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卡尔·马兰提斯的越战小说

合集下载

哨卡读后感400字

哨卡读后感400字

哨卡读后感400字
《哨卡》是一本由美国作家托马斯·比尔作品,曾获普利策小说奖以及国家图书奖。

该小说基于作者自身十年军旅经验,讲述了三个战争年代的美国士兵在越南的野外哨所中,面对死亡、孤独、恐惧等种种困境的故事。

读完《哨卡》,我感觉内心沉重,虽然事实上我未曾经历过战争,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真实得令人窒息的体验。

小说中那种扑面而来的战争气息和那种将人心挖空的孤独恐惧,让我不由得感受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扭曲。

作者的笔触非常鲜明有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读小说时,我仿佛能够听到弹雨的那种震耳欲聋,感受到炮火的轰鸣,更能融入每一个角色的情感世界中,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让我对美国文学格外感兴趣。

《哨卡》所体现的战争、人性、社会等深刻的主题,为我们揭示了战争的真面目与无情,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战争状况和士兵们的艰苦处境,具有重要性的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小说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说面对战争,人类
一定要学会忍耐和坚持,不得不面对一些残酷的现实,也许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困境时要有耐心与勇气,通过坚韧不屈地生活在危机中并坚持不懈地寻求生存的希望。

剩下的问题和挑战,坚定地走下去,永不放弃。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反映人性深层次问题以及揭示战争残酷性的文学巨作,《哨卡》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战火和暴力所带来的恐惧和悲痛的后果,具有教育意义。

《白色橄榄树》阅读感想

《白色橄榄树》阅读感想

《白色橄榄树》阅读感想读完《白色橄榄树》后,我深感震撼。

我要对作者选择反战题材以及在番外中给予男女主双双去世的结局表示感激,这使得我勉强愿意给这本书多打上一星。

诚然,最初我本想给这本书只打一星。

这部小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让我实在难以忍受。

这本书缺乏必要的考证与资料收集。

书中有许多违背常识的地方,让我这个有精神洁癖的人难以接受。

例如,军人出国看病并非随意之事,申请普利策也并非需要地方电视台推选,而作为战地记者,女主居然身兼摄像、出镜、写稿、摄影等多项任务,还能随意进出军区。

克拉克·肯特看了恐怕都要直呼内行。

但凡作者能阅读一些相关作品,如唐·麦卡林的《不合理的行为》、卡帕的《失焦》,或向记者朋友请教,也不至于写出如此令人无语的情节。

记者都有其所属的口线,战地记者回国后通常会从事国际新闻编导等相关工作,而不会再从事民生新闻。

此外,卫视也很少派遣外派记者去国外,能派往前方战地的大多是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男主作为维和部队成员,在执行任务时不能随意开枪击毙人,因为在混乱中很难确定合法政权和恐怖分子,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疏散平民。

书中对人物任务的塑造不够立体。

男女主的感情线和女主的暗恋线相对清晰,但男主对女主的爱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似乎只是因为女主一直被男主所救。

此外,书中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过于冗长,令人提不起兴趣。

男女主作为阅历丰富的人,恋爱时的表现却像高中生,而不像成年人。

成熟的人谈恋爱的正面案例可以参考同为 BE 美学的网文《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尽管这本小说也有不足之处,我在看完后也没有落泪,但它在真实感上要出色得多。

在战争描写方面,作者如果能多查阅维基百科,观看一些纪录片,也不至于将战争描绘得如此苍白。

我认为肤浅地描写战争的苦难并无必要,可以直接将其写成言情小说。

这本书在文字驾驭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 BE 的天花板,我实在难以理解。

无论从严肃文学还是言情小说的标准来看,它都属于不入流的作品。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雷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反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读完这本书,我被其深刻的描写和思考所触动,思绪万千。

小说以一群德国士兵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在泥泞的战壕中,他们经历了战友的牺牲、生与死的边缘,内心遭受着莫大的煎熬。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他们有各自的个性和命运。

主人公保尔平凡却坚定,他忠诚于祖国,但也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残忍。

小说中的战场描写令人震撼。

作者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意义的荒谬。

炮火连天、泥泞血污的战壕,让人感受到了死亡的阴影。

战友们默默承受着痛苦和压力,他们为了生存而奋力战斗,同时也为了亲情、友情而愤慨和心碎。

小说中的战争场景确实令人触目惊心,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求生欲望和对自由的渴望不断与战争的残酷对立,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反思。

除了战争描写,小说也深入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考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被颠覆。

保尔和他的战友们,在战争中逐渐失去了对人性和道德的信念。

他们不再相信战争的意义,也不再对上级命令言听计从。

小说中描写了军队内部的虐待和不公,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的情节。

这些残酷的情节让我深深反思人性的脆弱与抗争的勇敢。

战争不仅夺走了人们的生命,也摧毁了人们的信仰。

小说中还有一丝希望的存在。

在保尔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之后,他逐渐意识到战争的虚无,并试图寻找一片没有血腥的土地。

作者通过保尔的心灵变迁,呼唤着和平与友爱的理念。

小说的结尾,保尔被打入精神病院,被视为"战争的牺牲品"。

这让我思考着,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损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多么的残酷。

更重要的是,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是永久的。

《西线无战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它告诉我战争从来都没有赢家,只有无数的牺牲品。

它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也唤起了我对和平与人性尊严的珍视。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现有的和平,摒弃战争,让世界更美好、更安宁。

读《战马》有感700字高分作文

读《战马》有感700字高分作文

读《战马》有感700字
一本好书,不是死板的事例加道理,而是生动,有趣,创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战马》就是如此。

《战马》讲述了一匹小马,被卖掉之后和一个男孩成为了朋友。

后来男孩的父亲缺钱,把小马卖到了部队里,成了尼科尔斯上尉的坐骑。

在一次战斗中,尼科尔斯上尉不幸牺牲,又成了骑兵沃伦的马,又认识了一头叫托普桑的马。

小马和托普桑后来又成了德国军队的战俘,由小老头费里德里克来照管,后来费里德里克和托普桑一起死在了小山坡。

小马惊慌逃离,到了无人区,被德国人带走,并以五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与男孩重逢,被带回了男孩的农场。

《战马》不仅是一本赞扬马的小说,也从侧面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莫名其妙。

正如费里德里克所说:“他们在打仗,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打仗,一个人在杀别人的时候,只知道对方制服颜色不同,说的语言不同,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到底为什么这样做”,也如男孩的爸爸所说的,就是因为一个老伯在哪里被人给枪杀了,所以要发动战争。

而这些要发动战争的人,在回来之后,还要被当作英雄?
作者通过一匹马的角度,用不轻松也不紧张的口气,写出了一匹马从农用到军用,军用到农用,农用再到军用,最后战争结束,又重新成为农用马,是典型的一波三折。

我不由的想到现在和古代的战争,古代部落,战争还可能是为了生存,后来只是领地,是权利,是金钱,总的说就是欲望;到了现代,则有了一句叫“服从是军人的天性”的话,阻止人们来想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以至于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都打过仗,造成的损失比很多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还要大。

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战争有什么好处?愿人们能记住真正的英雄,也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英雄!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

关于越战的书

关于越战的书

关于越战的书越战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美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越战是一场备受争议的战争,对于美国和越南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许多作家和历史学家都写过关于越战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历史和影响,也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和越南的影响。

《越南战争:美国的悲剧》是一本由霍华德·Z·因斯特编写的书籍,该书记录了越战的历史和影响。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越战的起因和发展,以及美国在越南的作战策略和军事行动。

书中还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越战对于越南的影响。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越战的历史和影响。

《火线》是一本由迈克尔·赫斯特编写的小说,该小说描述了越战期间美国士兵的生活和经历。

这本小说通过一个年轻的美国士兵的视角来描述越战的残酷和无情。

书中描绘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生活和死亡,以及他们在战争结束后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这本小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越战的残酷和无情。

《越战:美国的失败》是一本由马克·劳伦斯编写的书籍,该书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的影响。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美国在越南的作战策略和军事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对于美国的影响。

书中还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越战对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的影响。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来了解越战对于美国的影响。

《越南战争:一个国家的两个故事》是一本由马克·博文和尼克·图尔编写的书籍,该书探讨了越战对于越南的影响。

这本书分别从北越和南越的视角来描述越战的历史和影响。

书中描绘了越南人民在战争期间的生活和经历,以及越战对于越南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越战对于越南的影响。

总之,越战是一场备受争议的战争,对于美国和越南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这些书籍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了解越战的历史和影响,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浅谈小说《空中骑士》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小说《空中骑士》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小说《空中骑士》给我们的启示《空中骑士》(A Horseman in the Sky)是美国著名战争作家和记者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的短篇小说。

这是一篇反映亲情与正义或者可以说是反映情感和责任的矛盾冲突的故事。

美国内战期间,南方一个富有的种植园主和其独生子卡特·德路斯(Carter Druse)分别在南军和北军的部队。

一天傍晚,儿子所在的一支小分队正在一个河谷地带的丛林中休息,准备拂晓掩护主力攻击南军的阵地。

负责警戒任务的儿子,由于行军的劳累睡着了(He was asleep at his post of duty)。

当他突然惊醒时,抬头看到前方山崖上有一匹战马,马上还有一个人。

那是南军的一名侦察兵。

如果被他发现山下丛林中休息的部队,不仅儿子所在的这支小分队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隐蔽在附近的五个军团的北方主力部队也将在劫难逃。

而这时,只要他稍微扣动扳机,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那个敌军。

可是正当他把枪瞄准骑士的腰部准备射击时,马上的那个人突然转过脸,这次这个哨兵当他完全清醒了,他发现那名南方的侦察兵正是自己的父亲。

他心里开始激烈的斗争。

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毕竟还有亲情在,但是此时亲情却成了困扰儿子做出决定的障碍。

如果放走父亲,后果就是自己所在的小分队被全歼,还要危及五个军团;如果开枪,那是自己的父亲,真是进退两难。

而就在犹豫之际,他想起当初父亲对其说的话,那是在他告诉父亲自己要参加北军,也就是要和父亲在敌对部队的决定时父亲对他的忠告:“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

”父亲还说过,如果他们都能活到战争结束,很愿意和他就这个问题(指父子不在同一方部队)做更深层次的交流。

但他还是不忍心对自己的父亲开枪。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强烈的责任心最终战胜了亲情,他把枪对准了父亲坐下的马扣动了扳机。

枪声响过,父亲随着马一同落入悬崖。

故事很短,但其中揭示的深刻内涵很值得我们反思。

《战马》读后感(2篇)

《战马》读后感(2篇)

《战马》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战马》的书。

读完以后,这匹马张扬的个性,聪明的头脑和迷人的灵魂让我一直无法忘却。

我感觉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生活的定义,让我懂得了“友谊”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本书讲的是一匹名叫乔伊的小马和它的主人男孩艾伯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战争爆发后它不得不与艾伯特分开走上了战场。

它从一只单纯的坐骑变成了一位非凡的英雄,乔伊用它纯真的天性,不带任何杂质的动机以及对自己的人类朋友无条件的奉献,感动了来自于这场战争的所有对立面的生命。

在一件件小故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乔伊和同伴被敌人牵去拉大炮,不拉就被打死。

可它的同伴从来没有套过马具,别人怎么都套不上去,聪明的乔伊为了不让同伴被打死,自己跑过来让士兵先套上并给同伴看,让朋友不要害怕,然后再让同伴套自己套过的那个。

在拉大炮的路上乔伊怕同伴受伤,于是就跑在朋友前面抢先拉着巨大且沉重的大炮爬上了山顶。

很多被俘的战马都累死了,朋友也不幸死在去前线路上,乔伊趴在朋友的尸体旁边一直舍不得离去。

直到敌军的坦克开到面前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充满友谊的表达!乔伊在战场上历经磨难,之所以能回到主人身边,跟它最早在农场里的锻炼也是分不开的。

它在农场里吃的那些苦头培养了它的韧性和耐力,正是曾经地狱般的磨炼救了乔伊。

联想到现在我们的生活,虽然学习很辛苦,就像在耕地的乔伊,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刻苦的认真学习,现阶段的磨炼,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了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就像我六年多的舞蹈生涯,我为舞蹈付出了很多,每天很早就起床练习,无论酷暑和寒冬,我依然坚持。

苦难的背后是幸福、快乐。

我这么多年的艰辛也换来了光芒的绽放。

当我们遭遇过坎坷,经受过磨炼后才能见到平坦的大道。

战争,是一条永久的不归路。

它会让你的世界变得狭小,会让你的家人为你的离去而失声痛哭,会让你的国家变得穷困潦倒。

从越战噩梦中醒来

从越战噩梦中醒来

, ,
生 活 但 他们发现 噩 梦 仍 旧缠 绕 着他 们


埃 米特 从 越 南
小 说 结 束时 埃 米特坐 在越 战老 兵纪 念碑下


他的

回 来 过 着 封 闭 的 生 活 好 像 给 自己 挖 个 单 兵 坑 藏 了 起



脸 慢 慢地 绽 放 出灿 烂 的 笑容
他 开 始 从 噩 梦 中醒 来

在奇怪 的时刻 他


的文 献 并与越 战老兵交往 甚 至 试 图与老 兵 汤 姆上 床
, ,

们和 我 在
曾逃 掉


起 比如 我在洗澡时 或在开 车时
, , , ”

那些我
希 望 能得 知越 战的真相


但 周 围的人 不 断告诉她 没 有
, 。
时 的记 忆 总 是 又 回 来
他 们 想 要 忘掉 这 场 器
列 克星 顿 居住


山姆 不 愿 前 往 宁愿 留 下 来 照 顾 舅 舅 这


他 们 回 来 了 而 感 到 内疚




汤 姆 也 同 样 感 到 内疚 : 没 有

时 她 开 始 想 了 解 父 亲 了 解 越 战 她 大 量 阅 读 有 关越 战
, 。
天 我 不 想起那些 没 有回来的伙伴
在杀 死北 越 的 庄稼 。然而 , 国士 兵 却 同 样受 到 橙 剂 的 就是我。 美 我们所有人 , 都是一样 。” 所有越战士兵都经历 伤 害 。他 们 回 国后 , 上各 种 疾病 , 的 还遗 传 给 孩 子 , 过这 些 , 以埃 米 特 告诉 她 :你 不可 能 做 过 我们 所 做过 染 有 所 “ 然 ” 让 他 们生 而 残疾 。让 老兵 们 感 到失 望 和愤 怒 的 是 , 府 的 , 后还 为之 感 到高 兴 。 山姆 意 识 到她 渴 望 了解 的越 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令人吃惊的越战小说经典
作者夏国祥
对一般的中国读者来说,美国作家马兰蒂斯的这部小说多半会让他们有些感到意外。

中国读者通常要么受国内一些有倾向性的宣传影响,将越战理解成帝国主义的邪恶侵略战争,要么受《第一滴血》一类的反战影片影响,将越战理解成受政治扭曲的错误悲剧。

而在马兰蒂斯的这部小说中,作家则从非常贴近人生本来面貌的层面上,对越战的细节进行了艺术性的再现:越战显得并不那么充满罪恶和暴虐,也并非全然充满幻灭和绝望。

让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意外的,首先是小说对美国军人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以及他们所承受的苦难的忠实再现。

一方面,中国读者对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之类的中国军人英雄故事耳熟能详,也从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类作品中了解到过长征中红军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另一方面,又因被以往所受到的某些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宣传所影响,脑海中先验地存在着一种武装到牙齿、作威作福、大施淫威式的美军形象。

当他们在小说中看到马兰蒂斯笔下的这种有血有肉、不无豪情,但也具有人性真实弱点的美军官兵形象时,以往的很多观念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本书的作者马兰蒂斯像书中的主角梅勒斯一样,毕业于常春藤盟校的名牌大学,越战期间,曾在海军陆战队中担任过执行军官、排长等职务,对于美军官兵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有着深入的了解。

所以本书中的描写是有着相当的可信度的。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作者虽然事务繁多,但仍旧出于历史的尊重、对逝者的怀念、对文学的热爱,在自己参战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倾三十多年时间酝酿,发酵,创作了这样一部鸿篇巨制。

作者写作态度之认真,从附录的翔实可见一斑。

本书英文原著附有长达31面的术语解释,对越战时期流行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中的俚语,以及当时美军、越军使用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注解。

这种一丝不苟的做法,应该是作者在军队中所培养出来的军人式的严谨作风的一种反映。

我觉得,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想用自己的博学来吓唬读者,而是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读者对越战有深入肌理的认知。

在军事文学经典中,诺曼·梅尔的《裸者与死者》对于战争残酷性的表现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

马兰蒂斯的这部小说相比梅尔的作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说毫不逊色。

小说中,梅勒斯所在的24团1营B连是一个由一群半大小伙子组成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缺乏作战经验,对人生也还处于懵懂状态,就走上了可能一去不回头的生死场。

在小说开始,B连受命攻占了马特洪峰。

接着,他们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挥汗如雨地利用简单的工具修建了防御工事,然后却被莫名其妙地勒令弃守。

后来,B连又受命去开辟一个新的基地。

官兵们穿越了几乎无法通过的热带丛林,路上相继有人被老虎咬死,患病。

死者和几乎无法行动的战友让他们愈发举步维艰,更要命的是,由于天气不好,基地的直升机无法起飞,在接连八天时间里,他们只能饿着肚子行军,没得到任何食物补充。

事情还没有完,等他们爬上崇山峻岭,在一个悬崖上建好新基地后,上级却命令他们去攻击此前放弃过的、现在又被北越军队占领的马特洪峰。

由于缺乏防守的足够兵力和弹药,B连在攻占马特洪峰后,不得不再次退出,防守附近较小的阵地。

阴雨和大雾接踵而来,B连的官兵得不到直升机的供给和补充,不得不在断粮、断水、缺乏医药、携带大批伤员的情况下坚持作战。

好不容易等到天气放晴解围,上级却无视他们的连续作战,痛斥B连不该放弃马特洪峰,强令官兵们第三次以疲惫之师攻击该山峰。

在行军、进攻、防守的一系列过程中,官兵们时刻要与丛林热病、足浸病、大雨、烂泥、
蚂蟥、疟疾、痢疾等折磨人的大小问题作斗争;走路时,身上还要背着平均70磅重的装备和弹药;还要无时无刻地提防自己被敌人打死;受国内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美军中的黑人和白人士兵也不时陷入内讧。

在小说的主要人物中,梅勒斯被表现成一个充满怀疑精神的“政客型”执行军官,参战只是为了捞取将来从政的政治资本;霍克少尉则是一个急欲证明自己能力的少壮派实干家;他们的连长费奇中尉其实也不过23岁,却要承担起负责180个年轻人命运的重任,但这个颇有心计的年轻指挥官,最后也没有摆脱掉成为官场倾轧牺牲品的命运。

整部小说精心布局,层层推进故事走向高潮,结束于B连最后一次受命攻击马特洪峰后不久。

在这次战斗中,B连的骨干班排长、老战士很多已经在历次战斗中牺牲,参战最初稚嫩而缺乏经验的梅勒斯不得不走到了指挥作战和冲锋陷阵的前排。

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在承担责任和贪生怕死的思想斗争中,梅勒斯选择了面对和担当,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升华,成为一个真正的勇者。

他学会了杀戮,而且习惯了这一切,在无意中,甚至还可能杀死了自己的一个战友。

不过,所有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与很多文史作品一般从政治或意识形态层面对越战悲剧形成原因的解释不同,该小说将B连官兵们所经历的流血牺牲,主要理解成源于上级军官们为了满足自己升官发财、取得更高职位的贪婪野心。

为了创造战绩,赢得勋章,他们不惜浪费国家的资源,牺牲下级官兵的生命。

小说从这个角度出发,质疑了越战的正义性,对下层官兵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置身于官僚化军队中的官兵们,在多少了解到军队的真面目后,将自己英勇战斗的出发点,诉诸于对海军陆战队光荣传统的继承。

以梅勒斯等白人士兵为代表的主流官兵们,试图向内寻求信仰,赋予自身的生活和战斗以价值,刻意忽视活跃在军中的黑人民权运动者的反战言行。

小说中对于黑人民权运动正义性的缺乏肯定,以及小说对于越战的非正义性的认识,是相互一致的。

在内在逻辑中,小说将越战及其造成的悲剧理解成人类勾心斗角的产物。

这从上帝的层面来看,也许有其正确性,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却也消泯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限,不无虚无主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