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读书心得
读冰鉴学识人

读《冰鉴》学识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首先就要了解大多数人的眼部动作所体现出的含义。
1.质问如果一个人一直目光如炬地盯着别人看,似乎要从对方身上带走一些什么,那么,这样的眼神代表着质问。
这个人是想从对方的脸上看到对方的心底。
比如,情侣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女方通常会盯着男方看,那时透露的信息正是她的心情,她在质问,她需要一个答案。
2.期待当一个人的目光很温柔地凝视一个人的时候,说明他有所期待,希望对方说出他心里想但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的话,或者是恭维,或者是赞美,或者是爱慕。
3.掩盖如果一个人的眼睛一直在躲闪,不敢正对别人的眼睛,那就说明他在试图掩盖什么。
他不希望别人看他太清,离他太近。
这实际上就是拉开距离的信号,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他认为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让自己处于安全状态的最佳方式。
4.撒谎当一个人一直用眼睛撇对方,眼神中略带着一些不安的时候,通常说明他说了假话,他想知道对方有没有发觉,但是又担心被对方发觉。
5.蔑视当一个人的眼睛斜视他人的时候,说明他对这个人有轻蔑之意。
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有些瞧不起那个人的。
6.尊敬当一个人的眼睛仰视另一个人的时候,意味着他对这个人的尊敬和仰慕,说明这个人在他的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
这种仰视最常见于那些追星族们看到自己的偶像的时候,那种尊重与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7.盛气凌人当一个人的眼睛俯视他人的时候,意味着他有些自大、傲慢,这种盛气凌人的眼神说明他在别人面前感觉自己存在着优势。
冰鉴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冰鉴读书心得篇一:《冰鉴》读后感《冰鉴》读后感曾国藩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等人的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危难,使风雨飘摇的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其文治武功都堪称震古烁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正如国学大师章炳麟的评价一样,曾氏一生毁誉参半:挽狂澜于既倒,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主张富国强兵,被誉为“洋务运动先驱”;他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桃李满天下,有“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但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被世人喻为刽子手、曾剃头、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又被骂为汉奸、卖国贼。
毛泽东曾三次评价曾国藩,称其“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这是表明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他将他毕生的相术研究成果总结在《冰鉴》之中。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关于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我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
这些都表明了识人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曾国藩识人宝典《冰鉴》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曾国藩识人宝典《冰鉴》以冰为鉴——解读曾国藩《冰鉴》中国文化讲究博大精深,西方文化讲究统筹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课程,在现今社会运行过程中应用广泛,但对于现今的纷繁管理模式,其严谨的模型构建在主导理念和统筹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显得相形见绌。
冰鉴——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水可鉴事务之清浊,以示鉴人之透彻!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无不因奸邪而误国;每一次推动历史进步的变革,无不因忠者心藏天下而兴起;朝代中途叛乱,无不因英雄出现而力挽狂澜。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国家大计,首推留心人才”;“商业一诺为重。
在各类事务中,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败笔,而在决策失误中用人失误乃是最大的失误。
”本书深度透彻分析了鉴别人才的九大特征,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有效方法。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无不因人而成败。
而识人、用人、辨人就成为重中之重。
国家因贤才而壮大,企业因贤才而发展,个人因贤才而成就。
人在江湖,欲成事业,必有人相助,孤家寡人何以能创造价值?《冰鉴》的智慧是综合了曾国藩和三国刘勋《人物志》与传统相法精华而成,从理论到实践,并结合了大量的引证,了解周围的人才,团结可以团结的所有人才,去愚才而识贤才,辩邪正而识忠奸。
从《冰鉴》的现今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需求的关键点,如何辨别人才,凸显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用《冰鉴》的智慧解读人生,体悟世情,自鉴明镜!是非常有实用效力的良方。
曾国藩的识人口诀是: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识人术”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
特别是在管理重要的高层人员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1、选拔人才。
“拣选将才,必求智略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着兼全,乃为上选”。
曾国藩认为挑选高层次人才必须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又要有严明的纪律,同时,要吃得苦中苦,且耐得注寂寞,三者如能兼顾,则为最佳的配比方式。
冰鉴(中国传统文化选编)读后感2500字

冰鉴〔中国传统文化选编〕读后感
从大的方向讲,这本书可分为两大局部,前两章讲解并描述人才、识才与用才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后面就是讲如何通过观相来识人。一般在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人的相貌、身材等,第一反响就是好看与不好看,很少会考虑这个人的品性及将来运势,而这本书就告知你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属性看出后者。书中观相术有许多,待会儿想重点描述一下观骨识人术。人才 识才 用才世界上从来不缺人才,缺的是识别人才的伯乐。一个人纵然有才,假如没有真正发挥出ta的才能,没有缔造出表达ta才能的价值,那么就像沙子里的金子,纵然会发光,假设无人识,终究还是会被沉没在沙子里,那么ta表达出的实际价值就和沙子无异。所以假如没有合理利用人才资源,那么对人才是一种奢侈,假设一个人能够识别人才并合理任用人才,那么势必会对ta走向胜利产生莫大的协助。观骨识人按相书的说法,人的头部,共有七十三骨。有九种骨是相书上说的异骨,凡有其中一种,命运都不错,假设是一种都没有,按骨相惯例,终难入贵。这九种骨为:颧骨,驿马骨,将军骨,日角骨,月角骨,龙宫骨,伏犀骨,巨鳌骨,龙角骨。详细位置:颧骨位于两颧,天仓部位为驿马骨,两耳旁边为将军骨,左眉之上,隐隐而起的是日角骨,右眉上隐隐而起的是月角骨,围着眼睛圆起者为龙宫骨,鼻上一骨直起,贯向脑部名伏犀骨,耳两边的沟朏骨特高者为巨鳌骨,两眉毛有骨隆起,走向边地部位,叫龙角骨或者辅角骨。另外,额头上如有骨又圆又大,即是天成骨,两颧有骨通向耳部,那是寿骨,两耳之后,有骨丰隆,那是玉堂骨,又名玉阶骨。颈部后面有骨隆起,似乎鸡蛋一样,那叫天柱骨。这些都说明命运比拟好,非富即贵。额间部位有八骨,即伏犀骨、日月骨、边地骨、福堂骨、龙角骨、虎颈骨、印绶骨、金城骨、天庭骨。伏犀骨要长,最好能贯穿到脑顶部,那么此人必为大贵无疑;日月骨要在边角隆起,看起来犹如有棱角一样,这也是贵人之相。至于福堂骨、边地骨,都要丰厚隆起,方为入相。天庭骨又方又阔,丰隆饱满入相,假如单是高耸,但缺少厚度,那么多半要克人,而且心胸窄,不能容人。除了额部八骨外,枕骨、顶骨、佐串骨、太阳骨、项骨、颧骨、眉骨、鼻骨也很重要。枕骨强而有力,顶骨平正,佐串骨像角一样,太阳骨直线上升,项骨平伏,颧骨有力有势,方为入相。重点说说眉骨、鼻骨和下颏骨。眉骨骨棱像犀角一样平伏在面部并隆起者入相,标记着主子英气勃发,才华横溢,然而眉骨大的人也不行过于乐观,假如眉骨很高,眉毛稀疏,又没有多少肉覆盖在上面,那便是克妻之相,这样的人可能要等很久才可娶妻,即使早把娇妻藏于金屋,那也要提防刑法。鼻骨以直为上,鼻骨笔直挺立便是上相。鼻骨最忌讳的是扁,假如鼻骨扁扁的,向两边横长是一副凶相,此人定会有凶。下颏骨比拟大,据说和晚年的情景关系最亲密,术士们认为:下颏骨向两边扩张隆起,而且胡子刚硬,说明晚年有福。看头部的骨相,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这三处为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那么主要看眉骨、颧骨。假如以上五种骨相完备无缺,此人必须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假如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终生不会受穷,假如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就不会卑贱,假如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行动,就会有成果,假如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必须会显贵。此外,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骨头以青色最为名贵,所谓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紫色次等,白色那么为最下等。骨有必须的气场,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最为名贵,支离散乱那么为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相再好也不如头相好。然而,假如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属卑贱的品位;假如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假如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假如颧骨紧贴眼尾,必无子孙后代。观骨识人术仅为古代相士的经历之谈,信那么有,不信那么无,是否可信,因人而异,不针对任何人,假设有冒犯之处,还请见谅。此外,在读这本书的前期,放眼望世界,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清楚的相识:世界的主体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人是根本,世界是由全部人共同作用出来的结果〔不考虑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但真正驾驭世界局势的人只在少数,或政治或经济或军事,ta们保持着世界局势的平衡,并推动着世界不断向前开展,ta们通过充分利用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来对世界产生影响。ta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与目标,不仅胸怀大志,更重要的是ta们会通过自己的双手双脚不断地向目标前进,肯付出,不怕困难与挫折,夹杂着汗水和泪水,即使道路荆棘无比,照旧勇往直前,磨难打不倒ta们,低迷过后是更加的热血澎湃,逆境之后的重生就是凤凰涅槃,ta们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坚决不移,或许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但是当ta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幻想的时候就是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虽一个人无法变更世界,但一群人可以,一个人虽无法变更世界,但可以影响世界,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这样的志向,同时能不能够矢志不渝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炭鉴读后感(一)《炭鉴》是浑晨重臣曾国藩签名的一原书模板,之以是说签名,果为它是一原伪书模板,也便是说,那原书模板是他人写的,署了曾国藩的名字。
果为,曾文邪私是早浑的外废之臣,正在其时早浑外废的民间功绩簿面,他排第两位。
(第一名鸣官文,能力、业绩、道德等其真皆没有如曾国藩、右宗棠、胡林翼等等)。
曾国藩名望很年夜,以是署了他的名字。
那样景象,自今以去便不少,屡见不鲜。
《炭鉴》讲的是用人的学识,若何识人、用人之“相术”。
书模板外有不少科学的工具,然而也有不少值失必定之处。
曾国藩也确实很会识人、用人。
他是一个书模板熟,带兵兵戈的才能否没有敢阿谀,他第一次亲身带兵挨承平地国戎行便以得败了结,多年甜口运营的戎行誉于一旦,本人也是跳河他杀开功,幸好身旁有奸口的幕僚跟踪才失以相救。
最初一次带兵兵戈,也是被承平地国的火军烧了主舟、亲脚组修的少江海军合益泰半,否则咱们昨天所能看到的曾国藩乡信否能另有丰盛孬几倍。
然而,曾国藩是从一个烂摊子接办的,组修戎行能够说是赤手发迹,从湘怯到湘军,他的四周也逐步汇集了一批名将,为解救早浑作没了不成消逝的奉献。
《炭鉴》也有一些曾国藩若何识人、用人的陈迹,正在他这个和平年月,那原书模板也能够说些理论经历的积攒。
读后感便是写了一尾所谓的“诗”,彻底是读完此书模板后有感而领,列位便权且一听吧。
炭鉴读后感(两)不断正在看《炭鉴》,看了快要2年,先是看本版,今文根底欠好,读的囫囵。
而后又找了孬几个后人翻译的版原看后,愈来愈有觉得,愈加服气曾私留高的识人,用人精髓。
也很枯幸本人无机会可以正在事情外一直理论。
今代擅长识人者,往往可以从成败以外看到人的优点,那是最易能否贱的。
现真外,咱们往往以绩效为第一评估规范,而成生有经历的指导借会根据业务才能,品德艳量战后劲去判断人材。
而平凡的精细管理者却只能以成败论英豪,云云一去,一定会错得人材。
联络到现真外,一种否能是始为精细管理者,出有才能来片面判断。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冰鉴》读后感《冰鉴》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署名的一本书,之所以说署名,因为它是一本伪书,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别人写的,署了曾国藩的名字。
因为,曾文正公是晚清的中兴之臣,在当时晚清中兴的官方功劳簿里,他排第二位。
(第一位叫官文,才能、业绩、品德等其实都不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
曾国藩名气很大,所以署了他的名字。
这样现象,自古以来就很多,不足为奇。
《冰鉴》讲的是用人的学问,如何识人、用人之“相术”。
书中有很多迷信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曾国藩也的确很会识人、用人。
他是一个书生,带兵打仗的能力可不敢恭维,他第一次亲自带兵打太平天国军队就以失败告终,多年苦心经营的军队毁于一旦,自己也是跳河自杀谢罪,幸亏身边有忠心的幕僚跟踪才得以相救。
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也是被太平天国的水军烧了主船、亲手组建的长江水师折损大半,不然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可能还有丰富好几倍。
崇尚自然是诗人追求的又一目标,诗中没有多余的修饰,淡淡的,轻轻的,留下的是一缕不同寻常的自然本色。
但是,曾国藩是从一个烂摊子接手的,组建军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湘勇到湘军,他的周围也逐渐聚集了一批名将,为挽救晚清做《冰鉴》也有一些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的痕迹,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那个战争年代,这本书也可以说些实践经验的积累。
虽然,我们很渺小,但同样地能做到无私奉献。
街上到处可以看见清洁工,学校常常看到老师,他们不正是无私奉献的象征吗?我们本来出生时就需要帮助的,也因为有了父母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许,我们不能做什么很伟大的事儿,可身边还有很多小事等着我们去做……《冰鉴》读后感选择《冰鉴》这本书缘于书名和作者,本来自以为曾国藩所著的冰鉴,是给予后人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和借鉴,但是真正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冰鉴》是一本“相术”书,是曾公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严以律己、赏罚分明、勤俭节约、修身养性、崇尚气节、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同时,他又积极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设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冰鉴》读书分享

《冰鉴》
《冰鉴》一书是晚清朝名臣曾国藩关于识人鉴人的著作。
“冰鉴”一词,取其一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了鉴别人才的各种方法。
曾国藩观人的艺术,有区别于传统的习俗,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儿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相认识人。
《冰鉴》一书共有七篇,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
原著虽是文言文,但凭借着译文解说,也略看懂一二。
以下就第一篇神骨篇做一下简单的分享: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作为谷外壳的糠,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这说的是神。
“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
”这说的是骨。
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
其他人(工农商军等)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这一节的亮点在于:“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眼睛和脸部就如同是人的显示器,通过眼睛和脸部的细节,能看出很多本质问题。
虽然说不要以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但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自己也要避免别人以第一印象来判断我们自己,所以要不断的自我修炼。
冰鉴读书心得

冰鉴读书心得《冰鉴》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思索良久的书籍。
作者以深度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探索了冰的多重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性、历史和社会的本质。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冰的特殊象征意义和文化纬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体会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首先,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冰的象征意义。
冰在书中被视为对人性和生活现实的一种揭示。
通过描写冰的特性,如透明、坚硬和易碎,作者深入剖析了人性中的脆弱性和无法改变的本质。
冰与人性的关联引发了我对自我的思考,我开始思索人是否能趋近于冰的坚韧,又是否应该逃避现实和避免脆弱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
其次,作者以冰为线索,揭示了历史和社会的一些规律。
通过考察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用方式和象征意义,作者将冰的历史纬度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呈现了人类与冰的复杂关系。
这些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不仅丰富了书中的内容,也使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还通过对冷战时期的一些描述,将冰使用为隐喻,揭示了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和世界秩序的暗示。
这种融入历史和社会的叙事方式,使《冰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本揭示冰的书籍。
此外,作者对文学作品中冰的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冰的冷感和透明性在文学中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冷漠和矛盾。
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作者展示了冰在文学创作中的多层次含义。
这些分析不仅使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我对文学创作的精妙之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冰在文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个意象,更是一种思想的延伸和对人性的诘问。
在阅读《冰鉴》的过程中,我除了对书中所述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外,也对冰的多重象征意义和文学运用有了更广泛的思考。
冰与人性、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关联,使我对这些领域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曾经认为只是一种自然物质的冰,在阅读《冰鉴》之后,变得更加丰富、深刻而动人。
我相信,《冰鉴》将继续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示,它不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之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冰鉴读书心得
篇一:《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等人的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危难,使风雨飘摇的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其文治武功都堪称震古烁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正如国学大师章炳麟的评价一样,曾氏一生毁誉参半:挽狂澜于既倒,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主张富国强兵,被誉为“洋务运动先驱”;他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桃李满天下,有“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但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被
世人喻为刽子手、曾剃头、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又被骂为汉奸、卖国贼。
毛泽东曾三次评价曾国藩,称其“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这是表明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他将他毕生的相术研究成果总结在《冰鉴》之中。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关于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我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
这些都表明了识人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短小精悍,意蕴悠长,表面上是鉴人、识人之专著,实质上却是一本成功指南、励志奇书。
对于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处世能力大有裨益,从个人自身角度来说,我们通过冰鉴中的理论反观自己的外在时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
缺陷,找到改进的方向,在学习识人时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冰鉴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我认为“相由心生”非常有道理,内心宽厚仁爱则眉目慈善,心中阴险狡诈则神色戚然。
一个人的外貌会随着内涵变化,情态、气色、学识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内涵。
在为人处世方面,就目前的学生会工作而言,也是能够运用其中的,学生会工作,就相当于今后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办事能力、进取心、工作态度(责任心)都能展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从这方方面面中又能看出这个人的各种品质。
在阅读《冰鉴》的时候,想到学生会最多的是大二招新,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只是一轮面试,由部长提问,由于面试的人数太多,识人判断能力有限,有些部员招的并不理想,给后来的部门工作带来了一定问题。
现在大三了,成为主席团的一员已经半年了,在团委老师施老师细心、诚恳的指导下,不再是昏昏碌碌做所谓的“学生会工作”了,虽然以往的学生会经验会成为我重要的财富,但这毕竟是没有条理的、有些片面的,读了老师推荐的《冰鉴》等书后,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将这两年半的学生会工作经验升华,
对我今后踏入社会必然也大有裨益。
篇二: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了一年,再读这本书,仍然让我手不释卷,这本书中的确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话,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曾国藩的用人的方法,仍然对我很多启发。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读这本书第二遍后的想法。
《冰鉴》中全文都对人才的德行很重视,强调人才的“操守”、“志趣”、我总结了两个字就是“情操”,一个人的“情操”很重要,正如曾国藩所说“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条理清晰而不说大话”、“不在乎外在的名誉”“将心养的实、养的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这些都是曾国藩总结的为才的“情操”,我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总结下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实现。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学生都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应对这世上越来越烦躁的气息。
求的心中一块净土,养活心中一丝恬静。
《冰鉴》中提到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为将者的要求”,第一提到要“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对于手头上的事要认真负责,这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自己要对细节亲自过问。
第二提到要陶冶人才,对与人才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批判、对于人才的优点要充分的利用,就要责备又要
告诫,提出了“劳苦忍辱”的口号,并利用师生、朋友、兄弟关系去弥补上下级关系,不要对人才的要求过高,人才都是需要去锻炼的。
第三提到要“至誠”对手下要心底无私、讲道理、明是非、以父兄待子弟之心。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思考。
最后,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对人的培养,强调“心态”、“情
趣”,曾国藩在《冰鉴》中提到“韬晦”,人要学会“劳苦忍辱”放轻自己的位置,克服自己身上的“乡气”不要太过于爱表现自己,把心“养的活”“养的实”,成大事者争百年而不争一息,要有一种“涵泳”的心态,而不是一直去享受那种“赛跑”或“登山”的心态。
人生不总是“登山”,
很多时候人生要学会“涵泳”。
20XX年11月24号
篇三: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二)
20XX-08-1421:50:25|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八卦性格冰鉴|字号大中小订阅
在这本书中提到,通过刚和柔将人的性格分为了十二中,简单点说有的人刚的成分多点,柔的成分少点。
而有的人可能正好相反。
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其实不仅仅是性格,来判定一个
人,很多东西都是正的方面有一些,反面的东西有一些,绝的人很少。
就像八卦一
样,没有全白,没有全黑,白中有黑,黑中有白。
人没有绝的的好,也没有绝的坏。
罪恶滔天的人心中也许也有善良的成分。
同时我也相信就像雷锋这个的楷模,心中也存在一丝自私和邪恶的成分,只是比我们一般人要少很多罢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总是这个人要么是坏人,要么是好人,坏人就要坏的彻底,好人就要好的完美。
其实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坏人不是24小时总是在做邪恶的事情,好人也不是时时保持着完美的姿态。
看待人和事的时候就不要用绝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但也很有必要来判断哪方面的成分多点,那么在表现上更倾向于那个方向,但也不要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存在。
清朝的曾国藩具有异乎寻常的识人术,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的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
前途作出准确的预言。
曾经特别恨他,因为是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成长了,会辩证的看问题了。
就如同sun和mIcRosoFT和解时所说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们的人生观也应该是: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在谁身上你都能有所收获。
曾国藩是如何识人的?他的识人术有无道理?是否应验?在鉴识人才的学问《冰鉴》里自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