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综述

合集下载

秦朝的文化交流融合了多元民族的优秀文化

秦朝的文化交流融合了多元民族的优秀文化

秦朝的文化交流融合了多元民族的优秀文化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它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还在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秦朝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融合发展。

首先,秦朝统一六国后,大规模的迁徙和人口流动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度,将不同地区的人民纳入相同的政治管理体系中,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种人口流动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各地的优秀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

其次,秦始皇实行法家政治,推动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中央集权,标志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这个背景下,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整合政策,如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统治者的管理效率,也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繁荣。

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修建了连接各地的大型公路和运河等基础设施,使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

这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员流动和商品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秦朝还在文化领域推动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秦始皇统一了字体和度量衡,规范了文字的使用,降低了文化差异对交流的阻碍。

秦朝也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举行大规模的宴会、纳谏、举行以歌舞为主题的娱乐活动等,吸引了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总之,秦朝的文化交流融合了多元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朝通过统一六国、推行法家政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手段,积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历史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

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

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艺术融合。

本文将探讨秦朝的文化交流以及艺术融合,以展示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交流的背景1.统一大一统国家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国家,这为各地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2.组织大规模修筑工程秦始皇积极推动修筑长城、修筑陵墓等大规模工程,使得各地劳动力和技术得以整合,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1.道路交通秦朝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一整套的邮驿站和道路系统,加强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联系,便利了文化交流。

2.书籍流通秦朝推广标准化文字,统一了文字系统,使得各地书籍能够相互流通,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三、秦朝的艺术融合1.雅乐的传播秦朝将原本只在贵族中盛行的雅乐推广至庶民,使得雅乐艺术得以传播并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2.建筑风格的统一秦朝在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建筑风格,使得各地的建筑艺术能够相互借鉴,在统一的框架下展现自己的特色。

3.雕塑艺术的创新秦朝的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雕塑精美,不仅展示了秦朝的军事实力,也为后世的雕塑艺术提供了灵感和技术参考。

四、秦朝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的意义1.统一思想观念秦朝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族群隔阂,统一了思想观念,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2.推动历史进程秦朝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连贯性和发展。

3.丰富艺术创作秦朝的艺术融合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丰富了中国的艺术产出。

4.启示现代社会秦朝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告诉我们,多元文化和艺术的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结: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秦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秦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秦朝时期的文化交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一全国、推进改革、铸造统一的货币、修建万里长城等一系列的举措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但是,除此之外,秦朝还有另一种鲜为人知的面貌,那就是秦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一、文化背景秦朝统一全国,打破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地域性极强的局面。

由于秦国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采取了彻底的“灭亡七国”的政策,导致势力弱小的诸侯国的文化和学问集中到了秦国,而秦国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进行文化交流。

此时,儒家思想席卷全国,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而秦国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加强了与儒家思想的交流。

二、文化交流1. 线上交流秦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呈现出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的形式。

线上交流主要是在书信、文献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书信相互传递经典、人物事迹等,进行学问和文化上的交流。

在其它诸侯国和秦国之间,也通过书信传递贺礼,礼物、文献等,以此来维持彼此的关系。

2. 线下交流线下交流主要是指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包括宴席、讲学等。

秦国在与其它诸侯国的文化交流中,经常在宴席上进行文化交流,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谊。

在文化方面,秦国将翟方进为宣赵(管理宣传宣扬赵国史志)之材,派遣他去赵国学习并积极推广秦朝的文化。

而翟方进也将其在赵国学习的经验和秦国的精神实质传达回来,为秦朝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3. 学术交流秦朝时期的学术发展也与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功圣武永巷学者之一的杨雄,曾到韩、赵学习。

他回到秦后,将这些学问以及自己的成果在秦国内推广。

这些交流让秦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

三、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融合。

在这个进程中,秦国的文化逐渐向其他诸侯国传播,不但把秦国的影响力传遍全国,也促进了全国文化的繁荣。

同时,文化交流还让文化种子不断地播撒下去,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秦朝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过程中,秦国不但收集和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华,并将自己的思想与文化传播和推广了出去。

浅谈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摘要】先秦时期,我国的文化交流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但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其传播的范围有限,但是到了秦汉时期,开始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在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外交活动、经济贸易、宗教、游牧民族、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和战争等。

【关键词】先秦秦汉;中外;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文化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形式之一,也是一项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都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向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而中国文明的发展也不例外,通过与外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使中国文明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

而中国文化交流的开端则开始形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

先秦时期,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开始进入萌芽阶段。

但由于受地理因素和生产力的限制,人们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仍然比较狭窄,内外交流也是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但仍然努力向外传播先进的文明成果,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

然而,这样的吸收和传播只能是逐步渐进的,或是局部的,而不能大规模的进行。

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只是限于赵武灵王时的赵国。

相传,殷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殷道衰,箕子之去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1]。

但是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只局限于朝鲜周边地区。

此外,《穆天子传》中所记载的西周中期周穆王西游“西王母”等部落的故事,则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周朝与中亚地区游牧民族往来的历史情况,但交流的范围也是局限于中亚局部地区。

因此,先秦时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外文化交流只能处于萌芽阶段,其影响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确立,中外交通路线的畅通,秦汉王朝开始加强对边疆的开拓和对外的探索。

文化碰撞——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文化碰撞——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文化碰撞——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世界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的碰撞更是难以避免。

中西方两种文化相遇,难免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冲突与融合。

然而,怎样使中西文化在交融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产生出新的文化成果,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命题。

古今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中,不同民族通过丝绸之路相互沟通、学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许多融合了多元素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是高度频繁。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跨文化交流、跨国合作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中西文化的碰撞由此进一步加深,中国文化也开始被全球所认识。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对话中国先秦时期就有了“接纳百家,以济于世”的思想。

这种思想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在这个交错的世界中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

在融合中保持自我,吸取外来的文化精髓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去,是我们在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应该具备的能力。

尤其在艺术领域,中西文化交流得以广泛展开。

从西方的油画、雕塑到中国的国画、陶瓷,两种文化在艺术领域产生了碰撞,更是衍生出了许多新生事物。

如今,一些学院、艺术机构在传授西方艺术技法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开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比如,在中国举办的“文化遗产展示周”,就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这种交流还反过来影响到西方艺术,西方涂鸦艺术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逐渐发掘出一种精美的艺术风格。

文化差异的冲突然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冲突。

由于中西方文化基础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

因此,彼此的宗教、人权、政治制度等问题,很容易在交流中引起冲突。

例如,在2019年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电影节上,因为对于涉及台湾的电影作品产生了政治争议,使得多个国家的电影代表团退出了这次电影节。

秦代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变迁

秦代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变迁

秦代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变迁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

虽然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但它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中央集权和开创性思想的朝代,秦朝的文化交流及其对未来文明的发展变迁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话题。

一、文化交流秦朝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

考古发现表明,秦军在南方战争中带去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物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这种文化的输出是通过军事意义的侵略带动下的。

同时,秦朝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不仅是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秦朝还通过海外贸易加强了与西域、中亚地区的联系。

秦始皇曾派张骞率领使节团出使西域,发展了沿海商业贸易,加深了秦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二、文明变迁秦朝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欣欣向荣时期,在服装、建筑等艺术领域的发展都表现出来了秦朝的繁荣景象。

秦始皇在其幼年时期即喜爱书法、绘画等,他亲自参与了大量的文化建设工作,例如进行文字标准化改革,铸造了雕饰繁复的兵器和佩饰等。

秦始皇还重修了万里长城,这项工程的完成彰显了秦朝在建筑领域的技术成就。

同时,秦朝对中国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的创新也对其文明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统一了中国各地方言,并制定了法律、货币、度量衡等标准化制度,这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之,秦代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变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而秦朝通过军事意义的侵略带动下的文化输出以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秦朝的辉煌和创新。

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包括政治手段、艺术传播、宗教互动等方面。

一、政治手段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多种政治手段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首先,秦朝实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文字,强制推行小篆的使用,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认同。

此外,秦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制度等,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二、艺术传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秦朝时期,壁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秦朝的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壁画,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宫廷生活等内容。

这些壁画不仅体现了秦朝的文化特色,也受到了其他地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融合的艺术风格。

此外,秦朝的小篆书法也在推广过程中融合了其他地区的书写方式,形成了新的书法风格,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互动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秦朝的宗教互动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秦朝统一六国后,将不同地区的祭祀制度整合为一,并推崇五行思想和法家思想。

这种宗教上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此外,秦朝还在政治上支持道家和法家的发展,这些学派在思想上也对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秦朝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通过政治手段、艺术传播以及宗教互动等方式,秦朝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认同,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

秦朝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也对后世的文化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化交流与思想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化交流与思想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化交流与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也是各国分争纷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秦国作为六国之一,在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两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1.和其他国家的往来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往来。

秦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进了各种新的文化和思想。

例如,从楚国引进的音乐和舞蹈,从齐国引进的冶炼技术等等。

这些文化的引进对秦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在秦国北方,与匈奴、燕国等蛮族有着频繁的交流。

这些交流使得秦国的文化受到了一定的蛮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匈奴的骑射技术对秦国的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秦国也向周边国家传播了自己的文化,使得秦国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扩大。

二、思想变革1.法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思想开始发生变革,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并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严格的法制和刑罚,提倡重农抑商的政策,对秦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家的影响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教派,他们主张兼爱和平等,反对战争和封建等不公平现象。

墨子的思想影响了秦国的社会风气,推动了秦国的变革。

墨子的主张对秦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秦国的思想变革中,儒家思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礼乐教化、仁爱之道,提倡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些思想对秦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化交流与思想变革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交流丰富了秦国的文化内涵,为秦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思想变革则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文化交流方面,秦国引进的各种新文化为秦国的艺术、音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论衡· 恢国篇》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名婉妗。” ——段成式《酉阳杂俎》 “十七年,王西征昆仑,见西王母。” ——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穆天子传》
关于西王母的历代文献记述
“驱风游西海,西过王母庐”
——曹植《仙人篇》
“瑶池阿母依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瑶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 第二节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描述的西方世界
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
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
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上古神话中,西方世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昆仑山就是 地处西方的一个神话世界。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神话两大体系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 昆仑墟北”。
——《海内北经》 “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珏,穆王十七年,王西 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竹书纪年》
关于西王母的历代文献记述
“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其上有醴泉、瑶池”。
——《史记· 禹本纪》
“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史记· 赵世家》 “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穆天子传》卷三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萌芽 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萌芽
1、“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2、早期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 把“从公元前114年-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南亚之间 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线”称为“丝绸之路”。其后, 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 路》一文中,将丝绸之路的西端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到20世 纪初,开始广泛使用“丝绸之路”的名称,从此,“丝绸之 路” 就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 通道的总称。后来,又涵盖了中西海路通道。丝绸之路成为 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沙地”,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跨越昆仑山到葱岭以西的龟山,
“会见西王母”。《竹书纪年》记载:“舜九年,西王母来 朝,
“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前身
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
先秦时期,描述西方国家的文献主要有:《山海 经》(包括《海外西经》、《大荒西经》),汲冢书 (包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记 载的西周之国与轩辕之国可能就是古波斯,沃民国即美 索不达米亚平原。《穆天子传》和《离骚》记述的悬圃 可能就是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巴别通天塔。当然,关于 西方国家描述最清晰的依然是周穆王西巡的故事。
西王母——王母娘娘
西王母是传说中的一位 拥有至高权力、雍容华贵的 女神。西王母之名,始见于 战国至汉初写成的《山海 经》。《山海经•西山经》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 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 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 之厉及五残”。
关于西王母的历代文献记述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山海经· 西次三经》
《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世界上最早的屋顶花园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 园”
周穆王西巡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公元前1001-947年)曾 驾着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西征昆仑,会见了西王母,在瑶 池上,周穆王向西王母敬酒,西王母作歌,穆王和之。周 穆王西巡的故事,《竹书纪年》和《史记》都有记载。 《史记》载穆王命造父驾车,西巡守,得见西王母。西周 时代,在中国和希腊之间东欧和亚洲的辽阔草原,半沙漠 和山区地带,散居着许多游牧部落。希腊人把这些部落称
为斯基泰人,波斯人称为塞迦人,中国称为塞人。
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
“彩陶文化西来说”,1923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 提出,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彩陶文化自成体系
(1954年半坡遗址发掘证实中原彩陶文化年代远比中亚
要早)。但是这种观点的提出反映出人们对文化在发展 过程中之交流现象的猜测。
第二节
三、“赛里斯”的故事
公元前4世纪至2世纪西方文献普遍称中国为“赛里斯”
(seres)。“赛里斯”指中国丝绸。欧洲文献中关于赛里 斯
的最早记载是亚历山大时代,公元前336-323年亚历山大
东征第一次使欧洲与内陆亚洲发生了密切联系。随后,欧
洲的许多地理著作都有关于赛里斯人的记载,其中影响最 大的当数公元2世纪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托勒密 关于赛里斯的记载长期成为欧洲人认识中国的基本依据。
传说中的中西交流
中国古籍的许多史料里,都约略提到了西王母曾与黄帝、 尧帝、舜帝,甚至大禹见过面的事实。传说,黄帝派他的大臣 令化,从昆仑山之北,越过葱岭,访问当地的一些部落。部 落首领轩辕氏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曾“巡游四海, 登
Hale Waihona Puke 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帝尧时,尧还使臣季“西见王母,
拜请百福,赐我嘉禾,长乐富有”。不久,尧又亲自“身涉 流
丝绸之路
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期,中亚地区,丝织品和丝织技术已颇为
流行,它表明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
的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丝路的西端是希腊。中国的青 铜器、铁器传入欧亚草原,西方玻璃输入中国,中亚的马 匹、马具传入中原。 总之,无论是中亚、希腊发现的早期中国文物与文化
之一(顾颉刚认为中国神话包括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两大体 系),而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又 因其极少人类修饰,堪为“金色神话”,如:盘古开天、女娲 补天、西王母与东王公、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周穆王西巡等 有着长盛不衰的影响力。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了积淀原型的作 用。于是昆仑神话便成为中国远古神话的精华,昆仑山成为中 国神话的奥林匹斯山,庄严、雄壮、伟美的“帝下之都”, “百神之所在”。其中,西王母神话构成了昆仑神话中最亮丽 的部分。
西王母瑶池——黑海
昆仑河源头黑海,是一座天然高 原平湖,是道教信徒崇拜的神湖,距 格尔木市区250公里,海拔4300米,东 西长约12000米,南北宽约5000米,湖 水最深度达107米,湖水粼粼,碧绿如 染,清澈透亮。水鸟云集,或翔于湖 面,或戏于水中,金风送爽,瑞气蒸 腾,一派祥和景象,湖畔水草丰美, 野牦牛、野驴、棕熊、黄羊、藏羚羊 等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 湖旁有 一平台,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 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专门在 此设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各路神 仙便来向创世祖先西王母祝寿,热闹 非凡。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
一、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二、“秦奈”的传说 三、“赛里斯”的故事
一、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与黄河流域流传的西王母故事相类似,古希腊也有一
个关于远东的希伯波里安人的动人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
阿里斯特进行了一次传奇的东方旅行。根据传说,阿里斯 特写了一首称为《阿里玛斯培》的叙事长诗,记载了他的 一次远东旅行,其中提到希伯波里安人生活于最东部,遥 远的北风吹来的地方。这一故事经希罗多德的转述而广为
影响,还是中国发现的早期西方文物,都是经由中西交通
历史上最古老的通道,即 “草原之路”进行的。
2、早期丝绸之路
草原之路:
始于中国北方,经蒙古高原逾阿尔泰山脉、准葛尔盆地进 入中亚北部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 流域的通道。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往来的通道。
绿洲之路:
位于草原之路南部,由分布在大片沙漠、戈壁之间的绿洲 城邦国家开拓出的连接各个绿洲的一段段道路和可以通过高山 峻岭的一个个山口,这条通路逐渐成为欧亚大陆间往来的交通 干线。又被称为“玉器之路”。
世人所知。据学者们考证,希伯波里安人就是古代的中国
人,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是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认知。
二、“秦奈”的传说
现代欧洲人称中国,英文作china,法文chine,意大 利文cine,皆源于公元前1世纪出现的希腊文thinae或拉丁 文sinae,音译为“秦那”、“支那”、“支尼”或“秦 奈”。西方 古代为何称中国为“秦奈”?一种观点认为,“秦奈”指 战国 时的秦国,另一种观点“秦奈”是“绮”的译音,与丝绸 有 关。但不管是“秦奈”还是“绮”,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与 中亚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西王母得之,坐乎少 广,莫知其死,莫知其终。”
—— 《庄子· 大宗师》
关于西王母的历代文献记述
“即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 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 祠”
——《汉书· 地理志》
“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 汉属之,德孰大,壤孰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