你以文学社的名义拟写一份请柬。
(2分)(3)《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也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请你根据《〈论语〉八则》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对它的了解,为《论语》一书向全校同学写一段阅读推荐语。
(80字左右)(2分)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1(《<孟子>二章》)(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4(徐志摩《再别康桥》)(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的一组句子是:“,。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二)(6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6分)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①稀,辛夷花②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黄鸟:即黄莺。
②辛夷花:木兰树上的花。
6. 此诗写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稀”“尽”“飞”三字渲染出的气氛。
(3分)7. 本诗后两句一改前两句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202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怯.懦(què)豢.养(juàn)前仆.后继(pū)B.狭隘.(ài)惩.戒(chéng)酣.然入梦(hān)C.贮.蓄(zhù)绽.开(zhàn)戛.然而止(gá)D.瘦削.(xiāo)束缚.(fù)锲.而不舍(qì)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各个历史时期发展_______的书体文字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从_______的象形文字到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从秦汉的篆隶到汉唐的槛书、行书、草书,中国书法一路散发出迷人的艺术气息。
学习、欣赏中国书法,不仅可以_______性情,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文明。
A.演化原本陶冶B.演变原本熏陶C.演变原始陶冶D.演化原始熏陶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雷锋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
②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③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④让我们践行雷锋精神,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而奋斗!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
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一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蟑,老去犹资慰我心。
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诗人老去,耽于读书,但是仍然对于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格外看重。
诗人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中可见。
A.“ ”……。
”B.《》……”。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②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
适值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
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④。
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⑤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⑥,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⑦莫谕所因。
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⑧,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⑨,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人事》)(注)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张文节:北宋大臣。
阙下:此指朝廷。
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④燕饮:聚饮行乐。
⑤昆弟:兄弟。
⑥东宫官:指辅助太子的官。
⑦执政:主管事务的人。
⑧质野:质朴无华。
⑨事:侍奉。
体:规矩。
92.请用两条“/”给下面句子断句。
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9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许臣寮择胜.燕饮_______________②往往
..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____________
③除.晏殊_____________④卒.至大用
_________________
9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文节荐之于.朝廷/余将告于.莅事者B.上极爱其.不隐 / 其.如土石何?
C.及为.馆职 / 梅花为.寒所勒D.上面谕除授之.意 / 若毒之.乎?9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晏殊拿到测试自己的题目之后,发现已在十天前做过了,就请求皇帝重新换一个。
B.当别的臣僚都在聚饮行乐的时候,晏殊却因为家贫而无法参加宴饮,就闭门和兄弟们一起读书。
C.执政大臣们不明白为何让晏殊做东宫官,皇帝告诉他们,主要是因为晏殊为人做事非常诚实,所以才让他担此重任。
D.晏殊诚实无欺,明白侍奉君主的规矩道理,皇帝对他关怀有加,委以重任。
96.北宋年间,晏殊不仅身居高位,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风格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下面词句中,不是晏殊写的一项是()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答案】
92.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93.胜:美景名胜往往:到处,处处除:任命,授予官职卒:最终,终于
94.A
95.C
9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