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构建
歌鉴赏全接触: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歌鉴赏全接触: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考点及注意点考纲要求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b5E2RGbCAP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p1EanqFDPw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DXDiTa9E3d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RTCrpUDGiT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5PCzVD7HxA二、整体鉴赏方略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大语言模型下古诗笺注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

大语言模型下古诗笺注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大语言模型概述 (2)三、古诗笺注知识库构建的背景与意义 (3)四、古诗笺注知识库的构建流程 (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5)2. 知识库架构设计 (6)3. 知识抽取与关系构建 (7)4. 知识库的验证与优化 (8)五、大语言模型在古诗笺注知识库中的应用 (9)1. 文本表示与特征提取 (10)2. 智能检索与推荐系统 (11)3. 古诗情感分析与解读 (12)4. 自然语言生成与创作辅助 (13)六、古诗笺注知识库的应用场景及价值体现 (13)1. 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14)2. 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的应用与价值 (15)3. 文学创作与欣赏方面的应用与价值体现 (15)七、挑战与展望 (16)1.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7)2. 数据质量与多样性问题探讨 (18)3. 知识库更新与维护机制构建 (19)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20)八、结论 (21)一、内容概要数据收集与整理:广泛搜集历代古诗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数据库,为后续处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模型构建与训练:选用先进的大语言模型作为核心处理单元,通过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或迁移学习等方法进行模型训练,使其具备较强的古诗理解和注释能力。
知识抽取与标注: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大语言模型输出中抽取古诗中的关键信息,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意象解析等,并进行准确的标注和分类。
应用与服务拓展:将构建好的知识库应用于古诗教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等领域,同时探索与其他类型文本的交叉融合,拓展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这一知识库的建设与应用,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深入的古诗学习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传播。
二、大语言模型概述为了实现对古诗笺注知识库的有效构建和应用,研究人员采用了大语言模型作为核心技术。
通过对大量古诗笺注文本进行预训练,模型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语义信息和知识。
古诗鉴赏必备知识体系表

诗歌鉴赏模块复习体系表人物形象: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所构成的意境,从细节上分析人物形象,可借鉴小说人物分析手法(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环境的细节描写)诗歌形象物象:咏物诗,注意物的特点,象征意义。
物(特点)——人(特点)“松竹梅兰菊”景象:借景抒情诗。
多种意象构成的意境特点(萧条冷落凄凉,生机活力五彩缤纷),以及表现思想感情,同时注意组合方式(高低远近、动静虚实)。
字、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字、词、句中表现手法的运用:虚实、动静、想象、情景关系等等。
诗歌语言诗歌中的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颜色词的使用。
语言风格:豪迈苍凉悲壮、清新淡雅、平淡自然、委婉含蓄等。
高低远近直接描写:白描、渲染、工笔、(组合方式动静虚实)描写侧面描写:烘托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方式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叙述:倒述、插述、议论:借景抒情最后说理。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结合、照应、白描、正面渲染、侧面烘托、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虚实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运用典故、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点面结合、卒章显志、互文、感觉(听觉、嗅觉、视觉)讽喻手法修辞手法: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国家分裂、社会黑暗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注意两个时期:晚唐和南宋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外敌入侵、奸臣当道诗人政治主张:了解重要诗人(杜甫、李白、苏轼、陆游等)思想感情根据题目、意象判断诗歌主题类型:送别、边塞、山水田园、咏史、咏物等(p6)具体诗歌内容:根据诗词意象运用想象联想手法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诗歌鉴赏常用典故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尺素:书信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双鲤,鲤鱼,鲤素:书信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五柳:隐者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鸿鹄:人有远大志向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天:清官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落花:伤春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梅雨:悠悠愁绪)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花草类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风霜雨雪云类:海浪:人生的起伏东风:春天、美好春风:旷达、欢愉、希望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天阴:压抑、愁苦、寂寞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惨鱼:自由、惬意鸿鹄:理想、追求猿猴:哀伤、凄厉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器物类:玉:高洁、脱俗簪缨(冠):官位、名望颜色类:白:纯洁、无暇、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利国利民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其它类: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破晓:初现希望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深夜:愁思怀旧1、送别诗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情深意长的勉励。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的知识体系构建

首先是表达方式 ,指的是诗词作 品用 于表达 内容 和思想 情感 的基本语 句组成方式 。常用的包括描 写 、 抒情 、叙述 和议论 ,其 中描写和抒情相对重要。
其次是修 辞手法 ,指 的是诗词作品表述 中用到的
的这样一种似动又静 的神态 ,来表现不能直接看到的
部分 。
、
表 达方 式
描写 。指 的是 用生动形象 的语 言对人物 、事件 、
环境 所作 的具体描绘 和刻 画 。杜甫 《 漫成 一首 》 中
“ 沙头宿鹭联 拳静 ,船尾跳 鱼拨剌鸣 ”一 句形 象生动 地描 写出了 白鹭夜宿 海滩 之静 和大 鱼跃 出水 面之 动 。 叶绍翁 《 游园不值》 中 “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
对偶 、排 比、借代 、夸张 、设 问和反问 ,其 中比较常
高中
20 0 9年 第 1 1期
触
l
考
现了诗人虽然被迫罢官隐居但仍然一心报国的愤 懑和
拆 安放在不 同的两句诗 当中,在欣 赏时需前后结合
来
I j {
无奈之情 ,激 荡人 心。同是陆游 ,在词作 《 头凤 》 钗
这种现状既不合理 ,也不容乐观 。 其实 ,如果能帮助考生构建一个 简洁有效 的知识
体系 ,那么 ,诗词 的理解和运用会变得容 易且合理 。
因此 ,在诗词教学和诗词鉴赏备考过程中 ,首 先 应该把 一些知识 性 的东西厘 清并且 归纳 齐整 ,把 记 忆 、理解 和运 用三个步骤 的次序梳理好 ,先识记术语
用前人诗 句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展开联想而 获得 言外之意 。辛 弃疾 《 永遇乐 ・ 口北 固亭怀 古》 京 里 “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一句 ,用的 是刘裕当年北伐英勇抗敌典故 ,借赞扬刘裕来讽刺南 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表达抗金的主张和恢复
关于古代诗词知识思维导

关于古代诗词知识思维导一、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 古代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劳动号子。
你想啊,古代人干活的时候,比如一群人一起抬重物,就会喊着有节奏的号子,像“嘿哟,嘿哟”。
这就是最早的韵律感的体现呢。
而且在原始社会,人们祭祀的时候也会唱一些简单的歌谣,来祈求神灵保佑。
这些歌谣简单质朴,往往就是几个字不断重复,但是已经有了诗词的雏形。
2. 发展历程。
-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又有了新变化。
这个时候五言诗逐渐成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像曹植。
他的诗情感很细腻,比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得多么深刻啊。
而且这个时期诗歌的风格也开始多样化,有田园诗,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种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还有山水诗,谢灵运写山水那是一绝。
- 唐朝就更不用说啦,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
各种风格的诗人和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有浪漫主义的李白,他的诗就像天马行空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力超级丰富。
还有现实主义的杜甫,他的诗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是一针见血。
除了他们,还有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等,他们的诗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宋朝呢,词就发展起来了。
词一开始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有很多词牌名。
柳永的词很婉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尽了离别的悲伤。
苏轼则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气势多磅礴啊。
南宋的辛弃疾也是豪放派词人,他的词里还充满了爱国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诗词的分类。
1. 按体裁分类。
- 古体诗。
- 近体诗。
- 词。
- 曲。
2. 按内容分类。
- 爱情诗。
- 思乡诗。
- 边塞诗。
- 田园诗。
- 送别诗。
三、诗词的艺术手法。
1. 修辞手法。
- 比喻。
- 比喻在诗词里可常见了。
就像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把瀑布比作银河,多形象啊。
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诗歌分类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炭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主要写法: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1.读诗时要"想诗"。
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浅谈对诗歌中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维普资讯
浅谈对 诗歌 中文学知识体 系 的构 建
。华 婷
语文教育 的任务是什么?北京人学教授 、语言学家陆俭
文学素养 ,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新的语文课程
标 准 在 更新 语 文教 育 观 念 ,整 体 提 高 学生 语 文 素养 方 面 也提
卜 不变 的知 识似 乎 无 视文 学 理乏 人 量 的程 序 性 知识 .
知 识 观 来 审视 当前 的 语文 课 程 知识 基 础 ,认 为 当前 语 文 课程 方面的归纳本人觉得雷淑娟 《 文学语言美学修辞》一书是极为 的知识基础 多为陈述 性知识且比较陈旧,并且缺少程序性和 恰 当的 , 可把 她 的理 论 吸纳 到 诗歌 文 学知 识 体系 中 来 :
出了 “ 不宜 刻 意 追求 语 文 知识 的系 统 和 完整 ”,但 并 不 是说 知识的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欣赏和评价诗歌这类文学作品,可
不要知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 的知识的问题 ,现有 的语文知
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这一块是大量缺乏的。对于怎么
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 。语文知识 巾不可缺少的部分—— 文学 分析、怎么鉴赏、怎么评价诗歌等动态的程序性方面的知识, 知识 样面临着 重新构建的问题 。由于文学知识涉及 的范围 不 论 课程 内容 还是 课 堂教 学 都只 字 不 提 。 很广,按文体划分的诗歌文学知识就是其 中的一种 ,本文从 对诗歌中文学知识的现状分析出发 ,试图构建新的诗歌文学
知识 体 系 。
对诗歌中文学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之尝试 1 重新构建诗歌 的陈述性知识 .
2024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体系全梳理

2024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体系全梳理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梳理【知识导图】【复习思考】对应课标内容复习自我反思一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包括人、景、物。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规范:(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联系诗歌内容分析);(3)形象的意义。
答题范例: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鉴赏景物描写题型一:分析意境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答题规范: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提问方式:(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特色(描写手法: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修辞手法)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写景要注意以下内容: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明暗等。
方式:嗅、视、听、触、感。
手法: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声色结合、色彩对比、想象联想。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规范:步骤一: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步骤三: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1、树木类: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 词语修辞 叠字
修辞手法 比拟、比兴、借代、夸张、用典…… 句式修辞 倒装句、 反问句、设问句
清新 华丽 质朴 (语言风格)
自然 含蓄 明白 ……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体 系构建
诗歌阅读鉴赏四要素: 内容 主题 结构 语言
景 (画 面)
内容
物 (类别) 人 (形象)
事 (过程)
颜色
声光
景 (画面)
光线 声寂
温度
气味
物 (类别) 外在特点 + 环境特点 = 内在特点
身份地位
人 (形象)
内在品格
性格 品格 才华 事业 待人 家国 自然
人生观 社会民生
片段
事 (过程)
事件
昔日景 眼情景 个人遭遇
(对比为抒 情服务)
叙事诗
一般 不考
主题
(情绪)
情
(态度)
志 (人生)
(生活)
哲 (人生)
(社会)
思
(认识) (思想)
(首联起)
(颔联承) (格律诗) (颈联转)
结 构 (组织形式)
(尾联合) (起句)
(词曲) (过片)
(结句)
语言
描写 抒情 (表达方式) 记 叙 议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