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_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先秦诸子_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还记得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那时还是一名在高中生的我早就被这生动多彩的历史演讲方式深深的吸引,高中的语文老师及历史老师也都爱借鉴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来向我们讲解历史,并且为那时正积极备战高考的我们更深刻地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读到这本书,让我再次体验到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文学艺术。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让我对我国的古典哲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弘扬了“国学”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经典。

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万世师表的孔子。

他创立儒家学说,至今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发扬光大。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

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一、先秦简史1、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迁都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武王伐纣,开“革命”理论之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2)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开端,此人文文化后来被孔子继承。

礼是在维持“异”的基础上平定人心,即“不怨”;乐则是在异的基础上达到“和”的效果。

礼乐合起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历史证明,片面的强调平等,是妨碍历史进步的。

现实的不平等性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维持,社会才能发展。

(当然,孔子之礼,在接受现实是不平等的基础上,有一个目标的平等,即“仁”的理想上的平等;西方是主张人生来平等,然后追求结果的不平等。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不平等,但是不能不公平。

2、公元前771年,迫于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年—前476年)。

可见秀才是打不过兵的。

所以秀才要想立足,就要做会打仗的秀才。

3、春秋五霸①: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齐、晋、楚、秦相继称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五霸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王道”之治,历朝历代实践上都是“霸道”,亦即靠武力取得政权,没有文化的基础,建立政权之后再以文化粉饰之。

孔子比较推崇管仲,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如果说孔子是会打仗的秀才,齐桓公就像是念过书的兵。

百家争鸣读后感(精选7篇)

百家争鸣读后感(精选7篇)

百家争鸣读后感百家争鸣读后感(精选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家争鸣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1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

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

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文革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的《中华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巨著,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他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通过阅读易中天的《中华史》,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巨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动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书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我将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全面的了解。

百家争鸣学习收获

百家争鸣学习收获

百家争鸣学习收获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

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同时,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台上这门课。

如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于丹讲论语、于立群讲《史记》等,央视“百家讲台”系列节目成为百姓的观看电视热点,实际上“国学”也在全国悄然掀起。

人们需要正在寻找这一颗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璀璨的优秀文化瑰宝,找到了久违的“道德”的力量。

而“国学”可以缓解及避开这些社会病。

如今在中国崛起之际,国内再次兴起“国学”热这股古风,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一些地方出现久违的私塾,这些孩童们又像过去几代人一样,捧着《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的通俗读本读起来。

这些孩子不仅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到“敏而好学”的道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起来。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

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

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

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

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管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

比方,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展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方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

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

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

绝对是满满的收获。

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

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详细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

《三国纪》读过之后,对书中一段话感受颇深,引起我的共鸣。

这段话主要是要讲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三国这段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太重要的阶段却能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

易中天百家争鸣读后感

易中天百家争鸣读后感

易中天百家争鸣读后感《易中天百家争鸣》是易中天先生的一部作品,这本书是易中天先生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次全面梳理和阐释,它以易中天先生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中国古代百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和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易中天百家争鸣》中,易中天先生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知识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百家思想。

他首先介绍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追求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高尚。

然后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接着是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和复杂。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和分析,易中天先生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交锋、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阅读《易中天百家争鸣》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很少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窗户,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除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介绍,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百家争鸣》中还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很多理念和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心、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都能够为当今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也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读《百家争鸣》有感

读《百家争鸣》有感

读《百家争鸣》有感刚刚读完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丛书之:《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也有说达上千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也不过几十家而已(真正影响中国上千年历史的不过是儒、墨、道、法)。

能够出现“百家争鸣”最起码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由此引来了大家对现实不满,人心思变。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如何改变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秩序,各种理论、学说纷纷出笼。

说白了,就是原药方不好使了,各路大仙开出各自的济世良方。

二是中央政权控制力弱,强权之下无争鸣。

做皇帝和国王的、做领导的、做家长的都不喜欢臣民、属下、孩子们瞎吵吵,瞎吵吵一个是乱,吵得脑仁儿痛。

二是效率慢,吵了半天事还定不下来(除非遇上珍珠港和9·11),没有专制痛快,能一锤定音。

因此,只有在中央政权缺乏控制力时才会有各路药方的市场。

在强权之下,“官”大表准,他说那个方好使就用那个方,其他方子等不到出世就都胎死腹中了。

除此之外,还有文化、科技等其他因素,共同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另一个就是民国初年。

百家争鸣的结果是出大师,出思想。

春秋时期大师有: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思想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民国时期大师有:老舍、胡适、梁实秋、谢冰心、梁漱溟、陈寅恪、马寅初、竺可桢、蔡元培、叶圣陶、季羡林、朱自清、王国维、刘师培、钱穆……思想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工读主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们争论了500多年,开出了数不清的方子,最终集中了几大家:儒家讲王道(仁爱),方子是退回到商周;墨家讲帝道(兼爱),是要回到到尧舜;道家讲天道(无为),更彻底,要退回到太古;只有法家讲霸道,主张往前走,最终走向秦汉,确立了皇权帝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之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墨子:行义,“万事莫贵于义”,重功利讲实用。
孔子:天命论(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求
如愿,但求心安。 庄子:真实而自由,“率性”。
06 制度与人性
制度与人性
孟子: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恶),引导人人讲仁义仁(恻隐之 心)义(羞恶之心)礼(恭敬之心)智(是非之心) 荀子:性恶论 – 人性有恶,需要靠礼乐来防范人性有性和伪两面, 性 – 人的自然属性,天生如此的;伪 – 人的社会属性,事在人为 韩非:人性本恶,趋利避害 – 要靠制度:以法治国(刑治),高 官厚禄,严刑峻法,令行禁止 孔子:不讲人性,以德治国
孔子 – 中庸之道 老子 – 正言若反
TH易中天中华史
读书PPT:xxx
1
这世界有救吗? 哪个社会好? 君权、民权,人权
2 3
4
活着为什么?
生存之道
CONTENTS
目录
5
6
制度与人性
01 这世界有救吗?
代表人物 孔子:克己复礼(核心价值:仁;政治主张:礼)
救世思想
墨子: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之利,庶民之用 庄子:不爱(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先存诸己而后存于人 韩非:庶人剑,军国指利,君主之用 理论根基
1
仁爱:是亲 情出发点,有差 别的爱
2
一视同仁的 爱,无差别的爱
3
功利主义
4
实用主义
02 哪个社会好?
社会制度本质
墨子:社会主义,兼爱,按劳分配,公平正义 – 违法人之常情伦理 庄子:无政府主义 老子:政府不要作为,无为而治,寡欲,愚民政策 韩非:君主无为(前提:要在中央 – 中央集权),蜂蚁社会,制度 保障:法治(专制) 孔子:垂拱而治,为政以德 墨家:蜂蚁社会,公平正义平等,尚同 – 专制、独裁
思想归纳
如何做人 – 生存之道
人性论:道家 – 不讲人性,人性就是天性
墨子 – 劳动,贵义(公平和正义)
孟子 – 仁义礼智 荀子 – 尊礼(秩序与文明)
如何治国
道家:自治 – 天道(回到太古) 墨家:人治 – 帝道(回到尧舜) 儒家:德治 – 王道(回到商周) 法家:法治 – 霸道(走向秦汉)
方法论:韩非 – 斗争哲学
04 活着为什么?
价值观念
孟子: 大丈夫 – 养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
之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墨子:行义,“万事莫贵于义”,重功利讲实用。
孔子:天命论(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求如
愿,但求心安。
庄子:真实而自由,“率性”。
05 生存之道
处事之道
孟子: 大丈夫 – 养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
03 君权、民权、人权
孟子:民权高于君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臣对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权天授(名为天授,实为民授)
思想潮流
韩非:霸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两面三刀(两面:奖惩,赏罚,德刑;三刀:势(威势) - 势立威,术(权术) - 权驭臣,法(法规) - 法制民。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潜御群臣,一民之轨莫如法” 只有君权(蜂蚁社会),为君主谋 墨子:为天下谋(蜂蚁社会 – 人治 – 独裁) 兼爱,尚同 理想: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权 杨朱:一毛不拔。“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 不取也。人人不损 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私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