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读后感

合集下载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冰鉴》读后感《冰鉴》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署名的一本书,之所以说署名,因为它是一本伪书,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别人写的,署了曾国藩的名字。

因为,曾文正公是晚清的中兴之臣,在当时晚清中兴的官方功劳簿里,他排第二位。

(第一位叫官文,才能、业绩、品德等其实都不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

曾国藩名气很大,所以署了他的名字。

这样现象,自古以来就很多,不足为奇。

《冰鉴》讲的是用人的学问,如何识人、用人之“相术”。

书中有很多迷信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曾国藩也的确很会识人、用人。

他是一个书生,带兵打仗的能力可不敢恭维,他第一次亲自带兵打太平天国军队就以失败告终,多年苦心经营的军队毁于一旦,自己也是跳河自杀谢罪,幸亏身边有忠心的幕僚跟踪才得以相救。

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也是被太平天国的水军烧了主船、亲手组建的长江水师折损大半,不然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可能还有丰富好几倍。

崇尚自然是诗人追求的又一目标,诗中没有多余的修饰,淡淡的,轻轻的,留下的是一缕不同寻常的自然本色。

但是,曾国藩是从一个烂摊子接手的,组建军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湘勇到湘军,他的周围也逐渐聚集了一批名将,为挽救晚清做《冰鉴》也有一些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的痕迹,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那个战争年代,这本书也可以说些实践经验的积累。

虽然,我们很渺小,但同样地能做到无私奉献。

街上到处可以看见清洁工,学校常常看到老师,他们不正是无私奉献的象征吗?我们本来出生时就需要帮助的,也因为有了父母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许,我们不能做什么很伟大的事儿,可身边还有很多小事等着我们去做……《冰鉴》读后感选择《冰鉴》这本书缘于书名和作者,本来自以为曾国藩所著的冰鉴,是给予后人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和借鉴,但是真正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冰鉴》是一本“相术”书,是曾公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严以律己、赏罚分明、勤俭节约、修身养性、崇尚气节、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同时,他又积极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设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冰鉴》读书分享

《冰鉴》读书分享

《冰鉴》
《冰鉴》一书是晚清朝名臣曾国藩关于识人鉴人的著作。

“冰鉴”一词,取其一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了鉴别人才的各种方法。

曾国藩观人的艺术,有区别于传统的习俗,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儿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相认识人。

《冰鉴》一书共有七篇,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

原著虽是文言文,但凭借着译文解说,也略看懂一二。

以下就第一篇神骨篇做一下简单的分享: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作为谷外壳的糠,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这说的是神。

“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

”这说的是骨。

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

其他人(工农商军等)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这一节的亮点在于:“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眼睛和脸部就如同是人的显示器,通过眼睛和脸部的细节,能看出很多本质问题。

虽然说不要以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但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自己也要避免别人以第一印象来判断我们自己,所以要不断的自我修炼。

《冰鉴》读书心得

《冰鉴》读书心得

《冰鉴》读书心得
《冰鉴》读书心得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冰鉴》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决。

所谓“鉴”就是一面镜子,除了识人,更可以正已之衣冠。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我看的这个版本,对原典进行了译释,并结合历史典故、曾公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解读,解读内容在我看来,跟原典似乎关系丌太大,多为“鸡汤”内容,所以看得比较粗,把这本书作为静心修身来读。

读这本书是因为对身边个别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感到震惊,对内心的冲击差点让自己对人生产生怀疑。

但回头想想,其实一切结果都丌是因事情突发而产生的,只是自己忽视了那个过程、忽略了种种迹象,细细想来,一是自己接触的人类型太少,总是在家和公司打转转,丌主动其实也是丌想去突破这个狭小的空间,想人想事过亍简单片面;
二是关注他人太少,丌屑亍对他人评头论足其实是对他人的冷漠。

每个人的行为结果跟他的生活背景、接触的人有必然的联系,所以都在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自己拥有怎样的人生。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丌想识人,则用丌好人,也必然丌能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担当”二字,丌是自己努力工作就可以的。

所谓“用人丌疑,疑人丌用”,丌识人怎么会“疑人”,而丌疑人是建立对其有客户认识的基础上。

先识已,再识人,再谈用心做事。

冰鉴观后感2020范文汇总

冰鉴观后感2020范文汇总

冰鉴观后感2020范文汇总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冰鉴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冰鉴观后感1清朝的曾国藩具有异乎寻常的识人术,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的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前途作出准确的预言。

曾经特别恨他,因为是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成长了,会辩证的看问题了。

就如同SUN和MICROSOFT和解时所说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们的人生观也应该是: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在谁身上你都能有所收获。

曾国藩是如何识人的?他的识人术有无道理?是否应验?在鉴识人才的学问《冰鉴》里自有分解。

《冰鉴》,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

《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下面是一些例子:某天,有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见面寒暄之后退出大帐.有人问曾国藩对此三人的看法。

曾国藩说:“第一人,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谨慎之人,是适于做文书工作的。

第二人,能言善辩,目光灵动,但说话时左顾右盼,神色不端,乃属机巧狡诈之辈,不可重用。

惟有这第三人,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目光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气,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将的风度,其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只是性格过于刚直,有偏激暴躁的倾向,如不注意,可能会在战场上遭到不测的命运。

”这第三者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罗泽南,后来他果然在一次战争中中弹而亡。

冰鉴观后感2曾国藩,晚清名臣,官至两江、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一等勇毅侯,是清代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死后谥号为文正,获得了清代文臣最高殊荣,被后世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末世圣人”。

曾国藩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以外,也与他人的助力有很大关系。

他一生致力于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当时全国的精英。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引言作为一部畅销的科幻小说,《冰鉴》以恢宏的想象力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它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展现了科技与人性的较量,以及对人类尊严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震撼和思考,下面将就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实与虚构的边界真实世界中的科技进步冰鉴设置在一个未来世界,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进行游戏和互动。

同时,人工智能也非常发达,可以模拟人类的行为和思维。

这让我不禁思考:现实世界中科技的发展到底有多远?我们能否真正实现类似《冰鉴》中所描绘的那样的虚拟现实世界?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在小说中,虚拟现实世界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丧失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责任感。

这也引发了阅读者对于科技进步和人类精神空虚的深思。

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精神需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人性的探索与思考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认同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身份和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冰鉴》中的主人公–黑棘。

他在虚拟世界中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是一个平凡的员工。

这种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让我思考:一个人到底应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认同是否能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和思索。

生命的尊严与伦理问题在小说中,科学家们通过数字化技术把植物、动物和人类的意识转移到了虚拟世界中,实现了几近永生的状态。

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伦理问题。

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是否可以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生命?虚拟世界中人类的存在与肉体是否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崭新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和探讨。

对于未来的思考与展望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与挑战《冰鉴》中的未来世界展现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和挑战。

科技进步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和隐患。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一)
这几天,一边忙着复习公务员考试,一边利用闲暇时间来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作为一名未来的HR ,我一直觉得识人相人是十分重要的。

我把这个想法和我父亲交流了,他十分同意我的想法,并且把曾国藩的《冰鉴》推荐给我,他说曾公的冰鉴是十分不错,值得研究。

我之前知道,曾国藩的冰鉴里面说的相人艺术,最开始得到了梁启超和蒋介石的崇拜,他们十分喜欢曾国藩的识别人才的艺术。

然而,数数几页,拗口的古文让我觉得其中道理难以捉摸,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月份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接到了冰鉴原文和鉴赏篇。

当时还写了一篇笔记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曾国藩《冰鉴》始读有感
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只能够通过言语本身和书中实例理解。

至于去追究看人看神,如何看神,如何识别人之骨髓,都不是很清楚,也无法细究过去。

到现在,我想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吧,或许和曾公本人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些差别,但是我是从我自己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和阐述的。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门关于道和法的学问: 所有经管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做事以追求效率为第一原则。

同样,在对待《冰鉴》其书上,我想要去探究怎么办的问题?而对是什么的问题显得不太关心。

《冰鉴》给我们的启发,让我们转到;道。

读《冰鉴》有感

读《冰鉴》有感
3、遇到高兴地事,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地时候也昂扬不起来,其气质近乎愚蠢。遇到事情,刚开始考虑,看起来想的似乎很肤浅,然而一转念,想的又非常深入和精细,其气质几乎于奸诈。
4、突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颊相连,无限界,能掌财政大权,鼻子成鹰钩状的人,必定内心阴险狠毒,攻击力强而且喜伤人。
6、知而能改,另当别论。
7处理按部就班的事。
9、不可纸上谈兵,要有勇气,不可冒进,不可暴躁,不可固执,善于变化。
10、识人,切记过分注重外界的评说,不可将个人好恶掺杂其间,不可只凭一个人的一时一事评断一个人未来的成就,不可重早慧,轻晚成。谨慎对待互相称颂的同类人。
11、如果一个人谈话内容较多,或者语言直率,就容易被别人认为是在显示炫耀;如果静听他人说话不轻易表态,就认为思想空虚,没有真本领;如果说话理直气壮地高声谈话,就认为是傲慢无礼;如果谦逊礼让,讲话留有余地,就认为这是见解浅陋。
12、成为言谈通才妙语:善听,能发奇思妙语、谦让,理足则止,对于对方的缺点,可以提出批评,但不强制人家认错,争夺、退让皆要适度,而在弃取、去留问题上要果断,当对方气盛的时候,要避其锐气,对他们那些指责、曲解的言论都暂不计较。不要因得胜而自以为是,忘乎所以,讲话时心平气和,心态开朗,不以感情用事。
5、如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的地方,可见这种人是毫无诚意,在众人言笑正欢的时候,他却在一旁默然冷笑,可见这种人冷漠寡情。这类人城府很深居心险恶,不能和他们建立友谊,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他却在一旁连声符合,可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人打交道,他却在背后对人家诽谤和污蔑,可见此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犹豫不前,可见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他却伤心落泪,可见此人缺乏理智。此些人不可交,如果反其道而求之,那么几乎可以遍交天下之士了。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导读: 《冰鉴》读后感文/莫枫对于曾国藩的了解最早是从书架上的《曾国藩家书》所闻,初中在学近代史时,太平天国的灭亡咎取自于湘军的挥师,而领导者正是曾国藩,后又问他是北洋水师一把手李鸿章的老师,封疆大吏马革裹尸而还左宗棠的引导者,不可不畏。

在对王阳明的高度评价之余,对曾国藩半个圣人的称号也随之产生,说其为清朝核心的柱石也不为过。

然而,笔者真正认真读曾国藩,也是从这本《冰鉴》开始。

《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中关于如何看人有精辟的八句话作为开端:1、穷之以辞以辨其智;2、远使之而观其忠;3、近使之而观其敬;4、烦使之而观其能;5、卒然问焉而观其知;6、急与之期而观其信;7、委之以财而观其仁;8、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此段话也作为历史中高级管理者所称颂的识人之法,人生短短数十年,谁又能经得起这样那样的考验和折腾,所以最后能够胜出的是,真正可以被精炼而出的人才。

对于《冰鉴》并非在此之上枚举数例以示迎合,而是曾大家在一生相人中所总结而出。

简单归纳而言,从一、骨;二、面(含五官);三、情;四、神;五、声;六气等六个方面的微观细节来品评一个人。

一骨:此主要只头骨。

头骨构成了整体面相的框架,头骨是否平整,颧骨是否凸显,颌骨是否宽平,后骨是否函内等均是考虑范围。

诸葛亮因魏延有反骨,而断定其有谋反之意,马岱手持密诏诛杀魏延。

但历史的另一侧认为魏延的将才之气不应以此而亡,反而觉得诸葛亮仅因反骨而杀魏延不妥。

哎何是反骨,请读者自行百度。

头骨的学问在民间也有些学问,小孩头骨有没有睡平是其中的一种,另外还要把头睡对称等。

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头型,会发现有微妙的不同。

二面:对于相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其中五官又是重中之重,又分为两层,1)五官的相对位置---五官的相对位置决定了是否有张好的囊,而决定万里挑一的灵魂的是那双水润的眸子。

相由心生,喜、怒、肃等相均是内心长期活动的体现,五官中最重要的是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任何心理丝毫的变动,都会在眼睛中有所体现,眨眼、直视、躲闪等都可看做是心理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等人的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危难,使风雨飘摇的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其文治武功都堪称震古烁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正如国学大师章炳麟的评价一样,曾氏一生毁誉参半:挽狂澜于既倒,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主张富国强兵,被誉为“洋务运动先驱”;他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桃李满天下,有“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但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被世人喻为刽子手、曾剃头、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又被骂为汉奸、卖国贼。

毛泽东曾三次评价曾国藩,称其“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这是表明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他将他毕生的相术研究成果总结在《冰鉴》之中。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关于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我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

这些都表明了识人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短小精悍,意蕴悠长,表面上是鉴人、识人之专著,实质上却是一本成功指南、励志奇书。

对于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处世能力大有裨益,从个人自身角度来说,我们通过冰鉴中的理论反观自己的外在时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缺陷,找到改进的方向,在学习识人时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冰鉴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我认为“相由心生”非常有道理,内心宽厚仁爱则眉目慈善,心中阴险狡诈则神色戚然。

一个人的外貌会随着内涵变化,情态、气色、学识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内涵。

在为人处世方面,就目前的学生会工作而言,也是能够运用其中的,学生会工作,就相当于今后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办事能力、进取心、工作态度(责任心)都能展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从这方方面面中又能看出这个人的各种品质。

在阅读《冰鉴》的时候,想到学生会最多的是大二招新,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只是一轮面试,由部长提问,由于面试的人数太多,识人判断能力有限,有些部员招的并不理想,给后来的部门工作带来了一定问题。

现在大三了,成为主席团的一员已经半年了,在团委老师施老师细心、诚恳的指导下,不再是昏昏碌碌做所谓的“学生会工作”了,虽然以往的学生会经验会成为我重要的财富,但这毕竟是没有条理的、有些片面的,读了老师推荐的《冰鉴》等书后,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将这两年半的学生会工作经验升华,对我今后踏入社会必然也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