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区域发展整体评价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第二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术模式,避免因盲目地高估或低估所造成的决策失误。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区域发展水平一词是区域分析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在区域分析中,通常将区域分为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其依据就是对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但此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人们又设计了一些综合指标,用一组或多组指标,也有学者用一组或多组指标复合成的一个指数,来量度区域发展水平。
(一)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在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该区域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有所不同。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区域的常驻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驻单位;同时,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加价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
考虑到这种区际间收入的流动,便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 外资额、能源生产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等
常住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规模、农业 人口规模、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就业人口等
职工工资总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等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
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主要用以衡量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人口生活质量。 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
PQLI指标体系
表示,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构成 指标
人口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产值 结构
地区生产结构
国有经济与集 体经济结构
能源生产与消 费结构
旅游人口来源 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四、结构评价指标
(二)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
➢ 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指为了反映区域某项发展在其总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的一种相对指标,它表明某一现象在总量中的发展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
评价区域 发展速度
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三、增速评价指标
➢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
采用 基期 不同
环比增 长速度
定基增 长速度
报告期比前一期 的增长量与前一
期水平之比
报告期比固定 基期的增长量 与固定基期水
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梳理

题型:名词解释:6个,每个5分,合计30分简答题:5个,每个10分,合计50分论述题:1个,每个20分,合计20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前言(了解)1、通识课的必要性(了解)2、学习内容(了解)3、学习方法(了解)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1、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了解)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关系问题、财富增长和社会和谐问题。
2、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重点掌握)发展、发展观的概念、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从背景、追求的目标、指标、理论基础、实践响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度量指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概念思考: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不同之处?①背景不同②追求的目标不同③测度指标不同④理论基础不同⑤实践响应不同第二节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了解)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第一节从发展过程的不同视角理解可持续发展(了解)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区域(地理学)角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1、诠释内涵的视角(时间、目标、区域、综合)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般原则(4个),可操作性原则(3个)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哲学前提(了解)1、对哲学前提的反思(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2、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前提(极限意识、发展意识、道德意识、主体意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与相关学科的共轭关系(了解)2、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论(人地关系论)三种生产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的概念及其分类)、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途径有那些。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创新体系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了解)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创新体系(了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第二篇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重点掌握)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第一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范畴1、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了解)不同学科对区域的理解2、相关学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掌握)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的地位作用和评价内容(了解)第六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第一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地位和协调(重点掌握)1、三个子系统的地位(重点掌握)2、三个子系统的整体协调过程(重点掌握)3、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的途径和手段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关系(重点掌握)1、内部和外部关系2、静态和动态关系3、局部和整体关系第七章经济子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经济子系统内部关联分析1、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内涵(概念)(重点掌握)2、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与类型(了解)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重点掌握)1、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理论关系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画图说明)、生态门槛3、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考:简要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①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减排效应②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损害生产要素;环境治理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率,影响就业;严格的环境管理影响贸易中的行业竞争力(成本高);污染削减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章 区域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

二、区域规划的性质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规划 为城市规划和专业工程规划提供宏观的技术经 济依据 也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与任务
1.掌握区情,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方向,设定 发展目标 2.筹划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3.优化布局,构筑分工体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设计建设项目,实现发展目标 7.出台政策,确保规划的实施
成为北京市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道绿色隔离带的最关键、最完 善地段;
成为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区和配套区——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都市型、观光型、精准农业生产基地,白领、金 领人士第二居所、周末度假的重要目的地,生态型、田园式的宜居宜作家 园。 ——即实现“两个家”的功能(人的家——原住居民的康乐之家,中产阶级 的温馨之家,有为有信者的创业之家;动植物的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生态之家)。
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
国家“十一五”规划(篇目录) 1.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4.加快发展服务业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8.深化体制改革 9.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0.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3.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14.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章目录) 1.发展回顾和形势判断 2.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3.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 5.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6.培育优势产业,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 8.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山西 9.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 10.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 作 11.实施科教兴晋和人才强省战略,培育和提高 核心竞争力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1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地理必修三复习(高考).PPT课件

(冰期,含沙量 , 汛期 ,流量 )
矿产资源条件 差异
30°N,120°E 东南沿海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稻土,平坦破碎、 人均面积少
无冰期,含沙量较小,汛 期长,流量大
矿产资源贫乏 -
43°N~ 48°N,122°E~127°E 东北地区中部 温带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较 强,水热条件不如长三角
主要开发内河航运。(开发条件评价)
-
8
社会经济特征
(1)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 (水热)、耕地类型(水、旱)、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 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带来的影响。
(2)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 (如原料地、工厂、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 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建筑业 正南正北方位观
墙体厚薄 屋顶坡度 房檐宽度 房屋进深 房屋高度 建筑成本
楼间距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著名的
重化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16
3、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部门 交通 商业 文化长江Biblioteka 角洲陆运便利,沿海航线 的中枢
更发达
松嫩平原
陆运为主
较发达
-
17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 工业 交通
-
7
自然地理特征
(4) 河流特征
①水系特征:主要指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归属、河道 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 (支流多少、河湖关系)、落差或峡谷分布、流域面积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 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中国经济地理ppt课件

二、综合指标体系
1、UNRISD指标体系 2、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识字率指数=实际识字率/识字率标准值; 婴儿死亡率指数=(229-每千个婴儿死亡数)/2.22 1岁儿童期望寿命指数=(实际期望值-38)/0.39 PQLI=(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指数+1岁儿童期望寿命指数)
3
通常,PQLI<60为低素质;60~79为中等素质;>=80为高素 质;据计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PQLI=82.5
9
(1)预期寿命指数(LEI)1=.(挪LE威-25)/(85-25); (2)成人识字率指数(A2L.I澳)大=(利AL亚R-0)/(100-0); 3(、3人)类综发合展入指学数率(指H数D(I)GEI3).荷=兰(CGER-0)/(100-0); (((124)))健受教康教育状育指况程数,度=用:(2平 成/3均人) •寿受A命教LI4为育+.美(标的1国/准比3)。率• G(E2I/3权重)、各级 教(育5)入G学D率P(指1数/3=权[重log)(实。际5数.新值西)-兰log(100)]/[log(40000)(lo3g)(10生0活)] 标准,以人均GD6P.加为拿尺大度。
3 Qatar[4] 74,422 卡塔尔
3 Singapore 57,238 新加坡
4 Swit(ze二rlan)d 平67均,07指4 瑞标士
4 Norway 52,238 挪威
1、加上“人均”二字反映区域发展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5 Den2m、ar评k 5价5,1区13域丹发麦展水平的常用平均5 B指run标ei有47:,200 文莱
4
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
湖北省主体功能规划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目录序言(6)第一章规划背景(7)第一节自然状况(7)第二节综合评价(8)第三节主要问题(10)第四节面临挑战(12)第二章指导思想(13)第一节开发理念(13)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15)第三节开发原则(18)第四节重大关系(22)第三章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24)第一节主要目标(24)第二节战略任务(26)第三节未来展望(28)第四章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31)第一节区划方案(31)第二节重要指标统计分析(33)第五章重点开发区域(35)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35)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37)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46)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53)第一节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53)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57)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68)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72)第一节功能定位(72)第二节管制原则(73)第三节近期任务(77)第八章能源与资源(79)第一节主要原则(79)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81)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82)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83)第九章保障措施(85)第一节区域政策(85)第二节绩效考核评价(95)第十章规划实施(98)第一节职责分工(98)第二节实施机制(101)附件1:湖北省禁止开发区名录(104)附件2:其他重点开发的城镇(111)附件3:附图(113)序言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山地平原兼有,气候温暖湿润,土地类型多样,国土空间自然禀赋优势突出。
随着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湖北省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湖北省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从现在起至2020年,将是湖北省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快速变化的新阶段。
将国家战略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打造高效、协调和可持续的省域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是缩小省内不同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全省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空间均衡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 统地Fra bibliotek明了农业经济 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 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 级下降,经历多个梯 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以城市为中心的杜能 圈
2.韦伯:利用等费用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 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 厂的最优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 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 度图,表明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发展 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 编制这类地图的最简单办法是在每个基层行 政单位(例如县)中心附近,标出该县人均 国民收入数,然后把数值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 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梯度: 梯度在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词典中,它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坡度,即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 2.物理参数的变化率,单位时间或单位距离内某 种现象(如温度、气压、密度、速度等)变化的 程度,比如温度梯度、速度梯度; 3.依照一定次序分出的层次:我国经济发展由东 向西推进 梯度在地图上用来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 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 变化历程。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向外扩 散。创新活动的空间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局部范 围和大范围的扩展。局部范围的扩展是指创新活 动按照距离的远近,向经济联系密切的邻近城市转 移。产品转移的原因是因为创新活动大多发源于经 济密集带的中心城市,随着社会对新产品需求的扩 大,创新活动的发源地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提供产品 满足社会需求,于是邻近的城市便接过这种产品的 生产。即使自身条件并不具备,也可以凭借与发源 地的密切联系而实现生产。大范围的扩展是指创新 活动由发源地按照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的 向广大地区扩展。这时决定去向的不是距离,而是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梯度的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 映。例如纽约向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的创新扩展 就属于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类发展指数(HDI) (1)健康状况,用平均寿命为标准。 (2)受教育程度:成人受教育的比率(2/3权重)、各级 教育入学率(1/3权重)。 (3)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 HDI=(GDP指数+教育指数+寿命预期指数) 3
附:关于用平均寿命指数、教育指数、GDP指数的换算问 题,详见P142
2004-3-1 9
4、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自学解疑) (1)区域经济总规模,用区域GNP指数表示; (2)区域经济增长活力,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值年递增率表示; (3)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实际累积率/地区资金占用系数; (4)工业化结构比重数,见P144 (5)结构转换条件(用人均国民收入指数表示) (6)人口文化素质,见P144 (7)技术水平指数,见P144 (8)城市化水平,见P144 (9)居民生活质量,用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表示。
2004-3-1
4
(二)平均指标 1、加上“人均”二字反映区域发展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2、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平均指标有: 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 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
2004-3-1
5
(三)相对指标 1、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率; 2、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如 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 3、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 4、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5、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 课外小知识——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 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07年,我国农村居 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为36.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9 X i
i 1
2004-3-1 10
9
实际应用的结论 若此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0%),则经济成熟区;介 于80%~120%间为经济成长区;小于或等于80%为经 济不发达地区 以上指标均以更大区域为背景,而且每个指标本身 就是综合性指标,故能较好反映区域发展水平。 5、厉以宁的26项指标体系(请自学)
2004-3-1
11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自学辅导) 一、竞争力的概念与分类 重点了解“竞争力的分类”。 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 重点了解“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 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争论及当前的一些观点”。 一般了解“两个模式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004-3-1
2004-3-1 3
2、关于绿色GDP(自学解疑,了解) (1)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 (2)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的构建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3)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难点: 自然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 按市场价格,但有的项目环境成本难以科学估算。
2004-3-1 14
(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牛顿学说以前) 没有现代技术; 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水平低; 社会组织是家族或氏族 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工业化初期) 近代科学知识在工业中开始发挥作用; 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加强; 金融、商业开始发展并扩大; 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专业分工与协作; 政治体制变革促使资金积累增强
2004-3-1 13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库兹涅茨理论(自学,P160) 用劳动力与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变化趋势分 析,与克拉克-配第定理类似。 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重点介绍) (一)背景 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及1971年 修订的《政治与成长阶段》
2004-3-1 6
实际应用时应注意: 实际运用中,GNP与GDP可通用,但常用人均GDP; 既要考虑GNP或GDP总值,又要注意人均值和相对值; 不同区域或不同时期比较时应注意其可比性; GNP或GDP仅考虑的是市场领域,故可能较实际偏小; 应注意分析绿色GDP,以填补GDP核算的不足;
12
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1、区域竞争力研究(东、中、西三大区域;省级区域、城 市等三个层次) 2、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策略,P158 附: 我国中科院的倪授在其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分5个部分,即 综合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发展 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等。
课后参考: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教授牵头的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04-3-1
7
二、综合指标体系 1、UNRISD指标体系(自学,P139) 2、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识字率指数=实际识字率/识字率标准值; 婴儿死亡率指数=(229-每千个婴儿死亡数)/0.222 1岁儿童期望寿命指数=(实际期望值-38)/0.39 PQLI=(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指数+1岁儿童期望寿命指数) 3 通常,PQLI<60为低素质;60~79为中等素质;>=80为高素 质;据计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PQLI=82.5
2004-3-1 15
第五章
区域发展整体评价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来自2004-3-11
第一节
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
前
言
构建合理的指标与指标体系
注意区域发展观念的转变
2004-3-1
2
一、单一指标 (一)总量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1)概念辨析 GD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形 态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增加值之和)。 GN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 原始(初次)收入总和价值。 GDP为国土或生产概念;GNP为国民或收入概念。 二者的关系: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