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病概述

合集下载

先天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与结肠癌

先天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与结肠癌

01
结肠息肉分为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恶性息肉即癌症。
02
先天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的息肉数量多、大小不一,部分
息肉可能发生恶变。
恶变过程通常经历腺瘤-腺癌序列,即从良性腺瘤发展为恶性腺
03
癌。
早期筛查与预防的重要性
01 早期筛查有助于发现结肠息肉并及时治疗, 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
02 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筛查和预防结肠癌的 重要手段。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蔬 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 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
入。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 劳。
适度运动
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 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有助于降低结肠息肉和结肠癌
的风险。
定期筛查与体检的重要性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了解家族成员 的患病风险。
02 结肠癌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通常由结肠息肉逐渐发展而来。
特点
结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早期结肠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腹痛、 便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对于有先天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 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结肠息肉。
定期体检
保持定期体检的习惯,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关注肠道症状
如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 治疗。
心理调适与社会支持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一、概述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常见的结肠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癌等。

影像学诊断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在结肠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特点。

二、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诊断1、结肠息肉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常见于结肠直肠部位。

1.2 分类: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2、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2.1 CT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密度多均匀。

2.2 MR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上的息肉,并进行活检。

三、结肠炎的影像学诊断1、结肠炎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结肠炎是指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1.2 分类:结肠炎可分为急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两种类型。

2、结肠炎的影像学表现2.1 CT影像表现:结肠炎可表现为结肠壁增厚、黏膜增生、粘连等。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炎常表现为结肠壁增厚、信号异常等改变。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黏膜充血、糜烂、溃疡等炎症改变。

四、结肠癌的影像学诊断1、结肠癌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

1.2 分类:结肠癌可分为腺癌、鳞癌、肉瘤等多种类型。

2、结肠癌的影像学表现2.1 CT影像表现:结肠癌常呈结肠壁增厚、肿块侵犯等表现。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癌在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局部侵犯程度。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CT和MRI影像图以及结肠镜检查报告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结肠息肉: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

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摘要】目的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其组织学类型。

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

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讨论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腺瘤为癌前期病变,遗传及环境因素可能为腺瘤性息肉的主要病因,APC基因发生突变可致腺瘤癌变。

内镜下切除息肉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结肠息肉(病) 诊断鉴别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其组织学类型。

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

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一)病因病因不清,有些与长期炎症刺激或遗传相关。

(二)分类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三)临床表现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4.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5.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四)诊断及诊断标准1.肿瘤性息肉(1)大肠腺瘤(adenoma of colon):腺瘤为癌前期病变,遗传及环境因素可能为腺瘤性息肉的主要病因,APC基因发生突变可致腺瘤癌变。

内镜下切除息肉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要点:一是腺瘤可单发,也可多发,左半结肠多见;二是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胀、便血等,但多数患者无症状;三是病理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

(2)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polyposis coli):又称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染色体5q上APC基因突变结果。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概述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它通常呈现为肠道黏膜上的突起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因此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肠息肉的病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息肉形态:肠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乳头状息肉、绒毛状息肉和腺瘤息肉。

乳头状息肉呈乳头状生长,多数为单个,直径较小;绒毛状息肉形状似绒毛,通常较大;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较大且呈圆形。

2.显微镜下的特征:肠息肉主要由亚型腺瘤组成,其特点是腺腔膨大且结构紊乱。

腺瘤细胞具有异型分化,细胞核特征突出。

3.肠黏膜损伤:肠息肉可导致黏膜破坏和溃疡形成。

溃疡对于判断肠息肉的恶变程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

4.充血和出血:部分肠息肉在镜下可见局限性充血和出血。

这些病理表现常常与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小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电切线圈或切除钳将肠息肉完整地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恶性变异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3.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引导下,使用微创器械切除肠息肉。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液态氮或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肠息肉上,使其冻结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切除肠息肉,因此可以减少对肠道的损伤。

5.其他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肠息肉的治疗,如高能量射频治疗、放射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大型和难以切除的肠息肉。

结论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

息肉这一名称并无组织学含义,不可将息肉与腺瘤混淆。

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

息肉的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结肠息肉好发部位以直肠与乙状结肠为主。

疾病介绍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

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

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

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

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对腺瘤性息肉,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它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长久存在于肠腔内,则有恶变的可能。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

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每隔1—2年作一次结肠镜随访即可。

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较大的有蒂息肉 (一般直径大于2厘米),可在肠镜下先用金属钛或尼龙线结扎其根部,然后用电凝切除,病人无须受开刀之苦。

疾病分类据相关的医疗报告中,结肠息肉的常见分类有以下7种,具体介绍如下: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

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结肠息肉查房护理课件

结肠息肉查房护理课件
复查时间安排
根据结肠息肉的大小、 数量和病理类型,制定 复查计划,通常在结肠 镜下切除后3-12个月进 行复查。
随访意义
定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 现复发或新生的结肠息 肉,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者的生存率。
患者自我监测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的方 法,如观察大便情况、 腹部症状等,发现异常 及时就医。
05 结肠息肉护理研究进展
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快速康复护理
01
通过优化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时间,提
高患者满意度。
个体化护理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针
对性的护理服务。
延续性护理
03
通过定期随访和评估,确保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得到持续的护理
和健康指导。
护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1 2
肠道微生物与结肠息肉的关系
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结肠息肉发生、发展 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营养与结肠息肉的关联
探讨饮食结构、营养状况对结肠息肉的影响,为 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建议。
3
心理社会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关系
研究心理压力、生活方式等对结肠息肉发生、发 展的影响,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国际护理经验与交流
04 结肠息肉患者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普及
结肠息肉定义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通常在结肠镜检查 时发现。
分类与特点
结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多种类型,每 种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不同。
症状与危害
大部分结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但长期不治疗可能引发肠道出血 、肠梗阻等并发症。
国际护理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护理组织和机构的合作项目,共享护理经验和资源,推 动护理研究的发展。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通常是在结肠内形成的黏膜突起。

肠道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对肠道息肉进行早期发现和分类十分重要。

肠道息肉的大小是评估其临床意义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肠道息肉的大小、性质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息肉的大小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希望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肠道息肉的背景和定义,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息肉的分类以及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意义和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建立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和诊断肠道息肉的大小,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不同大小的肠道息肉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或漏诊,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本文也旨在推动肠道息肉领域的研究和进展,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愿通过这一标准的建立,为肠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依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2.正文2.1 定义和背景:肠道息肉是指肠道粘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小肿块。

肠道息肉是肠道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肠道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

有些肠道息肉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也有一些肠道息肉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治疗。

结肠息肉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结肠息肉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腺瘤息肉:以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最 常见,可恶变成结肠癌. 高表面息肉:表面光滑,无恶变风险.
结肠息肉的类型
针状息肉:呈细长形状,通常不易引发 症状. 散在息肉:分布在结肠的不同位置,有 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结肠息肉的症状
结肠息肉的症状
大部分结肠息肉无症状,常常在结肠镜 检查中被发现. 如果结肠息肉增大或出现出血,可能引 起腹痛、便血或贫血等症状.
结肠息肉的科普知识 PPT课件
目录 介绍 结肠息肉的类型 结肠息肉的症状 结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结肠镜检查与切除 结肠息肉的预后与复发 总结
介绍
介绍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上的肿块,常见 于结肠的内腔,多为良性肿瘤. 结肠息肉的出现可能与饮食、年龄、遗 传以及炎症等因素有关.
结肠息肉的类型肠息肉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结肠息肉的预后与复发
结肠息肉的预后与复发
大部分结肠息肉手术后预后良好,不会 再复发. 但是,术后定期随访和结肠镜检查十分 重要,以便及时处理复发和新生的结肠 息肉.
总结
总结
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多为 良性肿瘤.
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息肉,可以降低结 肠癌的风险.
总结
饮食均衡、定期结肠镜检查以及适时切 除结肠息肉是预防和管理结肠息肉的关 键.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结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结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饮食要均衡,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 物. 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对大于1厘米的腺瘤息肉进行切除,减 少恶变的风险.
结肠镜检查与切除
结肠镜检查与切除
结肠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筛查结肠息肉 的方法.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和诊断结肠息肉 ,同时可以切除小型的结肠息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肠息肉病概述1 结肠息肉的概念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

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

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

息肉。

来描述。

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

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

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

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2 结肠息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情况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

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

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

行毕氏式手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为改变了生理状态下的排泄过程,延长了排泄时间,使胆酸含量增加,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胃肠粘膜可使息肉及癌的发病率增高。

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

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

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病理尸检及结肠镜检证实男性多于女性,笔者20余年经结肠镜检发现2561例结肠息肉中,男性1842例,女性719例,男女之比为2.6:1。

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近年来右半结肠息肉有增多趋势,50~65岁腺瘤性息肉癌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65岁多发生在右半结肠。

有人报道直、乙状结肠息肉30%患者同时伴有右半结肠息肉。

所以在直、乙状结肠发现有息肉,必须行全结肠镜检,避免遗漏其它部位息肉。

另外有人认为31%结肠息肉患者只限右半结肠有息肉,而乙状结肠、直肠无息肉。

3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

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

>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如用结肠镜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其息肉检出率为5.8%~21%,<60岁者如有便血、腹泻等症状进行结肠镜检查,息肉检出率为34%,>60岁者息肉检出率更高。

其检出的息肉中约60%为管状腺瘤,20%~30%为绒毛管状腺瘤(或称混合性管状腺瘤),10%为绒毛状腺瘤。

从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血红素隐血试验及免疫隐血对比法看,后两者检出率较前者明显提高,且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检查阴性者,气钡双重造影的检出率高,可使漏诊率下降到13%~15%,但单纯钡灌肠的误诊率可达33%;经单对比和双重对比钡灌肠发现息肉诊断的概率分别为3.6%(86/997)和15%(142/947),显然后者优于前者。

普通CT对息肉诊断没有临床意义。

目前公认的是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100%,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于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

笔者经结肠镜检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2561例中,增生性息肉185例(7.2%),炎症性息肉565例(22.1%),淋巴性息肉31例(1.2%),腺瘤性息肉775例(30.3%),幼年性息肉1005例(40.2%)。

4 结肠息肉病理学特征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

4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小于1.0cm,常为多发、无症状,约占全部结肠息肉的1/5,但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

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

412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的假性息肉,呈岛状、丝状、柱状突起或粘膜桥形成,这种炎性息肉与小腺瘤样息肉难于区别。

另外,淋巴性息肉和类脂性肉芽肿均属炎症性息肉范畴。

413 腺瘤性息肉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

可发生于结肠、直肠的各个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有带蒂、无蒂、亚蒂。

有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形成桑椹样外观。

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

典型的管状腺瘤较小,球型,有蒂,其表面可呈分叶状;绒毛状腺瘤大,无蒂或短蒂,表面绒毛状。

混合型腺瘤由两种形态混合组成。

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其增生程度分轻中重三级。

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

Kuzulea 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

故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

经组织学检测证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

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其次是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最低。

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的形态学表现:(1)组织易破碎,脆性增加;(2)表面有糜烂或浅溃疡;(3)组织僵硬;(4)体窄基宽。

有糜烂或溃疡的无蒂形腺瘤比有蒂形腺瘤癌变率高,表面及蒂部坚硬感提示癌变,部分患者上述表现共存。

腺瘤性息肉大小与癌变通常为正相关。

腺瘤性息肉直径<1cm者,癌变率<1%~3%,直径在1~2cm的腺瘤癌变率达10%,直径>2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达50%。

息肉组织类型的不同,癌变率亦不同,管状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低于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约在10%~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50%。

但有人报道早期大肠癌61例中93.4%源于管状腺瘤,另外4例为绒毛状腺瘤。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6例右半结肠直径<0.5cm早期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其中3例为结、直肠癌术后随访的病例,全部源于管状腺瘤。

他们共同的特点为高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我们认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不仅与腺瘤的大小、组织类型有关,而且与年龄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随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增加。

因此,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高龄患者,无论其发生部位、息肉的大小、组织类型如何,一经发现应予高度重视,积极治疗。

5 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

这两种疾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在这两种疾病有共同的突变型基因,其位于第5号染色体长臂,DNA标志物可用于息肉病家族成员的表达。

这两种疾病在结肠出现成百上千的结肠腺瘤。

腺瘤在20岁时出现,而胃肠道症状在30~40岁时明显,如不切除病变结肠,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在40岁时发展为结肠癌。

笔者曾发现一个家族性息肉病家庭,父亲在38岁死于结肠癌,三个兄弟中两个分别于35、37岁死于结肠癌,目前随访者30岁。

Gardner综合征与家族性息肉病的不同在于存在肠外良性肿瘤,包括骨、软组织等等。

其结肠腺瘤性息肉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相似的恶变倾向。

这两种疾病同时出现上消化道息肉,其中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10%可发展为乳头周围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的病人,从12岁开始每年应进行结肠镜检至40岁,发现恶变倾向立即将腺瘤清除。

结肠多发息肉病一旦成立,每年同时应做上消化道内镜监测。

6 Turcot综合征其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遗传性腺瘤样息肉病,息肉数目较少(20~30个,<100个),且直径多数>1.5~3cm,但多伴有神经系统肿瘤。

7 错构瘤息肉综合征其包括某些肠段被一些组织的无规律地混合体所累及,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特征的一组疾病。

7.1 幼年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息肉的数目比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少,平均25~40颗,息肉可见于全消化道或局限在结肠,本病息肉可出现腺瘤样上皮或与腺瘤共存,这些病人腺瘤性息肉恶变约占10%。

对伴有重度异型增生的腺瘤,恶变率可能更高。

7.2 Peutz-Jeghers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P-J氏综合征为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家族性非肿瘤性胃肠息肉病。

表现为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疾病。

外显率很高,同一家族患病者甚多,常在10岁前起病,可表现为腹痛、便血和息肉脱出肛外。

息肉最多见于小肠。

肠息肉癌变率2%,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可高达10%~30%。

我们所遇到一个家族的二个病人均为10岁以下儿童,以呕血和血便为主诉入院,体检时发现口唇、口腔粘膜及手足掌侧黑斑,后经胃肠镜检查确诊为本病。

7.3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又称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

早先认为属腺瘤息肉,现认为是错构瘤性的。

主要特点有:整个肠道都有息肉;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无息肉病家族史;成年发病。

80%以上病例表现为腹泻,由于肠粘膜弥漫性病变,可致蛋白丢失、吸收不良、预后差。

有恶变可能。

8 结肠息肉的诊断大多数腺瘤性息肉无症状。

粪便潜血试验在结肠息肉的诊断中意义不大,有报道阳性率仅占35.3%。

钡剂灌肠双重造影检查可发现≥1.0cm的息肉,纤维乙状结肠镜及结肠镜检是发现息肉的重要手段。

腺瘤性息肉可引起便血,大的绒毛状腺瘤如位于乙状结肠、直肠可引起腹泻。

近来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对于结肠息肉的诊断可能有帮助。

9 结肠息肉的治疗对策及随访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即属癌前病变,一旦检出均应处理,原则上经内镜下切除或破坏。

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

内镜下介入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注射疗法(无水酒精、硬化剂);套扎疗法;微波治疗法;激光治疗法;高频电切、电凝法。

内镜下无法切除和破坏的息肉应积极手术治疗。

摘除或切除的腺瘤应仔细切片检查,若无癌变则无需进一步治疗。

腺瘤性息肉癌变一般为高分化型,常发生于带蒂息肉的顶部,不侵及粘膜肌层。

如果发现只局限在息肉表面粘膜层的癌变(原位癌),只要腺瘤已全部摘除,同样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但需随访观察,原则上在初次结肠镜检时,应同时将发现的全部腺瘤性息肉清除。

随访适宜于年内进行,以发现前次治疗遗漏的任何病变及可能出现的新病变。

如随访正常,下次随访检查的间隔时间为2~3年。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polyposiscoli,FPC)由Menzel1721年首先报告,有多种繁简不一的名称,如: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家族性腺瘤病,结肠息肉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