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分析空间构成及坛庙意义
天坛调研报告(历史沿革空间分析借鉴启示)

2014-4-21
• 体量对比,祈 年殿崇高巍峨, 其他附属建筑 2014-4-21 远离主体
• 对称与韵律
2014-4-21
• 大量绿化与少 量建筑对比, 充分体现”天 “的概念。通 过轴线控制建 筑,扩大台基 表现建筑,以 境界取胜,物 质功能简单, 精神功能复杂。
七星石
•
明嘉靖年间,于大享殿东南放置 巨型镇石七块,上刻山形纹,讹传系 陨石,实寓意泰山七峰。满族入主中 原后为表明满族为华夏一员,乾隆皇 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石,有华夏 一家、江山一统之意。
圜丘——九的运用
• 圜丘坛周围砌有内圆外方的两道墙,表示“天圆地 方”之意。 •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 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 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 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 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 向外,第一环为9 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 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 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 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 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 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
•
据史书记载圜丘:“一层面径五丈九尺,高 九尺;二层面径九丈,高八尺一寸;三层径十二丈, 高八尺一寸。各面砖用一`九、七、五阳数,周围 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级,白石为之, 与今制大不相同。内遗围墙加七丈七尺五寸,高 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灵星门六;正南三 东、西、北各一南门外燎炉、毛血池,南门外左 为具服台,东门外为神库、神厨、祭器库宰牲拿, 北门外正为泰神殿(今皇穹宇的前身),正勇建以 上帝太祖之主,配殿藏以从祀诸神之主外建四天 门,北门外西北为斋宫,迤西为坛门,坛北有神 路直通大祀殿,溪丘外塘燔柴炉,座坎,望灯 台。”
北京天坛及其象征文化

北京天坛及其象征文化天坛主要建筑一、圜丘坛建筑群(一)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1.布局圜丘坛为3层,通高5.7米,四出陛,每层九级,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护栏。
圜丘坛外围两道壝墙,四正位设棂星门。
内壝墙圆形,直径102米,外壝墙方形,边长168米。
南侧棂星门外神路东侧地面铺以长方形具服台。
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有望燎位、燔柴炉、瘗坎和8只铁燎炉,东西棂星门另有铁燎炉各2只,内外壝墙西南为望灯杆。
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
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
这四个字赞美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之为天之“四德”。
2.直径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一九”);中层十五丈(“三五”);下层为二十一丈(“三七”),合而为“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
“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
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为“九五”之尊。
《易经.乾卦》的“九五”爻为君位,其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3.扇形石圜丘坛上层台面中心圆石叫天心石,围绕天心石共环铺9圈扇形石板,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9的倍数18块,余类推,直到第九圈81块。
第二层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十圈开始到18圈。
第三层从第19圈开始,直到第27圈,每圈均为9的倍数。
九为极阳数,用9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4.鸳鸯尺以上这些尺寸、数字并不难组合在一起,难的是用哪种尺寸计算能使建筑的体量更合适、比例更谐调。
当时的工匠用了两种尺寸:一种是周尺,合公制23厘米,用其测量水平尺寸;一种是明清营造尺,合公制32厘米,用以测量垂直尺寸。
这种度量方法叫“鸳鸯尺”,美丽的圜丘坛就是用这种计算方法设计建造的。
(二)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1.具服台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
冬至日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临时搭起幄次(帐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
美学鉴赏之天坛

天坛如何表现对天的崇敬?一、布局规划①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②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③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④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
二、建筑①选址天坛选址在北京南面,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
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
②色彩祈年殿、皇穹宇及其周围附属建筑和坛墙的蓝色瓦顶象征蓝天——这是色彩象征。
蓝色便于天子祭天时与天交流,等级高于黑色。
祈年殿的西南方有一个斋宫,是皇帝祭天期间斋戒的住所,作为帝王寝宫,当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但斋宫仍然铺蓝色琉璃瓦,并且不是通常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
这是因为,帝王虽为人君,但作为“天子”,应表现出祭天的虔诚,因而在建筑色彩象征上也体现出了“奉天承运”的天命思想。
③方位天坛的建筑方位,为了明确地突出主体,首先用一条高出地面的丹陛桥构成轴线,轴线上的各组建筑也采取突出主体的手法。
如圜丘外面两层矮墙的处理,有助于空间的延展,使圜丘显得比真实尺度更加高大些,表现出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天坛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置于主轴线之外,并取面东朝向,这象征皇帝作为“天子”低于“昊天上帝”的亲缘身份——这是方位象征。
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如下:
一、建筑特点
1. 建筑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个圆形区域,内圈为祭天区,外圈为祈年区,两个区域之间由环形的墙壁隔开。
2. 建筑材料:天坛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大圆形建筑,即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这三个建筑都是由木材构成的。
3. 建筑形式:天坛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其建筑主要采用圆形和方形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
4. 建筑装饰:天坛的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美学意义
1. 宗教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其建筑和装饰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2. 历史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 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和装饰非常精美,其采用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手法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
4. 哲学意义:天坛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在建筑中得到了体现,也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天坛的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非常丰富,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不仅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哲学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宏伟的宫殿建筑北京天坛

宏伟的宫殿建筑北京天坛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宏伟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拥有精美的建筑群和独特的祭祀仪式。
本文将介绍天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意义。
一、历史背景天坛的修建可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当时明成祖朱棣为了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在北京南部修建了一座供奉上天的祭坛。
然而,这座初建的坛在朱棣的儿子明英宗时期失火,于是决定在原址上重建。
这个决定经过了多次审议和改进,终于在1420年完成了修建,成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天坛。
二、建筑特色1.整体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十分讲究,以圜丘坛为中心,东、南、西三条主轴线上依次为皇穹宇、祈年殿和农神庙。
整个建筑群组成了一个庄严而谐调的天人合一的画卷。
2.圜丘坛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它呈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主要由三层石台组成,每层台上分别置一块大型圆石。
圆石外面环绕着白色石栏,使得整个坛显得庄重肃穆。
3.皇穹宇皇穹宇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
它为圆顶单楼,使用典雅的黄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尊贵。
4.祈年殿祈年殿作为天坛的南门,也是仪式中皇帝的休息和准备仪式的地方。
祈年殿的建筑形式与皇穹宇相似,具有高大庄严的气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
5.农神庙农神庙位于天坛的西侧,用以祭祀中国古代的农业神农,是对农业的崇敬与感恩的象征。
三、文化意义天坛不仅仅是一座庄重肃穆的宫殿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天坛的修建和祭祀仪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即天子代表天与地连接。
这种观念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
此外,天坛也成为了游客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天坛,欣赏其宏伟的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总结起来,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宏伟的宫殿建筑,凝聚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其建筑特色和布局的精妙设计,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天坛的存在,不仅凝聚着中国人对天地神明的崇拜之情,更为世人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
【初中地理】北京老城家乡之美:天坛

【初中地理】北京老城家乡之美:天坛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向,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整个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祈年殿、回音壁等耳熟能详的建筑都位于内坛。
内坛以宫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祈谷坛”,是皇帝在春季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七十二长廊等。
南部为“圜丘坛”,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
连接两坛的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的漫长道路。
游玩天坛,除了观看各殿堂的精致建筑、找寻古代帝王祭天的宏伟场面外,回音壁、三音石等黄身的设计也一样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在皇穹宇殿前至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作三音石。
在皇穹宇门窗停用而且附近没障碍的情况下,俯卧于第一块石板上握手,可以听见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握手,可以听见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握手,可以听见回音三声。
单纯的参观,可能对古代帝王祭天仪式总是没有具体的概念。
不要紧,设在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礼仪馆里详细介绍了中国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礼仪情况,包括各种祭天礼器和祭天程序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驾卤簿图》第一次展现了中国皇家最高仪仗的风貌,尤为精彩不可错过。
而设在祈年殿东配殿的祭天乐舞馆则以编钟、编磬等清代中和韶乐的乐器实物,结合文字和图片,全面介绍了中和韶乐的历史沿革、乐舞制度、管理机构及祈谷大典时的演乐场面,使游人对祭天乐舞有直观和全面的了解。
天坛调研报告历史沿革空间分析借鉴启示

至祭天的场所,自清乾隆开始,也是孟夏
祈雨之所。
•
据史书记载圜丘:“一层面径五丈九尺,高
九尺;二层面径九丈,高八尺一寸;三层径十二丈,
高八尺一寸。各面砖用一`九、七、五阳数,周围
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级,白石为之,
与今制大不相同。内遗围墙加七丈七尺五寸,高
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灵星门六;正南三
2019/6/17
• 对称与韵律
2019/6/17
• 大量绿化与少 量建筑对比, 充分体现”天 “的概念。通 过轴线控制建 筑,扩大台基 表现建筑,以 境界取胜,物 质功能简单, 精神功能复杂。
• 体现”尚无思 想“和”以少 胜多“的思想。
2019/6/17
• 祈年门欲扬 先抑,三层 台基烘托积 极层层渐收 的三重檐攒 尖顶的视觉 感,使祈年 殿达到视觉 恢弘的尺度 感。
八柱旋转,重撞,上安金顶,基周十有三丈七寸,高九尺,栏板高三
尺六寸,东西南三出陛,各十有四级,左右各五间,―出隆,皆七级,
殿庑栏发均青色疏清,围垣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丈有八寸,门三、
南向。“由此,天坛形成南北两坛的格局 。
2019/6/17
设计手法
•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
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
故宫
2019/6/17
选址位于北京外城 东南,故宫正南偏 东。满足功能要求。
天坛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 始,孔子便为历代帝王为先贤圣人。直至明 代以后,孔子还享有某些与帝王同等的待遇。
天坛是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 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 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 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孔子提 出的”克己复礼“的最好体现。
天坛调研报告(历史沿革空间分析借鉴启示)

2014-4-21
祈年殿的梁架结构
•
祈年殿为三层檐圆形攒尖木结构建筑,28根 大柱支托三层檐,平面布局为三层柱网,外圈12 檐柱支托下层檐,中圈12金柱支托中层檐,内圈4 龙井柱支托上层檐。梁架结构为柱上架梁,横以 檩,上置托斗枋,斗拱,用扒梁、圆形托斗枋、 井口枋、十字梁等组成圆形屋架,采用弯圆枋檩 与直梁搭架的方式,弯圆枋檩做形,直梁承重, 结合斗拱支架巧妙地完成了圆形造型,檩子上铺 放椽子、望板、铺瓦,形成由龙凤藻井为圆心向 外放射型结构,三层檐层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 弯窿,斗拱凭榫卯支于弯穹内壁,实现了收缩向 上的美学效果。
2014-4-21
祈年殿
•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
殿;为长方形大殿。
• 嘉靖皇帝时改建大享殿,为三种琉璃瓦的
圆形大殿。
•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更名为祈年殿 。
年,谷物成熟的意思。
2014-4-21
2014-4-21
圜丘
•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 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是明清两朝冬 至祭天的场所,自清乾隆开始,也是孟夏 祈雨之所。
一个建筑给人的感受,与它的材质,色 彩,形体,环境等都密切相关。 从一定程度上说,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建 筑的尺度、空间感,影响了建筑的色彩。天 坛特有的功能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呈现给世人以不同寻常的风貌。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对比——体量对比 • 均衡——对称均衡 • 韵律——连续韵律
2014-4-21
• 体量对比,祈 年殿崇高巍峨, 其他附属建筑 2014-4-21 远离主体
• 对称与韵律
2014-4-21
• 大量绿化与少 量建筑对比, 充分体现”天 “的概念。通 过轴线控制建 筑,扩大台基 表现建筑,以 境界取胜,物 质功能简单, 精神功能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1中轴线布局
2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①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
孤兀
②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
离主体
③主建筑与环境
④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
⑤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绿色之中,
⑥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⑦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也不过38米。
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四、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
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
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天坛建筑的核心特色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礼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人
们相信“天”是至高无尚的主宰。
天坛就是为现实帝王与天的特殊关系而修建的,为
了能表达天坛建筑的这一特性,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具体表现为“形”、“色”以及“数”的象征。
1“形”的象征:既表现为建筑基址的整体平面形状,也表现为各种建筑单
体的平面形状。
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是体现
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就单体而言,天坛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物,如:
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形式则是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
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象的。
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
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
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
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2“色”的象征:如明代祈谷坛祈年殿的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
用青、黄、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与万物。
清重建时将三檐均用蓝色琉璃瓦,只取
其象征“天”的意象。
再如另外一个单体建筑皇穹宇亦为蓝色琉璃瓦攒尖顶,有同样
的寓意。
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3“数”的象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
天坛的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
年殿是主体。
圜丘坛的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又
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
坛的上层直径为当时计量单位营造尺1×9丈=9丈,中层直径3×5丈=15丈,地层直径3×7丈=21丈,全符合阳数。
台阶、栏杆的数量均取九的倍数。
坛面用艾叶青石,中心是一圆石,圆心外有九环扇面形石块,每
环的石块亦为九的倍数。
即,9×1,9×2,9×3……9×9。
中层、下层也是如此。
除了
坛面外,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也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九重天的象征。
祈年殿为三重台三重檐金色宝顶蓝色琉璃瓦攒尖圆殿,檐柱12根(12时辰)承下檐,金柱12根(12月)承中檐,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承上檐,这样就为28星宿。
结构布局合理。
它的造型由层层收进的屋檐、攒尖顶构成的外观给人一种强烈向上与天接近的感觉。
它的室内空间很高、彩画绚丽,东西配殿各九间,有矮墙围成院落,也是应阳数之极数。
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1时间: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和故宫同时修建。
2 位置: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也是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这既合乎古制,又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筑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全区遍植柏树,为散落其中的建筑群提供了隔绝人寰的树木静米谧的气氛。
3 规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占地共4000亩,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共有坛墙两重.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殿)。
正门在西,其余均不设门。
4 天坛的建筑包括:
a.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
(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
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
d.丹陛桥(361×29米).
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
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