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二3.10《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高二3.10《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用 术者 言,

以 此行
很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认为此次旅途一定是安宁顺利的,结果
真为是如幸此。。认术为者;:以算为命。的为人:。是果。:幸果:真幸。运以。:
又闻 夷陵 有 又听说夷陵出产
米、面、 鱼, 如京
洛, 又有梨、栗、橘、
稻米、麦子、鲜鱼,就像汴京、洛阳一样,还出产梨、栗子、柑橘、
柚子柚、、竹大笋笋、、茶茶叶荈等,,都皆非可常饮好食吃,,益更感相到庆喜幸贺欣州很久久了矣。。襄 算州 。:久今 :湖很北久襄。阳矣。:计 语: 气词计。
师鲁 欢
师鲁你现在是高兴

不问
可知,所渴欲问者, 别 后
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
是安否平否安??戚欲::忧想;;忧想伤要。。渴安:否:比喻是急否切平。安。以及及家里家人人如何
看待处这件之事如,何不,会莫有人苦苦苦相尤埋怨否吧??六六郎郎旧的疾病好平否了吗??及以:及。
四、词类活用
①始谋陆.赴夷陵(陆,名词作状语,从陆 路) ②非以为奇事而诧.人(诧,使动用法, 使……诧异) ③日.知进道而已(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五、古今异义 ①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古义:有__德__行__。 今义:年长的人。 ②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古义:_改__正_。 今义:惩罚。 ③然江.湖.皆昔所游 古义:水__路__。
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 》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
这封信是欧阳修到夷陵县后写给尹师鲁的。在信中,欧 阳修一是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并告诫 尹师鲁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 的气概;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 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 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 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这些看似生活中 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 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高中语文10与尹师鲁第一书课件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10与尹师鲁第一书课件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约使人如河上( 动词,派 ) (4)使 使人惶迫不知所为( 动词,使得,让 ) 使有而一人就之(连词,假如 )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名词,使者 )
3.辨活用 (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去) (2)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3)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形容词用作名词,忠直的名声) (4)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诧)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4.“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至“故略道也”。 点评此段作者通过古今风气的对比,批判了当时阿谀奉承、因循 苟且的官僚作风,并说明因言事获罪的事情古人天天有,并不值得 大惊小怪,表现了作者泰然的心境。作者先从当时的风气写起,说 明人们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然后以古人之事与今日之事作比较, 推想今世“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讽刺并批判了当时 谨小慎微、因循苟且的世风。最后告诉朋友,应该如何对待这次事 件。全段体现了作者把因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 怀的宽广心胸。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加点字 绐 汴 . 君贶 . 郢 . 砧 斧鼎镬 . . 读音 dà i bià n kuà nɡ yǐnɡ zhēn huò 藉 加点字 诧 . 老婢 . 俟 . 枕藉 . 狼藉 . 读音 chà bì sì jiè jí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解多义 约使人如河上( 动词,往,到……去 ) 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 动词,依照,遵从 ) (1)如 其余皆如昔时( 副词,像,如同 )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连词,如果,假如 )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1.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 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翻译你的悲喜心情不问我也知道,最想问的是,分别后你是否安 好?家人相处得怎么样,不会十分埋怨你吧?六郎旧病好了没有? 点评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由朋友本人问及家人、孩子, 考虑多么周到,用心多么细致。一个“渴”字道出了作者极想知道朋 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2.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 茶荈,皆可饮食,益相喜贺。 翻译又听说夷陵盛产米、面、鱼,像汴京、洛阳一样,又出产梨、 栗子、橘子、柚子、大笋、茶叶,全都可以食用,更值得高兴庆贺。 点评历数夷陵物产丰富,充满喜悦之情,可见作者被贬夷陵令,毫 无悲戚之情,心境平静泰然,足见其心胸之豁达、开阔。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10与尹师鲁第一书 Word版含解析 (1)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10与尹师鲁第一书 Word版含解析 (1)

“巫合之众”?《国学》2012年第7期刊有《报喜不报忧的代价》一文,说的是宋钦宗任用奇人郭京率军抗金的故事。

其中写道:“这队伍里有卖狗皮膏药的和尚道士,有犯色戒犯贪戒的贪污犯与劳改犯,也有靠捡垃圾过活的犀利哥等,一同组成了一支巫合之众。

”将“乌合之众”误成了“巫合之众”。

“乌”,指乌鸦;“乌合”指像乌鸦那样群集。

“乌合之众”,比喻临时杂凑、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巫”,是古代以降神、祈祷、占卜、治病为职业的人,特指女巫。

郭京率领的抗金队伍,人员虽说杂乱,但肯定不都是巫师。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杨昌俊相关知识唐以前“书”“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来指信使,而书的概念则较为宽泛。

到了现代,特别是文人学者之间的书信往来,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识记字音见绐.(dài)君贶.(kuànɡ)惶.迫(huánɡ)沿汴.(biàn) 绝淮.(huái) 郢.(yǐnɡ)柚.(yòu) 老婢.(bì) 枕藉.(jiè)鼎镬.(huò) 烹.斩(pēnɡ) 愚懦.(nuò)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见绐.(dài)惶.迫(huānɡ)愚懦.(rú)B.怪骇.(hài) 诛.死(zhū) 怨嗟.(jié)C.欢戚.(qì) 砧.斧(zhān) 鼎镬.(huò)D.枕藉.(jiè) 襄.州(X iānɡ) 咽.喉(yān)解析:A项,“惶”读huánɡ;“懦”读nuò。

B项,“嗟”读jiē。

C项,“戚”读qī;“砧”读zhēn。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约使人如.河上如:如果B.便遣.白头奴出城遣:派遣C.及得师鲁手简.简:信D.怪.不如约怪:责怪解析:A项,如: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
25
[即时演练拓展] 一、通假字 有义君子在傍“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傍 旁 旁边
26
二、一词多义
约使.人如河上


1.使大时使.王周我遣不瑜一得受介开使.之心至颜番使.阳至赵(((
) ) )
使.汝不识诗书


27
方又悟见.此家奴兄懒,去言而有见人.绐见师鲁过襄州((


31
答案:1.表目的,来 以,相当于“而”,表顺承 介 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用 2.表转折 表顺承 表 因果 表修饰 3.然而 不过 是这样(对)
32
四、词类活用
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
2.始谋陆.赴夷陵(
)
3.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4.日.知进道而已()
5.益慎职.,无饮酒(
41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 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 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42
2.“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 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中, 作者为什么运用了这么多问句?“渴”字又表现了作者 的什么心情?
)
答案:1.约:相约,吩咐 如:到 2.及:等到 手
简:书信 乃:才
11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 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0《与尹师鲁第一书》 素材 作品赏析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0《与尹师鲁第一书》 素材 作品赏析

《与尹师鲁第一书》作品信中前二段,说明不曾如约去河畔给尹送别,又未能及时写信的原因。

《欧阳修集》中有《于役志》,记录了此行经过。

第三段,说到江陵府后问当地人,说这里离郢州只有二天路程,才高兴地给尹写信。

又在路上见到胞兄欧阳昞,说有人见到尹经过襄州,估计到郢州已经很久了。

尹思想上的苦乐,不问也能明白,急于要问的,是别后身体平安否,家里的人对这次贬谪态度如何,曾经受到埋怨否,第六个儿子旧病痊愈否。

第四段,写自己路上的情况。

一路多是过去游历过的,还有亲友接待,而且一直风平浪静。

母亲亦为此行高兴。

又听说夷陵物产丰富,像开封、洛阳,且多水果、蔬菜,更是觉得可喜。

昨天因为到郡参见转运使,才知道自己已是县令了,其余一切都像过去一样。

宋代的馆职,官位虽不高,却是储养人才的所在,不少卿相大臣都由此出身,所以欧阳修有“身是县令”的感慨。

第五段,是这封信中重要的一段,一方面解释尹的疑问,一方面说明自己的态度。

说确曾担心过自己不自觉地以过于苛责别人来取得忠直的名声,如今想来决非如此。

而当时给高若讷写信,也是由于极端愤慨而责备他,并非把他看作朋友。

高若讷将这封信上告朝廷,是意料中的事。

所以一路上来亲友们大多以这次被贬谪是出于意料慰问,都是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尹信上所说,做这件事并非忘了父母之恩,这又是错了。

义之所在不得不发,获罪即使受死刑,不能说是忘掉父母之恩,这道理一时说不清楚,须得见面时详细讨论。

这是封建社会中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欧阳修在《新五代史》的《明宗子从璟论》、《符习论》中都论及这问题,认为“忠孝以义则两得”,实际亦无法解决。

第六段,用古今言事者的对比,慨叹宋朝建国这五六十年来,像高若讷一样沉默畏惧的人,充斥世间,相师成风。

所以突然间见到几个敢于言事的人,连地位低下的奴仆,也十分惊怪。

据《宋史纪事本末》,范仲淹等被贬后,“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而讥(高)若讷,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以得利。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附解析1.古今异义(1)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

今义: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古义:书信。

今义:书籍。

(3)师鲁又云非忘亲..。

古义:古人认为,子女犯罪,令父母蒙羞,是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孝。

今义:忘记亲人。

(4)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感动发愤。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2.一词多义(1)而⎩⎪⎨⎪⎧ 而.还言不见舟矣:表转折非以为奇事而.诧人:表顺承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表因果则趋而.就之:表修饰(2)以⎩⎪⎨⎪⎧ 乃知留船以.待:相当于“而”,连词白头奴足以.往来:可以果以.此行为幸:把,介词(3)然⎩⎪⎨⎪⎧ 然.士有死不失义:然而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不过安道亦以为然.:是这样(对)3.词类活用(1)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2)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使动用法,使……诧异。

(3)史册所以书.之者:名词作动词,写,记载。

4.文言句式(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被动句。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状语后置句。

(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省略句。

(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被动句。

5.翻译下列句子(1)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译文:那天晚上,等到收到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我,怪我没有如约前来,我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我被谎话欺骗了。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译文: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3)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译文: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对于这次贬官的态度,所以略微说说。

一、结构图解与尹师鲁第一书⎩⎪⎪⎨⎪⎪⎧ 叙述二人别后情形⎩⎪⎨⎪⎧⎭⎪⎬⎪⎫不得相送不得修书作书奉问此行甚幸(记叙)推心置腹表心声⎩⎪⎨⎪⎧⎭⎪⎬⎪⎫答尹师鲁三疑表义无反顾之心露不以迁谪为意 之情怀(议论)叮嘱友人保重(记叙)二、中心主旨本文是欧阳修答复尹洙询问的,作者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为意,表达出旷达的胸襟。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Word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Word含解析

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唐风宋韵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思考: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哲言睿语文风严谨的欧阳修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但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

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作者名片欧阳修(见第6课《六一居士传》)背景扫描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

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逐。

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

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令。

蔡襄于是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

四贤,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高若讷。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

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

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相关知识欧阳修提倡“诗文革新”的主要措施1.竭力推尊韩愈,强调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某顿首,师鲁十二
顿首:叩头请安.古文书
兄书记.前在京师相 信常用语.
别时,约使人如河上.
书记:办理文书及缮写工 作的人员.
既受命,便遣白头奴 出城,而还言不见舟
约:相约.吩咐 既:已经 如:到
矣.其夕,及得师鲁手 白头奴:老仆人
及:等到
简,乃知留船以待,怪 手简:书信
不如约.方悟此奴懒
乃:才 见绐:被欺骗
史册所以书之者
名词作动词:记载。
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源自陆路。往往有亲旧留连形容词作名词:亲戚和老朋友。
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形容词作名词:忠直的声誉。
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形容词作名词:负累,缺点。
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小事。
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形容词作动词:不了解,不清楚。
非以为奇而诧人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见绐(dài ) 君k贶uà(ng ( biàn )迫 huái
h)uáng 惶 yǐng
沿汴y(òu
) 绝淮ch(uǎn )
( huò )
pēng
柚( nuò )
茶荈(jiè
( zhēn )

鼎镬(

烹(
bÌ 郢 ) 老婢
)斩
愚懦(

枕藉(

砧(
)
俟(
)
基础积累
(一)实词 1.通假字 有义君子在傍通 傍,通“旁”。 2.词类活用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名词作动词:往西出发。 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名词作动词:遍布。模仿。
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
道修意否?
第二段:心中挂念,不得修书
第二段译文:
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 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 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我没有在京 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kuàng)给你 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意思,接着就向西出发了。开始我 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 好走水路。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 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途中没有 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意 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3.“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至“此事须相见,可尽其 说也”。
点评此段主要答复师鲁的疑问。分三层来写,层次井然。第一层 针对师鲁“疑修有自疑之意”来谈自己的心情,告诉朋友:自己只是怕 责备别人太过(指欧阳修写信斥责高若讷一事),以博取忠直的名声, 现在想来,不再怀疑自己的做法。第二层针对师鲁“暗于朋友”的话 来说明自己的心思:高若讷不是正人君子,我写信斥责他,“非以朋友 待之也”,没有什么可奇怪、惊讶的。第三层针对师鲁“非忘亲”的 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当时欧阳修贬官夷陵,侍奉母亲郑夫人一起 前往贬所,深感不安,师鲁安慰他这不是不孝,欧阳修有不同看法,但 没有展开说,仅一带而过。从这三层内容可以看出,欧阳修虽被贬 谪,但对自己仗义执言的做法毫不后悔,对权贵毫不畏惧,对朋友则 毫无隐瞒,推心置腹,对母亲受连累则深感不安。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4.“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至“故略道也”。 点评此段作者通过古今风气的对比,批判了当时阿谀奉承、因循 苟且的官僚作风,并说明因言事获罪的事情古人天天有,并不值得 大惊小怪,表现了作者泰然的心境。作者先从当时的风气写起,说 明人们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然后以古人之事与今日之事作比较, 推想今世“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讽刺并批判了当时 谨小慎微、因循苟且的世风。最后告诉朋友,应该如何对待这次事 件。全段体现了作者把因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 怀的宽广心胸。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4.分古今 (1)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官名,掌书记。 今义: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2)往往有亲旧留连 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古义:获罪。 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4)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感动发愤。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5.明句式 (1)其心欢戚无异庸人(省略句)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介宾短语后置) (3)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被动句)
(1)如 其余皆如昔时(副词,像,如同)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连词,如果,假如)
自主预习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介词,表被动)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动词,看见) (2)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接见)
汝真女子之见(名词,见解,见识)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表被动)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动词,借) 昨日因参转运(连词,因为) (3)因 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1.注字音加点源自 绐 汴. 君贶. 郢. 砧.斧鼎镬.
读音 dài biàn kuànɡ yǐnɡ
zhēn huò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加点字
诧. 老婢. 俟.
枕藉. 藉
狼藉.
读音 chà bì sì jiè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解多义 约使人如河上(动词,往,到……去) 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动词,依照,遵从)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全信有几答几疑?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全信有三答三疑,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 决不复疑也”;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 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 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 态度鲜明。 2.前面四段记叙二人别后情形,作者为何大段叙述家常琐事? 提示叙家常,显友情,也为后面剖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
合作探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约使人如河上(动词,派) 使人惶迫不知所为(动词,使得,让) (4)使 使有而一人就之(连词,假如)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名词,使者)
3.辨活用 (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去) (2)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3)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形容词用作名词,忠直的名声) (4)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诧)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文章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提示①夹叙夹议,反复辩说。有什么样的写作动机就有什么样的 表达方式。与前两封书信不同,欧阳修的这封信主要是解答挚友师 鲁的疑问,并表明自己的心志,所以文章就事论事,采取了与之相应 的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摆出问题,一一进行辩说,说理通透,作者的 高尚情操不言而喻。 ②语由心出,自然朴实。作者面对信笺,犹如面对自己的挚友,思 想就如小溪里的水,轻轻地从心里缓缓倾注到笔端,或拉家常,或叙 行程,或披心迹,或叮嘱或勉励,都真挚温馨,委婉动听,使人读来如沐 春风。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写作背景 尹师鲁,即尹洙,欧阳修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宋仁
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余靖(即安道)、尹洙 上书反对,为范仲淹被贬一事仗义执言,也分别被贬逐。欧阳修在 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即 著名的《与高司谏书》。高若讷恼羞成怒,将此信上奏朝廷,欧阳 修即被贬为夷陵令。这是欧阳修到了贬所夷陵县之后写给挚友尹 师鲁的一封信。
2.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 茶荈,皆可饮食,益相喜贺。
翻译又听说夷陵盛产米、面、鱼,像汴京、洛阳一样,又出产梨、 栗子、橘子、柚子、大笋、茶叶,全都可以食用,更值得高兴庆贺。
点评历数夷陵物产丰富,充满喜悦之情,可见作者被贬夷陵令,毫 无悲戚之情,心境平静泰然,足见其心胸之豁达、开阔。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1.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 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翻译你的悲喜心情不问我也知道,最想问的是,分别后你是否安 好?家人相处得怎么样,不会十分埋怨你吧?六郎旧病好了没有?
点评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由朋友本人问及家人、孩子, 考虑多么周到,用心多么细致。一个“渴”字道出了作者极想知道朋 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