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合集下载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读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的新著《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是他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此文分六节,分别是天下大势,历史谜团,伊斯兰,西方,中华,关键时刻。

他秉承一贯风格,自出机杼、风趣诙谐,许多观点耐人寻味。

他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该文首先把文明依色彩分为黄色、蓝色和绿色三种文明,黄色代表的是“大陆农耕文明”,诸如四大河域文明。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工商文明”,是以地中海和爱琴海等地域为主,也是今日现代文明的主旋律。

而绿色代表的是“游牧商贸文明”,为阿拉伯半岛人所创造,也即是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文明。

而中国、西方、伊斯兰则是这三种文明的代表。

这种文明分类方法和下面的液态一说,颇有意思。

在第二章,作者又按时间把文明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古代文明”,包括五千多年前的有人类文明“先行者”的苏美尔和埃及,苏美尔和后来的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也即发生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文明”。

还有1000年后发生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以及而后五百到八百年的克里特和夏文明。

第二代是“古典文明”。

按照时间来分,公元前的印度文明、玛雅文明,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公元后的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

第三代即“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

分别代表这三代文明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后面的三章,作者开始一一揭示曾经或正傲然于世的伊斯兰、西方、中华这三大文明的奥秘。

最后,作者就世界性文明做了回顾。

开始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是时,罗马称霸地中海,秦汉一统大中华,形成当时最大的两个文明圈。

但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文明陨落了。

于是汉与罗马的双雄并峙,变成了唐文明的独占鳌头。

唐代的长安,众望所归,四海瞩目,八方来朝。

因此,汉唐七百年,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华时代。

”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春节黄金周,大吃大喝、生物钟紊乱之余,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用各种姿势,抱着Kindle,看《易中天中华史》。

目前读到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没有完成年前定下的看完目前出版的所有卷的目标,内心还是有点惭愧。

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写至《两汉两罗马》时,已到了四分之一。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这是第二个小高潮。

从汉高祖刘邦建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建立空前庞大的汉帝国,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

而此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西周、东周时期,封邦国、制礼乐,自此,中华文明的基调就定下了。

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

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

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被放在一起比较,很有些意思。

这两个帝国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大、繁盛的大帝国,都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两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时,差不多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转折点;晋亡,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也差不多是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开始。

这太有趣了。

易中天用四个字总结两罗马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共和,法治。

用另四个字总结两汉强盛的秘诀:帝制,礼乐。

这短短几个字,基本概括了两大帝国的本质差别所在,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分水岭。

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1)

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1)

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1)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演讲实录: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的“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什么叫中华的位置呢?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是什么呢?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在哪里?第一世界。

此话怎讲?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第一世界呢?我们先得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文明?第二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有文明?第三个问题,文明有什么特点。

我先讲一个故事,民国初年,大概在1912—1913年之间,四川广汉地区不太平,因为当时有一条交通枢纽,一个重要的交通干道叫川陕大道,从四川到陕西。

这是商旅非常多非常繁忙的一条大道。

但是在广汉路段出现了土匪,开始是小股的土匪,然后土匪越来越多,土匪拦路打劫,使得商人和行人感到生命和财产没有安全,惹不起,咱们躲得起。

商旅们开始绕道而行,川陕大道就冷落下来。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土匪没有了经济收入。

于是从来互补往来的各股土匪召开了经济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做出了一个决定,组成土匪联盟,分段承包川陕大道广汉段,广汉的土匪张麻子承包一段,李麻子承包一段,王麻子承包一段,赵麻子承包一段,分段承包,统一收费,比如一条盐收五毛,背包袱的收一块,如果赶车的可以计价。

无论这个行人和商旅从哪个路段进入川陕大道广汉段,那么收了过路费的土匪要开一张收据,凭这张收据,商旅可以在广汉段任何土匪的路段畅行无阻。

其他土匪第一不得重复收费,第二不得改变收费价格,第三必须提供保护。

如果做不到这三条,商旅可以向土匪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投诉。

然后由其他的土匪来整治这个不守规矩的土匪。

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方案,我们知道民国初年兵荒马乱,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你交五毛钱,你雇了保镖了。

而土匪们第一不用担风险,第二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皆大欢喜。

川陕公路修复了往日的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是文明来自野蛮。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向我们介绍中国文明发展史的著作。

01卷《祖先》中有一个新的看法,即我们的祖先女娲、夏娃、伏羲并非指特定的某一个人,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对祖先的统称,他们可能在不同地点同时或者先后出现的一群人。

应该是女娲们,夏娃们,伏羲们。

祖先都是来历不明的,说不清道不明。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都一样,所以何不把他们的名字看做是一个代号,而非确定的个人。

因为最最最最最最最的N次方那个祖先已经无证可考,去追究便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所指代的社会发展时期已经脉络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时代的更迭,朝代的变换,每一次都需要大动作的“改革”,或实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显示改对了,换对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

各项管理制度的出现体现了智慧,智慧是如何产生的?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产生的。

尧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术,殷商的青铜技术,周代的农业技术。

书中给我们列出了时间表,约五万年前,母系社会出现;约一万五千年前,母系社会结束,进入父系社会;当代我们倡导男女平等,是否再过五万年,可回归到“母系社会”?其实上一句的“母系社会”与五万年前的母系社会并非同一个意思,而是指没有了权力与统治。

02卷《国家》,首先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在初高中政治课上已经学过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行使国家的根本属性。

可能我上文中说的5万年后的“母系社会”也包括了阶级的消失。

在5万年前的母系社会里面没有阶级,有的是对生命的崇拜。

书中给出了国家的解释: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按照公共规定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

美国国家精神:独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治。

《独立宣言》和国家宪法是美国的标志: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正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自己中间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中国国家精神:我在想中国国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这12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的《中华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巨著,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他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易中天在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通过阅读易中天的《中华史》,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巨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动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书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我将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全面的了解。

对话易中天观后感

对话易中天观后感

对话易中天观后感最近有幸观看了一场与易中天先生的对话,这场对话犹如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让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易中天先生,这位在学术和文化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大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

在对话中,易中天先生展现出了极其渊博的学识。

他对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解和见解,让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谈论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解析经典的文学作品,他都能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将复杂的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

这种深厚的知识底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积累而成,而是源于他多年来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

他的思维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易中天先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观点和结论,而是鼓励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质疑。

例如,在讨论某个历史事件时,他会引导大家思考事件背后的多种可能性和影响因素,而不仅仅是接受既定的事实。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明白了,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易中天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是独具魅力。

他的言辞简洁明了,却又生动有趣,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深刻的道理传达给观众。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比如,在解释一个哲学观点时,他会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举例,让我们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

此外,易中天先生在对话中还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下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为我们不能忘却历史和传统,要从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时,他也呼吁大家要有批判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与易中天先生的对话,让我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渴望。

它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随处可得,但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1自弈见史,便甚喜于读史乎。

正如古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

弈虽不才,于史,却也略知一二矣。

呜呼哀哉,至今愚未见甚史不以枯燥,皆似八股文言般,毫无史之意哉。

小子愚见,史乃予众矣,怎可板乎?当如悦之文。

原深爱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书社,竟圆愚梦乎!终见中天先生之作。

仅阅只字,便狂叹见其过晚矣!实乃好书乎:作者易中天叙史,尽添其世界观,于史事作分析,异于今之众史乎。

作者将中国神话与欧洲信仰得出吾等皆为“蛙”之传人,中华文明、伊斯兰、现代西欧社会是为文明发展三要素;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国反封建建立郡县制度,近代反帝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书轻描淡写的夏商周时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笔墨叙述,而杂乱无章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选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会。

作者看来,秦汉为第一帝国,汉唐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而其中的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便是社会制度碰撞的探索时期;汉朝赶匈奴,匈奴胜日耳曼,日耳曼灭了西罗马帝国,唐朝将突厥赶到中亚,突厥改名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灭了东罗马帝国,中国的汉唐间接地灭了罗马帝国,日耳曼民族定居在西欧,衍生出今天的英法德俄等国,英国移民美洲,诞生了美国,中国人还曾移民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么说世界一大半是中国人;作者在叙述唐宋史时,还为我们讲解了唐诗宋词的意义、平仄格律……呜呼哀哉!欲作三十有六册,至今仅二十有一,方微过半。

一则有八万字,二十有一,已近二百万字矣。

甚书?此独奇书乎!暑期不阅,更待何时?《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2坦白说,刚开始读这卷的时候,心里是懵的。

尤其是在看到易中天先生说,“女娲之前第一个女人是夏娃”的时候,心里还纳闷了一下:夏娃是谁啊?心念一转之下,才惊觉想到:那不是西方圣经的故事嘛?我们不是在看中国人的起源吗?易先生写串了吗?而且,越往下看,这些西方的元素还越来越多了,伊甸园,那条狡猾的蛇,甚至是阿波罗,酒神逐一登场,不断穿插在文本中,担负着或重或轻的角色。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最新汇总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最新汇总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最新汇总易中天中华史一般指中华史。

《中华史》是中国作家易中天创作的有关中华民族文明史的36卷本历史著作,2014年开始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易中天中华史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易中天中华史的心得1《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向我们介绍中国文明发展史的著作。

01卷《祖先》这一卷中有一个新的看法,即我们的祖先女娲、夏娃、伏羲并非指特定的某一个人,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对祖先的统称,他们可能在不同地点同时或者先后出现的一群人。

应该是女娲们,夏娃们,伏羲们。

祖先都是来历不明的,说不清道不明。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都一样,所以何不把他们的名字看做是一个代号,而非确定的个人。

因为最N次方那个祖先已经无证可考,去追究便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所指代的社会发展时期已经脉络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时代的更迭,朝代的变换,每一次都需要大动作的“改革”,或实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显示改对了,换对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

各项管理制度的出现体现了智慧,智慧是如何产生的?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产生的。

尧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术,殷商的青铜技术,周代的农业技术。

书中给我们列出了时间表,约五万年前,母系社会出现;约一万五千年前,母系社会结束,进入父系社会;当代我们倡导男女平等,是否再过五万年,可回归到“母系社会”?其实上一句的“母系社会”与五万年前的母系社会并非同一个意思,而是指没有了权力与统治。

02卷《国家》首先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在初高中政治课上已经学过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行使国家的根本属性。

可能我上文中说的5万年后的“母系社会”也包括了阶级的消失。

在5万年前的母系社会里面没有阶级,有的是对生命的崇拜。

书中给出了国家的解释: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按照公共规定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的新著《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是他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此文分六节,分别是天下大势,历史谜团,伊斯兰,西方,中华,关键时刻。

他秉承一贯风格,自出机杼、风趣诙谐,许多观点耐人寻味。

他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该文首先把文明依色彩分为黄色、蓝色和绿色三种文明,黄色代表的是“大陆农耕文明”,诸如四大河域文明。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工商文明”,是以地中海和爱琴海等地域为主,也是今日现代文明的主旋律。

而绿色代表的是“游牧商贸文明”,为阿拉伯半岛人所创造,也即是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文明。

而中国、西方、伊斯兰则是这三种文明的代表。

这种文明分类方法和下面的液态一说,颇有意思。

在第二章,作者又按时间把文明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古代文明”,包括五千多年前的有人类文明“先行者”的苏美尔和埃及,苏美尔和后来的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也即发生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文明”。

还有1000年后发生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以及而后五百到八百年的克里特和夏文明。

第二代是“古典文明”。

按照时间来分,公元前的印度文明、玛雅文明,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公元后的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

第三代即“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

分别代表这三代文明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后面的三章,作者开始一一揭示曾经或正傲然于世的伊斯兰、西方、中华这三大文明的奥秘。

最后,作者就世界性文明做了回顾。

开始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是时,罗马称霸地中海,秦汉一统大中华,形成当时最大的两个文明圈。

但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文明陨落了。

于是汉与罗马的双雄并峙,变成了唐文明的独占鳌头。

唐代的长安,众望所归,四海瞩目,八方来朝。

因此,汉唐七百年,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华时代。


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

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

所谓的中华的位置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

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
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文明的意志就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途径和方式。

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的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性文明,得益于“方式”。

“方式”全方位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方式,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方式,君臣父子的社会组织方式,称兄道弟的身份认同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管理方式。

”与伊斯兰文明的“政教合一”相对,中华文明要害在与“家国一体”,其精要在于“血缘和泛血缘”维系整个文明圈的关系。

作者又称之为“以人为本”,正因如此,无宗教无信仰也不足为奇。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其体现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这就是方式背后的精神,而精神背后也有价值,只是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不称之为价值。

我们这个民族,灾难深重。

从鸦片战争到十年浩劫,3700年不曾中断的文明被折腾得差不多了。

所有的文明,都有自己的位置。

明确了我们的位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灾后重建,就有了精气神。

不管是谁,只要属于这个文明,哪怕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改变国籍,嫁娶洋人,也仍是Chinese,到头来还得认祖归宗,心中也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文明的泉水充满地涌流,它就开始漫游,开始吸收,开始融合,开始交汇,然后形成文明圈。

如果这个文明圈足够大,大到可以超越国界,涵盖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点,文化面,文化片、文化圈,一旦它超越国界和种族,那么这种文明就是世界性的。

我们回顾这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会发现商周时期,我们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点是绚烂多彩,春秋战国我们是用脑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汉唐两代,我们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汉的强悍,唐的广阔。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其体现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这就是方式背后的精神,而精神背后也有价值,只是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不称之为价值。

事实上,当今世界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开放平台。

”而“这个平台,也只能由没有宗教和信仰的文明来搭建。

”中华文明的独特地位便由之体现出来了。

因“中华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不来自信仰,而来自历史。

”易先生敢于担当历史重任的勇气和舍我其谁
的使命感,尤为值得我辈钦佩。

因为,在提炼中华浩瀚历史精髓,整合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任何一个人的努力和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