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第四章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文化概论目录-沈祖祥

一、先秦: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
二、秦汉:多元开放、恢弘大度的旅游文化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一、士人漫游
二、宗教旅游
三、园林;自然山水的人性化
第三节 旅游文化的鼎盛期
一、隋唐:热烈奔放、丰富多彩的旅游
二、宋:内敛娴雅、意在理趣的旅游文化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发展期
第五节 旅游文化的转型期
第六节 世界旅游文化的历程
第四章 旅游文化的基础
第五章 旅游主体文化
第六章 旅游景观文化
第七章 旅游文化的特点
第八章 旅游文化的传统
第九章 旅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沈祖祥,1963年生,上海崇明人。1981-1985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复旦大学旅游系副教授。涉猎较广,研究领域主要以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笋魏晋南北朝史为主。1991年起转攻旅游经济并专业从事旅游文化、旅游史和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有《旅游心理学》、《旅游与中国文化》、发表有《旅游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等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旅游文化理论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一、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的理解
二、文化学角度的理解
第二节 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
一、旅游+文化说——广议旅游文化
二、民族文化说
三、主体说与客体说
四、碰撞说
五、本书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结构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首先应从旅游和文化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着手。
第四章 旅游主体文化

九、求知识 求知识,是指旅游主体对其所参加的旅游活动,要求富有文化内涵,能够增长知 识阅历。例如,在重庆参观数据库的组织建设,了解和掌握现代化文献检索的形成原 理。 十、求安全 求女全,是指旅游主体对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身体、财物得到保障,并且
能够平安归来的追求。
以上旅游活动的十大需求,可概括为求“新、奇、异、美、特、乐、康、食、知、 安”。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这十大需求的满足也是复杂多变、与时俱进的。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每周余暇、
假日 带薪假期
(三)旅游主体的类型
1按照国境(国界)标准划分:国内 国际
2按照地理范围划分:洲际 环球
3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团体 散客 4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包价 非包价
5按照消费水平划分:经济型 大众型 豪华型
6按照活动内容标准划分:商务、观光、度假 、会议、宗 教旅游者等
二 旅游主体文化
• 四、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其自身文化品位的影响
• 旅游主体的文化品位,是指旅游主体的审美文化、行为文化、消费文化的
品级、质量的综合水平。旅游者文化品位的高低不同,直接反映旅游主体的文
旅游文化学第四章旅游主体文化课件

第四节 旅游主体的十大文化需求
1、求新
旅游主体会随着本身的兴趣爱好、旅游客体及市场环境 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旅游商品的更新换代。
帝王巡游(秦始皇、汉武帝) 官吏宦游(张骞、郑和) 买卖商游(丝绸之路) 士人漫游(徐霞客、李白) 高僧云游(法显、玄奘)
宗教旅游 建筑旅游 民俗旅游 饮食旅游 各类主题游
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
社会条件
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
形成条件
其他因素
可进入性
可自由支配收入
相关政策
个人条件
余暇时间
2024/7/25
旅游需求层次
4
旅游需求层次
理马 论斯
洛 需 求 层 次
自我实现 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2024/7/25
高
低
5
(三)旅游主体的类型
1、按照国境(国界)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国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 2、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世界旅游者); 3、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 4、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 5、按照消费水平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型旅游者、大众旅游者、豪华型旅游者; 6、按照活动内容标准划分,可以将旅游者分为商务旅游者、观光旅游者、文 化旅游者、度假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宗教旅游者、民俗旅游者、体育旅游者、 专项旅游者等类型。
目录
第一编 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化 第三章 旅游文化
第二编 旅游文化
第四章 旅游主体文化 第五章 旅游客体文化 第六章 旅游介体文化 第七章 旅游审美文化 第八章 自然旅游资源文化 第九章 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
2024/7/25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结课论文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旅游主体文化(1)旅游主体的概念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第一次对“国际旅游者”作出解释:“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住在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小时以上的人。
”1963年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又称罗马会议),提出游客这个概念:游客:即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常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任何人。
1979年7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对旅游者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1991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上,提出了当日游客的概念。
当日游客:即一个在访问国停留不超过24小时并不过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获得经济利益的游客。
旅游者就是暂时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的人。
(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社会条件:社会富裕,社会闲暇,人们外出旅游的权利个人条件:有可随意支配收入,有闲暇时间,有旅游动机,身体健康等。
2、旅游客体文化(1)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定义:指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称。
具体有以下个方面的涵义:一、吸引性二、可进入性三、价值性四、变公性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分别:前者是指具象的、物态的旅游对象物;后者不但指具象的、物态的,也包括抽象的,非物质的因素。
旅游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旅游吸引物,但旅游吸引物不一定是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在由各种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所生成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景观中,凡是具有观赏、游览、疗养、科学考察或借以开展其他活动的价值,从而能够引起旅游者来访兴趣者,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范畴。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1.原生性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下自然生成的,无论多么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都是大自然的原创,是天生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人工雕琢为手段。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与审美文化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与审美文化旅游主体观念文化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文化表现。
而审美文化则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价值观的文化表达。
这两种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对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体验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是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和态度的文化体现。
它涵盖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对旅游活动的评价和期望、以及对旅游产业和服务质量的要求等。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对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可能会导致对旅游体验的误解和不满,从而影响旅游的发展;而如果旅游者对旅游产业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可能会促使旅游业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体验质量,进而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审美文化是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价值观的文化表达。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文化表现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的欣赏和追求。
旅游目的地通常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者可以通过欣赏和体验这些美的元素来获得审美享受。
而旅游目的地的美丽景观、建筑风格、传统文化等也受到了旅游者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旅游者对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不同,可能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和选择产生差异。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与审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
旅游主体观念文化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期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选择;而旅游者的审美文化则影响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评价和期望。
旅游者的主体观念和审美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相互作用,不断塑造和改变着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体验的质量。
为了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我们应该重视旅游主体观念文化和审美文化的培养和引导。
一方面,旅游者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旅游教育和体验活动,提高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正确的旅游态度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应该保护和展示本土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旅游者对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的提升,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第四章旅游主体文化

民族旅游性格:是国民性或民族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民族 性在旅游生活中的表现,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的民族 性格。
社会旅游风尚:民族旅游性格的外在表现。
文化模式:指一个民族依据其民族精神将自己的各个文化要 素谐调一致的组合状态。
文化生态:指人类在创造文化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 的相互调适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是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 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他 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文化生态包括四个层次:自然地 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
1、求新 2、求奇 3、求异 4、求美 5、求特 6、求乐 7、求健康 8、求美食 9、求知识 10、求安全
一、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 历史文化传统 社会文化环境(居住地、目的地) 民族习俗(行为文化、主体文化特征)
自身文化品位(旅游观念、自身个性文化修 养)
二、旅游主体的价值观及表现
内在观念文化,指旅游者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审美观念 的意思形态。
外在审美文化,指旅游者对旅游客体进行审美游览时所展 现的审美行为文化形态。
外在消费文化,指旅游者通过具体旅游活动所展现的消费 行为文化形态。
旅游主体文化的主要 特征:
1、主观性 2、个性 3、层次性 4、求知性 5、时代性
1、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 2、孔子孟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论
3、谢灵运“山水,性之所适”论 4、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论 5、徐霞客“大丈夫当朝北海而暮苍梧”论 6、王思任“破蜂之巢出蚁之穴”论 7、袁宏道的“妻山侣石”论、梅妻鹤子论
岁 寒 三 友
一剪 身雪 傲裁 骨冰
旅游文化 教学第四章 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

审美鉴别能力,是审美欣赏的前提条件。审美欣赏能力是对美进行整体 把握与审美评价的能力,引发着心灵震荡和审美的愉悦。旅游审美活动 范围广泛、类型丰富、层次多样,使旅游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审美 鉴别和欣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建立在审美感受、审美鉴别和审美欣赏能力的基础之上。旅游 参与性活动为旅游者的审美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旅游中的审美创造 是在轻松自由环境中的创造,更有益于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易于发 现人们内在的潜能。
高 自我实现需求 充分实现潜在能力 级 审美需求 对称、秩序和美 认知需求 求知、理解和探索 ↑ 尊重需求 胜任工作,得到赞许和认可 归属和爱的需求 与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依归 低 安全需求 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 级 生理需求 饮食,住房、穿着和性爱等
7
从马斯洛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产生 旅游动机的并非是低 层需求,而主要是获得精神享受的高级需求,即文化的需求:
12
(三)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追求真理精神的培育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
也”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今天,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然而,“虚拟世界”并不
能代替对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人们依然重视 旅游的求真作用,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1,加深对社会历史的认识。 2,获得对社会风情的体验和对其他民族的了解,促进 旅游者对世界的全面认识。 3,获取科学知识。 科学考察旅游和一般旅游中的科学考察内容,以其 巨大的魅力、鲜活的形式培育当代旅游者特别是青少 年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着现代文化人格的塑造和人 的全面发展。
文化因素是旅游消费趋向的发生器和推进器,支配和影响 旅游消费的发展方向。
10
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等知识的整理

摘要: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在创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扩大税收等方面发挥的经济作用不容各国政府忽视。
本文介绍了旅游文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对旅游文化学中的主体和客体文化及中介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写下了自己对学习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关键词:主体;客体;旅游;文化;介体;作用与影响;感想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在旅游活动方式上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现象、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运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二是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即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三是具体的文化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实地调查与观察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几种。
3、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①.旅游文化学研究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②.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
④.旅游文化学研究将推动旅游科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主体文化2.1 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旅游主体即通常所说的旅游者,是旅游客体的游览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同的民族习俗形成旅游主体的不同行为文化
2、不同的民族习俗形成不同的旅游主体文化特征
(四)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自身文化品位的影响
1、旅游主体文化受其自身旅游观念的影响 2、旅游主体文化受其自身个性文化修养的影响
(1)旅游主体文化受其文化修养的影响
(2)旅游主体文化受其审美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旅游主体文化的特征
“五伦” :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一)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3、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一)旅游主体文化的主要特征 3、层次性
旅游主体在旅游观念、行为、需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
文化品位层次上的差异。
4、求知性
旅游主体表现出来的探求新知识的特性。红色旅游、博 物馆旅游、地质旅游等。
5、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所展现的不同时代旅
游主体的文化特征。
(二)旅游客体开发与介体管理应以旅游主体为中心
4、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尚近轻远的旅游距离观 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
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
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 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
(一)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1、天人相分:认为人只有征服自然才能得到生存,
追求知识、认识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支配自然;2、个人本位:强
10、求安全
旅游主体对其在旅游活动中,能够使身体、财务得到保 障并且平安归来的追求。
The end Thanks
2、受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民族风俗的影响 (四)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自身文化品位的影响
(一)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把天地自然看作是人类
生存的根本条件;2、忠孝为本的道德观,“忠”与“孝”是整 个伦理的核心,形成“五伦”与“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道 德价值体系。
4、求美
旅游的本质就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文化精神美的享受。
5、求特
要求自然景观有自身的特色
6、求乐
旅游主体对旅游活动的安排,应该富有娱乐、情趣的文 化追求。
7、求健康
旅游主体追求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旅游活动。
8、求美食
旅游主体对美食佳肴的文化追求。
9、求知识
旅游主体对其参加的旅游活动,要求,富有文化知识内 涵,促进知识的增长。
旅游文化学
目录
第一编 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化 第三章 旅游文化
第三编 旅游文化建设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旅游景区文化建设
第二编 旅游文化
第四章 旅游主体文化
第五章 旅游客体文化
第六章 旅游介体文化 第七章 旅游审美文化 第八章 自然旅游资源文化 第九章 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
形成条件
个人条件
余暇时间 旅游需求层次
旅游需求层次
高 自我实现
马 斯 洛 需 求 层 次 理 论
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低
(三)旅游主体的类型
1、按照国境(国界)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国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 2、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世界旅游者); 3、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 4、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 5、按照消费水平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型旅游者、大众旅游者、豪华型旅游者; 6、按照活动内容标准划分,可以将旅游者分为商务旅游者、观光旅游者、文 化旅游者、度假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宗教旅游者、民俗旅游者、体育旅游
1、旅游客体开发与介体管理应从旅游主体文化的特征出发
2、推出不同层次的旅游商品与旅游服务项目以适应旅游主体的
需求 3、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以满足旅游主体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需
求
4、开发不同文化品位的项目,服务于不同旅游主体的需求
第四节 旅游主体的十大文化需求
1、求新
旅游主体会随着本身的兴趣爱好、旅游客体及市场环境 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旅游商品的更新换代。
(一)旅游主体文化的主要特征 1、主观性
旅游主体的旅游观念、消费行为、艺术审美都具有鲜明
的主观性特点,都是按照旅游主体自身的主观标准进行的,
因此旅游主体文化都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2、个性
旅游主体的个性,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经 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年轻人喜欢蹦极、攀 岩等刺激性活动,老年人喜欢休闲、文静的娱乐活动
者、专项旅游者等类型。
二 、研究旅游主体文化的意义
1、明确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要素文化中的主体
2、明确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3、有利于提升并服务于旅游主体文化的需求
第二节 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
(一)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受居住地社会文化文化环境的熏陶
帝王巡游(秦始皇、汉武帝) 官吏宦游(张骞、郑和) 买卖商游(丝绸之路) 士人漫游(徐霞客、李白) 高僧云游(法显、玄奘)
宗教旅游 建筑旅游 民俗旅游 饮食旅游 各类主题游
第四节 旅游主体的十大文化需求
2、求奇
对新奇的需求,以满足寻求刺激的特殊需要。
3、求异
对旅游项目追求差异性、不重复、不雷同。
第四章 旅游主体文化
1 旅游主体文化 2 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
3 旅游主体文化的特征
4 旅游主体的十大文化需求
第一节 旅游主体文化
一、旅游主体
(一)旅游主体的概念
旅游主体,就是指旅游者,即对旅游客体进行 游览、观光,开展审美活动的主体者。
(二)旅游主体形成的条件
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 社会条件
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 其他因素 可进入性 相关政策 可自由支配收入
调个人价值,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3、法治文化:本质上 是契约社会。
强烈而多样的旅游消费动机
个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 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织观
享受型旅游消费观
(二)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1、受居住地社会文化文化环境的熏陶
2、受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民族习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