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读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的新著《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是他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此文分六节,分别是天下大势,历史谜团,伊斯兰,西方,中华,关键时刻。
他秉承一贯风格,自出机杼、风趣诙谐,许多观点耐人寻味。
他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该文首先把文明依色彩分为黄色、蓝色和绿色三种文明,黄色代表的是“大陆农耕文明”,诸如四大河域文明。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工商文明”,是以地中海和爱琴海等地域为主,也是今日现代文明的主旋律。
而绿色代表的是“游牧商贸文明”,为阿拉伯半岛人所创造,也即是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文明。
而中国、西方、伊斯兰则是这三种文明的代表。
这种文明分类方法和下面的液态一说,颇有意思。
在第二章,作者又按时间把文明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古代文明”,包括五千多年前的有人类文明“先行者”的苏美尔和埃及,苏美尔和后来的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也即发生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文明”。
还有1000年后发生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以及而后五百到八百年的克里特和夏文明。
第二代是“古典文明”。
按照时间来分,公元前的印度文明、玛雅文明,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公元后的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
第三代即“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
分别代表这三代文明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后面的三章,作者开始一一揭示曾经或正傲然于世的伊斯兰、西方、中华这三大文明的奥秘。
最后,作者就世界性文明做了回顾。
开始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是时,罗马称霸地中海,秦汉一统大中华,形成当时最大的两个文明圈。
但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文明陨落了。
于是汉与罗马的双雄并峙,变成了唐文明的独占鳌头。
唐代的长安,众望所归,四海瞩目,八方来朝。
因此,汉唐七百年,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华时代。
”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拿什么留住你,人才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
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
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
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
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向我们介绍中国文明发展史的著作。
01卷《祖先》中有一个新的看法,即我们的祖先女娲、夏娃、伏羲并非指特定的某一个人,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对祖先的统称,他们可能在不同地点同时或者先后出现的一群人。
应该是女娲们,夏娃们,伏羲们。
祖先都是来历不明的,说不清道不明。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都一样,所以何不把他们的名字看做是一个代号,而非确定的个人。
因为最最最最最最最的N次方那个祖先已经无证可考,去追究便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所指代的社会发展时期已经脉络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时代的更迭,朝代的变换,每一次都需要大动作的“改革”,或实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显示改对了,换对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
各项管理制度的出现体现了智慧,智慧是如何产生的?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产生的。
尧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术,殷商的青铜技术,周代的农业技术。
书中给我们列出了时间表,约五万年前,母系社会出现;约一万五千年前,母系社会结束,进入父系社会;当代我们倡导男女平等,是否再过五万年,可回归到“母系社会”?其实上一句的“母系社会”与五万年前的母系社会并非同一个意思,而是指没有了权力与统治。
02卷《国家》,首先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在初高中政治课上已经学过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行使国家的根本属性。
可能我上文中说的5万年后的“母系社会”也包括了阶级的消失。
在5万年前的母系社会里面没有阶级,有的是对生命的崇拜。
书中给出了国家的解释: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按照公共规定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
美国国家精神:独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治。
《独立宣言》和国家宪法是美国的标志: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正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自己中间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中国国家精神:我在想中国国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这12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的《中华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巨著,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他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通过阅读易中天的《中华史》,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巨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动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书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我将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全面的了解。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读后感作文4篇_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读后感作文4篇《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作文一在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套书,名字叫《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我买的是插图本所以只有六本,但是这六套书却蕴含着很大的精华,我也看过不是插图版的,内容跟插图版的略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插图版的吧。
首先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是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好羡慕)。
是中国知名的作家,学者,教育家。
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
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知名的作品。
还有慕容引刀,他是一位笑起来非常温暖的漫画家,早年从事动画工作,曾为诸多海外动画片担任动画导演。
2002年创作了"刀刀狗"漫画形象,并成为了中国治愈系漫画的先行者。
主要作品集有:《爱你不是两三天》、《忘了2010博览会的自己,做回一条狗吧》等,这是我在网上摘抄的部份内容。
书里有精美的插图,插图里的人物,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一家人一样,就算是有些不公平。
另外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人物的对话,引出了下一个主题,有时候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不正确的观点,并且还让人易懂作者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孔子吧,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想入仕,可是世间善恶浑浊,挑他的人都有很多都是为了名利而去利用他,所以孔子就一直一会儿入仕,一会退儿仕,但那些人有没有想过这样有没有意义呢?还有孔子的学生,有一些都比孔子大,最大的学生是子路,他虽然很不让孔子省心,但是,他是最讲义气的,虽然当时有内战,但是他坚持要去为他的雇主服务,可是当他要进去雇主的家时,但是门却没开,他故意说要放火,想把雇主引出来,却引来了两个守卫,这时他的头冠掉了,他十分淡定的捡起他的头冠绑上,守卫见机把他剁成了肉泥。
虽然子路没有那么聪明,但是,他是孔子的学生里最讲义气的,所以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之一。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近段时间,短短续续地读完了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系列第一部《祖先》,并对其新颖的历史观点深有感触。
《祖先》这部书讲述了人类开天辟地至夏朝以前的史前史。
易中天先生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典籍及汉字起源的分析,并结合西方社会史前史的观点及《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分析,形成了自己新颖的史前史观点,令人读来犹如醍醐灌顶之感,对处于半信史阶段的史前史起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
易中天先生认为,从史前到文明,人类的社会组织依次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从文化程度看,它们可以称之为点、面、片、圈、国。
其中,夏娃代表原始群,女娲和伏羲代表氏族,炎帝和黄帝代表部落,尧舜禹代表部落联盟,夏商周代表国家时代,只不过分别是部落国家(夏),部落国家联盟(商)和国家联盟(周)。
从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家,也都有各自的文化标志。
在我们的历史上,依次是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
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祖宗崇拜则是中国特色。
正是它,决定了我们民族今后要走的路。
易中天的中华史观后感

易中天的中华史观后感嘿,咱来说说我看易中天的中华史的观后感哈。
我一开始看易中天的中华史,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他讲历史的方式可太有意思了,不像我们课本上那么死板。
他就像个讲故事的高手,把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讲得活灵活现的。
我记得他讲秦朝的时候,说秦始皇那可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
我就跟我同学讨论:“你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多厉害啊。
易中天老师说他很有魄力,但是也很专制,你觉得呢?”我同学就说:“嗯,我觉得他做了很多伟大的事,但也确实有点霸道。
不过要是没有他的强硬手段,说不定也统一不了六国呢。
”我们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感觉对秦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还有他讲三国那段,简直太精彩了。
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权谋,刘备的仁义,都被他分析得头头是道。
我和我爸一起看的时候,我爸就说:“这易中天讲得真不错,让我对三国又有了新的认识。
”我说:“是啊,爸,以前我只知道诸葛亮很聪明,现在才知道他背后有那么多的故事和策略。
”我们一边看一边讨论着三国里的各种人物和战役,感觉特别过瘾。
易中天老师还会把历史和现代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让我们觉得历史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
比如说他讲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现在的管理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就让我明白了我们其实可以从历史中吸取很多经验教训。
我跟我朋友说:“你看,历史还是很有用的吧,能让我们明白好多道理。
”我朋友说:“是啊,以后得多看看历史书了。
”看易中天的中华史,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觉得历史就是一堆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现在才发现历史里有这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
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引路人,带着我走进了中华历史的长河,让我看到了那些辉煌的过去,也让我思考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你们有没有看过易中天的中华史呢?哈哈,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很有意思呢?。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拿什么留住你,人才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
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
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
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
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春节黄金周,大吃大喝、生物钟紊乱之余,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用各种姿势,抱着Kindle,看《易中天中华史》。
目前读到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没有完成年前定下的看完目前出版的所有卷的目标,内心还是有点惭愧。
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写至《两汉两罗马》时,已到了四分之一。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这是第二个小高潮。
从汉高祖刘邦建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建立空前庞大的汉帝国,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
而此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西周、东周时期,封邦国、制礼乐,自此,中华文明的基调就定下了。
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
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
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被放在一起比较,很有些意思。
这两个帝国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大、繁盛的大帝国,都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两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时,差不多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转折点;晋亡,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也差不多是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开始。
这太有趣了。
易中天用四个字总结两罗马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共和,法治。
用另四个字总结两汉强盛的秘诀:帝制,礼乐。
这短短几个字,基本概括了两大帝国的本质差别所在,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分水岭。
自此之后,罗马帝国灰飞烟灭,而中华帝国长盛不衰两千年。
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易中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罗马的灭亡,是因为没有”道”,也就是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
这一点,希腊人是有的,它们是独立、自由、平等。
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而无共和,因而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中国人也是有的,它们是小康、仁政、王道。
中国人从不缺乏政治智慧,总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
可惜王道只是梦想,仁政则要碰运气。
结果,就是治乱循环。
易中天的这个观点不禁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虽然一直磕磕绊绊,但总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延续下去,直到20世纪初才在全球的民主革命浪潮下最终熄灭,恐怕正是因为如此吧。
汉武帝的伟大已无需多言,易中天甚至专门用了一整卷的篇幅写这个创下了千秋霸业的皇帝。
他的推恩令,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各种经济体制改革,他的远征匈奴,无一不是帝王之举,任何一样单独拿出来说,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走向有着深刻影响。
而我更感兴趣的,则是易中天将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和西汉王朝的灭亡者王莽放在一起对比的那一段。
王莽和屋大维,无疑都是雄心壮志、野心蓬勃的改革家。
但两者的历史功绩和评价却截然相反,为什么?王莽称帝之后,改革全面展开:他愤怒声讨过去几十年的不公平,将地主的田产分给农民,降低物价,削减官员薪水,降低王侯待遇规格,实行盐、铁、酒和铸铜的国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减少宫廷开支。
他的动机和出发点绝对是善良的,甚至有史学家称其为”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但结果却是一败涂地,他建立的新朝最终也成了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在历史上几乎很少被人提起。
易中天评价王莽的改革是”书生气”的、不切实际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对于改变制度的痴迷。
王莽拿着一本《周礼》搞改革,一心想要恢复周制,但他不知道,秦皇汉武之后,周制的恢复已再无可能。
他的这种改革,在他自己是替天行道,在历史洪流中就是倒行逆施。
这一点,像极了后来的袁世凯。
对于王莽的失败,易中天的这几句话一针见血:制度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与制度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三点:一是制度是否符合国情和民意,二是制度是否符合文化传统,三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否能够与之融为一体。
合则成,不合则败。
而屋大维的改革,几乎每一步都和制度融为一体。
实际上,屋大维所做的事情和因此引起的改变,比王莽大的多。
王莽只不过是让皇帝由姓刘的变成姓王的,而屋大维却彻底改变了罗马的政体。
屋大维的集权统治,是罗马由共和转变为帝制的标志,而且,这个新政体在此后延续了近五百年。
首先,屋大维执政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在当时,治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超级大国,显然不能再像治理一个小国那样使用共和制。
其次,战争对于罗马极其重要,唯有战争才能让罗马成为霸权国家和世界首都,也才能让罗马公民获得财富和荣誉,而要战争,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
因此,变共和为帝制,已经呼之欲出。
但屋大维无疑比王莽聪明、谨慎得多。
他很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动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动的、哪些是暂时不能动的。
罗马人民已经做了五百多年国家的主人,一旦突破他们的底线,那么死无葬身之地的就将是自己。
屋大维很清楚,”主权在民、共和政体”是丝毫不能冒犯的,但他又必须实现实际意义上的权力集中和独裁统治。
这一对看似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屋大维却用一系列高明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而且做得让人民群众和精英阶层心悦诚服。
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这一点,又让我想起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不过,屋大维的操作手法更加婉转、更加春风化细雨。
时势和方式,才是真正考验领袖智慧之所在。
《两汉两罗马》已经读到了《信仰》这一章节。
这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对于西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没有信仰的华夏文明反而能够走到今天、成为五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灭亡的那个呢?很想听听易中天先生的观点。
最后,无论从史学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应该承认这本《中华史》有不少的缺陷。
但我仍然相信,当三十六卷写完的那天,易中天会被历史铭记。
如果只能给小孩选一本书读,我会选《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从《易中天中华史》谈历史观和价值观邱会龙综述由百家讲坛走出来的学术超男,凭借《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等节目名声大噪。
正在名利双收,事业上升期的时候,突然在2013年宣布,在五年之内,要编写一套中华史,全部36册,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3700多年。
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有确凿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之前的三皇五帝,各路神仙等传说人物,技术上讲,是不可信的。
但是,传说,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最初的血液,即所谓的解释我们从那里来?大家都知道有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至今无人能回答。
也许历史可以解释一二,至少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前两问。
何为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过往所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易中天的中华史就是回顾中华的历史,试图搞清楚中华民族3700年来的命运和选择,以求指出未来的路。
我们所有一切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美好的未来。
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希望。
我记得《肖申克救赎》里面Red对Andy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
《易中天中华史》至今已出版10册,第一本只能算是绪论,故不算一册。
具体如下:1.《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全书绪论,讲解全球文明脉络2.《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讲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的传说3.《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主要阐述世界几大文明的国家的建立过程4.《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主要讲周代最重要的人物:周公旦的一系列文明创建,从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
5.《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讲东周时期的刺客,力图展现中华民族青春期的热血奋进,真性情,一诺千金等精神特质。
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
6.《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主要讲这个转变时期的原因与演变过程。
7.《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顾名思义,这是智慧大爆发的时代,知识分子的风云时代。
君择臣,臣亦择君。
8.《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大秦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如彗星般划过,照亮了整个华夏文明。
它功过是非,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9.《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讲汉武帝继承秦制,并建立新秩序,开疆拓土的故事10.《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两汉两罗马,历史时期大致相同,在东西方各自闪光着。
11.《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三国,易中天的拿手好戏,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段历史。
我自己已经看完了1,3,4,正在看9,总体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好书,十分适合已经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并希望全面了解中华历史的人来看,语言明白易懂,幽默风趣,故事性强,爱不释手也。
当然作为历史专著,其学术可靠性也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相信易中天的治学态度和能力。
全球文明脉络与格局:首先,文明正式初创规模是以国家的形成为标志的。
待人口规模增长,面对的事务增多,环境越来越复杂,国家必然产生。
然后,文明之船建成并开始行使向历史大河中。
那么全球文明的脉络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不管是古希腊的城邦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甚至后来的帝制,还是中华的封建或帝制,都是人类在追求安全与幸福的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安全与幸福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诉求,安全保证你可以活着,幸福就是你的精神追求了。
所有的政体,统治制度,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无一不是基于这个大方向而制定的,而保证这些可以实施,就是需要军队,监狱,警察等威慑力量了。
所有的这些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然后国家这艘船,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行。
这条河里,有很多船在航行,其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三艘就是: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复兴发展而来,信仰基督教,信徒约23亿。
伊斯兰文明是比较年轻,公元7世纪才有穆罕默德创立,信徒叫穆斯林,人口约16亿。
中华文明,包含儒释道三派及其他细流,人口约21亿,三大主流共60亿,占据了世界人口(70亿)86%.因此说,三大文明的发展就代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根据各自的文明特质,基督信仰上帝,一神论。
伊斯兰也是一神论,但是神不一样,必和基督文化产生冲突,中华文明,无信仰,具有调和各方的潜力。
那么,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是:在中华文明的协调下,三大文明携手并进。
中华文明意义说我们没信仰,是说我们没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但是还是有相信的东西,只是不固定,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选择”信仰”.而且我们”信仰”的方式也和宗教不一样,那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有用就信,没用就不信,典型的实用主义。
即便如此,除去辛亥革命到建国这段动荡期,至少之前,我们还有儒释道,之后,直到现在,我们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