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剂祖方白虎汤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7:白虎汤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7:白虎汤
白虎汤药物组成与用量
白虎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最著名的经典方之一。
一般将之归类为少阳病的主方。
也有人认为是热证主方。
其组成为: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一共有四味药: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四药中其他三药都是重量单位,只有粳米用的是体积(容量)单位,用的是“六合”。
根据考证,汉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
粳米
那么六合的粳米,也就是大概120毫升的粳米有多重呢?
经过实测:一升粳米大概重180克,即一合相当于18克,所以六合粳米相当于108克。
按一两等于15克折算,相当于7两。
白虎汤推荐量:
原方原量:
知母90克,石膏240克,甘草30克,粳米105克。
常规标准量:
知母18克,石膏48克,甘草6克,粳米21克。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中医养生的真相# #女性疾病的真相#
谢谢各位:
想学如何用经方看病吗:零基础,看医案,学经方:
——老百姓都能学会传承千年的中医经方。
【方剂】白虎汤

【方剂】白虎汤原文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
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
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
1、白虎汤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
用于发热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君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2、五运六气解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白虎、西方之金神也。
应秋而归肺。
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
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
夏热秋凉,暑喝之气,得秋而止。
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为之,谓能止热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或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可知阳明是以燥为本气,而燥气是由肺和大肠系统所主。
阳明肺系本气为凉燥,主阴气,其性肃降,肃降则胃肠通下。
风热伤肺,变为热燥,失其肃降之性而逆上,胃肠也失降而出现大小便不调,故治法多用辛苦通降法,辛凉宣肺恢复其肃降功能。
《伤寒论类方》云:白虎汤,石膏清金而退热,知母润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补中而化气,生津而解渴也。
胃阳素盛之人,阴虚火旺,一被感伤,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则成阳明下证,而胃火未盛,肺津先伤,是以一见渴证,先以白虎凉金泄热,滋水涤烦,膈热肃清,则不至入胃,而致烦热亡阴之害矣。
白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60g 知母20g 甘草10g 粳米3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分热盛,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脉洪大有力。
【证析】此为治疗气分热盛主方。
伤寒邪传阳明之经,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气分,已无表证,故不恶寒而但见高热;热蒸津液外越散热,故汗出;热盛伤津,汗出耗液,引水自救,故口渴;邪盛而实,故脉洪大有力。
【病机】气分热盛。
【治法】清热生津法。
【方义】此种热在气分、津液耗伤之证,当从撤热保津论治。
纯热无积,自然不宜攻下;津液已伤,亦忌苦寒,虑其苦极化燥,更损阴津;唯宜辛寒清热,甘寒生津,于证始愜。
本方所用石膏,性味辛寒,擅清气分之热,达热出表;辅以知母,增强清热效力并滋受损阴津,二药共用,能呈清热除烦之效,高热、汗出、烦渴即可随之解除。
佐以甘草、梗米调护胃气,使大凉之剂不致损伤胃气,成为有利无弊。
药仅四味而清热生津之法备,配伍允称完善。
【应用】
1.用方指征高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者,可用此方
2.使用注意①发热无汗,表证未解,不宜使用;②脉浮弦而细,或沉,或口不渴,无里热证象者,不宜使用;③血虚阳浮,证类白虎汤,宜投当归补血汤以固护浮越之阳,误用此方,祸不旋踵;④阴盛格阳,投此犹如雪上加霜,危亡立至。
【歌括】
白虎膏知草米行,辛寒清热且生津,
热渴汗出脉洪数,气分热盛此能清。
【中药方剂】白虎汤

【中药方剂】白虎汤【方剂名】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即阳明气分热盛证。
里热炽盛,向外熏蒸,迫津外泄,故见壮热面赤,汗出恶热;热灼津伤,则烦渴引饮;脉洪大为里热炽盛之象。
治宜直清里热,除烦生津。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苦寒可助石膏清泄肺胃实热,质润能滋阴润燥以救阴,为臣药。
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
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证自愈。
白虎为西方金神,用以名汤,比喻其清热之力浩大。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
临床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等属气分热盛者。
【使用注意】凡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血虚发热,脉洪而重按无力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白虎汤中为何配伍粳米?本方主治阳明胃经热盛,粳米为谷物,具有甘缓留中之能,使方中石膏、知母寒凉苦降之力“不速下行”而“留连于胃中”,以保证药力留驻中焦,以最大限度发挥本方的“清中”的作用。
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中粳米可使药液质地黏稠,浓度增大,有利于方中石膏等有效微细颗粒尽可能悬浮于药液中,从而大大地提高方中药物的溶解度,以增强本方的退热效应。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实用版】
目录
1.白虎汤的来源和组成
2.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3.白虎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白虎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正文
一、白虎汤的来源和组成
《伤寒论》是古代中国一部著名的医学经典,其中记载了许多有效的中药方剂。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症。
白虎汤的组成包括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
石膏为君药,能清热解毒;知母为臣药,能滋阴润燥;炙甘草和粳米为佐使药,能调和诸药,兼有补充营养的作用。
二、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主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等症状。
适用于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发汗则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三、白虎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白虎汤的服用方法是将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加水煎煮,米熟汤成后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服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腥膻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服药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3.服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四、白虎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白虎汤在《伤寒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治疗伤寒病症的代表方剂之一。
后世医学家对白虎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调和气血等功效,适用于多种热性病证。
第1页共1页。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一、白虎汤的概述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一方经典方剂,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创。
它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二、方剂组成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包括:1.石膏: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的作用。
2.知母:具有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的作用。
3.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
4.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的作用。
三、方剂功效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有:1.清热解毒: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热毒。
2.生津止渴:知母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解除口渴的症状。
3.养阴润燥: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可以缓解因高热而引起的口干舌燥。
4.调和药性: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四、方剂应用白虎汤适用于以下情况:1.伤寒病初起,表里两虚,症状轻微,如发热、口渴、大汗等。
2.体内有热邪侵袭,导致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3.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五、方剂应用禁忌白虎汤在以下情况下禁用:1.体内有实热或湿热壅盛的情况。
2.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患者。
3.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六、方剂用法与剂量白虎汤的用法与剂量如下:1.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60克,甘草6克。
2.将石膏、知母、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熟成粥状。
3.最后加入甘草煮沸片刻即可。
七、方剂方解1.石膏:清热解毒,降火。
2.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3.粳米:养阴润燥。
4.甘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
八、方剂临床应用白虎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特别是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等症状。
它具有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特点,是治疗伤寒病的常用方剂之一。
九、方剂注意事项在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当使用。
2.注意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4.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伤寒论》名方白虎汤原文与释义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方剂组成】知母18 克,生石膏45-10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30 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 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 岁,门诊病例,1967 年7 月20 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数。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白虎汤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方剂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白虎汤的条文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剂。
白虎汤的条文内容如下:白虎汤方,治当归汤诸证不中者,以白虎汤下之,慎勿复下。
白虎汤方,石膏难为附子,附子难为石膏,石膏附子咸而各难,石膏辛;附子苦辛。
病人无熟者,先下之,已有熟者,可不下。
渴欲多饮者,食之,不渴者,勿食。
小便数,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治烦热重感,小便不利,属陽明者也。
白虎汤方,治下焦有热,胸腹满者也。
白虎汤方,治胸中有痛,烦冤不得卧者也。
白虎汤方,治烦满而腹痛者也。
白虎汤方,治咽喉乾燥,不得息者也。
白虎汤方,治食欲不振,呕不欲食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烦不得卧,口干舌燥者也。
白虎汤方,治身有热者也。
白虎汤方,治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小便不利,腹满不食者也。
白虎汤方,治心下有热,胸中窒满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胸膈中有热,烦身不得卧者也。
白虎汤方,治少腹有热,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秽热在脐下,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身有寒者也。
白虎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剂,适用于治疗由于外感而引起的身体热症。
在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材,确保药方的准确性。
同时,在服用白虎汤期间,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过多的寒凉食物,以避免影响药效。
总结起来,白虎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外感引起的身体热症。
在使用白虎汤时,应遵循方剂的条文,确保使用正确的药材和剂量。
同时,饮食调理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注意避免过多寒凉食物的摄入。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正确使用白虎汤,有效治疗伤寒病,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寒剂祖方白虎汤
作者:李斌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8期
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
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
《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
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
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
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
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
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
其辛、甘,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
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味苦、甘,性寒。
归肺、胃、肾经。
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
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性味甘、平。
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
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
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
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主治脾胃气虚。
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
并佐以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