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缓慢发展”取向的儿童教育
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慢”孩子教育策略

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慢”孩子教育策略马子霞(甘肃省通渭县文庙街小学甘肃定西743300)摘要:为了将“慢”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到落到实处,推动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慢”孩子的综合素质修养,文章讨论了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纲要下,阐述“慢”孩子的转变策略,主要体现对孩子的“慢”策略、“爱”策略、“家校”策略,坚持素质教育为基础,充分调动“慢”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潮中,为“慢”孩子实现自己的“梦”保驾护航。
关键词:素质教育;“慢”孩子;教育策略根据素质教育习近平新时代,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根本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身体机能,思维品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向等方面的综合和素质评价;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其对“慢”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转变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程度,但由于基层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理念严重滞后,直接制约了基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充分转变“慢”孩子情感思维,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是推动基层基础教育,农村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笔者通过24年的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经验,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归纳,发现这些“慢”孩子所谓的“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学习行动慢,学习主动性不强,作业拖拖拉拉,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总是体现慢一步。
(2)由于根据生物学的基因遗传学说,每一个人大脑思维总是受父母亲个性差异,先天遗传基因等因素影响。
有些孩子总是体现在大脑思维缓慢,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大脑分析问题缓慢等因素。
(3)由于受后天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大环境的熏陶,部分“慢”孩子具有喜欢制造事端,思想认识消极怠惰,性情乖戾等不良行为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作为班主任除了引导“慢”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爱”的教育;最后通过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实践,使我慢慢明白,正是这些孩子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教育最离不开的是爱,要全面落实基层素质教育,就要从这些“慢”学生入手,对这些学生要“爱”教育,“慢”教育。
慢教育——精选推荐

‚慢教育‛才能出细活儿‚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慢教育‛: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
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因此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
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
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慢教育‛才能出细活儿在一家公司当销售主管的小汤最近心神不定,出差尽量推脱,手里倒一直捏着个手机,因为女儿的班主任随时可能‚召见‛。
他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近来好像被班主任盯牢了,不断批评她字写不好、上课开小差,还频频把小汤召到学校敲木鱼:‚你做家长的怎么不急?怎么就不抓紧管一管?‛小汤感慨:‚看来,老师就是容不得我家小孩有点慢……‛小汤不是教育专家,却一语中的:容不得‚慢‛,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味求‚快‛,恨不得立竿见影,正是眼下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心病‛。
不肯‚慢‛老师拔高教学要求为什么课文篇数和识字量要求一减再减,而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却不见减轻?因为老师在拔高教学要求。
“缓慢型”学生学习动因及对策论文

初探“缓慢型”学生学习动因及对策【摘要】不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不管是低年级教学,还是高年级教学,我们都会发现有部分孩子思维、行动、语言等较为迟缓,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训练就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学习信心,迷失自我。
作为老师和家长,决不能袖手旁观,延误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孩子学习习惯动作缓慢实质相应措施一、引言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慢手慢脚,做什么事都要慢几拍的学生,给人认定为智力障碍型学生。
经过几年的观察,我发现这类学生根本就不存在先天智力问题,而是由于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养成了不良习惯,导致思维跟不上,学习滞后,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喜悦,从而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打消了追求新知的欲望。
如:学习时,完成作业的速度太慢,耗时较多,就影响了学习、休息和正常的娱乐活动;考试时,阅读、书写的速度太慢,就影响了答题的完成,导使质量的下降;游戏时,完成动作的速度太慢,就影响了其他玩伴参与游戏的兴趣,从而让玩伴疏远他,他也就不能体验到集体带给他的快乐。
久而久之,被成人放之,被同龄儿童弃之。
这样的处境让他们厌恶学习,害怕上学慢慢地,离学习越来越远、离同学越来越远,最终进入无法学习的状态,失去沟通与玩耍的朋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
要改变缓慢型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特点,找到造成缓慢型学生学习迟缓的动因,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帮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扶起来”。
二、造成缓慢型学生学习迟缓的动因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思维迟缓型。
有的孩子因思维“不成熟”或天生思维缓慢导致行动迟缓;有的孩子因天生大气,较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过程中想法很多,思维难以决策使动作缓慢,但完成的质量相对较高。
对此,教师需要仔细分辨后,再帮助孩子进行有目的引导,加以改进。
(二)行为懒散型。
这类孩子一般与家长过早严格要求、给予的学习压力过大有关。
语言教育——慢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池州学院叶玲玲【摘要】为了改变家长及教师急于求成、争“先”恐“后”的教育认识,帮助他们更好的实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我们通过到幼儿园见习和搜集资料,明确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让孩子慢慢来”的道理。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是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们的教书育人事业需要的是“慢教育”,在慢中聆听花开的声音,在慢中体会成长的快乐!请让孩子慢些走,我们要把这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慢教育语言教学活动耐心一、提出问题目前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普遍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
教育的功利化趋向使得教育朝片面地追求效率至上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发展规律,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分析问题(一)家长们争“先”恐“后”,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人们的竞争意识大大提高。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的共识,“快”比“慢”好、“多”比“少”强是时下众多家长的教育观,在孩子的语言教育上亦是如此。
有的家长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懂得因时因地教育却又想要发展孩子的语言从而盲目地让孩子去表达,在孩子说话时采用批评、责骂、催促等不正确的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对说话的恐惧,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的口吃、性格孤僻等。
有的家长则等不及孩子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就急切地帮孩子说出自己的话,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要某些东西的时候只要孩子指一指、哭一哭家长就能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这又怎能发展孩子的语言呢?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们可谓是费尽心思,替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语言辅导班,参加多种语音训练,可你们是否想过这真的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吗?这些真是孩子想要的吗?(二)传统教育模式和幼儿园片面追求教学业绩对新时代幼儿语言教育的双重影响在我国传统的语言教育中强调孩子在一节课里识了多少字背了多少古诗,虽然随着国际新的教育思潮的来袭,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迫于一些家长让孩子多识点字的压力,在一些幼儿园的语言课堂上还会经常出现类似于小于语文课堂的情况,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一股脑的灌进去,特别是一些乡镇幼儿园和民办园尤为突出。
浅谈对“慢教育”的思考

浅谈对“慢教育”的思考发布时间:2023-01-09T08:14:47.44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作者:王玥[导读] 教育是慢的艺术。
慢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与教育实践,慢教育思想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王玥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重庆市 400039【摘要】教育是慢的艺术。
慢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与教育实践,慢教育思想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
“慢教育”是与当下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相对而生的,是在智慧主导的耐心和爱心下,瓦解粗暴,劝导贪婪,渐次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
慢的教育是在尊重中唤醒;慢的教育是在等待中自悟;慢的教育是在放手中满足;慢的教育是在隐蔽中生成;慢的教育是在尚美中提升。
【关键词】慢教育尊重对待放手隐蔽尚美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说,“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
”他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慢教育”是与当下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相对而生的,是在智慧主导的耐心和爱心下,瓦解粗暴,劝导贪婪,渐次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
慢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与教育实践。
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提出了慢教育理念,他认为孩子在七岁之前不应该接受正式教育,而应由他们玩耍、追逐、画画、听故事和接触大自然;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指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捷克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也指出,“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也曾说,“慢与记忆成正比,快与遗忘成正比”……这些教育观点无不体现慢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实然所得,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
一、慢的教育是在尊重中唤醒“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这句话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
数学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
幼儿启蒙教育发展

幼儿启蒙教育发展幼儿启蒙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智力、情感、语言、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培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启蒙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幼儿启蒙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幼儿启蒙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了“教育无定法”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和智慧。
随着时代的变迁,启蒙教育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20世纪以来,各国纷纷制定了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了幼儿启蒙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目前幼儿启蒙教育的现状是多种多样的。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幼儿启蒙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幼儿园教育的智力开发和个性培养,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
在中国,幼儿启蒙教育也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幼儿启蒙教育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最后,幼儿启蒙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化、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幼儿启蒙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化教育,满足每个幼儿的成长需求。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将为幼儿启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互联网、智能设备等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幼儿启蒙教育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现状存在差异,未来发展方向多元化。
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从业者和关注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幼儿启蒙教育事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婴幼儿发育是一个渐进的、个性化的里程碑式的过程

婴幼儿发育是一个渐进的、个性化的里程碑式过程
婴幼儿发育包括身体和智力两个方面,是身体器官发育和成熟的一个渐进过程。
由于遗传、营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婴幼儿的发展有明显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发育的速度不同、特点不同。
另外,婴幼儿成长各个时期有明显对应的主要发育器官,因此是一个里程碑式过程。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3年印发《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指出:0-3岁婴幼儿发展水平“观察要点”,由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四方面组成,其完整地、综合地体现在每一位婴幼儿身上。
摘录婴幼儿发育里程碑部分内容如下:
婴幼儿的主要发育特征可简单概括为下表:。
现代教育中的儿童发展理论

现代教育中的儿童发展理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理论也在不断革新与进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中的儿童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
首先,要了解儿童发展理论,我们需要知道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心理学家伯恩斯坦的理论,儿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孩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和需求,教育也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主要关注自身的体验和行动。
此时,他们需要接触到丰富的感官刺激,并通过运动和游戏来发展自己的肌肉协调和感知能力。
因此,教育应突出体验和实践,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运动技能。
孩童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具体的思维方式,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
因此,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分类和推理能力。
通过提供有挑战的问题和探索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儿童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身体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儿童的思维逐渐成熟,开始关注自我认同和社会关系。
因此,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培养儿童的情商、沟通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自信心。
除了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现代教育还需要关注儿童的多元发展。
事实上,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道德和身体等多个方面。
因此,教育不应仅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在实际教育中,儿童发展理论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最后,现代教育中的儿童发展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应是一个积极和愉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