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结肠息肉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分析

结肠息肉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分析
【关键词】 结肠息肉;内镜;病理结果;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445;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1.028
结肠息肉为在结肠黏膜内隆起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及良性 腺瘤的总称,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根据息肉的具体特征 可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 肉及腺瘤等,且以大便性状改变、黏液血便、鲜血便及腹胀等 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类患者多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据相 关统计显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 29% ~94%,故尽早、及 时对该类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对了解其内镜表现、病理 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活检 钳为内镜检查获取病理组织的重要工具,但易损伤患者黏膜, 引发感染;高频电切术取代传统的开腹术,可快速使局部组织 凝固坏死,达到根除息肉、有效止血的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 术(EMR)为新型的微创治疗手段,在消化道黏膜病变中被广 泛使用,且在平坦型息肉中,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及息肉,还 可对大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对患者做准确诊断[2]。故本 次研究为准确了解结肠息肉患者病情、发病因素、临床表现、 病理情况及诊治情况等,采用三种术式对患者进行切除治疗, 并采用结肠镜进行随访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来我院行电子肠镜检
作者单位:200434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消化科 通信作者:王玲,Email:wangling6699@126.com 基 金 项 目:上 海 市 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科 研 计 划 项 目 (14142201502)
查确诊为结肠息肉且需内镜治疗的患者共 454例,按治疗方 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 A组(68例)、B组(232例)与 C组(154 例)。A组中男 35例,女 33例,年龄 18~62岁,平均(478± 64)岁,病程 1~18个月,平均(93±24)个月;B组 中男 117例,女 115例,年龄 21~64岁,平均(486±57)岁,病程 3~20个月,平 均 (102±21)个 月;C组 中 男 78例,女 76 例,年龄 22~67岁,平均(516±61)岁,病程 5~23个月,平 均(106±22)个 月。 三 组 年 龄、病 程 等 一 般 资 料 经 统 计 学 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肠息肉分类及病理-中英双语版

肠息肉分类及病理-中英双语版

肠息肉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

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常见的肠道息肉分类如下: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

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

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

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

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

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3、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

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

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

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

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

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

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

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

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4、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解释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解释

(四)同时应用的药物 1、该项目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无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其他药物 (甚至已知肝损药物)服用与肝损伤起 病时间不符,则不计分。 3、对未知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通常 妥善的处理办法是采用5~90天作为“提 示性或相符的时间” 4、对已知可引起肝毒性的药物,则采 用已被认可的肝损伤潜伏期。
RUCAM评分法-解释
(五)非药物性肝损伤因素 1、组I:HAV、HBV、HCV(急性)、胆道梗阻、酗酒、新近 发生过低血压(休克肝) 2、组Ⅱ:CMV、EBV、疱疹病毒感染 3、组I病因较好排除,组Ⅱ病因的排除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病史。 (六)药物以往的肝损伤信息 1、该项目评分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如说明书不可靠,本项评分将特别困难 3、专家们也有可能不认同许多药物潜在的相对肝毒性 (七)对药物再刺激的应答情况 1、阳性:再次单独应用该药物引起了ALT双倍升高(肝细胞型), 或ALP或TBIL水平双倍升高(混合型或胆汁淤积型),计3分 2、相容:在急性肝损伤期间再次应用该药,且ALT、ALP或TBIL 水平出现双倍升高,计1分
病理性:肝胆系统疾病、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 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溶血性贫血。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1相反应 解毒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 增强毒性 当解毒酶被抑制 增强毒性的酶被诱导
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 2相反应
• 药
乙酰化
甲基化

还原型谷胱甘肽 葡萄糖醛酸 谷氨酰胺
临床试验实验室指标的设定,异常值判 定及临床意义解释
实验室检一般项目
血常规:RBC、WBC、NE(%)、Hb等 尿常规:RBC、WBC、Pr等 便常规+OB 生化:AST\ALT\GGT\Tbil\AKP\BUN\Cr\z电解质等 凝血四项:APTT\PT\Fg\TT 血脂:TC\TG\HDL-C\LDL-C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齿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肠道肿物病理报告

肠道肿物病理报告

肠道肿物病理报告
病例信息
•患者姓名:XXX
•年龄:XX岁
•性别:XX
•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病理检查信息
患者主诉
患者主诉为腹痛、便血。

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并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

病理检查方法
对患者进行胃肠镜检查,取得肠道肿物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结果
肠道肿物外观
肠道肿物位于结肠,呈现结节状,直径约2cm。

组织学特点
切片下观察,肿物细胞呈现不典型增生,细胞排列松散,细胞核呈现不规则形状,染色深染。

血管增生明显,伴有炎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染色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肠道肿物细胞呈阳性表达CK20、CDX2,阴性表达CK7。

病理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结肠腺癌。

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最终结论为结肠腺癌。

结肠腺癌是一种来源于结肠黏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便血、乏力等。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和患者身体状况而定,通常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等。

预后取决于病理类型、分级和早期发现程度等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三, 李四. 肠道肿物的病理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 20XX,
XX(XX): XX-XX.
2.陈五, 王六. 结肠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J]. 临床肿瘤学进展, 20XX,
XX(XX): XX-XX.。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姓名:XXX
性别:男/女
年龄:XX岁
检查日期:XX年XX月XX日
检查科室:消化内科
检查医生:XXX
报告编号:XXX
检查结果:
1. 检查目的:通过结肠镜检查,评估直肠区域有无息肉或其他异常情况。

2. 检查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应用结肠镜经直肠插入,完成直肠区域的检查。

3. 检查所见:在直肠黏膜上发现一个息肉,大小约为X cm。

该息肉呈光滑的表面,色泽正常,质地较软。

周围粘膜无明显炎症、溃疡或出血。

4. 评估意见:根据检查所见,患者右侧直肠区域有一个约为X cm大小的息肉。

该息肉表面规则,质地较软,可能为非肿瘤
性息肉。

鉴于该息肉较小,且表面规则,暂时无需切除治疗,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5. 建议和治疗方案:建议患者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发展情况。

如果发现息肉增大、表面不规则、出血或其他异常变化,应及时进行切除治疗。

另外,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以减少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6. 注意事项:结肠镜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可能引起一些不适,如腹痛、腹胀、轻度出血等。

但一般情况下,这些不适感会很快缓解。

如出现持续、加重的症状,请及时就医。

备注:以上检查结果供临床参考,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通常是在结肠内形成的黏膜突起。

肠道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对肠道息肉进行早期发现和分类十分重要。

肠道息肉的大小是评估其临床意义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肠道息肉的大小、性质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息肉的大小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希望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肠道息肉的背景和定义,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息肉的分类以及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意义和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建立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和诊断肠道息肉的大小,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不同大小的肠道息肉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或漏诊,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本文也旨在推动肠道息肉领域的研究和进展,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愿通过这一标准的建立,为肠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依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2.正文2.1 定义和背景:肠道息肉是指肠道粘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小肿块。

肠道息肉是肠道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肠道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

有些肠道息肉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也有一些肠道息肉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治疗。

肠道息肉病

肠道息肉病

疾病名:肠道息肉病英文名: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缩写:别名: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ICD号:K51.4分类:消化科概述: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

而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

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流行病学: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

除家族性和幼年性息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

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

病因: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

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

演变为腺瘤。

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

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除后3个月至1年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进展型腺瘤advanced adenoma
大于1cm,的绒毛状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
每年癌变率3—15%;
切除后3-6个月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恶性腺瘤或腺瘤恶变;
腺瘤局部恶变浸润黏膜下层或有淋巴转移,及时手术治疗;
反之每3-6个月复查肠镜和腹部CTo
腺 瘤 综 合 征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
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
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
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肠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

生长缓慢,恶变率低;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Peutz-Jeghers syndrome,PJS
30-40%遗传家族史,与LAK1基因突变相关; 少见,发病率15万分之一;
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儿童多见; 便血、腹痛为主要表现,可肠梗阻和肠套叠等; 全消化道分布,大小形态不一,几个数十个,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黏膜肌层异常增生; 可伴口唇、面颊部、手指部黏膜色素沉着; 息肉本身不癌变,但伴发胃肠肿瘤的风险较高; 每1-2年复查肠镜和胃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tous polyposis, FAP
多有ABC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生率万分之一,多在20—30岁时被确诊;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多数有蒂,成百上千;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40岁,可用舒林酸等治疗;
尽早全结肠切除术,术后每年查肠镜切除新息肉。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
Gardner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0%有家族史;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较少上百个,较大;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比FAP稍大;
可伴软组织肿瘤:皮样囊肿,腹壁纤维瘤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有异型增生;
有恶变可能,KRAS基因表达异常
术后1-2年复查,发现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
占腺瘤65—85%,绒毛状结构占0-25%;
息肉见于结肠任何部位,较小,多有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较低,约5%
术后1—3年复查肠镜,肠镜下切除新的息肉。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嬖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齿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术后1—2年复查,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相对少见;
左半结肠直肠多见;多大于5mm多有蒂,色泽红;
息肉
息肉(非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小
炎症性息肉
较少见
错构瘤息肉
较少见
增生性息肉
最多见
腺瘤(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大
锯齿样腺瘤
较少见
管状绒毛腺瘤
较多见
腺瘤综合征
较少见
肠息肉病理类型和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又称假性息肉pseudopolyp

伴发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病等肠炎;

主要分布结肠,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不一,有蒂或无蒂
管 状 绒 毛 腺 瘤
管状绒毛腺瘤Tubuovillousadrnoma
占腺瘤10—25%,绒毛状结构占25—75%
息肉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亚蒂;除新的息肉。
绒毛腺瘤Villous adnoma
占腺瘤比5—10%,绒毛结构占75%以上; 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为亚蒂或无蒂 多伴有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40%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TEN抑癌基因突变;
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错构瘤样息肉 年龄13-65岁,确诊在25岁左右; 伴面部皮疹、肢端角化病、口腔粘膜乳突样变;40%伴发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polyposis,JP

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与SMAD4/DP4或BMPRAIA/ALK3基因突变有关;

反复便血、息肉可脱出肛门;

息肉分布左半结肠直肠,多为单发,色泽暗红;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囊性膨胀腺体增生
可伴各种先天异常;
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腺瘤,10%发生恶变;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必要时手术。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息肉家族史;
息肉分布全消化道,多发性,大小形态不一;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腺体囊样扩张; 伴有腹泻、脱发、指甲异常、低蛋白血症等; 有恶变可能,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Cowden综合征
少见,发病率二十万分之一;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