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张黎鸥
基于复合指标法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基于复合指标法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广东省部分地区为例1. 概论 (1)2.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2)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2)2.3 评价指标体系数据采集结果 (3)3. 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5)3.1 两两比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5)3.2 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各指标的无量纲化值 (7)3.3 逐层加权求和法计算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9)4.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率的比较 (10)5. 小结 (10)参考文献 (12)1. 概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发展状况,目前国内在确定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及测度方法上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这种指标主要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复合指标法是选用多种指标对城市的某项特征予以综合分析,以考擦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
随着城市各项统计的不断完善,加上复合指标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应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复合指标法的运用越来越广,因此本文也应用复合指标法对广东省8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
此外,本文从人口、经济、地域景观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这套指标体系对广东省8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测度研究,并将测度结构与城市化率进行比较分析。
2.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是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手段,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
城市化发展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时候也要综合地包括这些内容,力求测度结构更加全面综合的反应城市化水平。
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摘要:为了客观、科学地了解山东省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分区进行研究,将山东省17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级别的城市化水平区域,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城市化;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各个地区纷纷提出了加速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
但科学的城市化战略必然要求对现有城市化水平的准确掌握,因而就需要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环境城市化五方面共选取18项指标,构建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从而清楚的认识到山东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分类、区域差异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各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的现在的具体情况和综合实力,同时考虑环境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环境城市化五方面共选取18项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6)、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x7)、人口密度(x8)、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x9)、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10)、职工平均货币工资(x11)、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x12)、医院床位数(x13)、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18),构建山东省17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个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山东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
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_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网络出版时间:2011-4-28 17:3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4415.p.20110428.1736.054.html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王 敏,杨永国,杨何攀(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 要】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以中心城市及其周边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分工、竞争和合作的重要经济实体。
本文构建了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利用2004年和2007年两个发展时期的统计数据,纵向展示了中原城市群的动态发展变化。
【关键词】城市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可视化【中图分类号】P95;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07(2011)06- -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development——taking Zhongyuan as an example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regions has evolved into the strength competi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formed with acentral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cities.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become a key economic entity forregional group of c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ispaper establish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economy development, usedthe method of hierarchy analysis to get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model. By taking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n example, it showed the dynamics developmentand changes with statistics of 2004 and 2007 periods.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ierarchy analysis;visualization technologyWANG Min, YANG Y ong-guo, YANG He-pan(College of Mineral Resource and Geological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Jiangsu Xuzhou 221008, China)1 引言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和产物。
新疆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新疆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作者:邢小宁晁增福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3期内容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构建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四条原则,并在原则指导下构建了新疆城市化水平评价初始指标体系。
然后利用累次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了二次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了新疆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文章利用《2012新疆统计年鉴》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与人们的主观认识一致。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新疆引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都要经历的过程,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文献利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了不同的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文献(范宏杰等,2013)利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确定了城市化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全国各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文献(刘盾等,2009)选用经济、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质量现代化水平三方面的指标构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综合评判指标体系;文献(孟素洁等,2010)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根据德尔菲法建立了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献(俞云峰,2010)根据城乡统筹所涉及的领域与城市化内涵,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献(晁增福,2013)则选取了9个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新疆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综上,目前大多数文献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模型时都采用定性选取指标,定量确定权重的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人为因素比较重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构建城市化水平的原则,然后从《新疆统计年鉴》“城市概况”篇列出的相关指标出发,通过累次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压缩处理。
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新疆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能满足系统的综合性和简明性,又能满足指标的独立性和数据的易获取性。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
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验证分析

摘
要: 为验 证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 最为显 著的 因素 , l 以 7个不 同发展 水平 的 国家统计数据 为 实例研 究对 象, 用 采
多元线性 回归法建立计 量分析模 型 , 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 国内生产 总值为 最显 著的影响 因素。文 中所采 用的 得 建模分析方法是行之有 效的、 所得 结论 是科 学 可信 的, 城镇 化发 展 水平 方 面的研 究具 有重要 的 理论 与 实践 指 导 对
镇 化发 展水 平严 重滞 后 于 我 国 经济 发 展 水 平 ; 是 , 二 目前
城镇 化 、 中等 城镇化 、 初步城 镇化 和城镇 化前 期 4个 等级 。 程如 轩 通 过定 性 分 析 , 经济 实 力 、 济增 长 质 量 、 从 经 开
件, 与往 年不 同 ,0 0年 中央 1号文 件所 强调 的重点 是 : 21 统
标准。
1 影 响因 素的选 取
影 响城镇 化发展 水 平 的 因素 及 测 度方 法 是 多种 多 样 的。韩兆 洲 用定 性 的方 法 从 经济 、 口、 存 环境 和生 人 生 活 水平 4个 角度 , 影 响城镇 化水平 的 因素分 为 4大类 1 将 6
意义 。
关 键 词 : 镇 化 发 展 水 平 ; 响 因素 ; 证 分 析 城 影 验
中图分类号
F 9 2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1 1 —1 0 0 7— 7 1 2 1 ) 1 5— 4
21 年中央 1 00 号文 件《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关 于加 大 统 筹城 乡发展 力度 , 进一 步夯实 农业 农村 发展基 础 的若 干 意 见》 是 自 20 年 以来 , , 04 连续 7 关 注“ 农 ” a 三 问题 的 1 文 号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李致平;李菁菁【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及发展机理的梳理,立足于安徽省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CRITIC权重赋值方法对省内各地区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合肥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铜陵次之,安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至十二五规划中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一带一圈一群”的战略布局,但“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致平;李菁菁【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镇化作为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发展早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恢复-发展-调增-徘徊”的起伏涨落的状态,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我国生产力获得迅速解放,城镇化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自1978年的12.62%提高到2000年的28%,再到2012年的46.5%,提高了2.5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城镇化在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遍伴随着半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冒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力争实现城镇化内涵型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索。
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就地城镇化是指在原有农村地区基础上实施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科学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和成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我将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一些评价指标。
首先,在经济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价。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就地城镇化前后的GDP增长速度,可以评价就地城镇化的经济效果。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衡量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比例。
较高的转移率意味着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得到了更好的转移,并且加入了城镇的产业链。
三是农村收入水平,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等。
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在社会方面,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一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包括道路、电力、教育、医疗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普及程度。
就地城镇化应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二是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包括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
通过比较就地城镇化前后的教育和医疗水平,能够评价政策的成效。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率和福利待遇。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外,在生态环境方面,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用于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一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包括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方面的抽样调查。
通过比较就地城镇化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评价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
二是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土地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等。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最后,在政府治理方面,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用于评价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一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包括是否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透明的决策程序做出决策。
二是政府执法的公平程度,指政府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公平性。
区域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了解和评估区域城市的竞争力对于城市的规划、发展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和能力。
从经济角度看,城市竞争力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合理性、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社会方面则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等;环境方面涉及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等;文化方面包含文化底蕴、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等。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
2、系统性原则要全面考虑城市竞争力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和单一,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指标系统。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定义和数据获取渠道,便于实际操作和量化分析。
4、动态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指标体系应能够及时反映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5、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应在不同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以便进行横向对比和分析。
三、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1、经济总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 GDP 等,反映城市的经济规模和总体发展水平。
2、经济增长速度通过 GDP 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3、产业结构考察三次产业的比重,以及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
4、财政收入反映城市的财政实力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5、固定资产投资体现城市的投资规模和发展潜力。
6、居民收入水平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7、企业竞争力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指标。
四、社会竞争力评估指标1、教育水平如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教育经费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