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西方歌剧差异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方戏剧比较中国京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思考,生活,喜怒哀乐的反映,都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代表,但在创作上又有其不同之处。

整体来说,西方认为实实在在要好,而中国喜欢意境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相似之处。

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

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

中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舞台艺术形式,它们分别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而在表现手法、音乐风格、剧情表现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剧情题材等方面,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音乐特点上来看,西方歌剧以其浪漫主义、大胆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器乐伴奏等特点而著称。

歌剧的音乐以管弦乐伴奏为主,演唱者通常使用发声技巧丰富、声音宏亮的歌唱方式。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强调节奏感和旋律感,音乐以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演唱者则使用更多的咬字、吐字和吐音等技巧来表达情感。

由于中国戏曲的音乐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因此其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加亲切和贴近生活。

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概念的传达和视觉美感的呈现,其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往往非常精美且注重实用性。

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更注重角色的化妆和服饰,通过化妆和戏服的巧妙设计,来突出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变化。

中国戏曲还有各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如脸谱变脸、拳术、武术等,这些形式都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且得到传承的。

从剧情题材来看,西方歌剧的剧情多取材于欧洲历史、宗教故事和文学作品等,表现了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情怀;而中国戏曲则多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传统戏曲剧目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为题材,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尽管两者的剧情题材有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显示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和剧情题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各自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艺术影响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世界舞台上各具特色,彰显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和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读者们能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日后在欣赏和评价这两种艺术形式时,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进行分析与判断。

浅析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文化差异作者:安永明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7期中国京剧艺术与西方歌剧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性,这与其他事物的产生有共同特点,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两种古老的戏剧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在形成时间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方的歌剧艺术诞生时间比中国的京剧艺术要早。

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西方戏剧艺术各自存在着某些特殊的条件和原因导致它们形成和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一、中国京剧艺术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含义(一)中国京剧艺术京剧,别名平剧、京戏,是一种程式化的综合性艺术,集音乐、表演、脸谱、化妆、文学、服饰为一体的舞台戏剧表演。

京剧源起于清朝乾隆时期,古时有“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徽班的艺术家专于研究,在它的行为艺术基础上结合了来自湖北的汉调艺术,以及昆曲、秦腔的表演方式,后又吸收了来自民间的曲调,最终形成了“京剧”。

京剧又有“国粹”之称。

由于京剧艺术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戏曲模式转化而成,因此它也具有多种多样的表演特色。

京剧除了具有传统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以外,还具有装扮角色、表演故事等新颖艺术表演模式,形成了京剧本身的独特气质。

(二)西方歌剧艺术歌剧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它包含歌唱、诗歌、舞蹈等。

歌剧来源于古希腊的悲剧。

16世纪初“数字低音”的使用,为歌剧事业的产生和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并且西方歌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为歌剧的发展制造非常良好的契机,第一部歌剧《达芙妮》是1597年上演的,但因这部歌剧后来遗失,所以世界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奥菲欧》。

伴随着歌剧的发展,更加展现出人文化、民主化的特点。

二、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一)文化背景因素中国京剧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主要来源于地主阶级更加注重对生活的享受。

此时的中国经济贸易发展迅速,西方文化的介入促进了中国京剧的发展。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与欧洲歌剧演唱艺术之比较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与欧洲歌剧演唱艺术之比较
的戏剧中分离 出来
的, 诞生于欧洲资 本 主义萌 芽时期 , 已有 40多年 的历 史。 0 文艺 复兴时期 , 人们 向往着古 希腊 的文化 , 因此 , 腊 悲剧 希
自然而然 地受到关注 。当时意大利佛 罗伦 萨有一 位爱好艺
术 的贵族叫 hri他常邀请 一些 有 同样抱 负 的文人到 他家 a , d
收稿 日期 :05 l一2 20一 J 1 作者简介 : 潘龙瑞(9O , , 17 一)男 江苏响水县人, 师 讲

狱的 阴影仍然没有消失 。清乾隆五十五年 ( 9 年 ) 1 0 江南久 7 享盛名的徽班“ 庆班 ” 京为清 高宗 ( 三 人 乾隆 帝 ) 的八旬 “ 万
寿” 祝寿。徽班是指 演微 调或徽 戏的戏班 , 中最著名 的有 其
差距较大。
三庆 、 、 台、 四喜 春 和春 , 习称“ 四大徽 班” 。他们在演 出了各 具特 色, 三庆擅演整本大 戏 ; 四喜长 于昆腔剧 目; 春台多 青
中国京剧和欧洲歌剧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由于它们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以及政治体制民族性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京剧的写意风格和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形式以及欧洲歌剧的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欧洲歌居4演唱艺术形式
维普资讯
少年 为主的童伶 ; 和春武戏出众。12 年 以后 , 88 一批汉戏演 员陆续进 入北京 。汉戏 叉名 楚调 , 现名汉 剧 , 以西皮 、 黄 二
两种声腔为主。由于徽 、 汉两个剧种在声腔 、 演方面都 有 表
首先 , 从社会制度 方面 , 中国的京剧 形成 在清 朝 , 属于
封建社 会性质 。封建社 会就是地 主阶级依靠土地所有权和 反动政 权残 酷 剥削 、 治农 民的社 会制 度 , 一 个 中央集 统 是 权 , 治 密 , 统 剥削残 酷 的社 会。在这 种社 会形 态下 , 人们 是被统 治和被统一 着 的, 为思 想几 乎没 有 自由。 而西 方 行 歌剧形成于资本主 义的萌 芽时期 , 有文 艺复 兴时期 强烈 的 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 并且随着物质水平 的提 高 , 这种思想 在 向 巴洛 克时期 的过 渡 中逐 渐发展 。在 它 的影 响下 , 们普 人 遍认为艺术应该 是追求一 种强烈的 、 个性 的 、 无限的美丽 以 及清晰 的个性 、 雄伟的效果 .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传统中重要的演艺形式,区别在于歌剧是一种由音乐、歌唱和舞台表演组成的艺术形式,而戏曲则是一种由音乐、舞蹈和表演组成的演艺形式。

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点,主要如下:1. 艺术根源西方歌剧起源于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而中国戏曲起源于中国。

歌剧的核心是以音乐为主体,通过歌唱、演唱、独奏等形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而戏曲,则以戏曲音乐为载体,结合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2. 表演形式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演员必须具备高超的唱技和演技,通过声音和肢体的表现来传达剧情和角色性格。

而戏曲演员则更加注重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表现,尤其是面部表情,这被称为“脸谱”。

3. 文化背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

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欧洲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特点,有着浓厚的宗教、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的影响。

而戏曲则较为民间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哲学和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特色,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4. 艺术形式对比前两点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背后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上,两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歌剧作品的特色之一是情感丰富、高度表现,其艺术手法较为讲究,而且通常会有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这与西方文化中审美追求的个性化、奔放、自由不羁有关。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和情节的衔接,偏重于整体效果和视觉效果,随着演出时的各种变化,流露出一种悦耳动听的韵味。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表演方式和文化传承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虽然两种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享受,更好地传承文化之魂。

京剧与西方歌剧差异之比较

京剧与西方歌剧差异之比较


写 意 与写 实的 区别
中国京 剧 和 西方 歌 剧 相 比 ,一 个 更侧 重 于 写 意而 另 一个 则 侧 重 于写 实 。 中 国京剧 普遍 善 于运
等 ,都有一整套规范的动作符号 .因此要求观众 采取反观的审美方式 ,即运用表演者和欣赏者之
间特有的交流方式来表演舞台的时空环境 .这是 中 国戏 曲程 式 性特 征 的 表现 。 中 国戏 曲的程 式性 是中国戏剧特有的艺术语 言,它直接或间接的来

2 2.
动作符号来表现 ,而是必然会 出现道具——马 、 楼梯 、门 、窗等,在人物的塑造上 ,发型 、 发饰 , 甚 至 假 发 ,务 必 要 追 求 写 实性 ,为此 甚 至不惜 一 切代价 ,西方歌剧 中经常出现为布置 场景而花费 巨金 的情 况 ,这在 中 国京剧 中是 很 少见 的 。
京剧 与西方歌剧差异之 比较
鞠善 日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 和浩特

001 ) 1 0 0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一种戏剧 艺术, 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由于东西方的历史、
人文的迥异 ,京剧与西方歌剧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主要 包括:写 实与写惠的区别,一个更囊 重于 j
些不 完 全相 同的腔 调 来 。
中国京剧 和西方歌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 ,都 有着悠久 的历史 。但 由于东西方 的历史 、人文的 迥异,京剧与西方歌剧也必然存在着很多差异。

中 国戏 曲不 创造 独立于人 物之外 的 自然环 境 ,它的 自 然环境存在于演员唱、念、做、打的 表演中, 存在于舞台人物对它的态度和反应之中。 戏曲人物的舞 台动作如骑马 、上楼 、关门、开窗

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发展差异探究

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发展差异探究
一 、 中 国京 剧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1790年 ,以“四大 徽 班 ”的进 京 演 出 为 契 机 ,打 开 了徽 班 进 京 的 门路 ,为 中 国京剧 的形 成奠 定 了基 础 。 随后 ,道 光 年 间 ,流行 于 湖 北 汉 水 一带 的地 方戏 汉 戏 进 京 ,与 徽 腔 相 互 融 合 ,到 19世 纪 中 后 期 , 后 继徽 班 形 成 了 自己 的新 特 点 。声 腔 上 建立 了 以“皮 黄 ”为 主 ,兼 具 昆腔 、吹 腔 、钹 子 、等地 方 曲 调 的 唱 腔 体 系 ;音 乐 旋 律 上 吸 收 了各 地 曲调 中婉 转 流 畅优 美 动 听 的 特 色 ,抛 弃 了 不 合 观 众 口味 的 音 调 ;语 言 上 ,将作 为 “官 话”的北 京 口音 和语 言 格调 代 替 了原 始 徽 腔 中 的南 方音 ;伴 奏 上 ,确 立 了 以胡 琴为 主 要 伴 奏 乐 器 ,以 锣 、钹 、鼓 等 容 易 造 成热 烈 气 氛 的乐 器辅 之 … … 这些 改 革标 志着 京 剧 艺术 的 初 步形 成 。 其 后 ,京 剧 艺 术 的 发 展 主要 又经 历 了三 次 主要 的革 新 :第 一 次 是 京 剧 形 成 后 的第 一 代 演 员 根 据 北 方 观 众 的 欣 赏 习惯 ,大 力 发 展 生 角 ,满 足 了北 方 观众 雄 壮 开 阔 的 审 美 趣 味 ,代 表 人 物 有 程 长 庚 、 余 三胜 、谭 鑫 培 等 。第 二 次 的改 革 是 19世 纪 末 20世 纪 初 ,受 社 会 发 展 和海 外 风 气 的 影 响 ,京 剧 中 的 旦 角 受 到 关 注 ,以 王 瑶 卿 、梅 兰 芳 、苟 慧 生 、程 砚 秋 、尚小 云 等 人 为 代 表 的 京 剧 艺 术 家 对 旦 角 戏 进 行 了 改革 和 创 新 ,形 成 了“花 衫 ”、“梅 派 ”、“苟 派 ”、“程 派 ”、“尚 派 ” 等新 的旦 角 行 当和 演 艺 流 派 。第 三 次 改 革 是 2O世 纪 60年 代 “京 剧样 板 戏 ”的 改革 ,主 要 是 用 普 通 话 代 替 传 统 韵 白 ,引 进 话 剧 的 写 实性 布 景 、在 伴 奏 中加 入 西 洋 的 乐 器 ,在 内 容 上 关 注 现 代 的 生 活 , 使京 剧 艺 术 更 加 走 向 民众 、走 向 青 少 年 。 经 过 这 三 次 重 要 的 改 革 ,京 剧 艺 术 形 成 了 自己 的 艺 术 结 构 和 表 演 特 色 ,确 立 了东 方 戏 剧 在 国 际 上 的地 位 。 二 、西方 歌 剧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1600年 ,在 意 大利 的佛 罗伦 萨 ,反 映追 求 自由和 解 放 的人 道 主 义 精 神 的 歌 剧《尤 里 狄 茜 》的 问世 ,意 味 着 歌 剧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的 正 式 诞 生 。 从此 歌 剧 便 开 始 了它 近 四百 年 曲 折 而 又 光辉 的 历 程 。歌 剧 的 发 展 主 要 经历 了 以下 几 个 时 期 : 1600年 歌 剧 诞 生 之 后 的 100多 年 ,是 歌 剧 艺 术 的“巴 洛 克 时 期 ”。这 一 时 期 ,意 大 利 作 曲 家 蒙 特 威 尔 第 奠 定 了西 方 歌 剧 的 基 本 音 乐 形 式 ,同时 他 还第 一 个 使 用 了 阉人 歌 手 。意 大 利 作 曲 家 斯 卡 拉 蒂 也 为 这 一 时 期 的 歌 剧 艺 术 做 出 了 巨 大 的 贡献 ,它 确 立 的 序 曲 “快 一 慢 一 快 ”的写 作 结 构 ,成 为后 来 交 响 曲体 裁 的 前 身 。 l8世 纪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歌 剧 艺 术 更 加 趋 于 成 熟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德 国 作 曲家 格 鲁 克 的 歌 剧 改 革 和 奥 地 利 作 曲 家莫 扎 特 的 歌 剧 创 作 。格鲁 克 的歌 剧 改 革 进 一 步 加 强 了 音 乐 与 戏 剧 的 关 系 ;莫 扎 特 娴 熟 的融 合 了 当 时 歌 剧 创 作 中 的 所有 手 段 和 风 格 ,使 歌 剧 艺 术 在 形 式 、内容 、手 法 、结构 等 等方 面趋 于 成 熟 。 19世 纪 是 歌剧 发 展 的 黄 金 时 期 。这 一 时 期 表 现 出 多 种 多 样 的 艺 术特 点 ,如 :对 人 性 的深 层 揭 示 ;对 戏 剧 效 果 的 极 度 追 求 对 古 代题 材 、魔 幻 体裁 、大 自然 风 光 、民族 文 化 以及 异 国 文 化 的 浓 厚 兴 趣 。 主要 代 表 人 物 有 意 大 利 作 曲 家 威 尔 第 和 普 契 尼 ,德 国 作 曲 家 瓦格 纳 。威 尔 第 完 善 了 歌 剧 的 结构 和管 弦乐 的写 作 。普 契 尼是 继 威 尔第 之 后 意 大 利 歌 剧 传 统 的 继 承 者 ,他 的 作 品 重 视旋 律 的 美 感 , 重视 声 乐 表 现 力 的 发 挥 。瓦 格纳 打 破 了 分 段 歌 剧 的 样 式 ,创 造 了

京剧样板戏乐队编制与西方歌剧管弦乐队编制的对比——以歌剧《图兰朵》为例

京剧样板戏乐队编制与西方歌剧管弦乐队编制的对比——以歌剧《图兰朵》为例

16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9锣,与西洋打击乐器木琴、钟琴、管钟、钢片琴、竖琴和管风琴等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响效果,对音乐的戏剧性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普契尼在这部歌剧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的五声音阶和民族曲调,他巧妙地用管弦乐与这些曲调结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异国东方气息。

通过这种方式,让听众在聆听中仿佛置身于故事的发生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增强了整个戏剧的感染力。

另外普契尼还用具体的乐器组来呈现《图兰朵》里的主要人物和固定主题,例如,用庄严厚重的管弦乐齐奏的皇宫主题,配上短笛、长笛、单簧管、三角铁、木琴、钢片琴和竖琴,装饰性地展示了皇宫的灿烂华丽;铜管乐领衔演奏的图兰朵公主主题,温柔忧伤的萨克斯管配上稚嫩的童声合唱营造出的空灵唯美之感;在表现悲情角色柳儿时,则用轻柔的弦乐组配上细腻婉转的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刮奏的竖琴模仿出柳儿的滚滚泪珠;在描写三位大臣平、庞、彭时,用拨奏的弦乐组搭配木管组,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和三角铁、钢片琴给人带来一种诙谐感。

普契尼精准地运用各具特色的乐器,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特点,如此宏大的乐队编制也对音响、气氛的渲染上的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京剧样板戏的乐队编制(一)传统京剧的乐队编制传统京剧乐队的编制,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两个场次。

文场用“三大件”,即京胡、京二胡和月琴(如加上小三弦,即为“四大件”)作为主奏乐器,配合人物唱腔,渲染人物情感。

武场则主要依靠打击乐器,即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也称“打击乐四大件”,来带动音乐氛围,根据剧情以及人物各色的表演动作,配合着丰富的锣鼓点,加强了武场的伴奏气氛。

(二)样板戏的乐队编制京剧样板戏的乐队突破了传统戏曲音乐伴奏的模式,伴奏保留了传统京剧的“文场”和“武场”,结合西洋管弦乐队,还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形成了中西混合的小型管弦乐队编制。

样板戏首先要突出的是人物唱腔,整个乐队伴奏都是为了烘托人物演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与西方歌剧差异之比较
【摘要】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都有着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由于东西方的历史、人文、的迥异,京剧与欧洲歌剧也必定存在很多差异,主要包括:写实与写意的区别,唱腔的不同;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二者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二者诞生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关键词】京剧;西方歌剧;比较
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都有着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由于东西方的历史、人文、的迥异,京剧与欧洲歌剧也必定存在很多差异。

一、写实与写意的区别
中国京剧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非常普遍,而西方歌剧始终追求逼真的表演效果。

京剧,演员要表现一个喝酒的行为,他们手中最多有一个酒杯,而且其中不会有酒。

如果要表现一个人物是以车代步,只要有几个画着轮子的旗子就足够了。

如果人物要骑马,就拿一条马鞭。

而西方歌剧则不然,它是对真实的再现生活或是剧本的原形要求十分严格。

比如,表现喝酒的动作,一定会有酒的。

对道具的要求也很具体,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要表现阳台就搭建了实景,理发师的手里也真的拿着刀具。

中国戏曲不创造独立于人物之外的自然环境,它的自然环境存在于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中,存在于舞台人物对它的态度和反映之中。

戏曲人物的舞台动作如骑马、上楼、关门、开窗等,都有一套规范的动作符号,因此要求观众采取反观的审美方式,即运用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特有的交流方式来表演舞台的时空环境,这就是中国戏剧程序性特征的体现。

中国戏剧程序性是中国戏剧特有的艺术语言,它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生活,是将生活素材提炼、夸张、艺术加工后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生活样式。

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身体运动,戏剧语言、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饰等也有自己的程式。

西方歌剧展现给观众的则是个具体的实在的空间,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体现,将舞台装扮成生活中的实际空间来。

二、唱腔的区别
京剧的唱腔与西方歌剧的唱腔在方式上是有差异的。

京剧采用的是“吟唱”体系。

“吟唱”是指歌唱者所唱的歌调,大体上是一首具有某种程度灵活性的旋律音调,当它和不同的歌词,歌者相结合的时候,由于歌词、歌者、时间、地点、情景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即兴的加以装饰、变化、发展。

在戏曲中,某一剧种的某一板式,某基调只有一个,但歌唱者运用吟唱方式,可以唱出一些完全不同的腔调来。

.
西方歌剧采用的是“咏唱”体系. 咏唱是指歌唱者所唱的歌调,其旋律是和特定的歌词相匹配的,歌唱者在歌唱时,对歌曲的旋律是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加以
更动的,只能就速度、力
度、松紧、语气、分句等方面,在有限度的范围内,作些安排和处理,但绝不允许对原曲普作任何修改,即定普定腔、专曲专用。

西方歌剧的歌唱只能、定普定腔、专曲专用。

不允许对原曲作任何修改。

而中国的京剧的唱腔可根据需要把旋律加以润色,使它丰满、美化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京剧独具魅力的行腔润腔技巧和丰富多彩的唱腔艺术,产生了不同风格有个性的艺术流派。

如:中国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

京剧没有声部的划分,只有行当之间的区别,即: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嗓音来行腔。

京剧这种按行当划分与西方歌剧按声音的类型划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京剧行当的划分是按喜剧人物的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划分的而西方歌剧声部的划分是按人的声音类型来划分的。

京剧的唱腔是属于“吟唱”体系,唱腔的旋律侧重于横向发展,声音的分类不突出。

西方歌剧的歌唱属于“咏唱”体系,歌唱的旋律既有横向发展又有纵向关系,所以西方歌剧有声调的划分,即: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四个声部。

京剧中没有中低声部京剧各行当的嗓音类型同属于西方歌剧中的高声部范畴,西方歌剧中有重唱、合唱等多声部的演唱形式,京剧没有。

京剧与西方歌剧都十分强调气息的重要性。

京剧讲用丹田之气,歌剧讲用横隔膜呼吸,他们都要求演唱时吸气要深入使用气息时都用胸腹联合的力量在深部位支持发声,但运用上有所不同:由于京剧演唱腔圆滑柔美,润腔婉转多变,气息需要灵活轻巧,气息不能太满、太深,用气量相对小而集中。

要求气息平稳保持在较深的位置上,气息变化少,相对说歌深戏浅,戏活歌沉。

西方歌剧以整体共鸣为美,歌唱时喉咙打开较大,喉位较低。

声带发出声音后向其上方以及下方腔体同时引起共鸣,这些腔体上下相通,按不同的共鸣比例参与歌唱,称为整体共鸣。

西方歌剧追求声音的整体连贯,雄厚通畅,洪亮致远,富于强烈的感情表现和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性。

在大剧场和大交响乐队伴奏下声音有较大的音量和穿透力。

京剧多使用声带上方共鸣腔体,侧重头腔共鸣,称为非整体共鸣”京剧演唱时喉咙打开适度,喉位较高,共鸣腔调节的较小。

京剧讲究声音圆润悦耳,唱腔细腻委婉,重在韵味不求音量。

京剧的共鸣应用与行当和流派有关:老生多用口腔、头腔共鸣,声音清脆高亢。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
首先,二者的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戏曲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综合。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诗、歌、词、赋、曲技以及绘画、书法等其它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称之为“国宝”。

它不仅在艺术上是成熟、完善的,而且充满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古典文学之集大成者。

它所特有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理想,而这种审美趣味的形成,又和先秦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美学的原则有极为密切的、深远的渊源关系。

戏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生长起来的奇葩。

它淡远馨香、沁人心脾、游刃有度,处处体现着辩证的哲理。

“虚实”、“刚柔”、“浓淡”、“繁简”等,常以最佳状态和谐统一于艺术整体中。

戏曲是以唱为主,伴以无动不舞的表演,语句和动作充分审美化,其特色突出表现在歌舞性,虚拟性和叙述性方面,具有鲜明的表现性、节奏性、程式性和夸张性,这与东方人润饰自然、含蓄委婉的高度写意性的艺术审美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戏曲舞台艺术性的特征。

欧洲歌剧与西方其他戏剧形式应该说同源同流,其产生渊源于相同的文化大环境。

在西方戏剧表现中,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与模仿,其史诗性的内容、结构、角色性格、场景以其再现性特点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性大相异趣,是一种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是与再现性、模仿性的西方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大的。

西方美学与艺术体系长时期以来以再现论和再现性艺术占主导地位,再现论艺术观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强调艺术形象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自然形态的逼真性。

尽管,歌剧作品有其特殊性,但在演出形式上仍然是一种代言体和分幕制的结构形式,强调行动、时间、地点的统一性,追求使观众相信、投入、进而产生逼真的生活幻觉的审美原则。

另外,而这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中国的京剧形成在清朝,属于分封建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就是地主阶级依靠土地所有权和反动政权残酷剥削、统治农民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中央集权,统治严密,残酷剥削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是被统治和被统一的着的,行为思想几乎没有自由。

而西方歌剧形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有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基础,并且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这种思想在向巴洛克时期的过度中逐渐发展。

在它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应该是追求一种强烈的、个性的、无限的美丽以及清晰的个性、雄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周宁.比较戏剧文学—戏剧话剧模式研究所[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3.
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黑龙江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4、左飚.环形与线性:中国文化特征比较[A].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蓝凡.中国戏剧比较论稿[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