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再脱氨基,放出的氨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

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股将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2.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是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或光合细菌的载色体在光下催化腺二磷(ADP)与磷酸(Pi)形成腺三磷(ATP)的反应。

3.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 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4.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侧链基团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共价结合或解离,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调节酶的活性的方式成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5.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

进食糖类物质也不会导致酮体增多。

6.P/O比值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T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克分子数7.脂肪酸的β-氧化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入β氧化要经过四步反应,即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的新的脂酰CoA。

8.暗反应暗反应是激发分子的热力学的缓和过程,是电荷的分离、电子的传递、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间体形成等多种基本过程。

9.光反应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photosythenic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

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

10.转氨基作用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的过程。

近代史: 名词解释(1)

近代史: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资政新篇: 是1859年洪仁玕颁布的社会改革方案,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依法治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外交:独立自主。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是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没有提到人民关心的土地的问题,而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可能实现这个方案。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思想解放运动。

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是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全盘否定或肯定中方、西方文化。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

第五章离子聚合(Ionic Polymerization)活性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当单体转化率达到100%时,聚合仍不终止,形成具有反应活性聚合物(活性聚合物)的聚合叫活性聚合。

化学计量聚合(Stoichiometric calculation Polymerization):阴离子的活性聚合由于其聚合度可由单体和引发剂的浓度定量计算确定,因此也称为化学计量聚合。

开环聚合(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环状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开环,形成线形聚合物的聚合反应。

第六章配位聚合(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配位聚合(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单体与引发剂经过配位方式进行的聚合反应。

具体的说,采用具有配位(或络合)能力的引发剂、链增长(有时包括引发)都是单体先在活性种的空位上配位(络合)并活化,然手插入烷基—金属键中。

配位聚合又有络合引发聚合或插入聚合之称。

定向聚合(Stereo-regular Polymerization):任何聚合过程(包括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配位聚合)或任何聚合方法(如本体、悬浮、乳液和溶液等),只要它是经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为主,都是定向聚合。

定向聚合等同于立构规整聚合(Stereo-specific Polymerization)。

Ziegler-Natta聚合(Ziegler –Natta Polymerization):采用Zigler-Natta引发剂的任何单体的聚合或共聚合。

立体异构(Stereo-isomerism):分子中的原子的不同空间排布而产生不同的构型。

可分为光学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

构型(Configuration):是由原子(或取代基)在手性中心或双键上的空间排布顺序不同而产物的立体异构。

构象(Conformation):构象则是对C-C单键内旋转异构体的一种描述,有伸展型、无规线团、螺旋型和折叠链等几种构象。

管理科学名词解释 (1)

管理科学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各种资源达到某即定目标的过程。

2,可行解:满足全部约束条件的决策变量。

3,最优解:使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的可行解4,大M法:若系数矩阵不含单位矩阵,通过加人工变量M,构成一个系数矩阵含有单位矩阵的新的线性规划,然后用单纯形法求出最优解。

5,影子价格:规划中各资源分别增加一个单位时总利润增加多少6,灵敏度分析:就是分析系数A,b,C的变化对已得到的最优解有何影响。

7,非线性规划问题:目标或约束中含有非线性函数的优化问题称为非线性规划问题。

8,梯度:若f(X)在X0的邻域内有连续的一阶偏导数,则称f(X)在X0点对n个变元的偏导数组成的向量为f(X)在X0的梯度,记为▽f(X0)9,海赛阵:若f(X)在X0的邻域内有连续的二阶偏导数,则称f(X)在X0点对n个变元两两组合的二阶偏导数组成的向量为f(X)在X0的海赛阵,记为Hf(X0),或简记为H(X0)10,凸规划:在非线性规划模型(NLP)中,若目标函数f(X)是凸函数,不等式约束函数gj(X), 等式约束函数hi(X)为仿射函数,则称(NLP)为一个凸规划。

11,罚函数法:基本思想是将约束与目标组合在一起,化为无约束极值问题求解。

分为外点法和内点法。

12,目标排序法:把目标按重要性排序。

设给出的重要性序列为f1(X),f2(X).........fp(X),然后按这种排序逐步进行一系列单目标优化,最后求出满意解。

13,两点之间不带箭头的联线称为边,带箭头的联线称为弧。

若一个图有点和边构成称为无向图,由点和弧构成成为有向图。

14,连通图:若任何两个点之间有一条链,称为连通图。

15,赋权图:对于一个无向图G的每一条边,或对于有向图D的每一条弧,相应有一个权数Wij(或Cij),则称这样的图为赋权图。

16,网络:一般是指一个弧上有某种所谓“流转物”流动的有向图。

17,树:一个无圈的连通图。

18,支撑树:设图T是图G的支撑自图,若图T是一个树兔,则称T是G的一个支撑树。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明显减低或丧失,以及精神活动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可有意识紊乱(主要依病因而定)。

木僵可见于器质性脑病、分裂症(特别是紧张型)、抑郁症、癔症性精神病和急性应激反应。

1、强迫: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

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

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2、虚构:意识清晰背景下出现对既往4事件或个人经历的错误叙述。

自己对叙述内容只保持松散记忆并需提示(有时可以是自发而持久的),且有夸张倾向。

虚构一般见于有器质性基础的遗忘综合征,如Korsakov综合征。

也可由医源性诱发,但不应与分裂症所涉及的记忆性幻觉或幻想性谎言相混淆。

3、错构:错构(paramnesia)错构症是指患者在回忆往事时,常混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张冠李戴,如把过去可能在生活过程中确曾经历过、然而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里却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当作该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诉说,并且不自觉地固执地加以歪曲和渲染。

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智力落后、脑器质性精神病和外伤性痴呆等患者常有这种记忆障碍。

4、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6、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

4、美术片:电影四大片种之一。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总称。。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追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段,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美术电影一般采用逐格拍摄方法把一系列分解为若干环节的动作一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时便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区别于故事片、纪录片的电影形式:1.影片中的形象和背景使用绘画、雕塑等美术手段创造出来的。2.这类影片使用逐格方式摄制的。
26、电影思维:已设思维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银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对未来影片放映效果的预见性,支配者正常思维过程,最大限制发挥电影特性的要求,制约着整个地位过程,这种思维是参与整个影片时机制作的全体人员—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美术设计师、音乐录音设计师、剪辑设计师等,协同进行的一场复杂的精神活动。
24、赛璐珞片:塑料的一种,透明,课染成各种颜色,在动画片制作中式很重要的素材,为作品本身着色。将铅笔画稿描绘道透明的赛璐珞胶片上,并着以颜色,然后与彩色背景丢放在一起用摄影机一张一张拍摄,从而形成连续的图像、就是动画片的基本原理。
25、色指定:根据色彩设定来指定具体用色。这类工具是在动画上进行标注,还要指定赛璐珞片着色所需的阴影,层次色以及所使用的颜色边旁。
11、先期录音:是指先录音后绘制画片,后期录音指先设置画
面后录音
12、个性动画片:一般是指这样的影片,它与以创造商业价值为目的的影院片和系列片相对应,篇幅较短不强调故事结构完整;从编剧、导演制作往往是有个人包揽或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参与;在动画技巧上进行有目的探索,在动画语言有鲜明的个性;主题,内涵最求某种耐人寻味的思考。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2.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他是夏朝第六世君王,为夏后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士后缗所生。由于其生活的时代正当寒浞攻杀夏后相,夏朝乱政之时,所以少康生长于有仍氏。长大之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后为寒浞及其子浇所迫,又逃到有虞氏,当了庖正。在有虞氏和夏族旧部靡的帮助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和其子浇,恢复了夏朝的统治。经过这一场动荡之后,夏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有蒸蒸日上的气象。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少康中兴”。
马家浜文化
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是马家浜、青浦崧泽、常州圩墩、吴兴邱城和钱山漾等。陶器以夹沙红陶和表红胎黑、外红里黑的泥质红陶为主,未见彩陶。早期有釜,晚期多鼎。石器磨制较精。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解析】鸣奈之战作为一个出题点因为它的战争性质;商汤灭夏之战役。每一次朝代更替的战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如果有时间应该将每次朝代更替战争总结一下,即便于记忆答题,同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历史综合能力。
4.盘庚迁殷: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
【解析】古公蛊父是周族的关键人物,为以后灭商建立西周奠定了基础。这个知识点在前几年的考研题中曾作为名词解释出现。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一.多孔动物门1.两囊幼虫:动物极一端为具有鞭毛向外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动物极小细胞向囊胚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大细胞中间形成一开口,接着动物极小细胞从植物极大细胞开口处翻出,小细胞上的鞭毛翻到囊胚表面)2.芽球:是由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中胶层生成,由若干个原细胞(变形细胞)聚成堆,外包几丁质膜或骨针。

是海绵动物在条件恶劣下产生。

3.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将水中的食物与蛋白质送入细胞内的营细胞中。

二.假体腔动物门1.假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剩余部分。

2.孤雌生殖:成熟的雌体产的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周期性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4.完全消化系统: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三.软体动物门1.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皱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贝壳:一般包被于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

随着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3.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

4.血窦;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四、环节动物门1.身体分节:是身体前后分为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

2.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也按节分布)3.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同。

4.真体腔:体壁体腔膜和脏壁体腔膜之间的大空隙五、节肢动物门1. 几丁质外骨骼:包被节肢动物身体的角质膜,坚硬厚实而发达几丁质:是一种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2.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从商品界中自发地分化出来的,并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价值尺度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

所谓衡量商品的价值,就是评价商品包含多少社会劳动;所谓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把社会承认的劳动量表示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这种间接交换被称为商品流通。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时,这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交往中充当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特定条件下的价值转移工具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系统的货币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之后形成的无限法偿:法律规定的无限支付能力,不论每次支付数额有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平行本位金银这两种货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

其特点是,国家对两种货币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生金银的比价自由确定金币银币的比价。

双本位金币与银币同为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流通、熔化及输出入,但二者的交换比率由国家规定的一种货币制度。

简金银这两种货币按一定的法定比价流通。

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良币:实际价值高于名目价值,实际价值较高。

劣币:实际价值低于名目价值,实际价值较低。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定义: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即比率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制度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他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有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就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铸造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金币,作为具有无限法偿效力的本位币来流通的制度。

简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又称生金本位制,即国家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纸币来流通,但纸币不能自由地兑换黄金,居民只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一定数额以上、一定用途之内向银行兑换金块的一种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又称“虚金本位制”。

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货币单位仍有含金量的规定,但国内并不铸造和使用金币,只同另一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基金,居民可按固定比价用本国银行券兑换该国货币,再向该国兑换黄金。

货币需要量: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数量,是对某一计划时期客观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估算货币流通量:是指在流通中实际存在的货币数量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其不发生所有权变化。

也可以说信用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

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的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直接融资: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这样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

间接融资:则指是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银行信用亦即间接融资)。

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

国家信用:指国家以债务人身分,借助于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指由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其主要是企业或银行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利息:债权人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债务人手中获取的报酬。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即用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

终值:未来期终货币的价值,即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和或到期的本利和。

现值:未来期的货币终值的现在值,即未来本利和的现在价值,也叫贴现值。

固定利率:指利息率不随借贷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而波动,在整个借款期间都固定不变。

浮动利率: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调整期限和调整时作为基础的市场利率的选择,由借贷双方在借款时议定。

名义利率r是用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是指包括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金融机构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i是名义利率剔除当期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真实利率。

实际利率所代表的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正利率: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大于0时,即为正利率;反之则为负利率。

官定利率又称法定利率,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各金融机构必须执行。

简称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而确定的利息率,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基准利率。

公定利率由民间权威性金融组织商定的利率,各成员机构必须执行。

其由非政府部门的金融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有约束性。

市场利率指在借贷货币市场上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利息率。

简称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由一国中央银行直接制定或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利率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利率水平,利率结构管理和调节的方针措施。

高利率:企业成本过大,不利于投资的形成,生产萎缩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低利率:一方面居民储蓄降低,消费增加,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容易导致产生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企业投资欲望增加,使得低效率的企业大量存在。

商业银行又称存款货币银行,是能够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

单一银行制就是一家银行只设总行,业务完全由总行经营,不下设任何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

分行制在大都市设立总行,然后在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设立分支行。

控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就是指由某一银行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按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是由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个部分组成。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原始存款:就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和中央银行的支票所形成的存款,其中后者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入证券的途径注入银行体系的。

原始存款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不增加货币供给量。

派生存款:就是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贷款和投资而衍生出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业务创造的,它会增加货币供给量。

货币成数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此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金融债券就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是指依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这些金融机构法人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

放款(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放款人按照一定的放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即贷款是银行向社会生产和流通企业以及个人提供资金的活动。

贴现是顾客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提交商业银行,在扣除贴现利息后换取通货的一种银行业务。

对商业银行而言,票据贴现是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

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只代理客户承办收付或其它委托事项,收取手续费业务。

资产管理就是指商业银行在负债处于被动的前提下,通过主动调整其资产结构,即在现金、证券、货币等各种资产持有形式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协调三性,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和性质相适应,减少和降低风险,获取收益。

中央银行是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实行金融监督与管理的金融机构。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通常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市场的通货之和。

前者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以下式表达:B=R+C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金融市场:通过买卖金融工具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金融工具偿还性:金融工具作为一种债务凭证,债务人必须按规定的期限偿还本金,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卖为现金,而以货币计价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即金融证券转变为现金的速度及其成本的问题。

金融工具安全性指金融工具的安全保障程度,即金融证券能避免其市场价值下跌的风险。

盈利性指金融工具为其持有者所带来的收益。

金融资产:指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它既可以用于货币资金的流通,也可以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

货币市场是各类短期资金市场的概称。

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资金流动性的需要。

国库券市场又称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是指政府对外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债务凭证发行、转让和流通的场所。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指银行发行的有固定面额、可流通转让的存款凭证。

购回协定:是需要资金者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并与证券购买者达成协议,到约定的日期再把这些证券赎回。

——先卖后买逆回购是指买入证券的一方同意按约定期限以约定价格出售所买入的证券。

——先买后卖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金融债券就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可更换债券:在债券到期前的一定时期内,可以以一种预先商定的价格更换为该公司股票的公司债券。

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股票,它构成股份公司股本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