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文献综述

3 . 理解封建社会 “ 官 逼 民反 ” 的 社 会 规 律 和 该 规 律 下 [ 3 ] 李文海.《 林黛玉进 贾府》教 学设计 [ A 】 . 陆建中. 高中 新 课程 课 的生 死 斗 争 : 4 . 掌握运用景 物和细节描 写来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 、 堂教 学设计 [ c ] . 北京: 科学 出 版社 ,龙 门书局 ,2 0 0 7 . [ 4 ] 侯 小凤 .《 林 教 头风雪 山神庙 》教案 设计 [ J 】 . 新课程 学习 ,
视角 ,或是 表述与增删条 目的变化 ,或是理 论研究 的热 点 体 ,但 不 能 忽 视 教 师 主 导 ; 强 调 合 作 学 习 , 但 不 能代 替 个 问题进 行 探 讨 。现 将 大 家探 讨 较 多 的主 题 综 述 如 下 : 人 钻研 。 ”( 9
1 . 课 程 性 质 的 表述 4 .“ 语言 文 字 运用 ”
《 语 文 课标 实验 稿 》对语 文 课程 性 质有 多 处文字 都
《 语 文 新课 标 》在课 程 特征 定位 上 的 “ 语 言 文字运
作 了说 明:在 “ 课程 性质与地位 ”中提出 “ 语文是 最重要 用 ”也是课标理论 探索 的重要突 破。它在 “ 导言 ”中 出现 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 文化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工具性 和人文 四 次 , “ 课 程 性 质 ”中 提 到 一 次 , “ 课 程 设 计 思 路 ”涉 及 性 的统一 ,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 点” ,在 “ 课程 的基本理 两 次 ,高 频 率 地 出 现 引 起 广 泛 关 注 。荣 维 东认 为 “ 语 言 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文献综述第一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文献综述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包括义务教育语文在内的十九个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坚持了《语文课标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同时又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修订和完善,修改达二百多处!课程标准的完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指引着各学科教改的前进方向。
《语文新课标》一经发行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语文教育届掀起了一股研究探讨《语文新课标》的风潮,教育类期刊高频出版相关文章。
随着2012年秋季学期《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针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研究范围涉及比较研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增删条目等方面。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
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
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
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
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教育论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

教育论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语文是国家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规定语文课程应该培养的素养,包括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其主体是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对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修改达200多处”[1],如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对“语文素养”内涵的界定[2],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此次修订,将《实验稿》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强化了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修订稿》第二学段的阅读为例,对此略加说明。
该领域的目标有九条: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与思考 教育文档资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继承了原课标的优秀、科学的内容,与原课标保持了总体思路的一贯性、一致性,体现了课标以及修订的严肃性、科学性,同时也根据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十年实践,对原课标作出了适时的、科学的调整。
增加了学习方式及其具体表述的内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下面是我解读后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强调综合性、实践性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没有明确界定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没有明确指出语文的学科属性和核心目标,使语文教学长期争论不止。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回归了语文本真。
.二、提出四个核心概念1 人文性:“人”强调个性,意在强调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语言运用的个性。
只强调社会性,就缺乏个性。
“文”指文化性,强调文明化,意在人从一个自然状态的生物,缺乏文明教养,经过教育教养,成为一个文明化、社会化规范的人。
新课标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

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有感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近日,笔者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解读(以下简称《解读》)。
下面结合平日的教研工作,对《解读》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认识和感受。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体现主流意识形态。
课程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解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是“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融入”到语文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教学中,应该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而不是抛开“发展语言”的任务,单独提炼出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山沟里的孩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课后练习题1是“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你呢?”完成此题时,有老师的做法是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后,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讨论中,学生都能说出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时是清晨天不亮就出发,天亮才到学校;放学时是傍晚从太阳落山一直走到天黑。
然后纷纷表决心说自己今后要向山沟里的孩子学习,刻苦学习。
教学中只是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然后利用这个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做法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你呢?”这个课后问题设计得很好,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这个问题为抓手,展开教学活动。
(试举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是描写孩子们上学情景的。
第一自然段“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直接写孩子们天还黑着就踏上了上学的路。
第二自然段并没有直说孩子们一直走到天亮,而是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了山沟里孩子上学的图景。
关于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关于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文献综述-精品文档关于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关于作文教学的相关研究(一)关于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内涵相关研究1. 作文教学的内涵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李新农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中认为:“小学作文(包括写话和习作)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口头语言和笔头语言训练,使之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言的积累中发展思维,具有初步的写作能力,表达学生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过程。
”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朱水根在《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中认为:“作文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杨柳在《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革研究》中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作文,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逐步达到自己能够作文的过程。
”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认为:“作文教学是一个前写作、显写作和后写作的过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就是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前指导和作中讲评。
”陈娟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中认为:“作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一种基于学的教。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
(二)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环节的研究1. 命题指导结合实际,贴近生活。
王修彩在《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命题策略》中认为:“最恰当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来写。
当然,教师也可以围绕学生,选择他们身边的事情来命题。
”何军在《浅谈小学作文如何命题》中认为:“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世界,使他们有事可叙、有人可传、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包括义务教育语文在内的十九个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坚持了《语文课标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同时又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修订和完善,修改达二百多处!课程标准的完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指引着各学科教改的前进方向。
《语文新课标》一经发行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语文教育届掀起了一股研究探讨《语文新课标》的风潮,教育类期刊高频出版相关文章。
随着2012年秋季学期《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针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研究范围涉及比较研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增删条目等方面。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
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
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
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
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一)比较研究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
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
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
”[1](二)整体视角从整体视角对《语文新课标》进行研究,展示新课标全貌。
在这类研究文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下)》,他从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继承关系、修订背景与内容、待探索的问题四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语文新课标》,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订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问题。
”[2]与此同时,戴正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点,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3]。
再者,屠锦红在《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从语文课程的取向、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五方面勾勒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学科本位与人本位和谐融合;知识与实践统筹兼顾;‘坚守’与革新辩证统一;‘小语文’与‘大语文’互构共生;工具性与教育性共同关注。
”[4](三)局部探讨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中也不乏从局部细节的视角,或是表述与增删条目的变化,或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现将大家探讨较多的主题综述如下:1.课程性质的表述《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多处文字都作了说明: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些表达还不够鲜明。
面对如此现状,《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扬新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另外,徐金国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自己的解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任务更加明确的界定。
”[6]总的来说,对于《语文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得到多数人的赞可。
2.课程目标《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教“第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学内容。
王荣生就如何达成此目标作出以下四点建议: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
第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成’、‘相符’。
第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解释、提炼、选择、开发。
第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
”[7]学段目标修订带来激烈探讨,最引人注目的是“识字与写字”。
以第一学段为例:原《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语文新课标》修订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难度。
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施燕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识字和认字数量的下调,“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提高书写质量的有力措施。
教师还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通过学习规范书写,养成严谨而良好的人格风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书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学建议江玉安认为从“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就能看出此次修订的特点,“修订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改过纠偏,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本体目标与一般目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等关系上;强调一般目标,但不能淡化本体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主导;强调合作学习,但不能代替个人钻研。
”[9]4.“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课标理论探索的重要突破。
它在“导言”中出现四次,“课程性质”中提到一次,“课程设计思路”涉及两次,高频率地出现引起广泛关注。
荣维东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体探寻,是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及范式转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地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飞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10]。
此外,曹明海通过教学观独特的视角阐释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
把握语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构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灵。
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本体特征出发挖掘其文化特性,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性来改革我们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
”[11]5.“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新词,源自国际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三个测量指标之一:文本结构,其中文本结构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连续性文本类型,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比较薄弱,特此在《语文新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张年东和荣维东把它的内涵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
”[12]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欢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期刊、报纸、街道、网络等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是要求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向‘为生存准备’的时代诉求[13]。
”(四)解答说明式除了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现《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外,还有另一种“答记者问式”呈现研究者对《语文新课标》的解答。
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记者对巢宗祺的访谈:《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还有2013年《中国教师》杂志社对郑国民的专访:《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专访》。
同样相近形式还有雷实在《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中,从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以及课标理念等方面的“自问自答”。
(五)指出不足在对《语文新课标》大加称赞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倪文锦批判性指出《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的定性不够严密科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达“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