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学校大力度的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网络功能,搭建资源平台,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何谓优质教育资源?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界定,则是建立在对资源、教育资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资源”一词最早源于经济学,然目前这一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之外的使用已经泛化,它泛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既包括从事某项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时间、空间和信息;既包括从事某项活动的制度、文化、理念,又包括对该活动有影响的经验、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凡是能够起到基础和条件作用,对某项活动正常开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都称其为资源。根据《教育大词典》的界定,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指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二是指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三是如果按照资源的基础涵义进行逻辑推理,教育资源就是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基础和条件。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资源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界定和分类。从教育

资源的形式上看,教育资源可分为有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的内容上看,教育资源可分为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物力资源、教育财力资源、教育授权资源、教育空间资源、教育制度资源、教育学术资源、教育声誉资源;从教育资源的质量上看,教育资源可分为优质教育资源、一般教育资源、劣质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的使用上看,教育资源又分为有效教育资源和无效教育资源。基于上述对“资源”和“教育资源”所做的界定,可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出如下规定:优质教育资源是指对教育教学能起到提升和促进发展作用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当然,该定义乃是就一般意义而言。这是因为,所谓“优质”的标准并非固定不变,它随不同主体的比较标准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具体到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并非所有的国外教育资源都是优质的,也并非所有的国外教育资源都是可引进的。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面对众多教育资源,遴选合作专业和围绕选定专业引进相关的资源则是关键,同时还要考虑到输出客体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本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该客体所在国的教育输出政策等,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引进的教育资源要对引进主体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尤其要在质量和效益两个方面有明显提升。在质量评价方面,对输出客体和引进主体均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教师资源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效益方面,主要用三个指标

来衡量:合作的规模效益、合作的经济效益、合作的社会效益。规模效益用合作项目的师生比和合作专业的平均在校生数来衡量;经济效益用合作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才合作培养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衡量;社会效益指人才合作培养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与贡献,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它体现人才合作培养的价值,也体现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真正目的。基础薄弱学校如何发展成为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诸多的案例已证明,依赖分配所得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厚的学校未必能成为一流学校,反观之,基础薄弱的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虽未占优势,但也未必不能创造出一流的教育来。学校的发展,不仅在于利用分配所得的教育资源,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激活、整合、生成教育资源,构成优质教育资源体系。

一、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实践表明,开发校本课程,不失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举措,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人们总是较多地阐释社区及学校教育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转换价值,而很少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生成意义。因此,基础薄弱学校往往容易产生“校本课程无资源开发”的悲观心态。其实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之间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原有教育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同时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要求设置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

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核,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校本课程,它所倡导的“主题式综合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汇聚闲散的教育资源。教育文化学研究表明,课程传递着社会文化,闲散的社会文化是课程发展的源泉,但是闲散的文化并不就是课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里,文化既可能耳濡目染,也可能视而不见、听而未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与选择能力直接影响着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吸收和批判。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以主题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小学阶段文化与课程的对接。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从某一类繁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中提出一个明晰的问题,让学习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其存在。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去体验游离于生活之中的形态各异的文化现象,使学生的社会文化视野更加开阔。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协调多边教育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不仅家庭是一个学习性组织,社区也已逐步发展成为学习性组织。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与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彼此并没有天然的一致性,以致影响教育效果。以主题学习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地协调了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三者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上达成一致,构成互动互补的一体化的教育实体,诸如校外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场所、文化设施、文化活动都将成为主题学习的重要资源,文化名

人、先进模范、优秀家长都将成为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的伙伴。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网络的确是一个无法计量的资源库,但如果资源没有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联系在一起,这种资源也不成其为教育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焦虑、网络迷路是时有发生的。然而,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是以某一个任务驱动或某一个问题驱动展开学习过程的。当学生感到手头的资料不够时,网络才真正成为学生咨询的首选,学生的检索才有了主题词汇,网络交流才有了一个基本的话题,网络资源才真正开始涌动。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我国一位著名的教学论学者以其丰富的理性感悟与实验经验提醒我们:课程的综合不宜以传统的开发方式去搞静态的预设,通过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才是适宜的途径。实践经验也表明,在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中,面对一个与多学科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很难预料学生的研究过程,更难预设学生将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学科知识。正是问题情境的诱发,导致学生产生联想,导致学生将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知识联系起来。一句话,是主题性问题的解决过程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科资源的整合。

二、以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不同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但并没有改变“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如何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如何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