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
讲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讲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如下:
西门豹被派到邺县做县令,他发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
通过调查,他了解到这是因为当地官绅勾结巫婆,以每年给河伯娶妻为由,将贫苦人家中的女子骗到河里淹死,从而敛财。
于是,西门豹决定采取行动。
他先是借口新娘不够漂亮,将巫婆扔进了河里。
接着又将其他几个巫婆和乡绅也扔进了河里。
此后,再也没人敢提给河伯娶妻了。
西门豹还积极推行农业政策,组织人员修建水渠,引进水源。
在他的治理下,邺县逐渐变得繁荣起来。
《西门豹治邺》 知识清单

《西门豹治邺》知识清单一、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魏国的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经常遭受水灾,当地的官绅和巫婆勾结起来,编造河神娶媳妇的谎言,每年都要从老百姓那里搜刮大量钱财,还选了不少女孩投入河中,使得民不聊生。
二、主要人物1、西门豹:魏国的官员,有勇有谋,敢于破除迷信,惩治恶势力,关心百姓疾苦。
2、巫婆:装神弄鬼,欺骗百姓,谋取私利。
3、官绅:与巫婆勾结,助纣为虐。
三、情节发展1、调查民情西门豹到邺城后,没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当地的情况和百姓的疾苦。
他发现了“河神娶媳妇”这个骗局,决定要揭穿它。
2、惩治恶人到了“河神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由,让巫婆去跟河神说一声,把巫婆投入了河中。
过了一会儿,说巫婆怎么还没回来,又让官绅头子去催一催,把官绅头子也投进了河里。
其他官绅吓得面如土色,纷纷跪地求饶。
从此,再也没人敢提“河神娶媳妇”的事了。
3、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后,西门豹发动百姓开凿渠道,引漳河水灌溉农田,使邺城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四、主题思想1、反对迷信通过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行为,揭示了迷信的荒谬和危害,倡导人们相信科学,用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
2、反腐倡廉西门豹打击了官绅勾结、鱼肉百姓的腐败现象,强调了廉政的重要性,警示官员要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是谋取私利。
3、关注民生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百姓的生活,他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重视。
五、文学价值1、生动的人物刻画文中对西门豹的描写十分生动,展现了他的智慧、果敢和爱民之心。
对巫婆和官绅的描写也入木三分,将他们的丑恶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
2、情节跌宕起伏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转折,从调查民情到惩治恶人,再到兴修水利,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3、深刻的社会意义虽然故事发生在古代,但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历史意义1、推动社会进步西门豹的治理措施使邺城的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秩序得到改善,为当时的魏国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六课《西门豹治邺》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导语】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临漳县西)那个地⽅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兴修⽔利,使邺地重⼜繁荣起来。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六课《西门豹治邺》课⽂原⽂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
西门豹到了那个地⽅,看到⽥地荒芜,⼈烟稀少,就找了位⽼⼤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爷说:“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河神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个年轻漂亮的姑娘。
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把⽥地全淹了。
”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爷说:“巫婆说的。
地⽅上的官绅每年出⾯给河神办喜事,硬逼着⽼百姓出钱。
每闹⼀次,他们要收⼏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三⼗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来的?” ⽼⼤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孩,巫婆就带着⼈到哪家去选。
有钱的⼈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孩被他们拉⾛。
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放⼀条苇席,把⼥孩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漂去。
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就连⼥孩⼀起沉下去了。
有⼥孩的⼈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越来越少,这地⽅也越来越穷。
”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没有呢? ⽼⼤爷说:“没有发过。
倒是夏天⾬⽔少,年年⼲旱。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
下⼀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神娶媳妇的⽇⼦,漳河边上站满了⽼百姓。
西门豹带着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
那巫婆已经七⼗多岁了,背后跟着⼗来个穿着绸褂的⼥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
”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
西门豹⼀看,⼥孩满脸泪⽔。
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
⿇烦你去跟河神说⼀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写西门豹治邺功德的诗句

写西门豹治邺功德的诗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中以《西门豹治邺》为题,赞扬了西门豹治邺的功德。
西门豹治邺
唐代·白居易
西门豹治邺,功德昭昭映古今。
铁腕惩恶护民利,智勇双全定乾坤。
水利兴修泽百世,经济繁荣展宏图。
重教化民德为本,政治清明映日月。
解析: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西门豹治邺的功德。
他以铁腕手段打击恶势力,保护民众利益,凭借智勇双全安定国家。
他注重水利建设,发展经济,同时也注重道德教化,政治清明,使邺城得以繁荣发展。
首句“西门豹治邺,功德昭昭映古今”概括了西门豹治邺的历史地位和卓越成就,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第二句“铁腕惩恶护民利,智勇双全定乾坤”具体描述了西门豹在治理国家时的铁腕手段和智勇双全,突显了他的政治才能和远见。
第三句“水利兴修泽百世,经济繁荣展宏图”赞扬了西门豹在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突显了他的治国之略和实干精神。
最后一句“重教化民德为本,政治
清明映日月”强调了西门豹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清明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治国理念的赞赏。
这首诗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西门豹治邺的历史经验和成就,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借鉴历史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如何以德治国、以智安民,为国家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简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发生在三晋大地,话说西门豹被魏王派去治理邺县。
他到了邺县看到的是一幅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人烟稀少、贫穷落后。
经过深入调查,西门豹了解到邺县的贫穷落后主要是由于巫婆和官绅们以河伯娶媳妇为由搜刮民脂民膏,致使民不聊生。
西门豹深知要使邺县富强起来必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于是他利用河伯娶媳妇的时机智破迷信陋习,成功地将邺县的民众从巫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接着西门豹开始实施他的治理方案,他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他重视教育、创办学校、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他修建道路、便利交通、促进商贸往来。
在他的治理下,邺县逐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西门豹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阻力,有些官员因循守旧不愿改革,有些豪强地主视他为眼中钉,还有些人因为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而心怀不满。
面对这些阻力,西门豹毫不退缩,他坚定信念排除万难继续推进他的改革。
在西门豹的辛勤努力下,邺县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然而西门豹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知道要使邺县真正富强起来必须不断改革创新。
于是他继续深入调查、倾听民意、不断完善他的治理方案。
经过几年的努力,西门豹终于使邺县成为魏国的一颗璀璨明珠,人们称颂他是“治邺大师”,而他的佳话也传遍了三晋大地。
《西门豹治邺》复述课文

《西门豹治邺》复述课文原文: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即娉取。
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
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可以之河上。
三老、官属于、豪长者、里父老皆可以,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其巫,旧女子也,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公大巫后。
西门豹曰:“呼河伯妇去,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来帷中,去至前。
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就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谋不好女,后日送来之。
”即使吏卒共抱著小巫妪投过之河中。
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乃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chinatimes一弟子河中。
凡投过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就是女子也,无法黑事。
愁三老为入白之。
”chinatimes三老河中。
西门豹簪笔磬八折,向河立待片刻。
长老、吏倚观者皆惊愕。
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并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皆跪拜,跪拜且溃,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西门豹曰:“诺,且要待之须臾。
”须臾,豹曰:“廷掾起至矣。
状河伯卯年之长,若皆辞回去归属于矣。
”邺吏辽宁大学惊愕,从是以后,不敢奈何为河伯嫁给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西门豹治邺课文精讲

西门豹治邺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西门豹治邺》可以按以下方式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第1至9自然段):摸清底细。
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摸清了“河伯娶媳妇”的底细。
第二段(第10至15自然段):惩治巫婆和官绅。
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官绅巫婆,教育了老百姓。
第三段(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
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这样的分段有助于理解西门豹在邺地所做的三件事情:调查情况、惩治恶霸、兴修水利,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
同时,也体现了西门豹的勇于斗争、讲究策略、有勇有谋、敢做敢为的精神。
二、文章赏析《西门豹治邺》是一篇历史散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西门豹管理邺县时,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当地“河伯娶媳妇”的陋习对百姓造成了深重的伤害。
他巧妙地利用这一陋习,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最终兴修水利,使邺县繁荣起来的故事。
这篇散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西门豹的智慧和胆略。
他并没有一开始就采取强硬手段,而是先深入调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症结所在。
他明白,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他采取了巧妙的策略,利用“河伯娶媳妇”的陋习,让巫婆和官绅自食恶果,从而达到了惩治恶势力的目的。
西门豹也展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他明白,只有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因此,他兴修水利,改善民生,使邺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西门豹治邺》还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西门豹与巫婆、官绅等人的不同。
巫婆和官绅们贪图私利,欺压百姓;而西门豹则心系百姓,勇于担当,敢于斗争。
这种对比使西门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使我们更加敬佩他的品格和精神。
《西门豹治邺》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艺术特色的历史散文。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西门豹的智慧、胆略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心系百姓、关注民生,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年级26课《西门豹治邺》笔记

四年级下册的第26课是《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故事。
这篇文章旨在对这一故事进行详细的解析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个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一、故事情节概述在《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中,主要讲述了邺城发生水患的情况。
西门豹见到民众受苦,便主动请缨前往赈济。
他一方面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处理水患,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危机,挽救了邺城的千万百姓。
二、故事背后的含义这个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
它告诉我们要有担当精神,当社会出现问题时,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主动出击,做出积极的贡献。
故事中西门豹处理水患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这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在面对困难时游刃有余。
三、西门豹治邺的启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可以从西门豹治邺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努力克服困难。
我们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困境。
四、结语《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是一个充满教育意义和启示的故事,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发和帮助。
我们应该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发现智慧和力量,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受益,做到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同时也能够敢于担当,努力奋斗。
五、抓住关键,解决问题在西门豹治理邺城的过程中,他首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缨对水患进行治理。
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时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面对任何问题,首先要认清问题的关键和根源,不能回避,更不能轻率行事。
只有找准关键,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智慧和勇气。
西门豹在治理水患时,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尝试各种办法,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种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堂课。
解决问题不能只有一条路,需要不断尝试,充满智慧的探索,也需要不怕困难,勇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门豹治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
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磕头、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能够复述故事。
难点:2、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四、说教法
三导法:导读、导悟、导学。
导读: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前面的提示语,从而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导悟、导学:学习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过程中,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这样,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其中原因,得到人生启迪。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
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1.西门豹为什么不明令惩处官绅、巫婆,禁止祭河伯?(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一个有勇有谋,有民本思想,又有远见卓识的封建时代官吏;
2.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结合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了解古人为人处事出的方法。
)
3、作者在叙述西门豹所做的两件事时,用的笔墨不一样。
第一件事详写,第二件事略写,
详略是否得当?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因为兴修水利易,移风易俗难。
邺县水患频繁,官府借口平息水患串通巫婆收取重税,装神弄鬼,愚弄百姓,中饱私囊,如果不先戳穿官府和巫婆的骗术,破除迷信,就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也就不能统一思想,谈不上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修水利。
也就是说,如果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西门豹就难以服众,他的政令也就难以推行,所以第一件事是问题的关键,应当重点描写。
同时,从这件事上反映出西门豹卓越的才能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应当详细描写。
教师明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辨别材料的性质,分清材料与中心的主次关系,取舍有度,详略得当。
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鲜明,文章中心突出。
4、西门豹卓越的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他一到邺县,就“会长老”,问民所疾苦——善于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提问:他选择的调查对象是邺县“长老”,即年高而有名望的百姓。
如果他以“三老”(掌管舆论、教化的官)、“廷掾”(辅佐县令的官)为调查对象,那么,他会获得怎样的信息?
(他获得的邺县贫困原因的信息就不是“苦为河伯娶妇”,而是“漳水悍怒,迁徙无常”了。
两个结论,一个“天灾”,一个“人祸”,相差何其遥远!)
5.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通过读、找出人物之讨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先让学生找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明确本文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
1.三个通假字:趣、娶、傍
2.两个词类活用:浮,使动用法。
乐,意动用法。
3.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好顾
4.虚词主要强调“为”,为在本文中的三个意项。
四、作业布置:搜集古代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亲身调查
巧妙惩恶
造福百姓
六、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组织和引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说——悟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引导到理解当时迷信对人们的影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