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教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等。
3. 培养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2. 光武中兴: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3. 明章之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4. 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5. 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过程、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东汉的衰亡。
2. 教学难点: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及危害;东汉衰亡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4.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其他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让学生了解东汉的起源及其政治特点。
3. 分析光武中兴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4. 讲解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特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东汉中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
5. 分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表现及其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
6. 讲解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状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汉的兴衰及其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东汉兴衰的原因,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王莽的改革失败。
1.2 学习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的历史过程。
1.3 掌握东汉建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东汉的政治制度2.1 学习东汉的官制和封建制度。
2.2 了解东汉的皇室家族和外戚势力对政治的影响。
2.3 探讨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章:东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3.1 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3.2 学习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3 探讨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原因。
第四章:东汉的文化与科技4.1 学习东汉时期的文学、史学和艺术成就。
4.2 了解东汉时期的医学、天文和地理学进展。
4.3 探讨东汉时期文化科技的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东汉的边疆民族与外交5.1 学习东汉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5.2 了解东汉与西域、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外交关系。
5.3 探讨东汉时期边疆民族与外交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影响。
第六章:东汉的外戚与宦官斗争6.1 分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势力的崛起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6.2 了解宦官在东汉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和影响。
6.3 探讨外戚与宦官斗争对东汉国势的影响。
第七章: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7.1 学习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社会矛盾的表现。
7.2 了解官僚腐败和封建统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
7.3 探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第八章: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落8.1 分析黄巾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8.2 了解东汉政府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及其效果。
8.3 探讨黄巾起义对东汉国势的衰落作用。
第九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9.1 学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成过程和地域分布。
9.2 了解各大军阀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9.3 探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对国家统一的危害。
第十章:东汉的结束与三国时期的来临10.1 分析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种原因导致的东汉结束。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3. 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their contributions。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汉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东汉的建立背景。
2. 东汉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繁荣。
3. 东汉的灭亡: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事件的影响。
4. 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灵帝等。
5. 东汉的兴衰原因分析:政治体制、社会矛盾、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东汉的兴衰原因。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课程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学内容讲解:按照教学目标,讲解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东汉的兴衰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2. 绘制东汉历史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
3. 复习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物。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 通过分析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兴衰与民族矛盾、政治腐败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掌握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主要政绩。
2. 东汉的繁荣:了解东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其繁荣的原因。
3. 外戚与宦官专权:分析外戚与宦官专权的根源和影响,了解其对东汉政治的破坏作用。
4. 民族矛盾:通过学习东汉时期的民族政策,使学生了解民族矛盾的激化过程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东汉的灭亡:掌握东汉灭亡的原因,了解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命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繁荣、衰落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东汉时期的历史知识。
2. 利用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东汉时期的兴衰原因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授东汉的建立、繁荣、衰落过程,分析导致兴衰的原因。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东汉时期的兴衰原因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5. 总结:概括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强调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授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听课态度,了解他们对东汉历史的兴趣和认知程度。
2. 通过对学生作业、课堂讨论的点评,评估他们对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等问题的理解深度。
3. 组织一次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东汉历史的书籍、文章,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东汉的兴衰教案

东汉的兴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光武中兴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汉兴衰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其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年代尺,标注各朝代建立的时间,引出东汉的建立。
然后提问:“东汉是如何建立的?”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讲授:
* 东汉政权的建立:讲述背景、时间、人物和都城等。
* 光武中兴:阅读教材,了解光武帝采取的治国措施及盛世局面的出现。
分析“柔术”治天下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异同。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探讨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 黄巾起义:简要介绍黄巾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3. 课堂小结:总结东汉兴衰的历史脉络,强调光武中兴的重要性,以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危害。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5. 教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提示:时间事件背景措施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
让学生了解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外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汉的建立背景,如汉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
讲述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以及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分析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如皇权、豪族势力、农业、手工业等。
讲解东汉初年的对外关系,如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对外交往的特点等。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以及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分析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外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章:东汉的政治与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现象。
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
2.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国家的影响。
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以及这些矛盾对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分析这些矛盾对社会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三章:东汉的经济与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状况。
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科技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状况,以及这些经济状况对国家的影响。
讲述东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科技等,以及这些文化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东汉时期的经济状况。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知道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建立东汉的。
让学生了解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汉的建立背景,如王莽的改革失败、民不聊生等。
讲述光武帝刘秀的起兵反莽,建立东汉的过程。
介绍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如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官吏选拔制度、发展农业等。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
通过观看视频或听讲解,了解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章:东汉的鼎盛时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让学生知道东汉在这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开通丝绸之路、推广佛教等。
2.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鼎盛时期的政治稳定,如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治才能。
介绍东汉在经济上的繁荣,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讲述东汉在文化上的繁荣,如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成就。
介绍东汉在这个时期推广佛教,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或听讲解,了解东汉鼎盛时期的政治稳定。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
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东汉推广佛教的情况。
第三章:东汉的衰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知道外戚、宦官专权等问题的严重性。
让学生了解东汉在这个时期的动荡局面,如黄巾起义等。
3.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衰落的原因,如外戚、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
介绍东汉在这个时期的动荡局面,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
讲述东汉在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如五胡乱华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或听讲解,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在这个时期的动荡局面。
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东汉在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
第四章:东汉的灭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灭亡的经过,知道曹丕建立魏国的历史意义。
4.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灭亡的经过,如董卓之乱、群雄割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刘秀的”柔道”政策是”光武中兴”的原因所在;知道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基本概况;知道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2. 从观察图像和阅读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归纳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特征的方法;从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共同原因和作用;比较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异同;比较王莽”治天下”与刘秀”安天下”的不同效果中,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王莽”托古改制”的分析,认识不合时宜、脱离实际的改革难以获得成功。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通过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分析,认识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东汉的衰败
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说明:
1.”兴”指兴盛,”衰”指衰亡。
兴盛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衰亡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光武中兴”和”东汉的衰败”。
2.东汉建立后,刘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因为刘秀本人是南阳豪强地主,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
政治越来越黑暗。
本课难点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简要介绍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导入新课。
说明
本环节设计开门见山:人们提起中国,总要盛赞汉唐王朝,说明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说明汉朝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
但是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地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
对东汉的历史,却感到比较陌生。
是东汉经济不够繁荣、政治不够清明么?是东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内容不够丰富么?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学习东汉的历史作铺垫。
2.讲授”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
说明
本环节设计主要掌握新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及王莽改制的大致情况。
思考:王莽改制为什么难以取得成效?
王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王莽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二是触动了贵族、官僚等势力集团的利益;三是人民也没有获得实惠;四是原来的社会矛盾未解决,又增加了新的混乱。
3.讲授”光武中兴”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含义。
比较分析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异同。
说明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首先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
然后提出问题:光武中兴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后,教师指出:东汉初年,经济凋敝,满目疮痍,面临王莽留下的烂摊子,亲自参加过推翻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亲身体验到农民的巨大力量的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理天下。
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
十税一。
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
三是重视人才和文化教育。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9页文字,了解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和刘秀重视人才的史实。
光武中兴的含义: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天下出现盛世局面。
拓展: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4.讲授”东汉的衰败”
提出问题: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分析归纳。
说明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
提出问题: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归纳如下:一是刘秀的”柔道”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二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三是外戚、宦官和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倾轧,激烈争斗,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教师可以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切入,分析上述几点的关系。
东汉建立后,刘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因为刘秀本人是南阳豪强地主,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的年龄都较小,容易导致皇权旁落。
豪强地主势力控制着东汉仕途之门,与外戚、宦官和士大夫交接、相互倾轧,统治集团内讧不断,东汉皇帝异常短寿,政治异常黑暗,终于导致爆发黄巾起义。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形成了军阀割据。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5.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对东汉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了解了东汉初的”光武中兴”,了解了东汉中期以后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资料附录]
资料1:豪强地主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
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
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
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
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
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
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汉元帝时,朝廷又逐渐对豪强失去了控制能力。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
资料2: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无知。
中央政权实际上控制在外戚和宦官手里。
88年和帝即位,窦太后揽权,外戚开始专权;92年和帝联合宦官杀窦宪,宦官开始参政。
107年安帝
即位,外戚宦官并用,下层豪强开始进入仕途。
安帝死,宦官杀外戚,立顺帝,宦官势力大进一步,下层豪强进入仕途被承认为合法。
146年桓帝即位,外戚梁冀掌权。
159年宦官杀梁冀,宦官独霸政权。
下层豪强从此也可以做朝官。
外戚是上层豪强在中央政权的代表,宦官则是下层豪强在政治上的靠山。
外戚宦官互相倾轧,反映了两派豪强地主集团之间的斗争。
在斗争中两派豪强地主势力都遭到削弱,士族地主集团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外戚和宦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的政治势力。
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治腐败,贿赂公行,贵族官僚生活无度,人民饥寒交迫,无衣无食。
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资料3:《后汉书·仲长统传》载: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注:”徒,众也;附,亲也。
”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
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引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请回答:
①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
②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①措施: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②光武帝还采取如下措施,简政安民:废除王莽时繁密苛重的法令,屡次大赦,平反冤狱,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文教治国: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扩大”太学”规模,建立”郡国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