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目的论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方针。 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 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 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 (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 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要条件 (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要途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于1957年 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当时我国教育目 的的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史 发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 (2)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 性发展之间又有矛盾的一面。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目的既然是教育活动主体对培养 对象质量和规格的设计,就不能不依据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 及发展规律虽不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 向起决定作用,但它仍然对教育目的有十分 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 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 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 齐等。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 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 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 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 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 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判断题:教育目的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判断题:教育目的第五章教育目的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 )答案:√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 )答案:√3.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 )答案:√4.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是“程序原理”之争。
( ) 答案:√5.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这种主观性。
( )答案:X6.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答案:X7.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 )答案:X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答案:X9.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 )答案:√1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 ) 答案:√11.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 )答案:√[page]12.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答案:√13.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答案:X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答案:X15.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 )答案:X16.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第五章 教育目的《小学教育学》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所施予的最重要的素质。
李想从来不喜欢课堂,他总要学习在实践中能 快速使用的。需要什么才学什么,学了什么就马上 用起来。
但初中时候也曾经在课堂上拼命学习,就因为 老师一句话的激励:“学习不好不要紧,但一定要 做个优秀的人”。
他认为这是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 西。
知识
领会
运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荷塘月色》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一.字 识记 会读会写颇、哼、缀、袅娜等字, 并能注上正确的汉语拼音。
二.词 识记 会解释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脉 脉等词语。
三.篇
识记 1.知道课文的背景材料
2.背诵课文第四、五、六段
理解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 1.理清课文写景的顺序
热门专业,是更看重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
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生存,而在于思考和觉悟的程度。 ——亚里士多德
中国达人秀决赛: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化蝶”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 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我国的教育目的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出 现。
个人本位论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 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的目的。 3.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 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第一,个人的需要,利益与社会占主导地位 的需要,利益发生矛盾,社会对个人的某些 发展要进行规范、限制。
第二,在剥削阶级社会,限制了个人所具有 的潜能的发挥。
第三,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趋于没落时期, 生产关系成为人的发展的桎梏。
◆宏观的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 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 的主要对象。
◆中观的教育目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 的,这是根据其性质和任务来确的,在学校中称 为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中的体现。
◆微观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 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
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结构和层次,教育 目的同教育方针的关系;
◆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和价值取向;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掌握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内容; ◆分析当前实施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 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
一致
• 人的发展水平同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
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社会和人彻底解放 人的发展片面、畸形 人的发展有所提高 人真正自由,全面
但仍然是片面的 发展(社会主体
因此,考察人的发展,应放在社会发展中去 考察,首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矛盾运 中去考察人的发展的社会根源。马克思和恩 格斯正是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基本的人的本质观出发,找到了解决人 的发展问题的钥匙。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 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中心,强调 教育应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 文化。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 学生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注重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 和创新精神。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生 活做准备。
化。
04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代教育目的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代教育目的
受西方影响,开始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强调科学知识 和技能的传授。
现代教育目的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德、智、体、美、 劳五育并举,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但二 者不能等同。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的意义
01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
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02 03
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 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 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 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社会本位论
02
01
03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强调教 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品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目的(含答案)

教育学⾃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的(含答案)第五章教育⽬的⼀、名词解释:1、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的全⾯发展:指劳动能⼒的全⾯发展;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填空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针:“坚持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现代化⽔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办好⼈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3、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的和个⼈的教育⽬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8、⼩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学德育的⽅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10、⼩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主性和创造性.12、⼩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宗旨,教育⽬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本位论的教育⽬的论认为,应当根据⼈的本性和个⼈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教育⽆⽬的论并⾮主张真正的教育⽆⽬的,⽽是认为⽆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15、⼈的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产⼒极其决定的分⼯状况是⼈的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的全⾯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的有鲜明的政治⽅向;坚持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三、选择题1、(C)是全部教育⼯作的核⼼,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的D、教育系统2、(C)是进⾏全⾯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A)A、道德、思想和政治⽅⾯的教育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C、⼼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D)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B、道德功能C、个体功能D⽂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境界是(C)A、个体⽣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功能6、智⼒是⼈的(D)A、⾃然能⼒B、习得的认知能⼒C、⾃然能⼒D、⾃然能⼒和习得的认知能⼒7、(C)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的B、教育⽅针C、教育⽬标8、教育⽆⽬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B)的观点.A、涂尔⼲B、杜威C、卢梭D、布鲁纳9、(A)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A、⼈的全⾯发展学说B、⽑泽东教育思想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D、邓⼩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由”,⽽“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是对学⽣个性的抹煞.(√)2、全⾯发展不等于平均平⾯的发展,(√)3、初中是素质教育,⾼中是“应试教育”.(×)4、教育⽬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个国家教育⼯作总的要求.(×)5、20世纪末我国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教育⽬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忽视其它⽅⾯.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才的哪些素质?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⑶开放思维;⑷崇⾼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和平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述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 3.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 目的:乃是人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 种主观上的设定。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 区别之一就在于有无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 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 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 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 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都在于它们是有目的性的,不同点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 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 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1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历史回顾):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所谓“片面发展”首先 是劳动过程中体力与脑力的分离与对立,而全面发展 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与和智力的充分运用, 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1.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珠真正 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利用此理论及马克思本有关人的本质观可以很好地解决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矛盾相冲突的问题。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是我国的当前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教育目的的概述之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价教 值育 选目 择的 首 先 是 教 育 活 动 中 人 的 影们 教 响或 育 。制 目 定的 教的 育确 的定 者还 的在 人受 性到 假思 设想 的家 理教 想育 人目 格的 之的 观设 念定 的会 影受 响到 。主 体 有 关 理典 在 想作 社 是家 会 教有 主 育关 义 目人 国 的的 家 确全 , 定面 马 的发 克 依展 思 据的 主 。人 义 格经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和教 科育 学目 技的 术的 发确 展定 水要 平受 的社 制会 约生 。产 力
政教 治育 制目 度的 的确 制定 约受 。一 定 社 会 经 济 和
展教 的育 进目 程的 。的 确 定 必 须 考 虑 历 史 发
育教 者育 身目 心的 发的 展确 的定 规一 律定 。要 依 据 受 教
……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 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实践 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2、要认真落实我国 的教育目的,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2.2、德以、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2.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2.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反思
反思60年来的教育经验与教训,更新教育目 的的理论价值取向 从文化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超越性来看,教 育目的需要重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更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立足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坚持培养劳动者与建设者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 注意形成学生创造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为和个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的区别。 教育目的的价值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是从宗教或信仰出发来论述教育目 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论: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为教 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的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论不同,个本位论认为 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 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是美杜威的观点,杜威倡导的方向是为他所 谓的“民主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教育 无目的论并非强调 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