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原文

合集下载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一、【榜首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力,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榜首。

文言解析:俗语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大米,依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掉。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涵精力状况。

俗语义说:「山岳外表的泥土尽管常常掉落丢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儿所说的「镇石」,适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力状况,首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首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人、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涵精力状况,又要调查他们的体势神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首要看他们的精力状况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力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瑰宝物品,调查人们的精力和骨骼,就适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天然能够发现里边的瑰宝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力和骨铬,是观人的榜首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态;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弄清到底。

静若荧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他人而沉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行不辨。

文言解析: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讨、调查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纯洁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纯洁与昏浊是比较简单差异的,但因为纯洁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简单分辩。

要调查一个人是奸邪仍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态两种状况下的体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慈祥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

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目中无人。

【解读人生·识人术】曾国藩《冰鉴》(全文+译文)

【解读人生·识人术】曾国藩《冰鉴》(全文+译文)

【解读人生·识人术】曾国藩《冰鉴》(全文+译文)中国文化讲究博大精深,西方文化讲究统筹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课程,在现今社会运行过程中应用广泛,但对于现今的纷繁管理模式,其严谨的模型构建在主导理念和统筹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显得相形见绌。

冰鉴——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水可鉴事务之清浊,以示鉴人之透彻!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无不因奸邪而误国;每一次推动历史进步的变革,无不因忠者心藏天下而兴起;朝代中途叛乱,无不因英雄出现而力挽狂澜。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国家大计,首推留心人才”;“商业一诺为重。

在各类事务中,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败笔,而在决策失误中用人失误乃是最大的失误。

”本书深度透彻分析了鉴别人才的九大特征,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有效方法。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无不因人而成败。

而识人、用人、辨人就成为重中之重。

国家因贤才而壮大,企业因贤才而发展,个人因贤才而成就。

人在江湖,欲成事业,必有人相助,孤家寡人何以能创造价值?《冰鉴》的智慧是综合了曾国藩和三国刘勋《人物志》与传统相法精华而成,从理论到实践,并结合了大量的引证,了解周围的人才,团结可以团结的所有人才,去愚才而识贤才,辩邪正而识忠奸。

从《冰鉴》的现今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需求的关键点,如何辨别人才,凸显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用《冰鉴》的智慧解读人生,体悟世情,自鉴明镜!是非常有实用效力的良方。

曾国藩的识人口诀是: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识人术”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

特别是在管理重要的高层人员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1、选拔人才。

“拣选将才,必求智略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着兼全,乃为上选”。

曾国藩认为挑选高层次人才必须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又要有严明的纪律,同时,要吃得苦中苦,且耐得注寂寞,三者如能兼顾,则为最佳的配比方式。

《冰鉴》神骨原文及译文

《冰鉴》神骨原文及译文

《冰鉴》神骨原文及译文作者:曾国藩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用人的传世奇书,以下是全文及译文:【第一神骨】原文: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等阶层,我们要全面观察他们的体态、骨骼、五官等方面的特点。

而对于文人墨客,我们首先要观察他们的精神气质和骨骼风貌。

总的来说,观察一个人要直接、简洁,抓住关键点,这就是识人的第一步。

【第二神骨】原文:圣贤者,盖非气质之美,而是学问之深。

故端庄厚重者,圣贤之质;谦和恭敬者,圣贤之情。

观其走路,知其气质;观其言语,知其学问。

译文:圣贤之人,并非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气质,而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问。

所以,端庄厚重是圣贤的品质特征;谦和恭敬是圣贤的情感表现。

观察一个人的走路姿态,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了解他的学问修养。

【第三神骨】原文: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

神者,气质之精;器者,骨骼之粗。

观神骨,知其气质;观器局,知其骨骼。

译文:形而上的,称为“神”;形而下的,称为“器”。

“神”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精华,“器”是指一个人的骨骼风貌。

观察一个人的神骨,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器局,可以了解他的骨骼特点。

【第四神骨】原文:耳目者,精神之窗户;骨骼者,精神之支架。

窗户明净,精神饱满;支架坚挺,骨骼丰俊。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内容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冰鉴》作者为曾国藩的存疑《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

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

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

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

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

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

南怀瑾先生推崇曾国藩13套本领,《冰鉴》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说《冰鉴》作者是曾国藩。

《冰鉴》题释1、《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2、古代盛冰之器。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

”3、鉴,镜子。

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

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4、指月。

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一章总论神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二章神分清浊邪正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三章“神”存于心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四章观骨察人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五章骨之色与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六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一章总论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二章外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三章内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一章总论容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二章论容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三章论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四章论目鼻口齿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一章总论情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二章论恒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三章论时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四章曾国藩“情态”鉴智慧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一章总论须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二章论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三章论须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四章曾国藩“须眉”鉴智慧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一章总论声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二章论声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三章论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一章总论气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二章气色的类型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三章气色与文人的关系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四章青色和白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曾国藩《冰鉴》中的识人术:以容止观人
曾国藩《冰鉴》里的识人奇术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冰鉴》气色鉴·智慧启悟全文,翻译赏析

《冰鉴》气色鉴·智慧启悟全文,翻译赏析

《冰鉴》气色鉴·智慧启悟全文,翻译赏析气是色之根本。

色是气的外在表现形式。

察颜观色,可辨识人才。

如何辨别人才真伪古人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世上最难的事没有比识人更难了。

辨别人才为什么是最为困难的事情呢?这是因为事物有似是而非的,刚直开朗貌似刻薄;柔媚疲软貌似忠厚;表面看上去十分廉洁而实际并非如此;口出狂言能言明识明而实际上却是无能之辈;海阔天空、天南海北地胡侃一通表面看来似博学而实际上是空话连篇无半点真才实学;反应迟钝没有实际学问却似知识渊博;攻击诽谤别人的人却看似正派正直的人;掩饰其恶的一面而将善的一面大肆宣扬者看上去好似刚正不阿的人。

将这些一个一个地加以对照比较,就不难发现都存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现象,优秀的良才与劣等的废才,真才实学的人才与滥竽充数的冒牌货,这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混在一起实在难以真正地区分、识别得一清二楚。

说像是的而又不是的,像不是的而又似是的。

人才的优秀与低下,真与假,混淆在一起时,真是难以辨别了。

尤其是在无名的人中发现贤才,在拉车的骡马中间相出骏马,在深渊里捡出含珠大蚌,在石头堆里找出藏光的珍宝,这是何等的不易啊!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识良莠之难了。

人才难得亦难识,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经过千辛万苦积累而成的共同认知。

凡识人有所思,识人有所为的有识之士,总是独具慧眼地悟出人才之所以难识: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识人,自古为难;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有天下者,以知人为最困难;知人之道,圣贤所难,受知固不易,知士诚尤难。

知人之难,莫难于别真伪;知人之难,良莠难分;知人之难,贤佞难辨;任贤非难,知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论资级难于知人,为今识人仍有难;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经师易得,一将难求。

虽然知休未易,谁可例轻天下士?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

(1)知人识人自古为难“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这是宋朝诗人陆九渊的一句名言,他揭示了识人的基本情况。

说明了世上千难万难的事情,再没有比了解识别人更难的事情了。

(完整word版)《冰鉴》-曾国藩(清)

(完整word版)《冰鉴》-曾国藩(清)

《冰鉴》——原著曾国藩(清)❖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相传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曾国藩家书》与《冰鉴》。

❖曾国藩作为文人用兵屡战屡败,最后平定太平天国,而能澄清宇内,关键在于他的知人善用。

并且为清代中兴,选拔一批良才。

李鸿章、江忠源、刘铭传、俞樾等……,影响着整个清代的历史与政局变化。

❖现在流行的《冰鉴》一书是在继承三国刘劭《人物志》的基础上写作而成。

➢盖成大事,惟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清·曾国藩➢识人之鉴,并世无伦。

——清·李鸿章➢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太平·石达开➢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三国·刘邵➢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等七年期。

——唐·白居易人赢天下第一章见面:相见何必曾相识第二章言谈:言谈举止辨真伪第三章性格:江山易改性难移第四章特质:出类拔萃论才能第五章考察:莫以成败论英雄第六章领袖魅力与用人之道第一章见面相见何必曾相识如何在第一次见面时通过相貌与身体语言识别对方:❖一、从威仪识人❖二、从姿势识人❖三、从步态识人❖四、从握手识人❖五、从眼睛识人❖六、从鼻子识人❖七、从嘴巴识人❖八、从头部形体识人❖九、从面部特征识人❖十、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从威仪识人威仪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养成的一种风度与修养。

当进入与人交往出场时,如猛虎下山,全场肃然起敬;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二、从步态识人步态是一个人内心坚定与恍惚犹豫的体现。

大步入场,脚步有力,则说明信心十足。

若是脚步不稳左右摇摆,则说明内心恐惧或者缺乏信心,完全是心虚的表现。

三、从姿势识人坐在座位的姿势,挺胸抬头,腰板挺直,双目平视,呼吸均匀,是一座山峰,此人则信心十足,内涵修养极高,为将帅之人。

若是坐无坐像,低头不语,眼睛左盼右顾,说明心中不安,对环境适应性差,胆小怕事,对突发性事件难以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鉴(清)曾国藩《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

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

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

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

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

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

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

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

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 "。

内奸者,功名可期。

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

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

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

观人所忽,十有九八矣。

第三容貌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

相顾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

短不豕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

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宜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宜藏蛋,所谓"整"也。

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

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矣。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

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

二者全,大物也;得一亦贵。

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

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

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

二者全无,前程莫问。

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路不在此路。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

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

口阔而方禄千种,齿多而圆不家食。

眼角入鬓,必掌刑名。

顶见于面,终司钱谷:出贵征也。

舌脱无官,橘皮不显。

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

第四情态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

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

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

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

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

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

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

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

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

皆根其情,不由矫枉。

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

大概亦得二三矣。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底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

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三者不必定人终身。

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第五须眉"须眉男子"。

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

"此言眉主早成,须主晚运也。

然而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郭令公半部不全,霍膘骁一副寡脸。

此等间逢,毕竟有须眉者,十之九也。

眉尚彩,彩者,杪处反光也。

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

所谓"文明气象",宜疏爽不宜凝滞。

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

倒竖者,上也;下垂者,最下。

长有起伏,短有神气;浓忌浮光,淡忌枯索。

如剑者掌兵权,如帚者赴法场。

个中亦有征范,不可不辨。

但如压眼不利,散乱多忧,细而带媚,粗而无文,是最下乘。

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

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少者,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

卷如螺纹,聪明豁达;长如解索,风流荣显;劲如张戟,位高权重;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宦途大器。

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蓬然虬乱,尝见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

他如"辅须先长终不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毙遮口饿终身",此其显而可见者耳。

第六声音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

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

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声与音不同。

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 ",寻歇处见。

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quot;为上。

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

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

"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

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

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quot;禽无声,兽元音"是也。

凡人说话,是声散在前后左右者是也。

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

第七气色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亨泰。

是故光焰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绘未扬,明光与布葛齐价。

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

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

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

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科名中人,以黄为主,此正色也。

黄云盖顶,必掇大魁;黄翅入鬓,进身不远;印堂黄色,富贵逼人;明堂素净,明年及第。

他如眼角霞鲜,决利小考;印堂垂紫,动获小利,红晕中分,定产佳儿;两颧红润,骨肉发迹。

由此推之,足见一斑矣。

色忌青,忌白。

青常见于眼底,白常见于眉端。

然亦不同:心事忧劳,青如凝墨;祸生不测,青如浮烟;酒色惫倦,白如卧羊;灾晦催人,白如傅粉。

又有青而带紫,金形遇之而飞扬,白而有光,土庚相当亦富贵,又不在此论也。

最不佳者:"太白夹日月,乌鸟集天庭,桃花散面颊,预尾守地阁。

"有一于此,前程退落,祸患再三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