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陈《新文化运动》公开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学课件共17张PPT

没有好的了,全部 坏掉了,必须全部 换掉!
《大换血》
病人: 中国思想界 旧血液:中国传统文化
医生: 新文化运动者 新血液: 西方文化
14
新旧对话
“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妻丧速归”
黄侃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
“干不了,谢谢。”
15
青春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 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 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张裕葡萄酒巴拿马获奖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全国注册厂矿数量大增
并率文武百官隆重祭孔
10
表述反馈
鸦片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Biblioteka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军事
第二次民鸦片战争 族 危
中法战机 加争 深
中日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体向西西用 洋务运动
方 学习器物
受过新式教育的张
原家因姑:娘因新不文满化旧运式动的内容
婚姻而引发的冲突。
张父
张母
7
表述反馈
“德先生” “赛先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打倒孔家店”(儒) 提倡新道德 鲁迅与《狂人日记》 反对旧道德
胡适与白话文 文化平民化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思想革命
+
文学革命
性质
8
天啊!我要和 你相爱,一辈子也 不断绝。除非是山 没有了丘陵,长江、
场景二:除旧布新 ——探内容
场景三:万象更新 ——论影响
盘点要求:
第21课_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

2、思想革命: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课堂讨论 资产阶级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 的道德, 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 像之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即提倡人 制政治之灵魂也。 封建伦理道德 权、自由、 平等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 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根本原 因
直接原因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3、思想: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4、个人: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新认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概况
核心 (两面旗 帜) 主要阵地 (思想阵地 活动基地)
新 文 化 运 动
兴起 时间
兴起 标志
主要代 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 自然科学和看待 客观事物的科学 观点。
民主
科学
(赛先生)
(德先生)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 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 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三、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 思想解放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 说”·· ·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 是“人头畜鸣” ·· ·
材料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 ···怎么能嫁 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 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新诗年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后期)
高一历史第五章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4)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情感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的新探索,了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不懈的努力。
(2)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感悟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求学与爱国。
(3)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3.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深刻分析历史现象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难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引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及书本出现的历史资料,掌握收集、利用、处理、加工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2、引导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了解当代对传统文化态度,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全面、发展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述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探究多媒体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材料:在1913年,有人对中小学生关于“你最崇拜的人物”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范仲淹(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6人),陶侃、大禹、华盛顿(4人),程德全(3人),苏轼、康有为、袁世凯(2人)……从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当时文化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
说明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呈现:新旧交替,中外陈杂。
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同时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也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教大的影响。
最新(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公开课课件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 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 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 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 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 思想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
(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新文化运 动的旗手
李大钊
《青春》是李大钊发表著 名文章。他号召青年为创 造一个青春的国家而奋斗。
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蔡元培
(1868—1940)浙江绍兴人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陈独秀
“吾国之维新也,· · · · · · · ,共和也,帝制 也,· · · · · ·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 所用心。 · · · · · · ·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 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 必须改变人的思想”。——陈独秀
新文化 运 动
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 造国民的思想(吸取辛亥革命失败教训)
胡
适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较早主张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狂人日记》,1918 年5月,发表在《新 青年》四卷五号上, 为鲁迅所做。彻底揭 露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反动本质。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几千年纲常礼教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指专制制度下纲常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抹杀。 2.为什么鲁迅要写这样一部书? 民国初年,配合帝制复辟的尊孔复古思想十分流行,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是为了揭露纲常礼教的弊端。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获奖课件

……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北方吹来十月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走近伟人 重温历史
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新文化 新面貌
如春雷一般, 惊醒了无数青年, 影响了一代人, 也影响了一个时代……
《药》对“人血馒头”的描写: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地说
: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cuō)起这 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 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ǎo)开了,焦皮里面窜 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 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
蔡 琰 ( 作 者 有待考 证)的 《胡笳 十八拍 》 郭 璞 的 《 游 仙诗》
鲍 照 的 《 拟 行路难 》 庾 信 的 《 拟 咏怀》
都 特 别 喜 欢 。不过 都是组 诗,太 长了, 就不贴 了orz。
最 后 还 想 推 一下萧 绎的《 幽逼诗 》四首 :
【 南 史 曰 : 元帝避 建邺则 都江陵 ,外迫 强敌, 内失人 和。魏 师至, 方征兵 四方, 未至而 城见克 。在幽 逼求酒 ,饮之 ,制诗 四绝。 后为梁 王詧所 害。】 南 风 且 绝 唱 ,西陵 最可悲 。今日 还蒿里 ,终非 封禅时 。 人 世 逢 百 六 ,天道 异贞恒 。何言 异蝼蚁 ,一旦 损鲲鹏 。 松 风 侵 晓 哀 ,霜雰 当夜来 。寂寥 千载后 ,谁畏 轩辕台 。 夜 长 无 岁 月 ,安知 秋与春 。原陵 五树杏 ,空得 动耕人 。
新文化运动先哲们以振兴民族为己任,勇于 探索、开拓进取、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永远 激励后人,激励我们青年去开拓前行的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表材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材料:在《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民主”只有513次,即使把代替民主的其他词算入,其总共也不到“科学”一次频度的一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进步刊物中,如《新潮》《每周评论》和《少年中国》,“科学”出现3635次,而“民主”只出现657次。
——金观涛《<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根据材料提出思考2:为什么科学的词汇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相关。
认识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仍出现复辟帝制与尊孔复古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旧思想、旧道德驾驭不了新制度。
(设计意图:将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民主联系起来。
在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提倡新道德是才是核心,民主科学与新道德是“表”与“里”的关系。
另外也引出第二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然后出示材料:《新青年》中杂志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么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义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婆心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封建礼教确实是在“吃人”这种材料极具震撼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问:同学们如何促使新思想传播更有力?(学生回答)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材料6: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口语与书面语早已经分离,相比书面气的文言文,口语化的白话文更意义大众所理解。
【精选】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公开课)36

新文化运动--信仰与价值观的重建 1、为什么重建? 2、怎样重建? 3、结果如何?
探究一:为什么要重建国民的信仰和价值观
背景概述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国
主义加紧侵华; 思想: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传入;
探究一:为什么要重建国民的信仰和价值观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影响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习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京师大学堂师生之间的问候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慵慵懒懒做动作)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
主义加紧侵华; 思想: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传入;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只有进行思 想革命,才能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探究二:怎样对国民的信仰和价值观进行改造? 兴起标志: 1915 陈独秀 上海《青年杂志》
一本杂志 8
胡 适 陈
独 秀
鲁 迅
北京大学李
蔡大 元钊 辜培 鸿 铭
秀才:
实际:
乌黑头发,无麻子, 乌黑,头发无,
脚不大,周正
麻子,脚不大周正
13:49
材料四:刘半农与“她”字
《叫我如何不想她》 ……
月亮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思考:为什么要反对旧文学
刘半农
部分旧文学是旧道德的表达工具;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
具,大众化的新文学便于宣传新思想、新道德。
材料一:
左图表是 1913年某学校 对学生崇拜人 物的调查。根 据图表分析出 现这种情况的 原因?
2024版人教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质课件

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024/1/25
03
注重实践教学
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注重实践教学,如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实地考察等。
20
教育目标调整: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公民
2024/1/25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新文化运动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具备 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12
03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 思想贡献
2024/1/25
13
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创办
倡导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大力提倡 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 信,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
础。
批判旧文化
他对旧文化、旧道德进行了深刻 的揭露和批判,号召人们追求新
思想、新文化。
推动文学革命
陈独秀积极倡导文学革命,提倡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新
26
存在历史局限性,如过于激进等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激 进
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文化的过程中,有时对 传统文化采取过于激进的态度,忽视了对传统 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新文化运动在引进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有时对西方文 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存在盲目崇拜和照搬的现 象。
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不 够成熟
建专制制度。
2024/1/25
科学
推崇科学方法和理性精 神,反对迷信和愚昧。
反对专制
反对迷信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及其 代表人物,呼吁建立民
主共和国。
9
批判迷信思想和行为, 提倡科学知识和理性思
考。
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01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没有新文化运动之前,北大的学生 为升官发财读书,经历思想启蒙的学 生会为谁读书呢?这样的学生当国家 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会作何反应呢?
四.意义
• 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 想解放。
2.文学革命:
• (1)斗争锋芒: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
言文),以彻底清算
。
• (2)发起:(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 上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系统提出了 的主张,即提倡 (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请欣赏一段新文化的影片
3.文化平民化
• 2.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 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 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冲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 分子的觉醒,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 (文化革新) 运动。
• 3.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 (进步),为 (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 (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五:性质
• 1919年之前:资产阶级思想 • 1919年之后:无产阶级思想
而要重铸国魂就需要一定的载体, 这就是语言文字
请阅读这篇《诗经·中谷有蓷》
•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 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国风·王风·中谷有蓷
升华
•新文化运动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新文化有何启示?
感谢聆听
•教学难点:对于新文化内容和影响的
正确评价
阅读教材87—88页完成学案(“她”为什么会来?)
• 一.背景
•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 得到发展。
• 3.思想:西方 (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激进民 主主义者认识到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进行 (思想) 革命;辛亥革命使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猜猜这首歌叫什么?
xin灵魂剪辑师 -.mp3
什么时候出现“她”的?
新文化运动
亚布力林业局第一中学校 霍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影响的学 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的振兴而不断探 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 素养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 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槁。有位女 子遭遗弃,内心叹息又苦恼。内心叹息又苦 恼,嫁人不淑受煎熬。
• 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焦。有位女 子遭遗弃,抚胸叹息又长啸。抚胸叹息又长 啸,嫁人不淑多苦恼。
• 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焦。有位女 子遭遗弃,抽噎哭泣泪不干。抽噎哭泣泪不 干,悔恨莫及空长叹。
•要树立民主、科学的大旗就 必须改造国民的灵魂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对以 (孔子)和(儒家学说) 为代表、维护(封 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攻击,树 起了“(打倒孔家店) ”的大旗,实质上是对统 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 全面清算。其中,(鲁迅)批判地最为猛烈,他利 用文学作品深刻揭露 (封建制度)和 (纲常礼教) 的黑暗,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是中 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还发表《 我之节烈观 》 揭露封建伦理道德的危害性。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 统的 (贞节)观念,指出与资产阶级的 (人格 独立观)根本对立。
总结
• 一、导火线(尊孔复古的逆流) • 二、兴 起(略) • 三、内 容 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 四、意 义 • 五、性 质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Hale Waihona Puke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播
(英法) (日本---美国)(西方---苏俄)
为办学宗旨,使其成为运动中心。 • 5.主要阵地:《新青年》。
三.内容(“她”说了什么?)
•1.思想革命
•(1)提倡 (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 学),反对迷信和愚昧。
这说明什么?
材料 “包好,包好! 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 什么痨病都包好!”
——鲁迅《药》
这说明什么?
• 1917年,上海报载了“陈烈女殉夫”的故事。陈 烈女名宛珍,三世居上海。年十七,许配给王运 甫之子、年十八岁的王菁士。尚未过门,王菁士 就死了。陈女闻死耗,即沐浴更衣,服毒自 尽。……过了两天,又见上海县知事呈江苏省长 请予褒扬的呈文,中说:“呈为陈烈女行实可风, 造册具书证明,请予接例褒扬事。”要求给予褒 奖。
• 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 (尊孔复古) 逆流。
二.兴起
•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 改名为《 新青年 》)。
• 2.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 • 3.指导思想:西方的 (民权)、(平等) 思想和达
尔文的 (进化论) •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以“ (兼容并包)”
家国情怀下的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
鲁迅
陈独秀
家国情怀下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钱玄同
胡适
史料实证下的新文化运动——反思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
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
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 语”。 ——钱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