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木兰诗(第1课时)
《木兰诗》PPT(1)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 最高的勋级。
不用: 不用,不愿做。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模拟磨刀的声音。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同伍的士兵。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并排跑。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顶针句】 1.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对偶句】 3.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栏目导航
【排比句】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你读对了吗 军帖(tiě) 姊(zǐ) 可汗(kè há n) 戎( ró ng)机 同行(xíng)
扶将(jiāng) 裳(chá ng) 溅溅(jiān jiān) 金柝(tuò ) 胡骑(hú jì)
骏 jùn【骏马】
栏目导航
朔 shuò 【朔望】
竣 jùn【竣工】 唧 jī 【唧筒】
塑 sù 【雕塑】 驰 chí 【背道而驰、驰名】
建功受封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 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 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 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 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 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 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 优秀品质。
卿 qīng【公卿、国务卿】
弛 chí 【松弛、一张一弛】
木兰诗第一课时_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樊蓉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理清故事情节,学习课
文中出现的复沓、顶真、互文等修辞手法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二、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
提高记诵能力并背诵全文。
一、
1.
2.
ti
帖
ti
扶将
四、逐段疏通,把握文意
(一)第一段
1.疏通字词解析,疏通文段大意。
复:又当:对着闻:听到惟:只
2.木兰为什么叹息?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木兰的叹息设置悬念,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尝试背诵。
(二)第二段
1.重点字词解析,疏通文段大意。
大:大规模十二:表示数量之多(古代汉语中通常用三、六、九、十二来表示数量之多)市:买
2.修辞手法解析。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与反复手法做比较)。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同样用了复沓手法。
3.
4.
1
2.
3.段落大意。
写木兰的准备工作及奔赴战场的路途。
4.尝试背诵。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家长签字。
板书设计:复沓
顶真
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
《木兰诗》第一课时教案

《木兰诗》第一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明确:(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9-1[预习导学]木兰诗(第1课时)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9-1[预习导学]木兰诗(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88f08c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3.png)
第9课木兰诗(第1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3.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全文大意。
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1)了解作品。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作者不详。
《乐府诗集》是我国现存的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共100卷,把历代乐章歌谣按性质分为12大类。
所收作品以汉魏到隋唐的乐府诗为主。
乐府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比较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诗歌背景。
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北魏与柔然战争时期民间创作的作品。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的特色。
2.知识链接。
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
统治者也可借此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后来,人们把由乐府采集的歌谣称作“乐府”,“乐府”从官署名称转变为诗体名称。
乐府诗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诗歌。
二、合作探究1.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1)听《木兰诗》的范读音频,注意停顿处,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木兰诗》,将课文读通读顺。
2.疏通文意。
(1)理解《木兰诗》中的重难点词语,掌握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2)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归纳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本课小结课后任务1.朗读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
2.巩固本课的文言知识,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木兰的故事。
木兰诗第一课时ppt

《木兰诗》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 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 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 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 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 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 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木兰诗》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 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 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 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 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 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花木兰简介
《木兰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 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 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 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 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 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 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 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 回家。
《木兰诗》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 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 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 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谢谢观赏
《木兰诗》第一课时教学
九台市第三十一中学 刘辉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

《木兰诗》教案《木兰诗》教案「篇一」一、概述《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
《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
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10.木兰诗(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2)释句: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 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 士们的铠甲。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壮士(有的)身经百战死于沙场,(有的) 许多年后才回到故乡。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木兰最高一等,赏赐了其很多的财物。
参考答案: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 音。 杼:织布梭子。 惟:只。 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 军帖: 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 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十年、十二年):表示多数,不是 确指。 爷(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 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马鞍下的垫子。 旦:早晨。 溅溅:水流声。 胡骑: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 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的护身服装。 明堂:古代 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赏赐 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做。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扶将:扶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穿。 云鬓: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 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同伍的士兵。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并排跑。
《木兰诗》第一课时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古今异义字: 但:古意是只(副词) 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 郭:古意是外城 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走:古意是跑 今意是行走 一词多义 : 东市买骏马 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 买 (动词) 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 言其多。)
(二)、译读课文,读通文意 自学指导2 :
请借助课下注释先自己翻译课文, 不会提出来。)
学情展示:译诗 展示方案:抽签决定展示组和
评价补充组。展示时先读一句 原文,再解释重点词,人名、 地名、时间不必解释,最后连 起来翻译。
3、乐府诗的特点
①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 事情节。 ②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 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 等。 ③ 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 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④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一)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指导1: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同桌帮忙扫 除字词障碍; 2、听范读,正字音,注意把握节奏。 3、自由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停顿 、节奏、重音、抑扬、感情基调,初 步领悟文章内容及作者感情。
①木兰当户织 对着 ②惟闻女叹息 只
● ●
③问女何所忆 思念 ④愿为市鞍马 买 (三)挑战题: (请翻译下列句子)
● ●
①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 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 兰 诗
制作人: 双语学校 徐小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译讲课文。
1、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 郭茂倩编 的 《乐府诗集》 兰诗》选自宋朝· ,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 民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在雨水里泡着
泡着心酸泡着哀愁
我哀愁的吟诵
秋天雨水里的诗句
难道整个秋天都没有
擦干眼泪的日子吗
我望向天空
日月星辰
数着走过的日子
说今年的秋天很长
长在九月晚秋
有一场霜雪
要取代雨水
那时雨才能止住泪伤
那时雨也许不忍心
将晚秋最后的花蕊摧残
那时风即使似刺骨的剑
也会屈服于花蕊傲然怒放的霜雪前我等待着
晚秋漫长的九月
那清雅傲然怒放的花蕊那么有气节的花
那么定然是尘埃里
最美丽的
九月菊盛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