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心学经典|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心学经典|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源于《静心录之七》。
【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
【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4、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5、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心即是理。
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8、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
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9、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出处】《静心录之六·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0、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译文】万般真知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仅仅求得真知的台阶。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十大经典语论有多牛!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十大经典语论有多牛!王守仁,号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
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子、孟子的大圣人。
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
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反对这种为了自己修行而不顾人伦的行为,决定对和尚进行劝导。
他在和尚面前站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和尚不语。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实用版)目录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2.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3.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王阳明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理论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经典十句,它们涵盖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和意义影响。
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人的内心应该保持光明清澈,才能看清世界的本质。
2.“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认为知识应该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和掌握。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指出了王阳明心学认为的真正困难:克服自己内心的弱点和恶行,而不是外在的困难。
4.“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5.“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一生中最难的是克服自己内心的困难。
6.“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坦诚无欺,不能自我欺骗。
7.“人生是虚大梦,韶华白了头,却稍纵即逝。
池中荣,不是我要杀了你,而是你不想好下场,自我毁灭,这样上天就会杀了你,你接受命运。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心学认为的人生如梦,要珍惜时光,不能自我毁灭。
8.“第一个说: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否定自己的时间。
”所以时刻会降临。
一个人只有当他在磨一件东西的时候,当他静止不动的时候,当他活动而又静止的时候,他才能站起来。
”这句话描述了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通过静心、专注和自我反思,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9.“留言:王守仁,汉族,青年名云,字博安,别名阳明。
浙江省绍兴州余姚县有个人,因在开积山阳明明洞内建了一所房子,故称杨明子。
”这句话是对王阳明的简要介绍,强调了他的身份和成就。
10.“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说尽心学境界!

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
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
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
1、王阳明: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点题: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
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
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
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2、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点题: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故事背景: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
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十大金句

王阳明十大金句
《王阳明十大金句》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书法家,他的著作深受人们喜爱,他的名言更是被人们传诵至今。
他的十大金句如下:
1、“心无瑕,行如玉”,提醒我们要有一颗纯洁的心,行为要端庄大方。
2、“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提醒我们要有宏大的胸怀,勇于担当大任。
3、“苦中作乐,乐中有苦”,提醒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在苦中寻找快乐。
4、“自知之明是最高明”,提醒我们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挥优势,弥补缺点。
5、“视人如己,视物如何”,提醒我们要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醒我们要了解自己和对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7、“言为心声”,提醒我们要说实话,不要虚假陈词。
8、“养性以修身,修身以养德”,提醒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质,以身作则。
9、“知行合一”,提醒我们要将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10、“自强不息”,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进步。
王阳明的十大金句,深刻地提醒着我们,要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进步,以身作则,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王阳明的10个经典名言

王阳明的10个经典名言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深邃的理论和独特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理念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当代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王阳明的十个经典名言,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他的思想。
一、“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最著名的名言之一。
他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知识和理念,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和成长。
这个名言反映了王阳明对于实践主义和行动主义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真实本质。
二、“致良知”王阳明强调个体内心的良知是人们追求道德和实践之路的指引。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只要我们发掘和遵循这种能力,就能够实现真正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这个名言体现了王阳明对于个体的道德自律和内心掌握的重视。
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王阳明关于修身养性的一句重要名言。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欲望和欲念的掌控,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平衡。
只有在这种内心宁静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安然思考和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四、“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个名言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和无私奉献的价值。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欲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人。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并掌控自己的内心,那么他将迷失在世间的浮华中,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五、“知识之足以养性,而行思之足以强志”这个名言强调了知识和实践的互相依存性。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知识的获取和思考,人们才能够实现自我修养和自身的完善。
知识是养性的基础,而实践和行动则是强化个体意志力和决心的途径。
六、“非刍狗之类也,无是非之心乎?”王阳明强调了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判断力。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只有通过这种道德判断力,人们才能够把握和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时间:2014-11-03编辑:1039手机版
1、“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
你太执着于事物。
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
“这是光。
”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
”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
“老师我懂了。
”xx说:
“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樾拜谢而去。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xx的回答很有味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xx盯紧他,问:
“家里还有何人?”
xx回答:
“还有老母。
”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
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
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
“怎能不想念啊。
”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xx的笑。
他说: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
5、“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
“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
“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
“我认为不是这样。
”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
“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
“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
“到哪里了?”弟子回答:
“xx铺(今xxxx赤xx)。
”
xx又问:
“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
“在xxxx。
”
xx笑了一下:
“到xx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
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
“我走了。
”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
“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
“都见到了什么?”
xx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
“我看到xx都是圣人。
”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
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艮不相信。
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
“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
“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xx点头说:
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xx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
造假。
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
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
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
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
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
“这有用吗?”
xx不答反问:
“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xx疑不疑。
”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
“肯定会疑。
”
xx笑道:
“他一疑,事就成了。
”
10、“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
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
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
“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xx于是说:
“那好,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
“脱就脱!”
过了一会,xx又说:
“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
“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
又过了一会,xx又说:
“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
“不方便,不方便!”
xx说:
“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