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题临安邸》的意境和主题。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题临安邸》。

3.能够自主创作一首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小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题临安邸》的意境和主题。

2.正确朗读古诗《题临安邸》。

难点:1.理解古诗《题临安邸》中的较生僻词汇。

2.自主创作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小诗。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师生共读古诗《题临安邸》,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思想碰撞。

3.学生个别朗读古诗,纠正发音。

第二课时1.学生自主创作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小诗,可以是对古诗的延续或者感悟。

2.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小诗,进行欣赏和点评。

3.教师对学生的小诗进行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

第三课时1.学生针对古诗《题临安邸》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2.整合学生创作的小诗,制作成诗集,展示给全班同学和老师。

3.整理学生对古诗《题临安邸》的感悟和思考,形成读后感,展示给全班。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古诗《题临安邸》的意境和主题,还可以培养自主创作和朗读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创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描绘了临安城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对临安的深厚感情。

文章用词优美,意境开阔,寓意深远,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对临安这个地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临安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临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关于临安的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3.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临安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临安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生字词,可以适时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掌握。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临安邸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修建特点。

3.通过对临安邸的观察与反思,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二. 教学内容1.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3.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4.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三. 教学重点1.掌握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了解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

3.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四. 教学方法1.项目导向学习法2.案例学习法3.分组研究法4.思维导图法5.视频教学法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大屏幕或PPT展示景区的图片,展开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围绕景区的自由话题讨论。

2.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慢慢将话题引向正题,引出今日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讲解1.通过PPT或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及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法,引导学生对临安邸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其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3.通过案例学习法,展示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步:研究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和讨论。

2.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临安邸的建筑特色进行梳理和总结。

3.教师通过分组研究法,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共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第四步:总结1.教师通过总结,梳理、归纳今日学习的重点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展示他们对临安邸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步:检验1.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反馈。

2.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今日学习的掌握程度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

1.版权开放的文献、照片及图片等素材资源2.宣传片、短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七. 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

《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两篇

《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两篇

《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两篇《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1】教材解析: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赤子情怀”,《题临安邸》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的第二首诗,这首诗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墙壁上题写的。

当时南宋统治者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诗的第一句,描绘出杭州的美好景致: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

第二句质问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你们在西湖边上所过的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到什么时候才会停?第三第四句更加尖锐地揭露权贵们已被暖洋洋的风吹得昏沉沉、晕乎乎,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早把先朝故都、中原山河、国家耻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1、自学生字;2、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社会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培养。

二、解诗题1、出示诗题师: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古诗,这是题目。

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生字,你在预习的时候是怎样学习这个生字的?(指名讲解) 师:要想知道题目的意思,你还必须得弄清那个字的意思?(题)你们能根据预习说出题目的意思吗?那么题目该怎么读?(齐读诗题)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那咱们就进入诗中去了解吧!【设计意图:】预习情况的反馈,抓住诗题这个诗眼,译诗题,读诗题,诗题质疑。

自然轻松地进入诗文。

2、介绍诗人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诗人三、读诗句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要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师:诗中藏着本课的另外三个生字。

你发现了吗?谁愿意做一个“小老师”为大家讲讲。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学生为五年级学生,年龄大约11-12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并不熟悉。

•学生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擅长朗诵,有的擅长分析,需要综合发展。

1.2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单元第2节《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北宋诗人黄庭坚的《题临安邸》这首诗。

1.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题临安邸》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掌握主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了解《题临安邸》的内涵和背景。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对于黄庭坚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理解。

•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个性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受一下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引出《题临安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3.2 讲解与讨论•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古诗做铺垫。

•解读《题临安邸》的文学内涵,分析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手法。

3.3 欣赏与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题临安邸》,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初衷。

3.4 创作与表达•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些关于临安的描述,体会黄庭坚的创作灵感。

•学生可以选择朗诵自己创作的古诗,展示个性表达。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4.1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符合预期。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评价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背景及作者。

2.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进行适当的朗读。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字及意义。

2.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意蕴,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诗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

3.与古诗相关的配套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学生课前阅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文字和意义。

–学生课堂朗读诗歌,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3.拓展:–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介绍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拓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4.总结:–整合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主题及情感。

–鼓励学生对古诗进行后续的欣赏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重点,易于学生理解)六、课堂检测1.请学生简要说说《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朗读诗歌一遍,并指出诗中表达出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展开,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对古诗欣赏能力的目的。

后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杭州西湖图片)知道这是哪儿吗?能用诗句来说说西湖的美吗?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它的题目是——2.板题:题临安邸(1)强调“邸”的写法(2)理解题意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指名读诗,找出描写西湖景美的句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读句子,结合图片,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指导美美地朗读。

过渡:这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陶醉啊!而被陶醉的除了我们,还有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4.指名回答。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过渡:“汴州”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呢?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1.了解“汴州”(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赏图,谈谈感受。

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曾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过渡:如今的汴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背景资料补充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背景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3.洞察百姓的生活(1)那些达官贵人们乐得一日是一日,可是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百姓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来看一看。

(2)阅读链接: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学生读诗,说一说哪个字触动了你?(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词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首诗分别是杜甫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临安邸》。

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但对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通过对比阅读三首诗,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历史背景等资料。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三首诗《题临安邸》,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设计理念】此诗我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构建,以诗意语文为基点,穿越时空,梦回宋朝,立足于这个特殊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与当下时事结合,激情碰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由名画和名诗导入,感受北宋沦丧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情感的强烈冲突。

1、出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图。

师导: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在5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

)师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就画面内容来谈一谈)街道怎样,人们生活怎样?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过渡语导: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从公元960到1127年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天下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

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侵占。

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师导:我们来看一首诗。

(出示课件: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一同学读,问:遗民是什么人?(北宋遗留下来的难民)胡尘怎么理解?(金人马蹄下的灰尘)王师是谁?(宋王朝的军师)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导: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国家被侵占,皇帝被俘虏,人们百姓生不如死,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王朝的权贵们又都干什么去了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出示课件: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读通顺。

请一同学来读。

在请一同学来读。

(及时评价)师问:现在同学们都明白了吗?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逃跑了)逃到哪里去了?(杭州)他们逃到杭州后做了什么?(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出示资料: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占领北宋,宋高宗赵构携皇室遗后逃亡江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也就是杭州。

南宋皇朝,政治上软弱无能,每年向金国纳贡求和,以换得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从此,南宋权贵不思复国,苟且偷生,纵情声色,纸醉金迷。

师读资料。

问:现在再让你来这首诗,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受?请一同学读诗,再请一同学读诗。

师:我听出来了,你有些气愤,你有些沉重,为什么呢?你对谁生气?(对王师。

因为他们逃到杭州不应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而应该练兵习武,解救百姓。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师:在这首诗中,游人指的是什么人?(王师、权贵)师: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游人是一样吗?(不一样。

游人本是有空的时候出去旅游,不是天天在玩,只是偶尔的,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

)师: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做什么呢?(欣赏风景,玩一玩。

)那这些游人在西湖边做什么呢?(听听小曲,欣赏歌舞,吃喝玩乐)师:他们都玩得怎样呢?(醉了)透过一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为他们跳舞)师:是啊,透过一个醉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醉倒在歌舞中,醉倒在美酒里,醉倒在美人怀里。

把你的感受融进去,来读这一句。

请一学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

再请一学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

师:“暖风熏得游人醉”看来真正把他们熏醉的不是暖洋洋的春风,而是——歌舞——美酒和美人。

师:我们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醉生梦死,纸醉金迷)师:西湖边上权贵们醉生梦死的生活景象与谁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遗民泪尽胡尘里。

与北宋遗民的苦难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出示课件: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请一同学读,问:逆胡指谁?(侵略宋朝的金人,也叫胡人,匈奴人)遗民是哪些人?(北宋遗留下来的难民。

)国家沦陷,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他们还在期望宋室遗族能够解救他们呢。

师:可是在这些权贵的心里,还有北宋的遗民吗?(没有)在他们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师:杭州市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师: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不想了)请一同学来读这一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听出来了,你很气愤,除了气愤你的心情还有什么呢?(担忧,为杭州担忧,为国家命运担忧)师:我们来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师: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了杭州后,杭州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呢?(山外还有青山,楼的外面还有高楼。

)师:你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还有没有更深入一点的理解呢?(意思就是杭州的景色很美丽,楼房也建的非常漂亮。

)师:是啊,这些楼房都是谁建造的呢?(南宋皇帝和官员)师:他们建来做什么用的?(为自己享乐用的)师:看来,他们逃到杭州,整天只为自己寻欢作乐着想。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光无限,在这秀丽迷人的杭州城里作者是否被这风光迷住了呢?(没有)师: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权贵们的奢侈的生活,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国难,想到了国耻,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

)师:山河破碎,看着这些权贵整天醉生梦死,人们常常会想起故国汴梁:(出示课件: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师:是啊,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梁繁花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梁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生1:西湖歌舞几时休?生2:西湖歌舞几时休?我听出来了,你很着急,你狠担忧,你狠愤怒,师:诗人林升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整整沦陷了五十一年了,五十一年啦,六百一十二个月,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五个日日夜夜。

同学们,一年过去了,西湖歌舞没有停止,你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十年过去了,西湖歌舞没有停止,你再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五十一年过去了,西湖歌舞还是没有停止,请你----再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师:从这些质问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国家有种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对国家和民族有一种深切的(忧虑)。

就让我们以作者的心情来读全诗。

全班齐读全诗。

四、解透师: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拳拳爱国之心。

在那样的时代,还产生一大批像作者这样不肯苟且偷生的爱国志士,面对强敌入侵,面对国家沦丧,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岳飞就是当时最著名的爱国将领,面对破碎的山河,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满江红》。

课件出示:(音乐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师:虽不能像岳飞那样征战沙场,但陆游把毕生爱国热情付诸笔端,至死都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真切希望。

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宋朝伟大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虽为女儿身,但在国难当头时,她表现了男儿般的堂堂爱国正气。

课件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再一次面对考验。

日本倭寇强占我国领土钓鱼岛的行径,激发了举国上下的“爱我中华,保卫钓鱼岛”的爱国激情。

课件出示:钓鱼岛上大红旗,雄狮岂被小鬼欺。

华夏长城神威在,保疆卫国逐顽敌。

曾因国弱屡蒙羞,华夏不是旧神州。

东洋胆敢重温梦,天兵十万斩魔头。

不忘六十五年前,日寇铁蹄踏中原。

旧仇未已添新怨,钓鱼岛屿浊浪翻。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课,你有什么话要说?(热爱祖国)(学好知识,保卫祖国)师:同学们,让我们最后再一次吟诵《题临安邸》来结束这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