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简介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经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下面介绍12个经典实验,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心理学。
1.阅读实验阅读实验比较关注的是阅读理解,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提爱纳的“断言-预测-确认”(SQ3R)。
SQ3R是一种阅读技巧,被用于改善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具体过程为:读者首先需要断言自己对于文章要获得哪些信息,然后预测文章的要点和结论,最后确认预测是否正确。
2.逆序作息实验逆序作息实验是在同等可供睡眠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睡眠时间来观察个体的记忆能力变化。
一项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逆序作息(即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
3.需求成长实验需要发展实验(Need for Achievement)是由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研发的检测个体成就需求的方法。
研究人员向被试者提供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来检测其对成就的需求程度。
4.工作记忆容量实验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储每个人正在处理的信息所需的容量。
在这项经典实验中(我们称之为“唐氏智商测试”),研究人员通过记忆图像来测试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根据结果中的数字和空间位置提示。
这项实验成为了衡量工作记忆能力的标准化测试。
5.条件化学习实验条件化学习实验是一种学习新的行为和责任的方式。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小白鼠按压杆以获得水的奖励。
这个良好的行为在之后的训练中被刻意被打破,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去获得水,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学会新的行为模式。
6.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动物提供一个声音或画面的刺激,同时给予大量的饮食奖励,以建立内部明显的连锁反应。
这项实验是Pavlov的狗实验,被用来研究自我学习和条件化的进程。
7.教育场景下的同侪互助实验在同侪互助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学生配对,其中一个学生是“教练”,另一个是“学生”,教练有义务帮助学生学习并提供反馈。
心理学经典实验解析

心理学经典实验解析引言心理学经典实验是指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引用和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实验。
这些实验通常以其独特的方法、创新的设计以及对人类心理过程的深入洞察力而闻名。
本文将针对几个心理学领域内的经典实验进行解析,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等。
一、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背景:介绍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
探讨实验目标和假设。
•实验过程:详细描述条件反射实验的设计和步骤,例如使用哺乳动物作为被试对象,给予有意义或无意义刺激等。
•结果与意义: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条件反射现象的存在和作用,并对此进行解释。
探讨该实验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二、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背景:介绍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和背景,探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验过程:详细描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设计和执行,例如随机分配角色、监狱环境搭建等。
•结果与意义: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个体在特定权力结构下的行为变化。
讨论该实验对于道德、伦理和权力的理解所带来的启示。
三、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实验背景:介绍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的目标和背景,探讨顺从与权威的关系。
•实验过程:详细描述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的设计和执行,例如被试者接受指令给予虚拟电击等。
•结果与意义: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可能表现出丧失道德判断和顺从他人需求等行为。
探讨该实验对社会心理学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重要影响。
结论心理学经典实验通过其深入并系统性地研究人类心理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和知识。
通过对经典条件反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等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心理机制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受到环境、权威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对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深入了解这些经典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情境,并且进一步推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经典试验简介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简介一、苛勒:黑猩猩摘香蕉实验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直接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他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实验设计: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使其目的不能直接到达,而又让猩猩对情境完全了解,于是我们便可以知道它所学到的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
实验设计具体要求两个:(1)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2)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即问题的一切主要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察。
实验工具:香蕉、木箱实验过程: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实验结果:黑猩猩利用箱子解决问题..与箱子问题类似,棒子问题要求黑猩猩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
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研究结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间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而是在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产生一种突然的、迅速的领悟(顿悟),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
二、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用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也是发生顿悟的结果。
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个著名的⼼理学实验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个名叫洛伦兹的⽓象学家在解释空⽓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林⼀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的差别。
有些⼩事可以糊涂,有些⼩事如经系统放⼤,则对⼀个组织、⼀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只青蛙直接放进热⽔锅⾥,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个青蛙放进冷⽔锅⾥,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即跳出锅外,⽔温逐渐提⾼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温⾼到青蛙⽆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们的警觉,⽽易致⼈于死地的却是在⾃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的办法就是牺牲⼀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向,必须⽴即⽌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提⾼。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个陌⽣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疑起到了搅拌作⽤;⽽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个“异已分⼦”,⾃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群效应:头⽺往哪⾥⾛,后⾯的⽺就跟着往哪⾥⾛。
⽺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效仿别⼈,从⽽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拥在⼀起。
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

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机制,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
一、罗森塔尔实验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个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当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有潜力、聪明或优秀时,他们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会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有一位名叫杰米的小学生,原本学习成绩不佳,在学校里表现也不太好。
然而,在新的学期里,他遇到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对杰米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地鼓励他、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老师相信杰米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且经常给予他额外的帮助和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杰米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主动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期末考试中,杰米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从班级的中下游跃升到了中上游。
这个实验再次验证了教师期望的力量。
当教师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望,并通过言语和行动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桃花一、饿猫开迷箱——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食物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实验过程: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
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简介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简介一、苛勒:黑猩猩摘香蕉实验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直接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他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实验设计: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使其目的不能直接到达,而又让猩猩对情境完全了解,于是我们便可以知道它所学到的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
实验设计具体要求两个:(1)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2)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即问题的一切主要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察。
实验工具:香蕉、木箱实验过程: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实验结果:黑猩猩利用箱子解决问题与箱子问题类似,棒子问题要求黑猩猩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
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研究结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间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而是在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产生一种突然的、迅速的领悟(顿悟),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
二、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用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也是发生顿悟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简介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简介一、苛勒:黑猩猩摘香蕉实验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直接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她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实验设计: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使其目的不能直接到达,而又让猩猩对情境完全了解,于就是我们便可以知道它所学到的就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就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
实验设计具体要求两个:(1)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2)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即问题的一切主要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察。
实验工具:香蕉、木箱实验过程: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实验结果:黑猩猩利用箱子解决问题与箱子问题类似,棒子问题要求黑猩猩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
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研究结论:人与类人猿的学习不就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而就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间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就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学习不就是盲目的“试误”,而就是在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产生一种突然的、迅速的领悟(顿悟),就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
二、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就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就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就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就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用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就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就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是发生顿悟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简介
一、苛勒:黑猩猩摘香蕉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 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直接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他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实验设计: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使其目的不能直接到达,而又让猩猩对情境完全了解,于是我们便可以知道它所学到的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
实验设计具体要求两个:
(1)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
(2)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即问题的一切主要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察。
实验工具:香蕉、木箱
实验过程: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实验结果:黑猩猩利用箱子解决问题
与箱子问题类似,棒子问题要求黑猩猩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
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
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研究结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间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而是在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产生一种突然的、迅速的领悟(顿悟),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
二、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 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
然后,变换实验情境, 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 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
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用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 而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也是发生顿悟的结果。
三、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实验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 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 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 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 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被观察者的回答,科尔伯格总结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通道德伦理取向阶段。
四、罗森塔尔实验
1968 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 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 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
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五、皮亚杰:三山实验
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
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
座山是什么样子?”
结果发现,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而不能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自我中心主义是前运算阶段(2至7岁)幼儿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六、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
班杜拉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以其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类行为。
在研究中,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与一些玩具(Tinker Toys)玩,在它们的旁边有一个大木棰和一个假人(Bobo doll) 。
儿童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看到大人叫喊着用大木棰击打假人,控制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
在孩子们看了约十分钟之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的屋子,告诉他们说这些玩具是留给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们的挫折感。
之后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Bobo doll 。
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
在试验之前班杜拉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
七、贾德:水下打把实验
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 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
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拆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